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KPI」,如何通俗地理解它與「OKR」的區別?

2021-02-15 流量南海

KPI在近年來越發受人詬病,KPI很委屈,但KPI說不出來。

只能我替它說,且往下看。

KPI是什麼,上班的人都懂。

由於它強調兩點:組織目標的分解和關鍵工作指標的衡量。

所以它的實現邏輯是:首先,要保證組織目標能夠分解到個人;其次,沒有分解的,要把工作中重點提出來,這樣能夠合理的評價人。

可以看出來了——KPI專注「如何考核個人」。

於是在大多數企業的員工管理中,哪哪都有KPI,逐漸模糊了它的初衷,使得問題避無可避:

雷老師說的很清楚了:

「KPI是工業時代的管理創新成就,能夠完整的反映對效率的改善。

但在網際網路時代,讓人容易迷失自我,不把重點放在怎麼改善產品、放在改善用戶的服務,而是放在了改善KPI指標,並且粉飾KPI有無數種投機取巧的辦法」

而且,雖然KPI能霸佔企業管理那麼多年,有其無可取代的優勢,要知道它僅僅是績效管理的一環——績效考核。

更何況1990年,KPI被提出,是有其理論基礎的:

1、關鍵指標的重要性:二八定律(帕累託法則)

帕累託提出:在任何大系統中,約80%的結果是由該系統中約20%的變量產生的。這個定律揭秘了「高效」的根本原因,由此確認了企業管理中,關鍵業績指標的必要地位。

所謂的績效考核,一定放在關鍵績效指標上,考核工作一定要圍繞關鍵績效指標展開。

2、目標的分解確定:SMART原則

自檢一下,你的KPI目標、指標是否嚴格按照這個原則要求制定:

S(Specific):目標必須是具體的,要對標特定的工作指標,不能籠統;
M(Measurable):目標必須是可衡量的,衡量的指標是數量化或者行為化的,驗證這些指標的數據或者信息是可以獲取的;
A(Attainable):目標必須是可實現的,在付出努力的情況下可以實現;
R(Relevant):與其他目標有一定的相關性
T(Time-bound):目標必須有明確的截止期限

但事實上在KPI被更大範圍的推行中,一些企業在員工管理上過度追本逐利,只看到關鍵績效是否達標、一門心思搞員工考核。於是雷老師說到的弊端一點點顯現。

(員工反感KPI,能怪KPI嗎?)

直至2013年,瑞克·克勞發布一段視頻,谷歌極具「人道主義」特色的管理模式被推上舞臺,受到大力追捧,風靡全球。就是OKR。

谷歌內部考核制度 OKR 是怎樣的?www.zhihu.com

OKR和KPI有很大不同。

最大的不同就是,OKR的邏輯起點在於「我」。

O:回答我想去哪裡?我想要什麼?
KR:回答我如何知道我是否到達那裡?如何知道自己得到了?
OKR=目標+目標所需的關鍵行動/結果

對兩者的區別,有一篇合理的解釋,寫的很棒,搬在這裡分享:

1、思維方式不同

KPI是一種靜態的控制思維。

KPI所應對的環境,是靜態穩定的,業務邏輯和業務結果可以預測的,是工業化大生產思維的產物。在工業化大生產時代,科學管理就是嚴格控制,無論是泰勒的科學管理和法約爾的組織管理,人被組織當作一種工具,要按照組織要求來運轉。

OKR是一種動態的自我管理思維。

OKR所對應的環境,是動態變化的,業務邏輯和業務結果有的時候無法預測,需要經過實踐去驗證,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產物。而且,OKR崇尚增量思維,希望不斷的創新挑戰。

OKR,通過目標的清晰化,為授權建立了基礎。推進OKR成功的企業,一定是一個充分授權的企業;同時,目標的公開透明(透明產生了責任的承諾),共同促進了自我管理。

2、激勵方式不同

KPI管理方式,崇尚「沒有考核就沒有管理」,希望通過外在的壓力(獎賞和懲罰)來推進績效實現。這是一種外在激勵方式。

「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有七宗罪:獎勵讓內在動機消失;獎勵讓成績大幅下降;獎勵在扼殺創造性;獎勵抑制了善行;引發不道德的行為;獎勵會讓人上癮;獎勵短視的行為。

OKR管理方式,是通過自我管理、目標賦予工作意義、自我挑戰和成長的方式,通過營造內驅力來推動績效。

總之,簡單來說就是:

KPI是績效考核;

OKR是目標管理。

一個是外驅力,頂著壓力負重前行;

一個是內驅力,帶著衝勁一往直前。

最後,送個故事:

