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給寶寶讀繪本,通過看圖解決問題

2020-08-27 膩膩媽

「爸爸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

小時候,我曾向大人們詢問過這樣的問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答案是出乎意料的一致:「你是從垃圾桶裡撿來的。」

等我再長大一點,一次,我聽到大人們在討論某戶人家生小孩的事,我好奇地湊了過去。那時候,爸爸才開始認真地回答了我的問題。

「你是從媽媽肚子裡來的。」

「是媽媽生出來的,像拉大便一樣。」

「你剛生出來的時候有水壺這麼大……」爸爸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比劃著,還一邊轉動著腦袋找水壺。

現在,「從垃圾桶撿來的」我們這一代人已經為人父母了,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的下一代人不再是從垃圾桶撿來了,而是充話費、充會員、抽獎送的。

Oh no!難道我們還要以同樣的方式忽悠我們的寶寶嗎?顯然不能。

那麼,當寶寶也問我們同樣的問題——「爸爸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我們又該如何回答寶寶呢?

爸爸媽媽需要做的,是從寶寶出生開始,在潛移默化中為寶寶進行性教育。

性教育,先從性別教育開始

性別教育,即幫助寶寶形成性別意識,讓寶寶了解自己的性別,認識自身性別的性質。

在育兒的過程中,媽媽通常是主要照顧者,而爸爸則很少參與,甚至是「甩手掌柜」的角色。這樣的家庭關係,不僅不利於寶寶的身心健康,相比之下,還會更不利於男寶寶的發育。

男性和女性在社會角色和性格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寶寶需要多接受同性別人的薰陶。

如果是女寶寶,媽媽應該作為主要照顧者,比如:多由媽媽為寶寶更換尿不溼、洗澡,媽媽和閨蜜出門時多帶上寶寶等。當然,爸爸這一角色的參與在女寶寶的成長過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爸爸是女寶寶了解男性的窗口,寶寶也需要具備爸爸身上的一些特質。因此,爸爸也要充當「小助手」的角色,和媽媽一起帶寶寶出去玩,在運動時帶上寶寶等等。

同理,如果是男寶寶,爸爸應該作為主要照顧者,媽媽充當「小助手」的角色。當然,現實生活中,爸爸可能經常忙碌於工作,寶寶主要是由媽媽照顧。但即便如此,在閒暇之餘,爸爸也一定要多陪陪寶寶,讓寶寶加入男性的圈子,帶著寶寶適當的淘氣、調皮,體會陽剛之氣。有了爸爸的參與,男寶寶才能逐漸成長為小男子漢。

除此之外,在為寶寶準備用品、穿著打扮時,也要有意識地突出寶寶的性別特點,讓人能夠準確辨別出寶寶是男孩還是女孩。比如:女寶寶多選擇紅粉色系的用品,留較長的頭髮,偶爾穿裙子、夾髮夾;男寶寶則準備一些汽車、機器人的玩具。

了解寶寶性發展的規律

0~3歲的寶寶會出現一些性發展的規律,在弗洛伊德性學三論的理論中,認為0~1.5歲是寶寶的口欲期,1.5~3歲是寶寶的肛欲期,3~6歲是寶寶的性蕾期。

在口欲期的時候,爸爸媽媽應該允許寶寶通過吸吮手指、腳趾,抓到東西就往嘴裡塞等方式來探索自己的身體。當然,前提是要保證寶寶進嘴的東西是乾淨的,還要注意避免寶寶出現誤食、受傷的危害。因此,爸爸媽媽應該注意為寶寶洗乾淨小手、小腳,提供一些水煮或蒸汽消毒過的牙膠、奶嘴,寶寶的衣物也要注意使用嬰幼兒專用的洗衣液,並注意將衣物清洗乾淨,為寶寶提供安全、衛生的環境。

在肛欲期的時候,寶寶會經常出現憋尿、憋便的行為。這種方式能有效鍛鍊寶寶憋尿、憋便的能力,降低尿床、尿褲子的機率。爸爸媽媽應該理解寶寶,並在發現爸爸有尿意時,及時引導寶寶如廁。

在性蕾期,寶寶可能會出現摸小雞雞、夾腿等現象。這時候,爸爸媽媽首先要排除病理性因素,如:瘙癢、疼痛等。碰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不要表現得驚慌、憤怒,或者強行阻止寶寶,而應該儘量平靜地去對待。如果不頻繁,爸爸媽媽可以選擇忽視,讓寶寶自行探索,或者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引導寶寶做其它的事。

