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處處是中醫!什麼是真正的中醫思維?讀懂了此文,你就明白了!

2021-01-19 醫養百家談


各位好友是否知道微信公眾號規則又進行了調整,吾等 也不得不跟大家求個三連,希望大家多多點擊「在看,喜歡的話也點個分享」贊👍」

這樣我們的推送才能繼續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裡

不然的話你我就要相忘於江湖了🐟

只要你在文章底部留言

邀請朋友給留言點讚

只要您有9個

即可獲得獎品

注意是給您的留言點讚

不是給文章點讚哦!

疫情期間

送完即止


詳解:【每日一膳】金銀薄荷茶:消毒殺菌、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提神醒腦、疏利咽喉

如果覺得不錯  不要忘記分享給你的好朋友哦~~~

傳統醫學不像西醫所想像的那麼深奧,所討論的、所在乎的不過是人的問題。每個人都應該最了解自己的身體,但我發現,大家寧可相信那些冷酷的死儀器,竟然不相信自己身體的敏感。


而且有很多人,每天都在自己嚇自己。有人每天要量六次血壓,每量一次就高一次,為什麼?因為緊張!一緊張,血管肌肉神經就收縮、痙攣,血壓當然升高,這不就是在嚇自己嗎!血壓一高就開始吃降血壓藥,而現在的降血壓藥,幾乎都是利尿劑。你要知道,如果人體中的鉀離子被帶走太多的話,就會造成水腫,腎臟就發生問題。


國內部分藥品外銷到歐洲,其中有些都是減肥藥,很多減肥藥裡都有利尿的功能,因為人體中水分佔了70%。也就是說,六十公斤的體重,水分佔了四十二公斤。中藥裡,像車前子、木通、澤瀉,都是利尿劑,所以那些減肥藥多半是透過車前子、木通、澤瀉,等於像脫水一樣,讓你體重變輕,但是會有後遺症,就是常常導致腎臟功能發生障礙。


所以我要呼籲大家,千萬別輕易地以身試藥。連我們這些專業人士,都不太敢隨便地以身試藥。因為在《黃帝內經》的「五常政大論」裡有一段話:「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意思是說,用毒藥治病,治到六成左右就必須停下來。現在不是這樣,像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不就是把好的、壞的一起消滅,最後的結果就是同歸於盡。


老祖宗對人體器官不是視為一個獨立單位,而是像政府的有機體,發號施令的就是君主。所以把心叫做君主之官,君主就是最高的指揮系統。肝叫將軍之官,脾胃叫倉廩之官,因為脾臟是統籌分派血液的,所以說脾統血。


當血小板不夠時,現代醫學便會馬上懷疑是否為脾腫大或肝脾腫大。因為人體中血液如果太多的話,脾臟本身就會把血吃掉,它就是在統籌調配血液。如果照超音波的結果發現不是肝脾腫大,那下一步驟就是做骨髓穿刺,看看骨髓裡是否有病毒,將製造出來的血液全部給破壞掉了?但是知道這些原因又有什麼用呢?


中藥裡可以製造血液的如黃芪,是補氣的藥,加上當歸,就這兩味藥而已。當歸是繖形科植物,繖形科植物都含有精油類,都屬芳香。香菜也是繖形科植物。很多皮膚病的患者,服用抗組織胺後,常會想睡覺,很多皮膚科醫生就拿類固醇給病人吃,吃了以後會變成月亮臉、水牛背。但我用香菜泡酒,將香菜洗淨後泡酒,然後擦拭在搔癢處,香菜的精油可以和酒精一起將沉澱在皮下的廢物給蒸發出來,皮膚癢自然就好了,就算是沒效果也沒有傷害。


芹菜也是繖形科植物,而且所有芳香的藥、芳香的植物都通竅,肯定對腦竅都會有幫助。所以腦袋瓜不靈光的人要多吃這類的食物,能讓你通腦竅。腦竅通了,記憶力就增加。假設鼻塞了,若聞到炒辣椒的味道會打噴嚏,道理也在此。


其實中醫的基本理論並不深奧,人體的肝、心、脾、肺、腎,與身體的外在器官都是有聯繫的。為了讓讀者對中醫更有概念,在本篇中,我特別就人體的重要器官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肝開竅在眼睛。現代醫學很納悶,為什麼中醫治療眼睛都是從肝臟治療?