09年的時候,馬雲攜團隊前往美國拜訪幾大科技巨頭(蘋果、Google、微軟等)。拜訪每個都會問一個問題:「誰是你們的競爭對手?」

時任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一口氣講了45分鐘:我和蘋果競爭、跟索尼競爭、跟Cisco(思科)競爭、跟Oracle(甲骨文)競爭……為了達到目的,鮑爾默給公司各個層級設定了嚴苛的KPI考核指標,而且定期「末位淘汰」。
到了Google,拉裡·佩奇的答案截然不同:Google最大的對手是NASA(美國宇航局)、歐巴馬政府,因為「誰跟我搶人,誰就是我的競爭對手。」

好公司,懂得有溫度地對待每一個人。

以上。

本文由簡道雲原創發布。

簡道雲,以阿里云為依託的雲辦公平臺,創新式的搭建理念,讓用戶可自行設計管理系統,零基礎免開發,更低成本享受數位化管理。




KPI與OKR就像是同一幅畫的不同部分,現在更多的是將兩者視為互補的「同伴」關係,而非「敵對」關係。

深入了解OKR

首先,闡述一下OKR的含義。

OKR(目標和關鍵成果),幫助組織定義最重要的戰略,並戰略和執行分解為兩個部分:目標(這是組織發展的方向,或者組織想要實現的目標)和關鍵成果(這些成果的達成能夠切實支撐目標的實現)。

因此,使用OKR,需要設定一個目標,然後定義如何實現目標。

例如,企業想要這個季度的objective(目標)是加深和客戶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KR可以是每周與客戶的會話數量提升至500,也可以是客戶給自己產品的評價數量增加100,還可以是客戶好評比率從90%上升至95%……

OKR鼓勵員工設定雄心勃勃的目標。失敗或不能完全實現目標,是OKR管理中再常見不過的情況。

有趣的是,OKR不是一種新方法。

OKR的概念最早由英特爾前執行長安德魯·格羅夫(Andrew Grove)於1980年代提出。OKR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和Peter Drucker的「按目標管理」(MBO)方法。

其聞名歸因於Google的使用和矽谷諸多公司的效仿。

國內使用OKR的情況也很常見,被人所知的是各大網際網路企業不斷對其進行本土化改造。

比如騰訊、字節跳動、滴滴等均為全員使用OKR,而阿里、螞蟻則在小範圍的試點。

國內企業在使用OKR的過程,很少有將OKR作為績效結果應用依據來使用的,更多用的是OKR的目標管理思想,而績效獎金和其他結果應用更普遍的依然是以KPI為依據。

從這一點來說,績效管理的方式在大公司中並不惟一,OKR、KPI、BSC、360綜合使用的公司不在少數;這也驗證了開頭的那句「KPI與OKR就像是同一幅畫的不同部分」。

定義關鍵績效指標

用簡單的術語來說,KPI是用於監視個人,團隊或整個公司兌現其目標的績效的指標或度量。

這些指標本質上傾向於定量,使用簡單的數字,比率或百分比。

發起人淨額得分(指客戶推薦您的業務的可能性指標)是KPI中一個很好的例子。

無論是發起人淨額得分,還是投入產出比,KPI都可以評估業務(或個人、團隊)是否正在實現其目標,以及可能需要改進或採取的措施。

因此,可以將KPI視為將「目標和優先級」量化為可衡量指標的一種方法,以便組織可以針對這些目標跟蹤進度。

現在更多人認為,最好的KPI是與企業的戰略目標相關的KPI。

換句話說,使用KPI需要選擇對業務最重要的指標,而不是衡量所有可能衡量的指標。這是使用KPI的最有意義的方式,因為它可以真實反映公司(或個人、團隊)的運行狀況。

那有什麼區別呢?

OKR幫助組織定義最重要的戰略目標並確定如何實現這些目標,而KPI幫助HR和人力資源部門根據目標衡量績效。

換句話說,KPI是OKR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來說,OKR的選擇,往往指明了KPI選擇的方向。(戰略在先,指標在後)

但有時候,KPI的執行情況能夠反饋到OKR的制定中。

比如,「發起人淨得分」開始下降,這對HR或業務部門來說可能獲得不了什麼戰略性的信息,但這會反饋到戰略上,表明企業需要在下一季度或者馬上採取措施來應對(可能需要設置一個深入研究問題並確定如何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的OKR),

總的來說,OKR激勵組織和員工設定雄心勃勃的目標,並將這些目標分解為關鍵結果。

而KPI提供了一種監控性能以衡量成功。

KPI與OKR組合使用,對企業來說或許就像是「雙劍合璧」吧。

後續我們將持續關注該方向的最新動態和對行業的影響。可以加小編微信(laolei333333)或下面二維碼

關注公眾號,我們持續關注流量藍海變現的新機會

(小蕾轉自網絡,樂哥編輯)

近期熱點:

微信視頻號知識圖譜-全面完整版

2020中國直播電商生態白皮書-億邦重磅

今日重磅:QQ直播、Q群櫥窗、QQ社交電商帶貨走起,騰訊重燃電商野望?

