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
小時候,我曾向大人們詢問過這樣的問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答案是出乎意料的一致:「你是從垃圾桶裡撿來的。」
等我再長大一點,一次,我聽到大人們在討論某戶人家生小孩的事,我好奇地湊了過去。那時候,爸爸才開始認真地回答了我的問題。
「你是從媽媽肚子裡來的。」
「是媽媽生出來的,像拉大便一樣。」
「你剛生出來的時候有水壺這麼大……」爸爸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比劃著,還一邊轉動著腦袋找水壺。
現在,「從垃圾桶撿來的」我們這一代人已經為人父母了,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的下一代人不再是從垃圾桶撿來了,而是充話費、充會員、抽獎送的。
Oh no!難道我們還要以同樣的方式忽悠我們的寶寶嗎?顯然不能。
那麼,當寶寶也問我們同樣的問題——「爸爸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我們又該如何回答寶寶呢?
爸爸媽媽需要做的,是從寶寶出生開始,在潛移默化中為寶寶進行性教育。
性別教育,即幫助寶寶形成性別意識,讓寶寶了解自己的性別,認識自身性別的性質。
在育兒的過程中,媽媽通常是主要照顧者,而爸爸則很少參與,甚至是「甩手掌柜」的角色。這樣的家庭關係,不僅不利於寶寶的身心健康,相比之下,還會更不利於男寶寶的發育。
男性和女性在社會角色和性格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寶寶需要多接受同性別人的薰陶。
如果是女寶寶,媽媽應該作為主要照顧者,比如:多由媽媽為寶寶更換尿不溼、洗澡,媽媽和閨蜜出門時多帶上寶寶等。當然,爸爸這一角色的參與在女寶寶的成長過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爸爸是女寶寶了解男性的窗口,寶寶也需要具備爸爸身上的一些特質。因此,爸爸也要充當「小助手」的角色,和媽媽一起帶寶寶出去玩,在運動時帶上寶寶等等。
同理,如果是男寶寶,爸爸應該作為主要照顧者,媽媽充當「小助手」的角色。當然,現實生活中,爸爸可能經常忙碌於工作,寶寶主要是由媽媽照顧。但即便如此,在閒暇之餘,爸爸也一定要多陪陪寶寶,讓寶寶加入男性的圈子,帶著寶寶適當的淘氣、調皮,體會陽剛之氣。有了爸爸的參與,男寶寶才能逐漸成長為小男子漢。
除此之外,在為寶寶準備用品、穿著打扮時,也要有意識地突出寶寶的性別特點,讓人能夠準確辨別出寶寶是男孩還是女孩。比如:女寶寶多選擇紅粉色系的用品,留較長的頭髮,偶爾穿裙子、夾髮夾;男寶寶則準備一些汽車、機器人的玩具。
0~3歲的寶寶會出現一些性發展的規律,在弗洛伊德性學三論的理論中,認為0~1.5歲是寶寶的口欲期,1.5~3歲是寶寶的肛欲期,3~6歲是寶寶的性蕾期。
在口欲期的時候,爸爸媽媽應該允許寶寶通過吸吮手指、腳趾,抓到東西就往嘴裡塞等方式來探索自己的身體。當然,前提是要保證寶寶進嘴的東西是乾淨的,還要注意避免寶寶出現誤食、受傷的危害。因此,爸爸媽媽應該注意為寶寶洗乾淨小手、小腳,提供一些水煮或蒸汽消毒過的牙膠、奶嘴,寶寶的衣物也要注意使用嬰幼兒專用的洗衣液,並注意將衣物清洗乾淨,為寶寶提供安全、衛生的環境。
在肛欲期的時候,寶寶會經常出現憋尿、憋便的行為。這種方式能有效鍛鍊寶寶憋尿、憋便的能力,降低尿床、尿褲子的機率。爸爸媽媽應該理解寶寶,並在發現爸爸有尿意時,及時引導寶寶如廁。
在性蕾期,寶寶可能會出現摸小雞雞、夾腿等現象。這時候,爸爸媽媽首先要排除病理性因素,如:瘙癢、疼痛等。碰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不要表現得驚慌、憤怒,或者強行阻止寶寶,而應該儘量平靜地去對待。如果不頻繁,爸爸媽媽可以選擇忽視,讓寶寶自行探索,或者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引導寶寶做其它的事。