這是很有意思的,所以很多眼睛的病變,包括眼睛癢、眼睛紅、眼睛腫、眼睛痛、見風流淚、眼睛乾澀,中醫常用養肝血的藥,枸杞、菊花、鮑魚,就是入肝的,吃了,功能就恢復。


說起來,人類的肝臟實在很可憐,從人出生開始就無怨無悔地替人做工,但是人天天傷害它,例如每天晚睡。大家知道,人的身體裡有十二經絡,從晚上十一點到一點,也就是子時的時間,那是膽經的時間;一點到三點是丑時,是肝經的時間。在二千年前古老的中醫文獻《黃帝內經》裡就已告訴我們,當人在休息時,血液就回流到肝臟。


《黃帝內經•素問》第十章有一句話。「故人臥血歸於肝。」兩千年的老祖宗就有這概念,所以當半夜一點到三點的丑時--肝經的時間--不休息的話,血液就要繼續不停地燃燒。這就好像銀行的存款,天天提出來用,早晚有一天是會變成空頭。肝臟就是人體血液的銀行、血液的倉庫,需要隨時存入,結果有很多人天天透支。


所以我說人體的肝臟實在很可憐,要接受一大堆的垃圾,因為所有的汙染到了人體內,第一個要應付它的就是肝臟。所以老祖宗稱肝臟為將軍之官,是專門為人們打仗的,任何不屬於人體內的外來敵人,肝臟馬上就去對付它,所以人體有那麼多的狀況需要肝臟應付,但有些人還要虐待它,使得肝癌一直在全國十大癌症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我曾經在苗慄大湖住過一陣子,當時發現很多肝癌患者都非常年輕。我想是因為這一輩年輕人吃下太多灑了農藥的食物,比如說我們的稻米、蔬菜、水果等。我常常建議人們最好不要吃草莓,我自己大概也有六、七年時間不吃醬油了,因為現在的醬油大概都不會發黴,是化學的、人工的,實在是很恐怖。


希望大家能基於這種理念,不要自找汙染,然後懂得怎樣處理自己的事物。因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最後要靠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也。」食谷、肉、果、菜,都不要超過,所以什麼事情都不要太過,例如本來可吃三碗飯,最好只吃兩碗或一碗半,這樣腸胃的負擔會比較減輕。若大吃大喝,結果是自個兒腸胃遭殃,所以要能夠了解自己的身體。

心開竅在舌頭。這心,一方面與心臟的心有關係,一方面大部分是指大腦。現在很多舌頭痛的人,主要是因為不睡覺,太累,消耗心臟,讓血液不能正常地回流到心臟,心臟是負責要把血液送出去的。


我看過幾個舌頭痛的,他們一開始找西醫看,做了CT,其中有兩個病歷就是不聽我的勸告,做了組織切片。各位想想看,舌頭破一洞已經很難過,還要挖一塊肉去做組織切片檢查!有個姓劉的,四十歲,結果切片以後,不會講話,不會吃東西,這是肯定的,破個洞,碰到冷的、熱的,一定痛得要死的。


臺南有個媽媽,生完寶寶後,舌頭痛,痛了六個多月,到某大醫院做檢查,從CT到所有檢查,都查不出所以然來,她就到市立醫院附設中醫部看診。中醫實在告訴她,從文獻中很少看到這種病歷,於是帶著她千裡迢迢到臺北來。我告訴他,這理論很簡單,心開竅在舌頭,因而用入心的藥。


入心的藥很多,能通腦竅的大概都會入心。川七與人參同為五加科,所有五加科的都有強心作用。人參、川七,那就找一個處方,找幾味能夠通腦竅的,有一味藥叫菖蒲,是天南星科的,肯定能夠通腦竅。所以不會講話、沒有聲音、中風以後意識中樞受損、記憶力完全喪失,就要用通腦竅的藥。


