日本模式對中國醫藥零售的參照:醫藥嚴格分開,專業藥房和藥妝店...

2020-12-19 動脈網

由於具有相似的人口結構及發展背景,日本經濟發展之路一直是國內學習研究的重點,其政策制定、技術積累和產業發展過程對於中國經濟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大環境之下,日本醫藥行業的發展歷史也是國內學習的重點。

其全民醫保制度與中國類似,倡導醫藥創新、壓縮流通環節利潤、鼓勵醫藥零售多元化經營等措施造就了今天日本高質量的醫藥工業水平和完善的醫療醫藥服務供給。

聚焦到醫藥零售環節,國內醫藥零售產業似乎也在走日本醫藥零售產業發展之路。

動脈網對日本醫藥零售產業進行了簡要梳理,並結合當下國內正擬推行的零售藥店分類分級管理制度,對未來國內醫藥零售產業的發展趨勢予以預判。核心觀點如下:

1.日本醫藥分開執行非常徹底,約有70%左右的處方是在醫療機構之外完成配藥的。對於正在執行「醫藥分家」的中國醫改來說,這是一個具有指導性意義的數值。

2.日本醫藥零售機構分為調劑藥房和藥妝店,前者相當於從醫療機構剝離的藥房,主要售賣處方藥和醫保藥物,後者售賣非處方藥和一般商品。在醫藥分開背景下,國內醫藥零售業態也可能出現這種分野。

3.連鎖化是調劑藥房和藥妝店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國內零售藥店數量已趨飽和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併購整合是行業的主旋律。

醫藥分家促零售市場快速增長

與國內類似,日本亦執行全民醫保制度。個人根據不同年齡與收入繳納不同費率的保險,大致在收入的10%左右,由被保險人和僱主分別負擔一半。

產生醫療費用之後,70歲以下人口會報銷70%、70-74歲報銷80%、75歲以上人群報銷90%。

較高的報銷比例,給醫保基金的運行帶來不小壓力。於此,日本政府開始進行多元的控費方式,儘量控制醫療費用支出增長水平,降低醫保基金壓力,「醫藥分開」就是其非常重要的手段。

日本從上世紀80年開始執行醫藥分開,圍繞著「醫」和「藥」兩條主線進行。醫療方面,提高掛號費、診療費,減少藥品收入佔醫療機構和醫生收入比例;同時設立處方調劑費,使醫生有動力讓處方外配。

藥物方面則是以醫保支付為抓手,對藥品出廠價格進行幹預。

一般是每兩年一次對藥價進行談判,談判標準是以市場基準價加上一定比例係數,確定新的醫保支付價格。

流通方面,雖然日本政府對於藥品流通價格不作限制,但是醫療機構和零售藥店在向流通企業採購時都會以低於基準價的價格拿貨,流通環節的加價被市場所限制,流通企業的利潤主要來源於工業企業返點和規模化經營的精細化管理。

由以上兩條路徑,日本成功實現「醫藥分開」。

日本藥劑師協會的數據顯示,代表醫藥分家關鍵指標的處方箋受取率從1989年的11.3%已升至2015年的70%。(處方箋受取指的是調劑藥房接受醫療機構的處方並完成配藥,是醫藥分家的關鍵指標)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醫藥零售市場逐步做大,90年代初,零售藥店銷售規模還僅為醫藥終端市場的5%左右,到2000年左右達到40%,至2014年已達到54.3%,相應的,醫院、診所等醫療終端市場的規模則持續下滑。

另外,日本政府還通過引導市場對仿製藥的使用來進一步實現控費的效果。

2016年,日本政府提出2017年仿製藥使用需達藥品終端市場70%的目標,至2020年,這一數字還將提升至80%。這意味著藥品市場的利潤進一步被壓縮,醫藥分開的意願更強。

國內執行醫藥分開的背景與日本類似——出於醫保控費的要求,所走的路徑也相差無幾,比如北京醫改執行的醫療服務價格提升、藥品陽光採購,以及上海、廣東等地開展的集團採購。

這些都是為全面的醫藥分開奠定基礎,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國內目前尚無類似於日本調劑藥房的醫藥零售機構,對處方的承接能力還很差。

