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2 日,一個普通而平常的周六。但對於 8 歲的腦癱患兒小鵬來說,這是個不尋常的日子。他要接受治療腦癱的神經手術,這關乎到術後能否擺脫長期肢體殘疾的困擾。7 小時後,看著清醒的小鵬從手術室推出,西安交大一附院手術室門口焦急等待的小鵬媽媽懸著的心放下了。據了解,目前患兒術後恢復順利,由於創傷小,腦癱神經手術獲得了成功,患兒也將於本周出院,大大縮短了術後恢復時間。
廉民學副主任醫師介紹,8 月份交大一附院全國首例雙鏡聯合(顯微鏡+神經內鏡)下椎板間入路選擇性脊神經後根部分切斷術獲得成功後,科室和神經脊柱專業組對該術式進行了詳細的討論和總結,制定了規範化的操作流程。目前雙鏡聯合下椎板間入路選擇性脊神經後根部分切斷術逐步在交大一附院得到了應用和推廣,已常規應用於腦癱患兒的手術治療。更多的腦癱患兒也得益于于此項技術。12 月 12 日手術的小鵬就是受益者之一。
8 歲的患兒小鵬來自甘肅鎮原,平時正常上學,乖巧聽話。近幾年來家長發現孩子走路雙膝屈曲、下肢內旋、墊著腳尖走路,容易摔跤。隨著年齡增長,由於雙下肢肌張力異常增高導致走路姿勢異常愈發嚴重。多年來一直沒有放棄希望的父母,半年前找到西安交大一附院腦癱診療專家廉民學副教授,小鵬被確診為痙攣型腦癱。
經過術前評估、科室討論後,為小鵬制定了選擇性腰脊神經後根部分切斷術,決定採用創傷小、費用低的椎板間入路 SPR 術。同時術中採用電生理監測結合實時測評下肢肌張力變化的方法來確定切斷的神經後根比例,以保證療效和降低併發症。
傳統的 SPR 術採用切除全椎板的方式暴露脊神經根,術中需要完全剝離脊柱旁肌肉,咬除椎板,破壞了脊柱的穩定性, 術後可能引起脊柱不穩甚至產生滑脫,影響了術後的恢復。
近些年來,科室神經脊柱專業組針對減少 SPR 術中損傷,維持脊柱穩定性方面做了一系列技術改進。從全椎板切除到跳躍式限制性椎板切除,保留了部分棘突及椎板,減少了椎板的切除範圍。再從跳躍式限制性椎板切除到椎板成形術,將椎板棘突棘間韌帶整塊取下再復位,保留了脊柱的結構完整,大大減少了術後脊柱不穩的發生。
據悉,今年以來交大一附院對於部分椎板間隙發育正常的患兒採用了顯微鏡下椎板間入路 SPR 術,該入路優點在於經正常椎板間隙入路,只需部分剝離椎旁肌肉,無需切除椎板骨質,不破壞脊柱的穩定性。術後 1 周即可下地活動,大大縮短了術後康復時間。
*聲明:本內容僅代表文章來源方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本內容僅供醫學藥學專業人士閱讀,不構成實際治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