「生脈飲」,或者叫「生脈散」,含有人參、麥冬、五味子三味藥,麥冬是百合科的,有強心作用,所以能「生脈」就是表示有強心作用,脈才會表現出來,於是我用生脈飲,加菖蒲、遠志。


考生就適合吃菖蒲、遠志,保證記憶力增強。孔老夫子有個方叫「孔聖枕中丹」,其中就有菖蒲、遠志,保證很靈光,每次考試前吃一瓶,高三的學生大概可以增加五十分。因為它能通竅,而遠志也有皂素成分,可以把腦血管栓塞的部分融解掉。


人之所以會痴呆,就是腦血管的血液循環比較緩慢,腦細胞含氧不夠,所以要刺激,讓腦細胞活化。


現在很多人都晚睡。白天是陽,晚上是陰。太陽是陽,月亮就是陰。氣是陽,血就是陰。男是陽,女就是陰。手背是陽,手心就是陰,所以手心內面都是陰經。人體的六條陰經一定都在內側,大腿內側一定走陰經,外緣一定走陽經。晚睡就是耗陰,有形、看得到的都是陰,血液、水分、營養物質都是陰,因而不斷消耗,舌頭就破了。



脾胃開竅在嘴唇。女性看診時,最好不要太濃妝,這樣才看得到「英雌本色」。


通常嘴唇蒼白,往往代表腸胃消化系統很差,幾乎沒有例外。沒有血色,就是表示營養不能供應,才會表現在嘴唇蒼白。


在大拇指和食指中間厚厚的地方,叫做「魚際」,是管腸胃的。一般正常的人應該都有點血色,若呈現青青的,而且扁扁的,腸胃功能一定有問題,而且大便不成形,手腳冰冷。


有位師大音樂系的小女生,主修鋼琴,她腸胃不好。有一天,她的手整個僵硬,她媽媽打電話問我怎麼辦,因為這是腸胃有問題,就要吃些健脾胃的藥。


我也看過一個案例,是一位張姓金融從業人員,他的嘴唇隨時都可像剝保鮮膜一樣剝皮下來,體重咻一下就掉了二十公斤,我告訴他你百分之百是脾胃問題。但是所有的胃鏡、大腸鏡等醫療檢驗報告都正常,他很詫異。其實這是因為脾胃開竅在嘴唇,而中醫有分虛症、實症、寒症、熱症。嘴唇紅裂,眼睛一直長眼屎,嘴巴幹,常常長口腔炎,尿少色紅,幾天才解一次便,乾乾硬硬的,這是熱症。結果他還吃羊肉爐、薑母鴨、火鍋,一吃聲音完全沒有了,醫了八個星期才好,所以體質是熱症,就應避免燥熱的食物。


另外像中壢一位賴小姐,有回一次吃了約兩斤半的龍眼,導致整個淋巴腺腫起來。我的診斷是:她常長眼屎,便秘、口乾舌燥,體質燥熱,怎可一次吃兩斤半的龍眼?


總之,大家要多了解自己體質屬性,如果嘴唇蒼白,口水很多,冬天手腳都冰冷的,尿多色白,大便從來都不成形的,就是標準的寒症,得避免冰冷的食物,多吃溫性的食物。



肺開竅在鼻腔。《五臟生成論》裡有一句話:「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臺灣地區鼻病的人口特別多,尤其是臺北,溼、冷、空氣汙染。很多人到了中部、南部、東部較好,鼻病就好了,不像臺北始終下雨,一直潮溼,鼻腔黏膜始終在充血。再加上現在的飲食文化,《內經》裡說:「形寒飲冷則傷肺。」形寒就是身體受寒,所以要多注意氣象報告,寧可多帶一件衣服。可是現在的孩子很麻煩,下雨還不打傘,一直淋雨。淋了雨就是形寒,形寒飲冷,飲冷當然是自找的。形寒飲冷替臺北市製造了四十六萬氣喘病的小孩。