調劑藥房和藥妝店等量齊觀

前面已經提到,日本的醫藥零售業態分為兩種類型。調劑藥房負責醫保藥品、處方藥品的售賣,藥妝店則主要銷售OTC藥品和化妝品、日化產品等一般消費品。

從規模上來說,二者可以說是等量齊觀。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2015年日本調劑藥局市場規模約為7.2兆日元,藥妝店市場規模約為6.1兆日元。(註:兆=萬億)

雖然規模相差不多,但是在市場結構上,還是有非常大的差異。調劑藥房市場集中度低,而藥妝店市場集中度高。

同樣據厚生勞動省數據,2015年日本調劑藥房的數量為5.7萬家,排名前十企業的店鋪數量合計為5100多家,佔比不到10%;從銷售上看,排名前十的調劑藥房銷售額合計1萬億日元,市場份額也僅為14%左右。

日本排名前十調劑藥房銷售情況(2015)

數據來源:Mac-advisory、東方證券研究所

與之相比,藥妝店排名前十的企業店鋪數合計約9700家,佔總數1.75萬家的60%左右,市場規模為3.67萬億日元,佔比為61%。

日本排名前十藥妝店銷售情況(2015)

數據來源:Mac-advisory、東方證券研究所

調劑藥房市場集中度低的原因在於,在日本政府藥價調控下,處方藥的利潤率被大幅壓縮,導致調劑藥局這一經營業態的市場規模增長較緩,限制了大企業的利潤空間,阻礙其進行併購整合。

另外,調劑藥房一般與醫院有協約關係,形成利益聯盟,對外來者也有一定的防禦作用。

不過,在利潤率被進一步壓縮的情況下,部分單體調劑藥房經營日漸難支,逐步推動行業的規模化。2016年,有超過1000家調劑藥房被併購,也預示著日本調劑藥房格局將發生變化。

藥妝店市場集中度高,與其經營產品的類型不無關係,其經營產品主要為OTC藥品、化妝品和日用雜貨,類同於快消品行業,需要對顧客進行持續的營銷活動。而連鎖化經營保證了營銷活動的一致性和連續性,越是規模大的企業越容易形成品牌認知。

政策對調劑藥房和藥妝店這兩種經營業態的發展也有較大影響。最近一次大的調整是2009年頒布的《修正藥事法》。

該政策將原有的藥品銷售監管體系簡化,藥品被劃分為處方藥、非處方藥製劑和一般用藥品。

一般用藥品放開了對藥師執業的要求,註冊銷售員即可銷售,較大程度擴大了醫藥零售的靈活性,對醫藥零售發展有直接的推動作用。

在政策及市場推動下,調劑藥房和藥妝店也走向了不同的發展模式,調劑藥局更加專注於處方藥和藥事服務能力的建設,並逐漸發展出輕醫療服務,專業化能力更強。

而藥妝店則向著大健康產品和快消品方向發展,如排名第一的藥妝店松本清在東京開出了全新門店Beauty U,嘗試不同於藥妝店中藥品、化妝品、食品混合經營的模式,全面進軍化妝品行業。

松本清進軍化妝品行業也給日本藥妝產業帶來了新的思考,即利用此前建立的品牌優勢進入消費品行業,多元化經營模式更進一步。

國內醫藥零售發展將走日本之路

從國內醫藥零售行業現狀來說,與日本市場有不少相似之處。

其一是受政策影響,醫藥逐步分開,零售藥店需要承接處方延展;醫保控費壓力仍在,醫藥終端市場規模將保持較低增速,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其二是市場飽和度非常高,需要進行內部資源整合,以及多元化經營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藥妝、商超化是潛在的延展路徑。

按食藥監統計公報,截至2016年11月底,零售連鎖企業門店數為22.07萬家,零售單體藥店數為22.63萬家,合計44.7萬家,單店覆蓋人群約3100人。

發達國家藥店飽和度標準為單店/2500人,日本約為單店/1700人。考慮到中國城鎮化率高,人群集中居住,中國醫藥零售門店數已經趨於飽和。

實際上,一個稍微理性的讀者到市場上轉一圈回來,也肯定會認同這個答案,在區域中心城市幾乎每隔200米就有一家藥房。

但同時,與日本調劑藥房市場格局類似,國內醫藥零售市場的集中度並不高。

據商務部數據,2016年國內銷售前100位的藥品零售企業門店總數為5.43萬家,佔全國門店數12.2%;銷售額為1070億元,佔零售市場總額29.1%;排名前三的零售企業市場份額僅為6.7%。

