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人,不是神」,日本向著基督教文明的1700年三部曲

2021-02-23 慕義書院
瀋陽按:在傳福音過程中,一些基督徒喜歡說基督教如何使歐美國家發展起來,也就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進路。從原生憲政角度來說,這是很有道理的。即便到了派生憲政,以韓國為例,因為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基督徒,仍然大有道理。可是,日本並非基督教國家,這種付諸於社會成果的基督教「布道」方法,他們如何自圓其說呢?為此,本文提出了「日本現代化三部曲」這個框架,對日本民族1700年來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初步分析,以饗讀者。希望幫助弟兄姊妹正確認識福音,從而更有區別力地、更有針對性地傳福音。對比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斷改朝換代、不斷互相屠戮的興亡周期史,作為政治國家的日本民族的歷史相對簡單:3世紀中葉,其境內出現大和國;645年,日本向中國唐朝學習,進行「大化改新」;12世紀後期,天皇皇權旁落,進入幕府統治時代;19世紀50年代中期,黑船事件迫使日本放棄「鎖國政策」;1868年,明治天皇重新掌權,進行明治維新,建立日本帝國,迅速躋身全球強國行列;「二戰」戰敗後,頒布「和平憲法」,由天皇制國家變為以天皇為國家象徵的議會內閣制國家。到如今,日本我們不再贅述的現代化成果,令無數中國人羨慕。 的確,即便在今日全球化時代,日本仍然文化和民族相對單一。根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局數字,2017年8月,日本總人口為1億2675萬5千人。從明治維新到今日,過了130多年,過了130年,日本基督教人口依然只有1%而已。日本佛教人口甚多,堪稱佛教國家。究其實情,日本人只是將祖先的墳墓置於佛教寺院,所謂「葬禮佛教」,並非自覺性的佛教徒。 但,如果滿足於這些現象,而忽視日本文化與基督教律法的某些相似性,則又是一個嚴重的思維誤區。認真梳理日本這公元三世紀到如今的1700年歷史,至少有三個關鍵性環節,或者說是三部曲,一再宣告了日本民族「我是人,不是神」,多少仍然符合基督教精神。而在日本符合基督教精神的這三部曲方面,恰恰是看似與日本文化相似的朝鮮等東亞國家所缺乏的。 從當代到近代、到古代,我們一起來梳理日本這1700年的關鍵性三部曲:「二戰」後的「和平憲法」尤其是裕仁天皇所頒布的「人間宣言」,公開承認「我是人,不是神」,打破對國家領袖的偶像崇拜;明治維新前後的「脫亞入歐」的努力,雖然實用主義,卻是熱情接受西方價值觀,開啟了全面向基督教文明學習的進路;日本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的「嫡長子繼承制」,確立了日本國家產權繼承中的一元化體系,使得天皇大權旁落後仍然具備多中心秩序之可能,而不至於道統中斷、整個社會全面混亂。 裕仁天皇(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作為日本第124代天皇,執政長達63年。他在位期間,日本頻頻對外侵略戰爭,導致了數千萬無辜人民死亡,可謂是戰爭罪犯。1945年8月他發布「終戰詔書」,代表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戰後因美國的幹涉,被免除審判,天皇製得以保留。令人震驚的是,「二戰」後,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的佔領軍領袖、共和黨人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年),建議裕仁天皇親自向全體日本國民承認「我不是神」。起初,裕仁天皇並不理解。因為戰敗,胳膊拗不過大腿,裕仁天皇只好在在1946年1月1日向全體國民發布了一份《人間宣言》。在這份《人間宣言》的後半部分,裕仁寫道:「說朕是神,說日本民族有比其他民族更優越的素質,擁有能擴張統治世界的命運,這種架空事實的觀念,也是無根據。」也是在麥克阿瑟和裕仁天皇的聯合努力下,1947年日本通過了新的《日本國憲法》,確定天皇為國家的象徵,提出日本的最高統治權歸人民所有,真正實行立憲民主。這就實現了日本的國家元首和內閣政府的分離。然而,「天皇」對日本的影響仍然是巨大的。為了與憲法的變化一致,裕仁在戰後到各地視察,會見平民。在受到平民的熱烈歡迎時,也以身作則宣傳了日本的民主主義和「拒絕政治偶像崇拜」的世俗主義國家精神。正如基督教一再強調的,只有承認「我的國不屬這世界」,也就是把神當神,把天國當天國,把人間當人間,最終才能把人當人。這是整個歐美社會通過宗教改革所得出的最寶貴的結論。正是藉著裕仁天皇向全體國民公告「我不是神」,日本這樣桀驁不馴的東方民族才算確定了國家正常化發展的關鍵起點。到了19世紀中葉,隨著日本封閉的國門被美國人用炮艦打開,日本人也首開始接觸西方工業革命的先進成果,從此,日本走上全盤西化的「脫亞入歐」之路,也就是迎接包括「蘭學」在內的西方價值觀,直到如今。所謂蘭學,就是荷蘭的學說。眾所周知,荷蘭是全球最早實現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也是一個具有荷蘭改革宗在內的宗教改革新國家。(福澤諭吉,日本名ふくざわゆきち,1835—1901年,大阪人。日本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傑出的教育家、日本著名私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的創立者提到日本的西方化全球化,不得不提到福澤諭吉(1835-1901)這位傑出的思想家,近代日本的締造者之一。福澤諭吉一方面介紹先進國家情形,以促進「文明開化」;另一方面又鼓勵日本人發揚獨立強國精神。與當時的大多數日本精英一樣,福澤諭吉熟知孔孟等儒家名著和中國歷史。後來,青年時代福澤諭吉在長崎學習,在其26—34歲時,三次出訪歐洲和美國,並將在歐美的所見所聞寫成《西洋事情》、《西洋導遊》和《西洋衣食住》等書。福澤諭吉還在報紙上發表《脫亞論》文章,主張日本:

「世界交通,日益便捷,西洋文明之風東漸,所到之處,無不風靡於一草一木」,「文明猶如麻疹之流行,……我輩斷乎不具(治癒)其術。有害無益之流行病尚且不可阻擋其勢,何況利害相伴且常以利為主之文明乎!」,

「所奉行的主義,惟在脫亞二字。我日本之國土雖居於亞細亞之東部,然其國民精神卻已脫離亞細亞之固陋,而轉向西洋文明」,

「我國不可狐疑,與其坐等鄰邦之進,退而與之共同復興東亞,不如脫離其行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依吾之見,以西方文明猛擊東方之勢,此兩國(清國與朝鮮)誠不能存活矣……此如一城以愚昧、法斁、暴橫與無情而惡名昭彰,一義者居於此,其德鮮有人知,此為鄉人醜行之所蔽也」。

經過明治維新,隨著留洋知識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戶稻造等)紛紛引介西方文化與典章制度,「文明開化」在日本蔚然成風。與東方鄰國朝鮮等國相比,日本不只物質需求與生活習慣上紛紛西化,在教育系統與社會組織的廣泛推行下思想觀念更是大規模西方化,例如守時、衛生等概念與西式禮儀成為普通日本國民的美德。可以說,正是19世紀以福澤諭吉為代表的日本近代思想家,推動和促成了「明治維新」,奠定了日本持續至今脫亞入歐國策的思想理論基礎。即便後來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挫敗這樣的戰略性錯誤,日本很快就扭轉了這一局面。而不像朝鮮等東亞國家,在夜郎自大,一錯再錯,失去了全面向西方學習的意願和能力。

大約在中國唐朝,日本學習的是中國的「中華法系」。中華法系的特徵之一就是儒法並用、尊卑有別。到了現代工商業時代,中華法系就甘拜下風;中國在晚清實際上就拋棄了中華法系。日本則在「明治維新」中主動拋棄了中華法系。即便如此,同為實行中華法系的國家,由於嫡長子繼承制實際上被落實,日本在國家文化方面總體上迥然有別於中國。

今天有中國學者認為賣淫嫖娼僅僅涉及到私德問題。這是錯誤的。就社會關係而言,賣淫嫖娼涉及男女兩性關係;夫妻是最簡單的共同體。兩性關係下產生的嬰兒則會進一步通過家庭的方式進入到繼承制度中去。古代頗多國家允許一夫多妻制,或者認為賣淫嫖娼合法;在這種社會狀況下,為了避免財產繼承上的混亂局面,正常國家普遍實行嫡長子繼承制。