人體的氣管有一定的口徑,碰到冷,馬上就收縮,道路就變得狹隘了,氣體出入、交換當然就受到影響。所以氣喘病人只要一吃冰冷就發作,一到秋天冬天就發作。


「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所以治療鼻子的毛病,肯定從強心補肺氣著手。剛剛提到心包經,你就按摩它,而在手陽明大腸經上有個合谷穴,就給它同方向地搓一搓,這樣可刺激它產生熱能,就比較能適應外面的冷空氣。


很多鼻子過敏的人,如果每天能自己這樣做,早上起來打噴嚏的次數就減少了,甚至過了兩個月以後就不打噴嚏了,我自己都是這樣做的,偏偏很多人就是要吃抗組織胺,吃得人懶洋洋、愛睡覺,更嚴重的還吃類固醇,實在得不償失。


既然肺開竅在鼻腔,又該怎樣補肺氣呢?就給一個屏風吧!人怕風,就給屏風,所以有個處方叫「玉屏風散」,只有三味藥,非常的簡單。第一味是黃芪,它有補肺氣的作用,對腸胃系統也能夠發揮作用,是豆科植物,與甘草同科。第二味是白朮,是菊科植物,對人體消化系統有補脾胃的作用。第三味是防風,叫防風,肯定有預防風邪的作用。防風是繖形科植物,含有精油類,對於全身的過敏,包括皮膚過敏或感冒引起的頭痛等症狀,都能發生作用。黃芪、白朮、防風,組成玉屏風散。另外,玉屏風散可搭配腸胃藥或其它處方,一起來達到預防感冒的效果。


又因為肺開竅在鼻腔,當感到胸悶時,就用強心劑或剛剛提到含有皂素的藥物如桔梗。


另外還有貝母,有一種叫川貝,顆粒很小,像珍珠一樣,因而也叫珠貝母,或叫川貝母----生長在四川。浙江產的就叫浙貝母,浙江省產貝母最多的地方是象山群島,所以又叫象貝母,顆粒比較大。通常風寒外感用象貝母比較多,平常保養氣管則用珠貝母比較多。


平常如果鼻涕是濃濃黃黃的,痰是黃稠的,我們可將梨的蒂切開,將心挖出,裝填約十到二十個川貝母,蓋回蒂頭,放進電鍋蒸,然後梨肉連貝母一起吃。梨本來是潤肺的,而貝母又含皂素,可以把痰融解掉,梨本身是屬於涼性的,如此吃貝母燉梨,就可把痰化掉,濃稠的鼻涕也改善了,這樣多好啊,而且縱使沒有效也不會有傷害,又可以把肺葉中黏黏的東西融解掉。還可以再配合川七粉,它有強心作用,配合蓮藕,專門清除血管中阻塞或沉澱的東西。



腎開竅在耳,是作強之官。作強就是免疫功能的問題。現代有很多病變,實在找不到病因時就歸罪於免疫系統,不管是氣喘病、皮膚病像紅斑性狼瘡等都歸於它,那有什麼方法呢?有什麼藥可以醫?通常補氣、補血的藥,都有增強免疫功能的效果。


治療紅斑性狼瘡,我提供蓮藕,還有仙鶴草。仙鶴草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薔薇科的植物,一種認為爵床科的植物,由於所有薔薇科的植物都有收斂的作用。


人體脾胃屬土,肝膽屬木,心與小腸屬火,呼吸系統屬金,所以肺不能被汙染,金不純價值就受影響了。而腎臟、膀胱系統是屬水,人體所有水分都是腎臟在管轄的,如果口水或鼻涕或尿液太多的話,中醫在處理時一定是朝這個方向。所以腎是作強之官,可以增強免疫功能。也因此,補腎就能改善這些現代醫學完全沒有辦法治療的狀況。


我始終強調,傳統醫學的理論不深奧,幾乎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淺顯的資料內容來建立觀念。如果懂得一點處方,或一些天然藥材,就可以處理人體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的問題。如果能掌握這兩個系統,在很輕微時就處理好了,肯定就不會演變成比較重大的問題。


