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流之王」變成業績負擔 上市公司醫院併購之殤

2020-12-18 中國經濟網

  逾11億元!這是濟民製藥(603222.SH)決定打造醫療服務板塊以來,公司併購的三家醫院所累計投入的資金。

  這部分醫院資產曾一度給濟民製藥帶來了短暫的業績增長。然而,好景不長,濟民製藥前期收購的標的醫院業績與當初的承諾相去甚遠。此外,濟民製藥收購的一家醫院更是因多起債務糾紛,原股東拒不履行債務補償承諾,使得濟民製藥麻煩不斷。

  經濟觀察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創新醫療(002173.SZ)、星普醫科(現更名為「盈康生命」,300143.SZ)等上市公司前期收購的醫院資產相繼出現狀況,其中較為普遍的是醫院業績承諾無法完成,也有部分標的資產甚至處於「失控」狀態。

  一系列高業績承諾及業績未達預期的背後,也引起了爭議。國內某大型綜合醫院集團CEO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很多公司都用3倍、4倍甚至更高的市銷率去進行估值,這肯定不是合理範圍,違背了醫療的本質和商業規律。」

  核心資產業績不達標

  濟民製藥於2015年初登陸資本市場,上市之初的主營業務主要是生產、銷售大容量注射劑、衝洗劑等。由於在「限輸、限抗、限費」的等政策環境下,輸液市場逐步萎縮,同時招標和議價等政策的影響使得濟民製藥的營利面臨壓力。濟民製藥實際控制人李仙玉在2018年7月這樣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堅定發展大健康產業,確定了以醫療健康服務為核心的發展思路。」

  在此發展思路上,2016年以來,濟民製藥先後收購鄂州二醫院有限公司(鄂州二醫院)80%股權、陝西省白水縣濟民醫院有限公司(下稱「白水濟民醫院」)60%的股權、鄆城新友誼醫院有限公司(下稱「新友誼醫院」)51%股權。同時,濟民製藥新建海南博鰲國際醫院項目,位於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定位高端醫療,並試水自體幹細胞移植。

  這些被併購的醫院曾一度給上市公司帶來了短暫的業績增長。2017年,濟民製藥淨利潤同比增長29.32%,2018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長42.10%。公司在相關財報也直言,收購的上述醫院資產在報告期內被納入公司合併報表,且鄂州二醫院醫療服務收入和淨利潤增加較大。

  曾為濟民製藥重要的業績支撐點的醫院資產,如今卻變成「燙手山芋」:業績沒完成,業績補償也遲遲未能兌現。濟民製藥2019年8月2日公告稱,因業績對賭方仍未履行業績補償承諾,公司已將子公司鄂州二醫院的原股東浙江尼爾邁特針織製衣有限公司(下稱「尼爾邁特」)告上法庭。

  2016年12月,濟民製藥與持有鄂州二醫院股權的尼爾邁特、及其股東王建松和葉曉慶及鄂州市嘉禾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嘉禾醫療」)籤訂《股權轉讓及增資協議》,以總價2.08億元收購其持有的目標醫院80%的股權。同時,雙方同比例增資,濟民製藥與尼爾邁特分別增資1.36億元、3400萬元,合計1.7億元。

  尼爾邁特承諾,鄂州二醫院2017年至2019年的扣非淨利潤分別不低於2300萬元、2645萬元、2843萬元。然而,鄂州二醫院在2017年度順利完成業績承諾後,2018年的扣非淨利潤僅為1041.78萬元,不及當初承諾的業績的一半。

  未完成的業績承諾的還有白水濟民醫院。2018年2月,濟民製藥用自籌資金1.26億元收購了趙選民持有的白水濟民醫院60%股權。被納入上市公司財報的白水濟民醫院,2018年實現扣非淨利潤為629萬元,僅約為業績承諾的三分之一。

  濟民製藥表示,2018年年度審計報告完成後,公司與業績承諾方趙選民協商業績補償事宜,趙選民認為公司的收購成本僅為1.26億元,現補償金額遠大於收購成本,該補償條款過於苛刻,持反對意見,經雙方多次協商,補償方案難以實施推進。經多次溝通協商,雙方達成一致,並於6月3日籤署了正式的《股權回購協議》,回購價格合計為1.39億元。

  對於鄂州二醫院及白水濟民醫院為何均未完成當初的業績承諾,經濟觀察報記者致電李仙玉,其個人電話一直處於無人接聽狀態。濟民製藥董事、常務副總經理、鄂州二醫院法定代表人邱高鵬則表示「不接受採訪」。截至發稿,濟民製藥董秘張茜也尚未回復記者提問。

  盡調失職?原實控人背鍋?