這種現象多發生在寶寶無聊或尿急的時候,爸爸媽媽既要理解寶寶憋尿、憋便的行為,也要注意及時引導寶寶如廁。日常生活中,要多陪陪寶寶,如果實在沒空,也要引導寶寶自己玩玩具、看繪本、畫畫,儘量不要讓寶寶一個人無聊發呆。
爸爸媽媽需要趁早為寶寶進行性別教育,並了解寶寶性發展的規律,正確對待寶寶的行為。同時,也應該抓住任何合適的機會為寶寶進行性教育。
為寶寶進行性教育,並不是像上課一樣,專門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和環境,鄭重其事地為寶寶講講講。而是應該抓住生活中任何與性相關的合適時機,隨時隨地為寶寶進行性教育。比如:為寶寶換尿不溼、換衣服、洗澡等寶寶將身體裸露在外的時候;看到爸爸上廁所不關門的時候;寶寶指著內衣問媽媽這是什麼的時候;媽媽關房門準備換衣服被寶寶阻止的時候……
下面,舉2個具體的例子來說一說。
1、教女寶寶擦屁屁
最近,膩膩開始想要自己動手擦屁屁了,每次幫她擦,她總說著要自己來。於是,我便開始教她擦屁屁。我告訴她,擦屁屁應該從前往後擦,但她總覺得從後往前擦比較順手。
我問她便便是從哪裡拉出來的呢,她回答我小屁屁。我告訴她:「屁股拉了便便髒髒的,不能往前擦,不然便便就會弄髒陰部。」我一邊說著,一邊拿著紙巾比劃著。
Tips:教寶寶學習自己擦屁屁,不僅能夠鍛鍊寶寶的獨立能力、手眼協調能力,還讓寶寶認識自己的私密部位以及科學名稱。
2、寶寶洗澡
除了膩膩剛出生的那段時間是被長輩看著洗澡的,當我和膩爸學會為她洗澡之後,膩膩就再也沒有被其他人看著洗澡了。每次為她洗澡時,我都會一邊對她說:「膩膩要洗澡咯,關門,關窗,這樣風才不會進來,也不會被別人看到。」
為膩膩洗好澡,包毛巾,準備從廁所出來的時候,我也會一邊對她說:「洗好澡要包毛巾,從頭到腳都包起來,這樣就不會光著身子。」
而當來到房間時,我也會第一時間把房門關上,保護她的隱私。
現在,膩膩自己也非常懂得保護自己的隱私。上廁所,關門!洗澡,關門!換衣服,關門!
Tips:日常帶娃過程中,爸爸媽媽應該多和寶寶說話,這樣可以鍛鍊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加詞彙量。此外,爸爸媽媽注意保護寶寶的隱私,寶寶也會逐漸懂得保護自己的隱私。
對於性教育,如果想讓寶寶了解得更形象、更深刻、更專業,那麼,關於兒童性教育的繪本、動畫視頻就是特別合適的工具。尤其是對性教育比較敏感的爸爸媽媽,繪本或視頻就可以解決難以說出口的問題。
繪本或視頻中有非常生動形象的畫面,還自帶科學術語,能夠幫助寶寶認識部位和科學名稱。通過繪本或視頻的觀看,既能滿足寶寶的好奇心,還能幫助寶寶理解自己的身體,懂得照顧和愛護自己的身體。
下面,推薦一些關於兒童性教育的繪本:《小雞雞的故事》、《乳房的故事》、《小威向前衝》、《呀!屁股》、《我們的身體》、《我是怎麼誕生的?》、《爸媽怎麼有了我?》、《我從哪裡來》、《不要隨便摸我》、《不要隨便親我》、《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走》、《不可思議的你!》……
視頻:《我從哪來》、《常青藤爸爸之孩子的第一堂性教育啟蒙課》、《100秒動畫教育短片》……
針對0~6歲兒童的性教育的核心內容及價值觀,主要有4個方面:生命教育(了解自己如何出生)、性別教育(了解男孩女孩身體的不同)、安全教育(保護隱私部位)、身體教育(認識生殖器官)。
下面詳細介紹的這本繪本——《小雞雞的故事》,就全面涉及到了以上4個方面。
性別教育:男孩和女孩有什麼不同呢?看性格?「男孩兒也有愛哭的,女孩兒也有勇敢的。」看穿著?「男孩兒也有穿紅色上衣的,女孩兒也有穿藍色上衣的,要是都穿著褲子呢?」
還是得看身體結構啦!「把上衣呀、褲衩呀,全都脫掉了,就知道哪個是男孩兒,哪個是女孩兒了。」
安全教育:「小便和大便的部位;遊泳衣遮擋住的部位;只有自己才能看的、很秘密的部位,我們把它們叫做『私密部位』,是不應該讓別人看的。」讓寶寶知道,不管是別人要看或者摸自己的私密部位,還是別人要讓自己去看或者摸他的私密部位,都不可以!