2020年,中國整體的商業邏輯已經進入了6.0的時代!

找份合適的副業能拯救你的焦慮嗎?

一個35+職場中年人進入生財有術知識星球後的故事

相關焦點

  • OKR和KPI的區別是啥?
    1、OKRs和KPI到底是什麼OKR代表目標和關鍵結果。簡單地說,目標告訴你去哪裡,關鍵結果告訴你是否到達那裡。因此,在制定OKR時,你必須問自己兩個問題:你要去哪裡?如何判定自己是否到達哪裡?這裡還建議增加第三部分內容:如何做才能到達那裡?第三部分會讓人思考,產生主動性。它完善了整個流程閉環,並幫助人們理解關鍵結果和計劃之間的區別。讓我們來詳細地看一下每個部分:你要去哪裡?答案是目標。
  • 【日語】「ちち」和「お父さん」有啥區別!
    您的關注將是我們繼續奮鬥的動力*\(^_^)/* 「僕」、「私」這兩個都是「我」的意思,怎麼用呢?「私」,「僕」的區別:「私」是第一人稱「我」的通用語。最普遍也常用。男女老少通用。一般在正式的場合,用私(わたし)是最保險的。「僕」是男子對同輩及其以下者使用的,通俗的說法。不能在正式場合使用的。
  • 日語中「醫者」「醫師」「先生」的區別是什麼?
    「醫生」在日語中的說法有「醫者」「醫師」「先生」等,區別是什麼? 在日本的醫療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醫者」「醫師」「先生」這三個詞,而且通常都翻譯為「醫生」。那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日語中「歳」與「才」有什麼區別?
    在日語中,表示年齡時,有人寫作「歳」,也有人寫作「才」。這兩個字對應的中文都是「歲」,那麼它們有什麼區別呢? 「歳」與「才」原義不同 「歳」與「才」的發音都是「さい」。不過,從語義上來看,「才」的意思主要是人所具備的能力與素質、聰明、人才;例如,日語中有「才能」、「天才」、「秀才」等詞語。而「歳」原義就是表示數字,特別是年月;相應地,日語中有「お歳暮」、「歳末」等詞語。從平安時代開始,就「歳」用來表示年齡了。
  • 日語助詞「に」和「へ」有什麼區別?
    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聊一聊,表示移動行為目的的助詞「に」和「へ」到底有什麼區別。兩者都可以表示移動行為的目的地,當後面是「行く、來る、帰る、出る、散歩する」等移動動詞時,在絕大多數情況下,「に」和「へ」兩者都是可以替換使用的。
  • 日語中「とする」與「にする」的區別
    那麼這兩個語法都是什麼含義,又怎樣用呢?今天就一起來學習「とする」與「にする」的用法區別吧。構成「AをBとする」句式,表示將本來不是B的A,一時作為B來用。因此它表示暫時的、表面的變化。中文意為:作為~。例如: 1、その部屋を物置とした。把那個房子(暫時)作為小倉庫來用。
  • 「物我兩忘」、「梵我一如」、「我思故我在」究竟什麼是「我」?
    撰文:川流中國人以「物我兩忘」之藝術境界為高,印度人以「梵我一如」為終極目的,西方人則以「我思故我在」為哲學的裡程碑。究竟這個「我」是什麼?如何去理解這個「我」呢?當人類意識到生命的存在時,便潛意識地以為有一個生命的主體存在,這個主體稱之為「自我」,於是主客分立,區別開自我與外界,成為了兩個對立的範疇。人們有著「自我保護」及「自我延續」這些要求,期望「自我」永恆存在,但可惜的是,我們卻會因衰老、疾病而死亡而壞滅。
  • 日語中的雞蛋,「玉子」和「卵」的區別
    「玉子」と「卵」「玉子」和「卵」都讀作「たまご」。你能正確理解「玉子」和「卵」的區別嗎?卵焼き還是玉子焼き,或者ゆで玉子還是ゆで卵,討論這些的人也有吧。無論哪一方都是平時不經意地使用的字,在什麼狀態的情況時使用「卵」,何時又稱為「玉子」其實是被明確的區分的。因為其中有認為是品牌差異的錯認情況,因此在這裡好好理解區別,正確的掌握使用吧。
  • 日語裡「海老」與「蝦」有什麼區別?
    在日語裡,「海老」與「蝦」都讀作「えび」,指的都是甲殼類的蝦。那它們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とする」與「にする」的區別
    在做語法題的時候,好多同學會分不清「とする」與「にする」這兩個語法,導致分數的丟失。那麼這兩個語法都是什麼含義,又怎樣用呢?
  • 該如何明確自己寫的是「作文」,還是「文章」?