  隨著鄂州二醫院原股東因遲遲未能兌現業績補償承諾而被濟民製藥訴諸公堂,鄂州二醫院被收購之前的多起隱藏的債務糾紛及擔保糾紛也浮出水面。濟民製藥披露的相關訴訟事項的進展公告內容顯示,目前鄂州二醫院作為借款人的債務金額總計1360萬元,作為擔保主體負擔債務金額1400萬元,截至2016年底,還有210萬元左右的藥品應付款未付清。而濟民製藥此前對此並不了解。

  濟民製藥表示,鄂州二醫院是於2016年7月22日由尼爾邁特出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登記機關為鄂州市工商局;鄂州二醫院(民辦非企業單位)是於2003年12月3日成立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機關為鄂州市民政局。鄂州二醫院成立後,購買了鄂州二醫院(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經營性資產,並支付了合理對價。二者之間並非改制或承繼關係,系完全不同的民事實體。

  值得一提的是,濟民製藥在披露的公告中表示,在收購鄂州二醫院時,公司聘請的大成律師事務所進行了必要的盡職調查,並就重大債權債務,核查了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出具的《企業信用報告》以及鄂州二醫院提供的借款清單和借款協議,並與交易標的的財務負責人等相關人員進行了溝通。進一步地,交易標的實際控制人王建松也承諾沒有未披露的或有負債和其他擔保。

  而根據濟民製藥披露的公告,王建松曾保證,「除上述已披露債務外,鄂州二醫院、鄂州二醫院(民辦非企業單位)沒有其它因 2017年1月4日之前的事由發生的債務。上述債務實質是指王建松個人債務,與公司無關。」

  王建松也承諾,「本人將在2019年8月30日前解決陳望軍為債權人的債務,其餘債務承諾在2019年12月30日前解決。」

  雖然鄂州二醫院麻煩纏身,但濟民製藥仍然還得繼續投入真金白銀。濟民製藥7月6日公告表示,公司2018年度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的申請獲得證監會通過。濟民製藥本次擬募集資金不超過4.49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的淨額中,約3.19億元擬用於投向鄂州二醫院新建工程項目,其餘資金用於償還銀行貸款。

  截至目前,濟民製藥已直接控股博鰲醫院、鄂州二醫院、新友誼醫院和白水濟民醫院4家綜合性醫院,發展醫療健康服務業績累計耗資逾11億元。

  市銷率普遍偏高

  醫院併購熱潮始於2014年。普華永道發布的報告顯示,在政策紅利和資本推動下,2014-2016年間醫院併購交易的規模也日益擴大,已披露的醫院交易金額從為60億元一直躍升到160億元。隨後兩年已披露的交易金額均有所下滑,分別為150億元和144億元。醫院投資併購進入調整期。

  「我覺得可以用瘋狂來形容那兩年的醫院投資。」一位醫院投資領域的資深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

  瘋狂過後,相關上市公司前期所併購醫院並未給相關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達不到收購業績承諾的情況也並非濟民製藥一家。今年以來,創新醫療、星普醫科等上市公司前期收購的醫院資產相繼出現了業績不達標的情況。醫院投資的業績承諾完不成成為了普遍現象,部分標的資產甚至處於「失控」狀態。

  一系列高業績承諾及業績未達預期出現的背後,上述國內某大型綜合醫院集團CEO看到的是資本的不理智。他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很多公司都用3倍、4倍甚至更高的市銷率去進行估值,這肯定不是合理範圍,違背了醫療的本質和商業規律。」

  據了解,對醫院的估值,業界主要有「成本價+溢價」、「市盈率PE」和「市銷率PS」等三種模式。「成本價+溢價」模式,一般適用於暫未開業或剛開業運營不久的醫院;「市盈率」PE模式,適用於醫院已正常運營數年,且有相對穩定的業務收入和利潤;「市銷率」PS模式,適用於醫院有一定的業務收入但暫未盈利。

  某涉足醫療服務領域的上市公司高管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按照市盈率進行的估值的醫院,一般的估值為10至15倍是比價合理的。但是在之前的醫院併購熱潮中,醫院的價格水漲船高,估值被炒得比較高。隨著潮水退去,目前15倍的估值也是相對比較高的。」而很多上市公司收購的醫院估值均偏高。其中,白水濟民醫院被併購前夕的PE估值約為30倍數;齊齊哈爾建華醫院於2016年初被千足珍珠(現「創新醫療」)收購時,PE估值約為20倍;星普醫科於2018年收購的重慶華健友方醫院有限公司的PE估值更是高達53倍。

  此外,醫院的整合及經營也並非易事。一位業內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醫院人才、管理、政策變化等因素都會影響醫院經營與營收。「例如,2017年北京開始執行『藥品零加成』要求醫療費用的增長不能超過去年的10%,對藥佔比和耗材佔比均有要求,要求藥品佔比下降至30%,耗材佔比下降至20%。這些都對醫院收入造成很大影響。」

