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還沒有產生風水術,但是,與風水術有關的相地行為已經產生。早在原始社會,先民就知道擇地而居。
先秦時期各種學術興起,隨著《周易》和陰陽五行學說的發展盛行,開始建立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為主導的學術思想。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不僅承襲了以往的土宜觀念而且更加具體,同時開始有了氣的觀念。
《晉書》:始皇時,望氣者雲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氣,故始皇東遊以壓之,改其地曰秣稜,塹北山以絕其勢。當時有瞭望氣者的說法,可見已有風水行業的專業工作者。
又據《太平寰宇記》卷95記載,秦代的長水縣有一座山(今浙江省嘉興縣南邊),秦始皇聽術士說山上有王氣,便遣發了一批死囚去挖山,囚徒們受不了勞苦,一鬨而散。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政治發生著急劇的變化,思想空前活躍,儒、法、道、墨、陰陽、八卦、五行等各種學說和主張爭奇鬥豔,互相爭辯,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戰國七雄爭霸,封建割據,競相築城。這個時期出現的國學經典《周禮》、《管子》、《考工記》等著作,總結了城市建設經驗及選址理論。這些成果為風水術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風水術的形成時期卻是秦漢時期。通常將這一時期分為兩個階段,即秦代和西漢時期。
秦代秦代有了地脈觀念。秦統一後,派蒙恬修長城,開馳道。秦始皇死後,趙高矯詔逼令蒙恬自殺,當時,民間傳說蒙恬之死是因為他「絕地脈」所致。司馬遷在《史記.蒙恬列傳》對這種說法提出了異議:「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脈哉?」秦代有了王氣觀念。《晉書.元帝紀》談到南京地理時說:「始皇時望氣者雲'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氣』,故始皇東遊以壓之,改其地曰秣陵,塹北山以絕其勢。」
秦代有了地脈觀念,秦代營建了巨大的土木工程。有陽宅阿房宮,又有陰宅始皇冢。阿房宮佔地近三百裡,離宮別館遍布在山谷,以南山為宮門,以樊川做池子,阿房前殿可坐近萬人。始皇冢動用七十萬民夫,挖空了驪山,穿透了三重息壤,規模之大,真可謂空前絕後。這兩大工程的實施,說明秦代相地水平是很高的。
在這個時期內,大規模的宮室營建為風水術的形成造成了物質前提。董仲舒的陰陽五行學說和孟喜、京房等人的易學理論為風水以及一切術數提供了理論與方法。特別是東漢神學思潮使得建築中各種禁忌與迷信越發盛行,如「起宅蓋房必擇日」,「太歲頭上不能動土」已成為陽宅建築中應遵循的重要規則。
此時,陰宅風水理論也在漸漸形成。例如韓信年輕時,母親死,家裡窮,不能在村墓中葬母,就擇高敞地葬母。後來他功成名就,封為楚王。秦末另有李仲翔祖葬城紀,他三次夢見有人告訴他,葬地的山形如川字,法當戰死。仲翔不信,漢初果戰於狄道而死。
與風水活動頻繁的同時,秦漢時期還出現了一批有關風水的專著,如《堪輿金匱》、《宮宅地形》、《周公卜宅經》、《圖宅術》、《大衍元基》、《葬歷》等等。這表明,秦漢時期風水術已經完成了從實踐到理論的形成過程,也可以稱為風水學了。
PS:文章內容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