對這一繼承制度,最為經典的總結在於六十六卷的基督教聖經。申命記21:15-17說,「人若有二妻,一為所愛,一為所惡,所愛的、所惡的都給他生了兒子,但長子是所惡之妻生的,到了把產業分給兒子承受的時候,不可將所愛之妻生的兒子立為長子,在所惡之妻生的兒子以上;卻要認所惡之妻生的兒子為長子,將產業多加一份給他,因這兒子是他力量強壯的時候生的,長子的名分本當歸他。」

上帝用嫡長子繼承制等制度保守了指向耶穌基督的「亞伯拉罕之約」,使得王位、土地和人民這三個大衛王朝的關鍵性元素無一混亂。

作為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嫡長子繼承制規定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嫡妻即正妻所生的長子)繼承。中國古代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長子繼承,其他庶子作為「別子」被分封到各戰略要地。同為「封建制」的古代歐洲也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客觀上維護了貴族傳統。然而,奉行「聖王創世,天命靡常」的中國,很快就在皇位繼承等一系列環節上破壞了嫡長子繼承制。根據歷史學家譚平在其基於數理化分析的經典論文《中國古代皇位嫡長子繼承制的計量分析》,(載《成都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所得出的結論,從秦到清兩千年間,只有2/5的帝王是依據嫡長子繼承制繼位的。加之不斷發生的各種爭鬥,種種亂象直接導致了歷屆政府權威的迅速失落。

對比中國,日本罕見針對中央權威(天皇)的底層革命與高層爭權鬥爭。

產權是制度經濟學和政治科學的基礎命題。其交接程序更是政權組織形式的核心話題。由於規範了經濟和政治「產權」的交接秩序,單在政體方面,歷經千年未曾中斷的日本皇室血統,塑造了幾乎完全有別於所有東方國家的制度體系。日本的民間社會井然有序,絕對不會如中國式「眾子繼承制」中幾個兒子為了繼承家族式企業的主導權而「富不過三代」。進一步地,神道教下對兒童早期教育中的社會化和「山上大君的監控」,在如此雙重監控和抑制下,日本國民的人格被高度同構化。 

「切腹」這種殘忍的自殺方式頗有思想文化的考察價值。中國戰國時代韓國刺客聶政即如此自殺,但在中國,切腹自殺並未流行起來。而在日本,切腹是平安時代才廣泛流傳。一般認為藤原南家出身的藤原保輔是日本最早記載切腹的人。被主君賜死,相比斬首,切腹被視為是武士最光榮的死法。明治時代撰寫《武士道》一書的新渡戶稻造則認為,古代日本人認為「腹部乃是人靈魂、情感寄託之處」。而從生理學構造上說,腹部乃是人體神經密集之處,勇敢、凜冽地切腹自殺,最能夠彰顯武士道精神。

然而,這個方法避免中國知識分子那種「說了就等於做了」的「因言稱義」邏輯和「雙軌道德」局面。與某種形式的背叛出賣的「無恥文化」相比,日本形成了一種明顯區別於西方「原罪」意識、以功名為評價標準的「恥文化」。由此,一代一代的日本人,確立起了一種獨具日本特色的「分工合作秩序」和精英治理體系。

由此,每次國家發展到了危機關頭,日本都很容易達成全國性的共識。對國家轉型來說,無論是明治維新,還是「二戰」戰後和平憲法體系之建立,只要天皇發話,整個日本高度達成共識。這正是日本走向強大的根本保證,也是這個單一民族國家的民族主義品質所在。

嫡長子繼承制在日本有個演變過程。為了將該制度推向全國各領域,根據1873年太政官布告263號和1875年太政官指令,嫡長子具有絕對的優先繼承權。昭和22年,修訂後的民法規定各子女繼承權平等。在古代,「別子」們組成通曉武藝、以戰鬥為職業的「武士」;在軍國主義時代,這個職業軍人團隊則策劃多次軍事政變,直接推動了「二戰」的爆發。換言之,這種繼承制和特色的「恥文化」的代價是日本普通國民成為了經濟動物和軍事動物。