這種現象多發生在寶寶無聊或尿急的時候,爸爸媽媽既要理解寶寶憋尿、憋便的行為,也要注意及時引導寶寶如廁。日常生活中,要多陪陪寶寶,如果實在沒空,也要引導寶寶自己玩玩具、看繪本、畫畫,儘量不要讓寶寶一個人無聊發呆。

給寶寶進行性教育

爸爸媽媽需要趁早為寶寶進行性別教育,並了解寶寶性發展的規律,正確對待寶寶的行為。同時,也應該抓住任何合適的機會為寶寶進行性教育。

  • 性教育要見機行事,抓住生活中的細節

為寶寶進行性教育,並不是像上課一樣,專門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和環境,鄭重其事地為寶寶講講講。而是應該抓住生活中任何與性相關的合適時機,隨時隨地為寶寶進行性教育。比如:為寶寶換尿不溼、換衣服、洗澡等寶寶將身體裸露在外的時候;看到爸爸上廁所不關門的時候;寶寶指著內衣問媽媽這是什麼的時候;媽媽關房門準備換衣服被寶寶阻止的時候……

下面,舉2個具體的例子來說一說。

1、教女寶寶擦屁屁

最近,膩膩開始想要自己動手擦屁屁了,每次幫她擦,她總說著要自己來。於是,我便開始教她擦屁屁。我告訴她,擦屁屁應該從前往後擦,但她總覺得從後往前擦比較順手。

我問她便便是從哪裡拉出來的呢,她回答我小屁屁。我告訴她:「屁股拉了便便髒髒的,不能往前擦,不然便便就會弄髒陰部。」我一邊說著,一邊拿著紙巾比劃著。

Tips:教寶寶學習自己擦屁屁,不僅能夠鍛鍊寶寶的獨立能力、手眼協調能力,還讓寶寶認識自己的私密部位以及科學名稱。

2、寶寶洗澡

除了膩膩剛出生的那段時間是被長輩看著洗澡的,當我和膩爸學會為她洗澡之後,膩膩就再也沒有被其他人看著洗澡了。每次為她洗澡時,我都會一邊對她說:「膩膩要洗澡咯,關門,關窗,這樣風才不會進來,也不會被別人看到。」

為膩膩洗好澡,包毛巾,準備從廁所出來的時候,我也會一邊對她說:「洗好澡要包毛巾,從頭到腳都包起來,這樣就不會光著身子。」

而當來到房間時,我也會第一時間把房門關上,保護她的隱私。

現在,膩膩自己也非常懂得保護自己的隱私。上廁所,關門!洗澡,關門!換衣服,關門!

Tips:日常帶娃過程中,爸爸媽媽應該多和寶寶說話,這樣可以鍛鍊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加詞彙量。此外,爸爸媽媽注意保護寶寶的隱私,寶寶也會逐漸懂得保護自己的隱私。

  • 通過繪本、視頻等方式進行性教育

對於性教育,如果想讓寶寶了解得更形象、更深刻、更專業,那麼,關於兒童性教育的繪本、動畫視頻就是特別合適的工具。尤其是對性教育比較敏感的爸爸媽媽,繪本或視頻就可以解決難以說出口的問題。

繪本或視頻中有非常生動形象的畫面,還自帶科學術語,能夠幫助寶寶認識部位和科學名稱。通過繪本或視頻的觀看,既能滿足寶寶的好奇心,還能幫助寶寶理解自己的身體,懂得照顧和愛護自己的身體。

下面,推薦一些關於兒童性教育的繪本:《小雞雞的故事》、《乳房的故事》、《小威向前衝》、《呀!屁股》、《我們的身體》、《我是怎麼誕生的?》、《爸媽怎麼有了我?》、《我從哪裡來》、《不要隨便摸我》、《不要隨便親我》、《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走》、《不可思議的你!》……

視頻:《我從哪來》、《常青藤爸爸之孩子的第一堂性教育啟蒙課》《100秒動畫教育短片》……

針對0~6歲兒童的性教育的核心內容及價值觀,主要有4個方面:生命教育(了解自己如何出生)、性別教育(了解男孩女孩身體的不同)、安全教育(保護隱私部位)、身體教育(認識生殖器官)。

下面詳細介紹的這本繪本——《小雞雞的故事》,就全面涉及到了以上4個方面。

性別教育:男孩和女孩有什麼不同呢?看性格?「男孩兒也有愛哭的,女孩兒也有勇敢的。」看穿著?「男孩兒也有穿紅色上衣的,女孩兒也有穿藍色上衣的,要是都穿著褲子呢?」

還是得看身體結構啦!「把上衣呀、褲衩呀,全都脫掉了,就知道哪個是男孩兒,哪個是女孩兒了。」

安全教育:「小便和大便的部位;遊泳衣遮擋住的部位;只有自己才能看的、很秘密的部位,我們把它們叫做『私密部位』,是不應該讓別人看的。」讓寶寶知道,不管是別人要看或者摸自己的私密部位,還是別人要讓自己去看或者摸他的私密部位,都不可以!

