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西安交大一附院神經外科何百祥教授、鮑剛教授指導下,在麻醉科和手術室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由神經外科廉民學副教授和宋千、王寧主治醫師、廉海平電生理監測師在全麻下為14歲痙攣型腦癱患者小江(化名)成功進行了內鏡輔助下椎板間入路選擇性脊神經後根部分切斷術(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SPR),手術完全從椎板間隙,未咬除骨質,硬膜切口僅2cm,內鏡下清晰可見脊神經出口,順利完成選擇性脊神經後根部分切斷術(SPR)。經檢索查詢,該術式為國內首例。
SPR術原理是通過電刺激神經小束測相應閾值,將閾值較低的神經纖維(大多是Ia類纖維)選擇性切斷來阻斷脊髓反射中的r環路,進而解除相應神經節段支配區域的肌肉痙攣。由於是阻斷了部分反射弧,因而從根本上解除了痙攣,具有效果確切的優點。是目前治療痙攣性腦癱的最為有效的手術方法。
傳統的SPR術採用切除全椎板的方式暴露脊神經根,術中需要剝離脊柱旁肌肉較多,加之術中咬除了椎板,破壞了脊柱的穩定性, 術後可能引起脊柱不穩甚至產生滑脫。影響了術後的恢復。
近些年來,科室神經脊柱組針對減少SPR術中損傷,維持脊柱穩定性方面做了一系列改進。從全椎板切除到跳躍式限制性椎板切除,保留了部分棘突及椎板,減少了椎板的切除範圍。再從跳躍式限制性椎板切除到椎板成形術,將椎板棘突棘間韌帶整塊取下再復位,保留了脊柱的結構完整,大大減少了術後脊柱不穩的發生。今年以來對於部分椎板間隙發育正常的患兒採用了完全椎板間入路SPR術,該入路優點在於經正常椎板間隙入路,不損傷椎板骨質,最大限度地維持了脊柱的穩定性。術後1周下地活動,大大縮短了術後康復的時間。但該術式操作空間小,椎板間間隙僅1.5cm左右,對於顯微操作技術要求較高,國內僅清華大學玉泉醫院開展此項技術。此項技術對於椎板間隙較窄的患兒則不適合。為使更多的患兒受益於此技術,我們採用顯微鏡和神經內鏡相結合,充分發揮內鏡視野更清晰,顯露範圍更廣泛,能夠近距離觀察病變,手術操作精確、細緻的優勢,擴大了椎板間入路的適應症,使得更多的孩子受益於此項技術。
來自渭南的14歲初中生的小江,平時正常上學,乖巧聽話。近幾年來家長發現孩子走路容易摔跤,下肢內旋、墊著腳尖走路,一側膝反屈。隨著小江年齡的增長,由於雙下肢肌張力異常高導致走路姿勢異常愈發嚴重。現在已經上初中二年級的小江,正常的生活與學習比其他孩子付出幾十倍的努力,卻仍然收效甚微。多年來一直沒有放棄希望的父母,一月前找到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癱診療專家廉民學副教授,確診分型為痙攣型腦癱。
在了解到小江的病情後,廉民學副教授介紹:「由於對疾病認識的不足,早期的症狀的不明顯,導致家長沒有及時發現孩子患有腦癱的主要原因。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由於肢體肌肉生長不能同步骨骼的生長,導致肢體逐漸畸形,腦癱的症狀也逐漸凸顯出來」。
入院檢查評估後確定患兒適合腰椎SPR手術,但孩子年齡偏大,椎板間不易撐開,創傷最小的椎板間入路可能保證不了神經的顯露,如採用椎管成形術,可以保證術後脊柱的完整性,但創傷較大,需要術後臥床4周。腦癱專家組成員神經外科何百祥教授、鮑剛教授、廉民學副教授,同時聯合康復科、骨科、兒科等多學科專家組進行會診討論,決定採用雙鏡(顯微鏡+神經內鏡)聯合實施椎板間入路SPR術,但該術式國內讓未見報導。為此專家組術前做了詳盡評估和充分準備,確保手術順利進行。
術中脊柱骨性結構均完整保留,椎板間硬膜切口僅1.5㎝,內鏡下脊神經根出口清晰可見,神經電生理監測下順利完成功能性選擇性脊神經後根部分切斷術。術中僅出血50ml,用時1.5小時。術後患兒恢復良好,第二天已能坐起,目前已經術後近一周的患兒已經出院,一周後就可以進行康復鍛鍊。
目前全國腦癱病人總數約700萬,每年新增腦癱病例4-5萬人。其運動發育和姿勢異常嚴重影響了腦癱患者的生活質量。由於醫療資源分布不均、醫療技術及腦癱治療專家有限,超六成的腦癱患者還沒有得到有效治療,或誤診誤治導致嚴重的併發症。(西安交大一附院供稿)
編輯:劉少華
【來源:西部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