而在英國,對比日本,由於全民的基督教化,尤其是國家政權受基督教的強有力制衡,進入修道院反而有利於制衡政府權力。不僅基於個體內在上的信仰性,而且在外在的政治博弈之均衡中,除了納粹等特殊時代,歐洲的職業軍人頗受制衡。

基督教的修道院、尤其是基督教會,是歐洲傳統教育體制的一部分,嫡長子繼承制則使歐洲的貴族傳統得到了繼承。正是教會與貴族相對於中央集權的博弈之均衡,使歐美憲政成為必然。對這些國家而言,只要再次確認福音性的人與人在位格上的絕對平等,創新與自由就成為可能。

所謂再次確認福音的過程,根據基督教思想史與教會史的一般考察,人們一般將其功勞歸於路德和加爾文在16世紀所掀起並被一代一代人繼承的宗教改革的精神。道成肉身的耶穌在十字架上赦免了我們的罪,也正如主禱文所呼求的,「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馬太福音6:12),而不再是做心靈的上訪者。

這一顯然區別於日式清算方法論的赦罪事實,所帶來的不再是死亡,不是對律法的懼怕和轄制,而是在基督裡的重生與復活,「基督若在你們心裡,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卻因義而活。然而叫耶穌從死裡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裡,那叫基督耶穌從死裡復活的,也必借著住在你們心裡的聖靈,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羅馬書8:10-11)。只要確認這種精神,歐美民族在經濟發展上、在制度創新上就能源源不斷地被開發出新的動力。

與歐美的「復活」相比,日本堅持東亞性的「萬物有靈論」和「祖先崇拜」。這固然繼承了祖先的文化,卻容易導致墨守成規。這從他們對「靖國神社」的態度可見一斑。這是一種對基督教社會的人來說很難理解的「死亡崇拜」。

總結:且不說美軍主導的民主化改造,日本現代化三部曲中基督教元素是如此地不可忽視

日本缺乏歐美意義上的新教改革,卻有東亞其他民族絕不具備的對「行為規則」的敬畏意識。也是這種固執,當韓國、臺灣等東亞經濟體越來越重視制衡權貴資本、保障中小企業發展的時候,日本人對本國的權貴資本主義似乎毫無招架之力。原因在於,對和平憲法保障下的日本而言,在這個時代,只要東亞大陸都是一窮二白的國家,日本國家不至於陷入到多少深重的外來危機,因而各屆內閣的「改革」總難引起全國性的反響。

不過,一旦具備民主的框架,日本就很容易從一個阻礙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國家飛躍到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對探索「中國向何處去」來說,這足以讓仁人志士羨慕了。

從「制度經濟學」所特別關注的「社會分工合作體系」之形成這個角度來說,日本的發展充分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只要一個民族確定了行為規則的至上性,無論這個規則多麼不近人情,總比中國古代朝廷不斷變換那種「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見《聖經》「士師記」)的局面要「好」很多很多。

也正是這樣,在近年來以智能化和自動化為特徵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之中,日本軟體遠遠不如美國,由於制度性文化性強調「工匠精神」,以硬體為代表的日本製造仍能在全球範圍內居於領先地位而與同樣強調「工匠精神」的德國相媲美。就文化科技界最高獎項諾貝爾獎得獎而言,美國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大贏家。在美國獲諾獎的人裡,移民佔據了半壁江山。按照「在本國受教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條件來看,新世紀以來,截止到2017年,美國在本土受教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為23人;而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則為17人。按人均獲獎比例看,日本絕對是當之無愧的諾貝爾獎「黑馬」。當代日本的富裕和科技發達,儼然已推翻了那種「北朝鮮不信耶穌所以貧困專制,南朝鮮人信耶穌所以富裕民主」之類的簡單結論。事實上,當我們說日本人有「律法」而無恩典時,這裡的「律法」,就其內容而言,顯然並非是聖經裡所說的「律法」,既非作為道德律的摩西十誡,亦非被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全的民事律和禮儀律,同樣也不是耶穌在四福音中所賜下的「新命令」,而是日本民族自己的「人造律法」。「聖經把眾人都圈在罪裡,使所應許的福因信耶穌基督,歸給那信的人。但這因信得救的理,還未來以先,我們被看守在律法之下,直圈到那將來的真道顯明出來。這樣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裡,使我們因信稱義」(加拉太書3:22-25)。就自身功能來看,日本式的人造律法顯然並不具備聖經中神聖律法那種基於救恩的功能。即便這樣,哪怕僅僅沾了基督教文明一點光,日本民族就煥發出了其他非基督教國家絕無能力發揮的青春絢爛。這對朝鮮等東方國家來說,正如昨天公號文章《不閱讀《聖經》這本經典,我們怎麼不對人類命運戰略性誤判?》一文所說,的確是值得深刻反思的。也就是說,日本並不認識真神,卻越來越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神,而是人,就有了打破一切偶像崇拜的可能。