「在外面,你一定要跟你的小夥伴或者你認識的大人在一起。如果你覺得不好、害怕或者危險的話,要大聲感:『救命!』」教會寶寶在外面如何保護自己。

身體教育:書中還繪上了生動形象的圖片,除了讓寶寶了解人體外在的不同,還能讓寶寶認識內在結構。

生命教育:爸爸的「袋子」裡有精子,媽媽的「袋子」裡有卵子。它們都是人類的「生命之源」,這兩種「生命之源」結合在一起,就變成小寶寶了。而當寶寶漸漸長大,媽媽的「袋子」裝不下了,寶寶就會來到這個世界。看到這裡,寶寶就再也不會問爸爸媽媽自己是從哪裡來的。

繪本的最後,還涉及到了愛的教育:「你是大家的寶貝。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哥哥姐姐、叔叔嬸嬸……都因你的出生而感到幸福。」通過繪本的閱讀,避免寶寶因「從垃圾桶裡撿來」而產生難過、焦慮、沒有安全感的情緒。

  • 通過親子共浴進行性教育

如果說通過繪本中那些形象的圖片能夠為寶寶進行身體教育,那麼,親子共浴這個方法簡直就是3D繪本。

兒童性教育專家胡佳威老師表示:親子共浴是給孩子性教育最好的時機之一。

同性父母可以和寶寶進行親子共浴,在如廁訓練期間,也要多讓寶寶觀看自己上廁所。在寶寶4歲之前,也建議異性父母能夠突破心理上的障礙,和寶寶偶爾進行一次親子共浴。

爸爸媽媽利用自己的身體做教材,能讓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並認同自己的性別,也能了解男孩和女孩身體結構上的區別,讓寶寶對性別的認知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膩媽說】

提到對寶寶的性教育,就不得不提下爸爸媽媽的態度。

性教育需要遵循這3個原則——科學性、趣味性、不要逃避。在給寶寶進行性教育時,爸爸媽媽要以自然、平靜的語氣用寶寶聽得懂的話告訴寶寶事實。而想要做到這一點,爸爸媽媽就要突破自己內心的障礙去正確對待。

爸爸媽媽要明白,性啟蒙就像語言啟蒙、數學啟蒙一樣,是寶寶需要知道的知識,而生殖器就像手、腳一樣,是人體自然又重要的器官。爸爸媽媽越能夠早一點對寶寶進行性教育,寶寶越是能夠很自然地去學習。

爸爸媽媽可以嘗試一次讓同性別的寶寶看自己拉便便,保準你會嚇一跳。

因為,當你嫌棄自己的便便捂著口鼻的時候,寶寶卻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居然能夠彎著腰,低著頭,睜著眼,湊近馬桶去看便便是怎麼排出來,而且,一點都不覺得臭。

寶寶對待性的態度亦是如此,平靜、自然、好奇。

所以,對性避而不談,格外敏感的爸爸媽媽,是時候「脫敏」了。至少在寶寶面前,沒有什麼放不開的。

我是,已多次獲得「青雲計劃月度優質帳號」獎勵,入選頭條精選頻道。目前已發表「乳牙健康」、「輔食添加」、「繪本閱讀」、「如廁訓練」、「入園準備」、「母乳餵養」等系列文。想了解更多養育寶寶的知識,請關注我。