(責任編輯:田雲緋)

相關焦點

  • 英唐智控轉型之殤
    上市公司分三次收購而來的標的資產最終卻選擇出售,而出售的時間點距離最後一次收購僅一年有餘。本刊記者 吳新竹/文英唐智控(300131.SZ)在上市之初專注於小型生活電器電子智能控制業務,2015年起,公司通過數次併購拓展電子元器件分銷這一主業,並加速處置經營不振的子公司,逐漸淡出物聯網領域。
  • (深度長文)上市公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商譽
    話說回來,A公司若是收購有方,把B公司納入麾下後將其做大做強,業績蒸蒸日上,那咱們的Goodwill就是Good-reality了。但是如果B公司併入A公司後,創始人也套現走人了,公司也不好好運轉了,那Goodwill就變成Good-bye(商譽減值)了。二、如何分析商譽?
  • 創投大佬汪潮湧欲轉手上市公司,昔日高槓桿併購埋隱患
    公告顯示,公司控股股東中馳惠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馳惠程」)及其一致行動人在12月1日、12月8日、12月9日因股價持續低於預警線、擔保比例觸及最低標準等原因遭機構平倉。中馳惠程為北京信中利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信中利」)控股子公司,穿透後惠程科技的實控人為汪超湧、李亦非夫婦,持有上市公司約7.46%的股份。
  • 體育上市公司2019年報觀察①:32家公司營收1766億元,現金流正在...
    「百億俱樂部」豪取六成營收,淨利潤「一覽眾山小」  2019年,在內外部經濟環境複雜多變,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的背景下,體育上市公司專注主業,業績整體穩中有增,32家上市、掛牌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  幾項關鍵數據可以解釋當代文體不願推動減持:業績出現雙降,營收17.82億元,同比減少33.21%,淨利潤1.05億元,同比減少40.9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淨虧損5.09億元,公司報告期主要依靠非經常損益盈利;截至6月12日,大股東們有共計2.32億股被質押。
  • 上市公司併購交易備忘錄範本及核心交易條款解析!
    總體來講:在上市公司市場化併購中,支付手段的選擇通常需考慮交易規模(小規模併購通常使用現金,大規模併購通常使用股份或者混合手段); 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及控股股東控制權狀況(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高,上市公司傾向於使用股份,以避免控制權風險); 上市公司估值及市盈率情況(上市公司估值高時,收購方更傾向於使用股份
  • 發揮併購重組業務優勢 AMC助力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
    年是國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發展方式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經濟結構面臨優化升級。宏觀政策中的「組合拳」會對經濟穩定運行提供有力支撐,上市公司也將持續受益。(二)上市公司需要通過併購重組破除兩大桎梏順應供給側改革和經濟轉型升級大勢,上市公司應該切實抓住當前難得的轉型升級戰略機遇,突出創新驅動、強化產業升級、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但目前上市公司普遍面臨著兩種桎梏亟需得到破解:一是低效資產負擔大,資產結構調整的需求強烈。
  • 解析「併購之王」丹納赫成功之路
    丹納赫是全球最成功的實業型併購整合公司,也是「賦能式」併購之王。從1986年上市至今,丹納赫累計收購600多家實業公司,從一家不起眼的信託公司發展成為世界百強的綜合性製造業集團。通過兼併、收購,丹納赫的總市值已高達926億美金,在過去的30年中,丹納赫的股價表現超過標準普爾指數將近2000%。
  • 拓維信息2017年業績大變臉,教育併購「炸彈」三年終引爆
    又一個因所收購公司未完成業績承諾,從而造成上市公司業績大變臉的案例出現在A股教育行業,拓維信息近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一位熟悉海雲天的人士對藍鯨教育記者說:「從上市公司併購的核心操作來講,對賭期雙方的壓力都是非常大的,發掘新的項目是希望可以儘快產生利潤和收益。如果項目在某個階段會比耗錢,或者是長期的項目,決策者都會猶豫的。」
  • 好孩子國際之殤:上市十年股價跌無止境,垂直整合不見成效,盈利能力...
    2010年,好孩子國際以北美、歐洲市場以及中國最大的嬰兒推車供應商的企業形象在港股上市,上市交易首日收盤價為5.8港元/股,市值超過50億港元,自此開啟資本市場的十年曆程。然而,好孩子國際這十年間的股價表現卻令投資者大跌眼鏡,上市後第二個交易日最高成交價6.05港元/股(前復權價),就是該公司上市十年以來的歷史最高成交價。