不幸真的碰上重大的病症,傳統醫學一樣幫得上忙。在《張步桃治大病》中,將重大疾患分為十一章:老化、肺部症狀、皮膚病、肝膽病、腦部疾病、高血壓、心臟病、精神病、糖尿病、腫瘤,以及婦科病。每章一開始,我都會先描述一個成功的醫案,再詳細說明各種疾患的成因與預防、治療之道。你會發現,除了開刀手術、化學治療之外,你還有更好的選擇:中醫。

END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 版 | 權 | 聲 |  | 


轉載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文章內容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未經核實,僅供讀者參考。

依據《網際網路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第12條,《信息網絡傳播權力保護條例》第14條/23條,即「避風港原則」,本文中部分圖片及文字信息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行為請及時聯繫客服刪除,本公眾號不對內容傳播行為承擔行政法律責任。不承擔與著作權或相關權有關的信息審查義務。


公眾號合作,交流,諮詢

請聯繫以下電話微信同號

 18016247306

加不進的朋友可以加群主個人微信:

lushiyl(陸醫生)

記得複製暗號:

藥膳養生調理群
我們歡迎您和您的小夥伴的加入

      童青堂國醫館匯聚省市名老中醫、中青年有志之士的醫生,特聘請上海市嶽陽、曙光等三家醫院的主任級 專家前來坐診,為各年齡群體提供專業可靠的中醫診療、康復及健康管理服務,為大家的健康保駕護航。 