國內大型醫藥零售企業數據概覽

數據來源:東方證券

所以近年的行業政策,都致力於推動醫藥零售連鎖率提升。

如「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到,到2020年,藥品零售連鎖率應達50%以上;而日益嚴苛的監管環境和產業環境也令單體及小規模連鎖樂於投身巨頭懷中,加盟或被併購成為非常經濟的出路,這些都將助力行業集中度提升。

在大的政策導向之下,實際上還有一條較為「隱形」的政策容易被市場忽略,那就是零售藥店分類分級管理。

該提法始見於2012年,商務部市場秩序司發布的《零售藥店經營服務規範》提出,對藥店實行分類分級管理,按營業面積、藥學服務能力、藥品供應能力、人員配備等對零售藥店進行等級評定。

可以明顯看到,該提法與日本「藥事修正法」的相似之處。之後,北京、湖北、山東等地陸續頒布試行辦法,但未在全國範圍推開。

「2017年醫改任務清單」提出:試行零售藥店分類分級管理,鼓勵連鎖藥店發展,探索醫療機構處方信息、醫保結算信息與藥品零售消費信息互聯互通、實時共享。這意味著監管層意圖在零售藥店分類分級管理的基礎上,更希望強調其與處方外流、醫保對接的聯動,對醫藥零售行業未來發展影響深遠。

那麼未來國內醫藥零售行業是否也會走向日本模式呢?即醫藥嚴格分家,專業藥房和藥妝店平行發展,連鎖化成主流。目前看,這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參考資料

東方證券-醫藥生物行業深度報告:處方外流促進藥店增量提升,監管升級和資產證券化帶來存量整合

華創醫藥日本醫藥生物行業觀察(第6期):醫藥流通,承載未來

文|高康平

★院內護工產業:一二線城市已形成產業化,參與企業尚需規範,市場有待監管

★醫療雲推不下去,是水土不服,還是沒找到問題的根源?