最後的建議是給基督徒弟兄姊妹的。在傳福音過程中,一些基督徒喜歡說基督教如何使歐美國家發展起來,也就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進路。從原生憲政角度來說,這是很有道理的。即便到了派生憲政,以韓國為例,因為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基督徒,仍然大有道理。

但這種離開「永生永死」和「天國地獄」的傳福音方式,到了日本這裡就被那些能言善辯的對手給反駁得啞口無語。這說明傳福音,還是要有聖經自己的思路。又可以說,這種傳福音的方法論,因為是一種文化進路,需要更為強大的裝備;如果沒有認真裝備,還是要謹慎為好。這裡的裝備,既是知識上的,更是說,傳福音首先就是要明白福音,也就是區分真福音和社會福音。

(正文完)

歡迎閱讀本文的慕道友讀者,繼續找我索取免費聖經(有求必應,前提是慕道友),進而參加合適的教會。也繼續推薦慕義書院知識星球,歡迎掃描文後二維碼,您將被邀請加入工商業界朋友微信群。大家一起來抱團取暖,在一個彼此相愛的團契生活中,彼此分享關於人生與投資的危機預警及逆耳忠言,也可以討論移民、留學等時代熱點話題。

體人瀋陽,財經作家,政治學者

邀請您參與慕義書院事業

慕義書院,築起終身學習的大廈

努力聯結兩百位優秀的思想者與行業精英、企業家

與政治學者、財經作家瀋陽一起做戰略思考

歡迎掃碼成為我們的一員

相關焦點

  • 渡邊祐子:基督教與日本的近代化
    1858年時,合文聽聞日本正式開國,本來就抱有在東洋傳教信念的他決心去往日本,而不是中國進行傳教。1859年10月,他來到了日本,但當時基督教在日本被禁止,因此他無法進行傳教活動,主要做起了醫療活動。另一方面,他的夫人克拉拉開辦了面向男生的英語學塾,給5名日本少年上課,但該學塾很快關閉。不過1863年再開後,成為了主講人渡邊祐子現在工作的明知學院大學的前身。
  • 我對佛教和基督教的認識
    但是他們被印度河谷文明同化,我甚至懷疑婆羅門教的吠陀仙人時期,就是指早於雅利安人的印度河谷文明時期。所以說印度文明是一個連續的包容的文明。所以你看後來的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不是分別的過程。這跟基督教正好相反。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樣的一神教他們為什麼是一個分別的宗教。不是融入而是分別出來。
  • 基督教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基督教廢除奴隸制,廢除纏腳陋習,破除迷信和偶像,提倡厚愛薄葬,對改良社會,人類文明是良藥。基督教義告訴眾信徒,人人平等,博愛、自由,要求公民順服執政掌權者, 這對社會制止人犯罪,對改良社會影響深遠。基督徒敬重生命,熱愛生命,反對暴亂和殺戮。這有利於社會的和諧和長治久安。
  • 從歷史文化談:基督教文明多元性的起源
    對基督教的客觀認識,而不是神話他的歷史,才是有信仰的基督徒應該有的態度。對基督教歷史的認識,在傳統基督教中一直有一種看法,那就是對基督教歷史的神話,這種觀點認為基督教塑造了整個人類以歐美為代表的最先進的文明。
  • 教會學校教育和基督教文明
    1949年後我們多年受到的教育是,美國和其他西方人士在中國辦的學校和醫院屬於造禍於中國的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產物。紀念貝滿150年校慶,這就包括承認學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85年所取得的教育成就。這是完全正確的。這說明,166中學沒有因為貝滿是美國人創辦的教會學校,就把它前85年和後65年的歷史分為水火不相容的兩段;沒有把學校前85年的歷史當作一部帝國主義文化侵略史一筆勾銷。
  • 聖潔的依戀:人神共語的基督教音樂,感性與理性交融的聖歌