地址:老朱青路15號童涵春堂二樓童青堂中醫門診部 

交通:地鐵17號線青浦新城站轉公交:青浦1路、青浦11路 

電話: 021-39726766      021-39726866

相關焦點

  • 西醫與中醫的區別,通過此文,一目了然
    2,中醫注重什麼呢?中醫不是注重微觀,中醫是宏觀的,中醫注重整體觀。中醫注重的不是解剖,注重的是功能。中醫注重的不是某一個局部,注重的是全身。這就是中醫他的思維方式和西醫不一樣。注重點不一樣。三,什麼叫中醫的整體觀呢?中醫看病治病,它的這個整體是很大的。1,第一個整體,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
  • 取類比象——真中醫的思維,學習中醫的捷徑
    中醫四大經典最重視「取類比象」,整個髒象體系就是「取類比象」思維的延伸,「取類比象」思維在中醫的起源、形成及發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內經》有言:「覽觀雜學,及於比類,通合道理。」又言:「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藉助取類比象,我們不但可以學習傳統中藥,還可重新認識某些藥物,甚至發現新中藥。
  • 國醫大師徐經世:急需培養能運用中醫思維的傳承人
    中醫古籍文獻是以古文字寫成的,和現代白話文差距較大,又經過流傳輾轉,版本繁雜,字詞缺錯,詮釋者多。如果沒有一定的古文知識,古籍文獻就不易讀懂;讀懂了,也難於讀深。古今精於醫者,無不文理精通。文是基礎,醫是樓,文理不通則醫理難明,學好古文當是學好中醫的基本功之一。而有些人連《本草綱目》的序言都無法讀懂,焉能學好經典浩瀚的中醫!經典關。
  • 【經方學堂】熊繼柏:中醫的真正精髓是什麼?
    你不是一個人在閱讀,經方學堂與您一起品味中醫旨趣,與您一起學習中醫經典,有夢想,不孤單,經方學堂永遠與您相伴。中醫真正的精髓就是整體觀念指導下的辨證論治。一個中醫能不能當一個標準的中醫,能不能當一個「上工」,關鍵就在於你是否掌握了辨證論治。所以我一貫強調,中醫治病必須辨證論治,尤其是在當代更是必須強調。辨證論治其實就是兩個方面,一個是辨證,一個是施治。
  • 不是中醫沒用,而是你沒見過真正的中醫!
    後來老師說,她的老師臨走時把她叫到床邊(當時她值班),笑著對她說:「你來把把我的脈吧,這個很稀少的,叫雀啄脈。」 我覺得厲害的中醫,大抵如此。此役讓我深刻明白了什麼叫指東打西,什麼叫懸壺濟世,堪稱神跡。 我每年有四分之三的時間都在口腔潰瘍,生活質量一塌糊塗。為了治療,自己買過各種西瓜霜,冰硼散,均不見效。試過各種偏方:白糖,蜂蜜,VC片。
  • 岐黃縱橫:王琦大師提出的「中醫原創思維」是什麼?
    王世保:記者:請您闡述一下中醫原創思維模式的科學內涵是什麼?王琦:我們提出中醫原創思維是以「取象運數,形神一體,氣為一元」的整體思維模式,即中醫學的「象數觀—形神觀—一元觀」。王世保:創新本就是中醫思維的功能,不僅中醫思維具有原創功能,西醫和科學思維也有原創功能,所以用這種思維的功能在思維前面做定語,就好比「會走路的人」。問「中醫原創思維是什麼」,就好比問「會走路的人是什麼」。
  • 自學中醫——不用一大堆的書
    學中醫,讀《傷寒論》,是反覆的讀,一遍一遍的讀,每一遍都有不同理解,這就是傷寒的魔力。自學中醫,與其去讀一大堆的書,不如專門研究仲景,研究黃師《傷寒懸解與金匱懸解》不然你讀了一大堆的書,也學不到真正的中醫理論知識。
  • 怎樣學中醫才能少走彎路 | 學習中醫的次第
    比如你現在沒有任何基礎花兩個小時去讀《黃帝內經》可能只能看一小段,還不見得就整明白了多少,但當你學完相關科目後再讀《黃帝內經》,兩個小時可能就能看幾篇,更會從不同角度切入而悟得更多。再有,大家也可以問問高校教內經與傷寒的老師,他/她們可願意在第一學期就教?
  • 中醫分三品,為什麼說真正的中醫一定在民間?
    他們似乎什麼事情都可以隨手施為,能以各種職業出現在社會上,需要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中國古代歷史記錄上就有很多這樣的人,更多的人根本就沒有留下姓名,我們都不知道。離今天最近的一個,大約就是明朝傳說創(其實是傳)太極拳的張三丰。不過,明朝以後,好像「道醫」也絕版了。因為明朝末年道運終結,道門正宗消亡,中國連真正的「道人」都沒有了,哪裡找「道醫」去?
  • 三年制經典中醫 | 我們在等待這樣的你
    這裡面有純中醫小白,一張白紙更容易理解中醫本源;也有學過其它中醫課程,有些基礎的中醫粉絲,需要整合中醫理法概念,融會貫通,而不是點對點思考。所以我們沒有專業、學歷、年齡的限制。但,我們期待,您: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明白自己學習中醫的真正目的,不盲目追隨和依賴老師。
  • 中醫一定要掌握 「運氣」「易經」嗎?| 肖相如