相關焦點

  • 「爸爸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給寶寶讀繪本,通過看圖解決問題
    「爸爸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小時候,我曾向大人們詢問過這樣的問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答案是出乎意料的一致:「你是從垃圾桶裡撿來的。」等我再長大一點,一次,我聽到大人們在討論某戶人家生小孩的事,我好奇地湊了過去。那時候,爸爸才開始認真地回答了我的問題。「你是從媽媽肚子裡來的。」「是媽媽生出來的,像拉大便一樣。」
  • 為什麼要讀繪本?研究發現:寶寶早期閱讀能力與學業成就有關係
    繪本的受眾群體中有很大部分是還不會認識字的嬰幼兒,這些嬰幼兒主要靠視覺(看圖)來體驗和吸收信息,更容易被顏色鮮豔明快的圖案吸引。因此,爸爸媽媽一定要注意不要給寶寶選擇圖文並茂的插畫故事書,如:《白雪公主》、《豌豆公主》等,而要給寶寶選擇「圖茂文稀」的圖畫故事書。
  • 「爸爸媽媽,我從哪裡來」面對難以啟齒的問題 父母的回答也太奇葩了
    來源:放牛班在我們小時候可能都問過爸爸媽媽「我從哪裡來」的問題很多家長肯定會覺得對於某些事情非常難以啟齒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說明於是爸爸媽媽會說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垃圾桶裡撿來的現在很多人都為人父母了>咱們的寶寶們就該問我們同樣的問題通常我們都尷尬不已選擇隨便應付或逃避家長應該怎麼回答寶寶呢?
  • 當寶寶問我從哪裡來,媽媽這樣和他說
    4歲的女兒摸了摸我肚子上的刀疤,看著我說:「媽媽,我是從這裡生出來的嗎?」我說:「是呀,你是從媽媽的肚子裡出來的,結果媽媽肚子上留下了這一塊疤。」女兒聽完,自言自語地說:「還好,大灰狼的肚子也是被羊媽媽剪開的,不過他肚子裡是石頭,你肚子裡是我。
  • 9個月的寶寶用它來讀繪本,9歲的孩子用它來讀英語,而寶媽在喝茶
    知識爆發的時代,很多媽媽一想到孩子的未來心裡就一陣陣焦慮:哎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英語、數學肯定要學,音樂、美術也不能放棄,讀個繪本講個故事,就算了吧,太花時間了。一本繪本讀下來,能學到什麼呢?《我爸爸》告訴孩子爸爸很辛苦,要愛爸爸;《大衛,不可以》告訴孩子不要搗亂,這些道理直接告訴孩子就行了,還需要費力地去讀繪本嗎?
  • 兩歲寶寶的讀書計劃,從開書單到指導家長如何讀繪本,就是不一樣
    我們常規的理解,越小的孩子越喜歡用眼睛看圖畫書,即看圖。因為孩子自己可以看圖,那麼其中的文字解讀或者圖畫的解讀卻需要爸爸或媽媽親口讀出來。這個親口讀出來與圖畫的功能是同等重要的,在一些特點場陪伴過程中,給孩子讀比陪孩子看更重要。
  • 讀繪本幫孩子發洩情緒:《我討厭媽媽》
    無論何種情緒表現,通過及時有效地閱讀繪本都可以把他們日常中積累的一些擔心的、害怕的、不安的、暴躁的、煩躁的、快樂的、興奮的等等情緒給釋放出來。 跟我們大人看小說,看肥皂劇,療效一樣。 葫蘆二歲多了,脾氣漸長,一般性的問題我們採取「換位思考」的方法,先「認同」葫蘆的情緒,再逐步疏導。同時,我們就借用葫蘆對繪本的喜歡和「信任」,利用繪本來進行情緒釋放。
  • 學齡前這樣讀繪本,入學後輕鬆「看圖說話」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對繪本如數家珍的不是孩子呢?明明每天聽故事的是他們呀?作為親子閱讀大軍的一員,你有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嗎? 其實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親子閱讀需要慢慢過渡到親子共讀,什麼是共讀,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讀。
  • 給娃讀繪本,這6個問題沒搞明白,讀再多也是白讀!
    在《我媽媽》、《我爸爸》中,她感受到了爸爸媽媽的愛,每次講完她都會給我一個暖暖的擁抱。在《波米諾》系列叢書中,她恣意地想像,想法天馬行空,跟隨著波米諾去旅行,去探險。其實,0~3歲是孩子建立世界觀的重要時期,而繪本就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扇窗戶。
  • 孩子問:爸爸媽媽,我從哪裡來?你怎麼回答
    我從哪裡來?寶寶生長得非常快。就像莉莉得媽媽那樣,在春天時,寶寶還很小,就像葡萄乾一樣,到了夏天,寶寶就長得和桃子一樣的大小了。冬天出生得時候,就長得差不多半米長了。多麼偉大啊!你可以和爸爸或媽媽比劃一下,一米有多長,嬰兒的時候,你有多大、有多重。