    前言在人類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音樂是人類文明裡亮眼的明珠,無論哪種文明裡都留有音樂的痕跡。基督教也不例外,甚至比起其他宗教裡更甚。基督教就是一個音樂的宗教,歌唱最多、音樂最多,音樂水平也發展最快。在早期,基督教音樂就是人們精神上不可缺少的食糧,它不僅在教徒中流傳唱誦,在非教徒之間也有很高的傳頌度。
  • 基督教能在日本迅速傳播,原因之一是九州大名的推進
    基督教所以能夠在日本迅速傳播,原因之一是在到達日本的初期,沙勿略等耶穌會士的傳教事業主要是在九州大名的保護下推進的。那些大名對耶穌會士的歡迎,與其說是為基督教教義所吸引,毋寧說是出於功利目的。但是,所有這些並未改變原先神佛信仰的形態,即很難認為他們的信仰已經內在化。在施行禁教政策的過程中,殉教的大名和武將絕無僅有,大部分大名不僅擯棄基督教回復原先的信仰,甚至有些大名對信奉基督教的農民進行了積極鎮壓。另一方面,葡萄牙商人也「經常以當地的大名是否寬容或歡迎基督教作為選擇港口的基礎」。
  • 「書摘」《理性的勝利—基督教與西方文明》導論
    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稱之為李約瑟難題。非但是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印加人面對著歐洲入侵者無力抵抗、任人宰割,就是傳說中的東方文明——中國、印度,乃至伊斯蘭——也在和16世紀歐洲的較量中敗下陣來。歷史怎麼會發展到這一地步呢?許多文明都研究了鍊金術,為什麼只有在歐洲它才發展成為化學呢?為什麼在許多世紀內,只有歐洲人才有眼鏡、煙囪、走時準確的時鐘、重騎兵和音樂記譜法呢?
  • 基督教唯一神耶和華的名字來源
    【日語版14節】  神はモーセに、「わたしはある。わたしはあるという者だ」と言われ、また、「イスラエルの人々にこう言うがよい。『わたしはある』という方がわたしをあなたたちに遣わされたのだと。」【漢語直譯】  神對摩西說,「我是存在,你去跟以色列人說『存在的我派遣你去』。」
  • 世界化的基督教,當到達古日本後,為何被豐臣秀吉「一腳踢飛」?
    在這個時代,歐洲人除了將先進的歐洲文明傳入亞非拉等地區,還將基督教引進了這些地區,不論是通過武力還是和平手段,歐洲人都成功地實現了基督教的世界化。其一,歐洲人通過武力破壞了這些地區的傳統信仰,進而強行將基督教信仰塞給土著居民們。其二,歐洲人採取和平手段,與當地貴族勾結,借當地貴族之手推行基督教化。
  • 為什麼基督教不完全是宗教?
    如果我們看聖經的話會發現,基督教的信仰和一般宗教的信仰是相反的。前面我們提到宗教是人去尋找神,基督教恰恰是神來尋找人。在整個聖經的一開始就告訴我們,當人類犯罪遠離神了以後,人對神的反應不是去尋找神,而是去躲避神,遠離神。神是主動的來尋找人,在創世記的第三章記載,神來尋找我們的始祖亞當和夏娃,神發出的一聲呼喊就是,「你在哪裡?」
  • 歷史鉤沉: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愛與慈善
    在耶穌基督降世以前,世界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冷酷而淡漠的,一位名叫馬蒂諾的學者在翻遍歷史文件後說總結說,古代並沒有留下任何有組織之慈善事業的痕跡,而是當基督和聖經家喻戶曉後,慈善事業才開始盛行。古代文明的巔峰——羅馬,最早的慈善「慷慨」,也與早期基督徒實行的「博愛」有著相反的意義。羅馬人的「慷慨」意味著施捨以便取悅接受人,接受人會在將來回報給予人。
  • 古代歐洲:為什麼古羅馬的神影響力那麼強大,卻被基督教給替代了
    ,其背後的原因不僅多,而且異常複雜,也許是它自身擁有的自我救贖的教義,這種就有更加強大的包容性,以及普適性等特徵,成功的讓風靡一時的多神信仰土崩瓦解,或者可能是因為,當時繁多的災害,以及戰神,讓處世的人覺得萬物有靈根本是一派胡言,在宗教流行的年代,基督教更能適合當時社會發展的潮流,所以的就倒向基督教這邊了。