★醫療健康產業基金三年數據解讀:近160支基金擬募資超2400億元,部分已募資完成並參與項目

聲明: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現的採訪數據均由受訪者提供並確認。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門診無藥房 醫藥分開邁進一步
    醫藥分開改革還需要一攬子推進的配套改革,否則可能會反覆出現「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情況。據報導,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珠江新城院區日前取消成人門診藥房,患者可持處方到院外指定藥店取藥,以後還將取消所有門診藥房。門診不設藥房,人們分散到社會上的藥店去取藥,無疑可以改善就醫體驗。
  • 六部委重啟「醫藥分開」 連鎖藥店對紅利「沒反應」
    「醫藥分開」重啟  在《通知》中,一些此前被業界多次呼籲的內容在這份新文件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諸如明確提出了「加快清理和廢止阻礙藥品流通行業公平競爭的政策規定,構建全國統一市場;採取多種方式推進醫藥分開;鼓勵零售藥店發展和連鎖經營;增強基層和邊遠地區的藥品供應保障能力」等。
  • 日本藥妝店的發展歷史及商業模式
    日本藥妝店發展歷史    (一)限制競爭    1961年在日本實現了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因醫療用醫藥品中颳起一陣跟進風,一般用醫藥品也開始一場激烈的銷售大戰。1963年實施醫藥品和化妝品的維持轉售價格制度,這是只為關乎人們健康和生命的醫藥品,試圖從賤賣或甩賣中保護其質量。
  • 京東挽袖子下場了,醫藥零售終端咋整?
    第一個下場的大佬前些日子,京東自營的醫藥館「京東大藥房」正式開業,而京東集團旗下藥品零售企業「青島安吉堂大藥房」也已更名「京東大藥房(青島)連鎖有限公司」。近日,青島有以「京東大藥房」命名的藥房出現在大眾視眼。京東布局線下的大棋看來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 臺灣統一超商進入大陸醫藥零售市場
    新華網深圳3月11日電(劉偉)由臺灣統一超商與麗珠醫藥集團合作的「康是美」連鎖藥妝店近日落戶深圳。這是醫藥零售市場自2004年12月11日對外資全面開放後,第一個進入祖國大陸的臺資零售藥妝店。2004年4月,麗珠醫藥集團與臺灣統一集團旗下的統一超商確定合作事宜,共同組建「統一康是美商業連鎖(深圳)有限公司」,資本額5000萬元人民幣,其中統一超商持股65%,麗珠藥業集團持股35%。合資公司由臺灣統一超商派任專業團隊經營和管理。
  • 南京醫藥:公司屬於醫藥批發及零售連鎖相結合的區域性集團化企業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6月16日訊,有投資者向南京醫藥提問, 貴公司有沒有思考醫藥零售+門店診療模式公司回答表示,公司在中國醫藥流通行業內屬於醫藥批發及零售連鎖相結合的區域性集團化企業,其中,公司零售業務由社會零售藥房和特藥藥店為主的專業化藥房兩部分組成
  • 叮噹快藥推AI機器人智能藥房 啟動醫藥健康新零售戰略
    中新網8月29日電 8月28日,叮噹快藥在北京舉行「828叮噹健康節」發布會,宣布全面啟動醫藥健康新零售戰略,完成叮噹智慧藥房的3.0升級,並通過特色的「AI+醫藥」叮噹大白機器人,為用戶提供更個性的智能健康服務。  最近一年以來,新零售概念成為了各大行業的熱門話題,但在網際網路醫藥領域,目前仍然沒有真正落地的項目。
  • 大參林攜手國盈醫藥 共拓處方藥零售新格局
    「處方流轉合作專題論壇」暨大參林醫藥集團和廣州國盈醫藥有限大參林戰略合作發布會,近日在廣州舉行,主辦雙方圍繞處方流轉政策、發展趨勢、處方流轉先鋒模式等做了解讀與分享,並在會議中達成戰略合作的籤約。雙方將圍繞共建醫藥處方流轉先鋒模式、拓寬參保慢性病患者用藥購藥渠道、針對重點供應商打造「工商零一站式」服務模式,共同拓展處方藥零售在集採時代的新格局。
  • 百洋醫藥處方藥零售市場正發力
    為進一步布局中國藥品零售市場,百洋醫藥集團日前與老百姓大藥房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動處方藥+特藥零售供應鏈整體解決方案。 在千億市場前景下,處方外流、規範執業藥師行為、藥店分類分級管理等政策的逐步落地,也給醫藥零售行業帶來了新的挑戰。
  • 馬應龍轉型給藥品零售行業放出了這些信號
    布局明顯,走大健康產業模式早前,中國醫藥物資協會發布了2017年《醫藥行業發展狀況藍皮書》,指出未來零售藥店將朝專業、健康、便利等三大類別業態演變發展。專業類:經營品類主打處方藥、非處方藥(雙跨藥品)等。可以有診所,或者有醫師坐堂或諮詢。典型業態為藥診店、DTP藥房、國醫館、網際網路醫院+藥店等。
  • 關於福州回春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祥康大藥房等15家定點零售藥店違規...