    李可老中醫:據我觀察,能夠用中醫思維看病的也不過三五人而已他堅守老藥鋪半個世紀 只為讓窮人看得起病親身體驗中醫的不可思議 - 我也要做明醫中醫沒有負我,我也不負中醫 | 四川自貢坐堂中醫王昆文即使中國人放棄了中醫,其他國家也會很快拾起來的爺孫倆的中醫故事(小郎中學醫記) - 每個人都可以讀懂的中醫-1-引子
  • 鄧中甲:中醫思維在診法中的應用
    ,學習進步較慢;還有一些學中醫的學員,覺得中藥很好用,但是道理說不清,總覺得在西醫面前,矮人一截……於是開始思考,如何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掌握中醫學的思維方式?這種思想在中醫學上,用得可以說是非常多,非常普遍,這也是一種思維方法,也是診法裡面的一個思維方法。第五個方面,我覺得知常達變很重要。現在我們教學生診斷,或者我們現在有很多研究生自己也在學習臨床,大家互摸脈象,很少看到一個學生把正常脈象摸了再摸。什麼樣是正常的脈象?你只有摸了很多基本上是正常的人以後,你才能夠確定。
  • 什麼是中醫學習的「六化思維」?現代思維方式學習中醫才是王道
    今天我們身處網際網路時代,遙看古今中醫發展之路,我們懷著敬仰的心看待每個歷史長河中的大家、宗師、大師、名醫等,我們充分尊重中醫原著經典……,與此同時我們應該深刻思考如何去學習中醫,採用什麼方法。我研究下來深刻感受我們身處新時期的我們絕對不能用古人和傳統老中醫的學習方式和路徑去學習。
  • 漫說中醫|中醫調理調什麼
    中醫把看病說成調理。那麼,中醫調理都調些什麼呢?根據中醫理論和醫家經驗,我把中醫調理歸結為「三調」。一調陰陽。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範疇。故,當患者來就醫時,醫生有兩句話不能講:一是遇到患者多問幾個問題,特別是當患者提建議或希望如何治療或開什麼藥時,不能直接說「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讓患者感到沒有尊嚴;二是當病情相對較重或者複雜時,不能忽略患者的感受,脫口就說「晚了,為什麼不早來」,這樣一句話會摧毀患者和家屬的希望。要時刻謹記,評判一位好醫生的標準,除了精湛的醫術,同時還必須具有一顆醫者仁心。
  • 他們為何愛中醫①:中醫 學起來很有趣
    她立志當一名中醫,管理好自己的健康,也為別人防治疾病。學中醫,了卻了嚴利依的心願,還讓她為堂姐治好了蕁麻疹。堂姐接連生了4個孩子,瘦得嚇人。她患上一種身體癢的怪病,晚上不能入睡,癢了3個月,嚴重影響生活,看了不少西醫,都沒辦法。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堂姐問大學畢業回到馬來西亞的嚴利依:「你能治嗎?」
  • 何祚庥:中醫須接受現代科學改造
    」「據我所知,現代藥物學家,就很少願意從事中藥的提煉、療效及其副作用的研究,原因是成分太多,太複雜,很難研究清楚,做出確切的結論,用我們的術語說,是很難做『乾淨』的科學研究,當然也就很難做出成績。 」作別時,他仍然強調。「中醫治不了大病」 雖然小時候生活在一個老式大家庭,沒少和中醫打交道,但83歲的何祚庥說自己現在「從不看中醫,也不吃中藥」。因為「中醫治不了大病」。
  • 學習中醫的三重境界
    一則,解讀與詮釋我所理解的中醫思維,是指我們自覺運用中醫觀點去思考生活與健康的各種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也就是說,中醫不但是關於健康的學問,中醫還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學問。萬物的變化皆源於天地的變化,天地的變化亦可用中醫理論去推演,學好中醫,即如把握了天地規律。有人說,你總是拿中醫理論去解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樣就會走偏的。我卻認為,只有這樣才最符合中醫的特點,因為中醫是最接地氣的醫學。中醫源於生活,當然可以應用於生活。
  • 學做愚人:身體、生活與中醫
    讀到最後,讀者諸君自會明白。清輝在古典精舍講黃帝內經身體、生活與中醫——古典精舍中醫課有感顏清輝近來天許,百花似乎依舊靜住於隱而未秀的狀態之中,可同濟的那些櫻花卻已綻放得如白雪耀空,爛漫聯翩。真叫人歡喜。遊人們可是歡騰,日繞千回猶嫌不足。
  • 邢斌:當代中醫,既有發展,也有倒退
    邢斌按:本文寫作於2012年,是對「中醫發展最需要什麼?」這一問題的回答,所以寫作的脈絡有點遷就這個問題。但文章的觀點與思想,今天看來也不過時。此文發表在《中醫思想者(第二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13年)上。
  • 青春中醫|中醫故事|叮~小中醫的運動指南到啦,請籤收~
    什麼? 冬季不減肥,夏季你是誰! 小中醫心疼地抱住胖乎乎的自己 但是,小中醫才不怕 因為我有小中醫最全運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