「在外面,你一定要跟你的小夥伴或者你認識的大人在一起。如果你覺得不好、害怕或者危險的話,要大聲感:『救命!』」教會寶寶在外面如何保護自己。
身體教育:書中還繪上了生動形象的圖片,除了讓寶寶了解人體外在的不同,還能讓寶寶認識內在結構。
生命教育:爸爸的「袋子」裡有精子,媽媽的「袋子」裡有卵子。它們都是人類的「生命之源」,這兩種「生命之源」結合在一起,就變成小寶寶了。而當寶寶漸漸長大,媽媽的「袋子」裝不下了,寶寶就會來到這個世界。看到這裡,寶寶就再也不會問爸爸媽媽自己是從哪裡來的。
繪本的最後,還涉及到了愛的教育:「你是大家的寶貝。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哥哥姐姐、叔叔嬸嬸……都因你的出生而感到幸福。」通過繪本的閱讀,避免寶寶因「從垃圾桶裡撿來」而產生難過、焦慮、沒有安全感的情緒。
如果說通過繪本中那些形象的圖片能夠為寶寶進行身體教育,那麼,親子共浴這個方法簡直就是3D繪本。
兒童性教育專家胡佳威老師表示:親子共浴是給孩子性教育最好的時機之一。
同性父母可以和寶寶進行親子共浴,在如廁訓練期間,也要多讓寶寶觀看自己上廁所。在寶寶4歲之前,也建議異性父母能夠突破心理上的障礙,和寶寶偶爾進行一次親子共浴。
爸爸媽媽利用自己的身體做教材,能讓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並認同自己的性別,也能了解男孩和女孩身體結構上的區別,讓寶寶對性別的認知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膩媽說】
提到對寶寶的性教育,就不得不提下爸爸媽媽的態度。
性教育需要遵循這3個原則——科學性、趣味性、不要逃避。在給寶寶進行性教育時,爸爸媽媽要以自然、平靜的語氣用寶寶聽得懂的話告訴寶寶事實。而想要做到這一點,爸爸媽媽就要突破自己內心的障礙去正確對待。
爸爸媽媽要明白,性啟蒙就像語言啟蒙、數學啟蒙一樣,是寶寶需要知道的知識,而生殖器就像手、腳一樣,是人體自然又重要的器官。爸爸媽媽越能夠早一點對寶寶進行性教育,寶寶越是能夠很自然地去學習。
爸爸媽媽可以嘗試一次讓同性別的寶寶看自己拉便便,保準你會嚇一跳。
因為,當你嫌棄自己的便便捂著口鼻的時候,寶寶卻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居然能夠彎著腰,低著頭,睜著眼,湊近馬桶去看便便是怎麼排出來,而且,一點都不覺得臭。
寶寶對待性的態度亦是如此,平靜、自然、好奇。
所以,對性避而不談,格外敏感的爸爸媽媽,是時候「脫敏」了。至少在寶寶面前,沒有什麼放不開的。
我是,已多次獲得「青雲計劃月度優質帳號」獎勵,入選頭條精選頻道。目前已發表「乳牙健康」、「輔食添加」、「繪本閱讀」、「如廁訓練」、「入園準備」、「母乳餵養」等系列文。想了解更多養育寶寶的知識,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