    就是,「作文」和「文章」有什麼區別嗎?記得老師回復的是:只要這篇文章有體現出你要表達的一個明確觀點,就算是一篇文章了。幾年之後的一天,看見微信群裡也有人請教類似的問題:作文與新媒體文有什麼區別?有人回答:作文是為了應試,為了達到老師的要求。而新媒體文是為了迎合用戶的需求。兩者本質屬性不同。
  • 「とする」與「にする」的區別
    みなさん、こんにちは、ようこそ教育ゆうちゃんヘ (大家好,歡迎來到柚嬙教育)在做語法題的時候,好多同學會分不清「とする」與「にする」這兩個語法,導致分數的丟失。那麼這兩個語法都是什麼含義,又怎樣用呢?今天一起來學習「とする」與「にする」的用法區別吧。一、~とする構成「AをBとする」句式,表示將本來不是B的A,一時作為B來用。因此它表示暫時的、表面的變化。中文意為:作為~。
  • 高考日語丨「は」和「が」的區別
    各位同學在學習日語時,第一個接觸的助詞就是「は」。老師說它叫「提示助詞」,是日語當中最重要的助詞之一。所以許多同學自然而然就把は放在了主語的後面,欣欣然地造起了句子。——直到が的出現,打破了這種看似和諧的句態「平衡」。——老師又說,「は」提示主題,「が」提示主語。是不是感覺到非常的暈呢,畢竟在漢語當中,兩者並無太大的區別。
  • 同樣表示「理由」,「から」「ので」「て(で)」有什麼區別?
    「から」「ので」「て(で)」同樣表「原因,理由」,用法究竟有何不同?什麼語境下用三者中的哪個更為合適?今天就其基本用法做一下簡單的梳理。首先,我們先從對於這樣一句話的回答來看一下三者語感上的不同:——森さん、また遅れたんですね。 /小森,你又遲到了。① ええ、バスがなかなか來なかったから、遅れました。
  • 表示「場所」的「に」「で」的區別
    日語表示場所的格助詞有「に」與「で」,區別是「に」表示的是人或物以及狀態所處的場所或立場,而「で」則表示動作進行及行為發生的場所。也就是說,「に」表示人或事物存在的場所,是靜態的,「で」表示的是動作進行的場所,是動態的。 1.1 図書館にはいろいろな分野の本がある。 1.2 彼はよく図書館で勉強する。
  • 同樣是表示「原因」,「から」和「ので」有什麼區別?
    日語裡「から」和「ので」都表示「原因,理由」,所以在學習應用中經常會讓同學們困惑,比較容易混淆。所以本次就整理一下他們的區別與差異,讓大家的思路更加清晰~【小筆記】「から」:較主觀、較不客氣,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
  • 高考語法|「まで」「までに」「にまで」的區別
    對於學日語的同學來講「まで」和「までに」「にまで」的用法,是繞不開的難點,單看講解的時候很明白,用的時候就是一個字,暈。今天我們就給大家講一講兩者的區別。首先,「まで」和「までに」,表示「在~之前做某事」。
  • 「小さい子供」和「小さな子供」有什麼區別?
    在過節之前,先考考你「小さい子供」和「小さな子供」有什麼區別?1.兩者詞性不同「小さな」是連體詞,而「小さい」是形容詞。所以「小さな」只能接在名詞的前面,而「小さい」是形容詞,既可以放在名詞的前面也可以用來做謂語,比如〇 私の家は小さい。×  私の家は小さな。2.
  • 日語初級當中助詞「は」和「が」的區別(*'▽'*)
    今天我要給小夥伴們講解一下日語初級當中遇到「は」和「が」的區別。初學者許多同學在學習日語的時候都會被「は」和「が」的用法所困擾,在這裡給大家簡單總結一下他們的用法。首先我們要知道兩者都屬於助詞,在句子中並不能直接翻譯。不管是「は」還是「が」都不要翻譯成「是」,這裡是初學者非常容易搞錯的地方。
  • 從「奧數」、「費馬最後定理」到「數學之美」
    「奧數培訓」在中國幾乎成了全民運動,金牌得主通常優先進入北大、清華或得到世界頂尖大學名校的青睞,更助長了「奧數」的培訓熱潮。 如何看待「奧數培訓課程」? 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項,每四年頒發一次的「菲爾茲獎(Fields Medal)」代表著數學界的最高榮譽和桂冠,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每次獲獎者不超過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