    >根據參保人員反映社會保障卡被他人冒用的情況,我中心工作人員通過調取視頻監控系統核實,發現福州回春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祥康大藥房等15家藥店存在沒有認真進行人卡核對,造成被他人冒卡結算的違規情形。現根據《福州市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零售藥店服務協議》及《福州市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零售藥店補充協議》有關內容,經研究決定對存在被他人冒卡結算2次違規情形的福州回春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祥康大藥房、福建省康利達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福州第十五分店、福建康佰家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第三十五分店等3家藥店分別予扣
  • 醫藥電商來了,連鎖藥店還是好生意嗎?
    從集中度來看,由於醫保控費日趨嚴格,不規範、亂刷醫保的小藥店加速出局,有利於更為規範的上市連鎖藥店加速行業整合。美國零售藥房三大巨頭市場佔比達90%,日本前10家佔比70%,而國內前10家僅佔20%,國內的市場整合剛剛開始,行業集中度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 深度解析梧州模式,或許是國內醫藥分開最好的模板!
    2017年5月23日,廣西梧州紅十字會醫院啟動全國首家處方信息共享平臺,以「梧州模式」落地醫藥分家,在運營的幾個月中成果顯著,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青島易複診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是百洋智能科技旗下專注醫療信息化的控股子公司,其建設的易複診系統是完整專業的診後管理連結和服務平臺,可為醫生患者提供更專業的診後管理工具,全面改善醫患關係和診後疾病管理水平,同時順應醫藥改革的政策方向,為醫院提供專業處方信息共享平臺。
  • 上海醫藥擬徹底退出華氏大藥房
    在實現集團內部醫藥零售資源的整合後,上海醫藥正在進一步理順公司內部零售企業的產權關係。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公告顯示,上海醫藥旗下上海華氏大藥房有限公司擬以1400萬元的價格,將所持有的貴州華氏大藥房延安連鎖有限公司51%股權悉數出售。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華氏大藥房對標的企業的控股可以追溯到2008年12月,彼時,上海醫藥正在為整體上市做著準備。
  • 藥妝店再掀新熱潮?對此你怎麼看?
    「藥店+藥妝」並非新業態模式,在藥品零售行業二十餘年的發展歷程中,藥店竭力尋求藥妝店的可行路徑,但受政策和市場環境影響,藥妝店一直處於「不慍不火」狀態。2020年下半年,短短數月內,國內多家連鎖藥店先後布局藥妝店,是巧合還是藥妝回歸藥店找到了新的發展契機?布局「藥妝店」今年5月,上海首家雷允上藥妝店在四川正式開業。
  • 2019年度十大DTP藥房出爐 3.0模式引關注
    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5月10日,在中國醫藥物資協會主辦的「2019中國DTP及處方藥零售大會」上,「2019年度十大DTP藥房」揭曉,國藥控股SPS+專業藥房、鄰客·智慧藥房、上藥雲健康大藥房等十大藥房上榜。
  • 醫藥商業行業專題:批發苦盡等甘來,零售堅守見雲開
    機構:國信證券 行業增速穩健,政策擾動明顯 目前,醫藥商業行業整體處於穩中有變階段。從上市公司 2019Q3 財務數據來看, 企業營收和利潤狀況整體報喜,但由於政策頻繁擾動,市場擔憂情緒顯著。 醫藥零售:政策擾動明顯,未來需強化服務屬性以構建渠道壁壘 2019 年以來,受益於健康需求提升、醫保門店增加、集中度提升、稅改等因素, A 股四大零售藥店的營收和淨利潤同比增速均超過 15%。不過,藥品集採降價的 外溢效應使得市場對零售藥店低頻高毛的商業模式和未來的增長有所擔憂。
  • 網上藥店從此稱霸醫藥零售?
    在醫藥零售的這場競逐中,醫藥電商似乎後來居上了。動脈網信息顯示,10月28日,京東健康對外透露,京東大藥房的收入已超過一心堂、老百姓、大參林和益豐大藥房四大零售連鎖店,僅用三年時間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醫藥零售渠道,京東健康零售合計佔據醫藥零售15%以上份額。
  • 這家300年老字號藥房,現在變成年輕人愛逛的藥妝店|上海買吃逛
    如今中國消費者赴日旅遊時必逛的藥妝店,就是這麼誕生的。現在,上海的一家老字號藥店也在嘗試著這種模式。上海四川北路1276號的雷允上藥房,已經開門營業近70多年,它前身是上海第五醫藥商店。但如果你最近再來到這裡,會發現它已經大不一樣。
  • 《愛分析·中國醫藥商業科技行業趨勢報告》正式發布
    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於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正式將醫藥分開作為醫改的關鍵。隨後,降低藥佔比、藥品零加成等一系列醫保控費政策推出。在這些政策的壓力下,醫院和醫生從處方獲取的收益受損,醫院門診藥房從「利潤單元」逐漸轉變為「成本單元」,醫院開始主動釋放部分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