  • 美康生物上市首度虧損 併購擴張拖累業績
    業績遇「冷」美康生物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美康生物實現營收31.33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淨利潤為-5.87億元,相比2018年下降382.94%。這是美康生物自2015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淨利潤虧損。
  • 新華醫療對賭之殤:9自然人股東無力補償 禍起要價過高
    新華醫療對賭之殤:9自然人股東無力補償  王迎春  邱家山最近不太願意跟人說話
  • 業績承諾放空炮 數字遊戲玩得轉 上市公司「摻水」重組該誰買單
    近些年來,上市公司併購重組風起雲湧,跨界、跨國、大額併購頻頻上演。每一起併購案從初始到全部完成,幾乎都會推高上市公司股價,機構、上市公司、標的賺得盆滿缽滿,而標的業績高承諾也成為常態。但是,理想歸理想,而照進現實的並不全是美好,隨著時間推移,業績高承諾頻繁被現實「啪啪」打臉。
  • 青島金王忍痛割愛:出售好公司留下壞公司 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財聯社(上海,研究員孫詩宇)訊,4月28日,青島金王發布2018年報和一季報,雙雙呈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2018年全年淨利潤大跌74%,一季度繼續同比減少超40%,公司庫存大增,現金流緊張。同時公司還面對著此前布局化妝品行業,收購的3家化妝品公司所帶來的問題,其中2家未完成業績承諾,只有一家完成了業績承諾,但卻在今年2月將該公司出售。
  • 黃河旋風子公司「失控」背後 併購重組潮後遺症顯現
    2015年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潮後,因「三高」(高溢價、高估值和高業績承諾)及跨界併購帶來的重組後遺症開始顯現,業績變臉、「巨額商譽」懸頂、子公司失控等問題浮出水面。去年6月,先鋒新材也與併購重組而來的控股子公司上海蓋世網絡技術有限公司陷入管理權的之爭。一位上市公司高管表示,最近類似的事件較多部分是由於融資和業績承諾到期,「母公司與子公司互相間溝通其實也是很難的一件事。」
  • 【芯觀點】"民族之光"SilTerra面臨被拋售,折射馬來西亞半導體之殤...
    【芯觀點】"民族之光"SilTerra面臨被拋售,折射馬來西亞半導體之殤;全球半導體製造設備Q3銷售 同比增長30%;機構預測臺積電明年5納米產能將達到18萬片
  • 時代併購論壇紹興站:上市公司併購「危」與「機」並存
    11月13日,由時代傳媒和新財董聯合舉辦的「併購影響力·時代中國行——2019上市公司併購城市巡迴論壇」(下稱「時代併購論壇」)第四站在紹興圓滿結束。本站活動主題為「上市公司併購的未來趨勢探討」,吸引了20餘位上市公司董秘及併購中介服務機構高層人員參會。
  • 分析:TCL聯想京東方海外併購中的財技比較
    當TCL集團總裁李東生感慨「沒料到整合成本會這麼大」的時候,聯想集團總裁楊元慶也許要慶幸自己得到了一筆足以支付併購IBM PC業務所需現金以及短期運營資金的「意外之財」;而此時的京東方剛剛經過千辛萬苦的談判從國內銀行得到一筆7.4億美元的銀團貸款,得以為早已竣工的新工廠支付建設用款。  「現金流就是生命」,這是華爾街的鐵律。
  • 「招銀研究|行業跟蹤」生物醫藥行業之醫藥零售篇——天時回暖釀...
    ■ 上市公司業績表現優異,新增直營門店均有望超800家。2020年Q3季報出爐,四家上市連鎖藥房前三季度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均超20%。高毛利非藥品類銷售佔比提高,期間費用率下降,存貨周轉加快是支撐上述企業業績高增速的有效動力,預計四家藥房全年營收均有望超120億元。
  • 偉東雲教育併購法國職教上市公司DEMOS,跨界玩家掀資本之爭
    多知網2月29日消息,今日偉東雲教育宣布併購歐洲第二大職業教育公司法國德莫斯(Demos),佔股75.64%,交易於1月份正式完成。同時偉東雲教育將把德莫斯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引入中國。  據官方信息披露,德莫斯距今已有43年歷史,於2007年在法國巴黎上市,成為歐洲大陸第一家上市的教育培訓企業。在金融、製造、醫療和網際網路等21個領域有約1500門課程,線上用戶超過200萬。  不過,併購這家法國上市職業教育企業的偉東最早是一家地產、金融公司,而偉東雲教育是偉東地產於2012年成立的跨界教育領域的公司。
  • 警惕上市公司業績波動 防止出現審計風險
    近期上市公司2012年年報開始密集披露,年報審計工作已進入關鍵時期。日前,為持續深化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風險提示和專業技術指導,推動上市公司年報審計質量提升,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在京約談利安達會計師事務所負責人,就其承接的部分上市公司2012年年報審計業務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