  • 為什麼要給孩子讀繪本?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內有贈書)
    大家好,我是蘆曦。我是一名嬰幼兒早期語言發展與繪本教學的研究者,同時我也是一個孩子的媽媽。10 年繪本教育教學經驗嬰幼兒早期語言發展與繪本教學研究者很多家長都知道讀繪本對孩子好,但卻說不上好在哪裡。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先生曾經說:「圖畫書不是孩子用來讀的書,而是請別人讀,用耳朵接受語言的書。
  • 心理學家認為閱讀習慣應及早培養,如何給寶寶讀繪本,你做對了嗎
    文 小月月作為一個不愛看書的媽媽,為了培養小小月的閱讀習慣真是煞費苦心,在小小月小月齡的時候研讀了《蒙臺梭利的早教方案》,入手了《起跑線》一整套書籍,我整個學生時代都沒有這麼認真讀過書,收穫頗多,也研究了很多繪本。
  • 你給孩子讀繪本的方法用對了嗎?讀繪本進入4種誤區,會事倍功半
    每天堅持讓家長拍攝孩子讀書的視頻,小學語文還提高了看圖寫話的比重,由此可見,閱讀是非常重要的,慢慢開啟了全民讀書的熱潮。誤區一,讀繪本的順序錯了很多媽媽拿過來一本書,翻開第一頁就開始讀,其實這是錯誤的,幼兒對於圖片的興趣要高於文字,圖片結合文字,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所以給孩子讀繪本,也要講究順序,第一,先要讓孩子拿起一本書,自己翻翻看,看裡面有什麼圖片,媽媽在一旁提示寶寶,時間人物地點
  • 佛系媽媽講啟蒙經驗:我是如何陪0~3歲寶寶讀繪本的?
    其實,我也曾被這樣的問題困擾過,後來有開繪本館的朋友跟我說,低齡寶寶讀繪本,更重要的不是識字、認識物體,而是共讀本身。如果家長本末倒置追求閱讀結果(孩子認識了多少字?認識了多少動物?聽懂了多少?)反而讓閱讀啟蒙這件事,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 送孩子金屋銀屋,不如送孩子一個愛讀繪本的媽媽
    昨天晚上同事打電話給我訴苦,一歲兩個月的孩子把書都撕了,她氣的原地爆炸,給我數落每本書的悽慘下場。聽著她抱怨,我心裡很明白,問題不在孩子身上,問題在書身上,確切的說問題在同事身上,她沒有給孩子選對書。剛接觸繪本的孩子,撕書、啃書太正常了,這是孩子特有的讀書方式。所以,父母要選擇一些比較有厚度的書,才不會被孩子撕的面目全非。
  • 讀繪本只會照書念?用好 3 個小技巧,寶寶聽了還想聽
    其實講讀繪本,講究的是「把薄書讀厚」,通過豐富的講述,拓展、延伸每一頁繪本的價值,比如:  善用聲音、音色的變化突出書中角色,讓角色「活」起來,拉近寶寶和書本的距離。  巧用肢體互動、情景復現,幫助寶寶感受和理解書中人物的情感。  適時提問,讓寶寶參與其中,逐步建立對故事走向的預測能力。
  • 嗯哼:媽媽,我從哪裡來?霍思燕的回答贊爆了!
    但有個簡單的問題,卻難倒了一代又一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父母。那就是:「爸爸/媽媽,我從哪裡來?」垃圾裡撿來的、洪水衝來的、胳肢窩掉出來的……戲謔回答背後,藏著中國父母難以啟齒的性別觀念。作為孩子不可或缺的生命第一課,機智的爸媽們又是怎麼回答的呢?
  • 怎麼給孩子讀繪本?這裡有最好的解答
    這樣不僅沒有發揮繪本的價值,還會大大降低寶寶的閱讀興趣,更別提能通過講讀繪本提升寶寶能力發展。所以,很多寶爸寶媽都有這樣的經歷:不知道怎麼給寶寶挑選繪本;和寶寶讀繪本的過程中發現他不感興趣;不知道怎麼讓寶寶從繪本中有所收穫;……為了解決大家「選繪本難,讀繪本愁」的問題,丁香媽媽邀請到了了音樂早教品牌創始人、明星音樂人夫婦蘑菇爸爸和小乖媽媽,為我們帶來繪本主題
  • 我從哪裡來,一段難忘的「孕育體驗」
    ,我們決定滿足這一群小可愛……「爸爸媽媽,我從哪裡來?」老師:寶貝,你從哪裡來的呢?覃逸兮:我媽媽不小心把我從馬桶衝到下水道,我把下水道蓋子打開我就出來了。謝雨桐:結婚了以後,就要生寶寶了。張湛東:要去醫院出生了。
  • 你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給寶寶讀繪本的?
    你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給寶寶讀繪本的?我是在寶寶還沒出生就買了幾本繪本,生下來頭兩個月手忙腳亂的也沒給讀,三個月開始就開始給讀給看給玩,玩玩具也是玩,繪本對他來說也是玩具。由於自己從小不愛看書,快三十歲才領悟讀書的重要性,所以從備孕開始考慮要培養寶寶的閱讀習慣,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做為父母一定要堅持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