  • 向著文明提速奔跑
    宣漢縣爭創省級文明城市掃描□張崇耀 周本均 圖片由宣漢縣委宣傳部提供    今年年初以來,宣漢市民仿佛置身於「文明的海洋」:「倡樹新風尚、集聚正能量」、「五大文明行動」、「我身邊的道德模範」等各種主題、評選、評議活動,一浪高過一浪,讓人融入其中、激情四溢。
  • 在關切歷史中關懷人性—讀《地中海海戰三部曲》
    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兩個異質文明之間長期敵對,甚至在今天也是如此。十五、十六世紀時,為了信仰、土地、財富和貿易的控制權,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地中海區域展開的對抗是世界歷史中的大事,對抗的結果不僅對之後歐洲、中東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產生了深刻影響,也改變了整個的世界格局和人類文明走向。
  • 希臘羅馬文化給歐洲人帶來了理性,但被基督教拖了後腿
    大家好,對於歐洲中世紀,很多人感覺都是比較神秘和黑暗。中世紀基督教文明是在古羅馬帝國的廢墟上成長起來的,而羅馬黃金時代的文化,大部分又是從古希臘文化演變而來的。所以小編說句毫不誇張的話,古希臘文化就是歐洲文明的起源。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古希臘文化。
  • 毛丹讀韓松「軌道三部曲」︱盛世危言與中西分野
    韓松軌道三部曲,韓松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引言我做了個夢。夢裡遭遇了另一個宇宙中的另一個我,反觀自身,驚出一身夢中的冷汗。讀文學作品而產生立竿見影的副作用,或者說「反噬」,這還是頭一次親歷。我說的正是韓松的「軌道三部曲」:《地鐵》《軌道》與《高鐵》。不敢說我完全讀懂了這個科幻系列。
  • 中國的「女媧造人」傳說和基督教的「神造人」傳說,誰更靠譜?
    基督教的《聖經》記載了上帝用泥土造人,除此之外,還有證據嗎?還真有其他證據,證據就是倉頡所造的漢字。有人質疑說中國人造的漢字跟外國的上帝有什麼關係?挨不著。其實地球只有一個,並不分東西方的地球;人類有共同的祖先亞當夏娃;神只有一位,並不分中國的神和外國的神,萬有都是神的。
  • 日本基督教協進會會長一行訪問中國基督教兩會
    日本基督教協進會與中國基督教兩會合影 2017年5月8日下午,中國基督教兩會主席傅先偉長老、會長高峰牧師、副會長兼總幹事闞保平牧師等接待了日本基督教協進會會長小橋孝一牧師等一行8人。會上,高峰牧師向客人介紹了中國教會的基本情況,以及當前面臨的挑戰,並稱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的教會也應在支持我三自原則的基礎上,繼續有美好的交往,見證上帝的榮耀。中國基督教協會副總幹事林曼紅牧師等分別介紹了中國教會的神學教育事工、社會服務事工和傳媒事工等。
  • 日本最新世界文化遺產,長崎天草紀錄基督教在日文化
    導語:日本最新世界文化遺產,長崎天草紀錄基督教在日文化大家好,我是本文旅行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前段時間,日本又多了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對最愛遊覽世界文化遺產的日本迷來說應該是個天大的好消息!這個文化遺產由十二處組成,其中又以教堂為多。這些教堂大多看起來就像路邊常見的教堂一樣,毫不稀奇。但是如果少了它們,日本的基督教或許就在一六一四年銷聲匿跡。在買機票去踩點前,先一起來了解它們的故事吧。這裡有必去的三大景點,分別是,日本基督教的沒落歷史、虔誠信徒締造的奇蹟、大浦天主堂裡的聖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