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外傳播中,需要大量的外宣翻譯工作,即把大量有關中國的信息從中文翻譯成外文, 通過圖書、期刊、報紙 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媒體以及國際會議,對外發表和傳播 ①。其中,具有文化的特色詞彙在對外交流中向來是一大難點,由於英語中找不到與其對應的詞彙,而外宣翻譯的主要目的是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對這些中國文化特色詞彙的翻譯應該使用歸化為主還是異化為主的翻譯策略,這一直是一個爭論焦點。那麼境外媒體是如何處理這一問題的呢?美國影響最大的報紙之一——《紐約時報》非常關注中國的發展,近年來亞洲版幾乎每期都有涉華報導,並不時有中國專刊出版。以英語為母語的翻譯人員在英譯中國特色詞彙時是否「技高一籌」呢?
《紐約時報》對中國文化特色詞彙的表達
《紐約時報》被譽為美國最有權威、最受尊重的報紙,對美國政府、美國公眾輿論的影響力很大,其對中國的報導在美國媒體中是最全面、內容最豐富的。筆者採集了2014年1月至7月《紐約時報》的涉華報導(共243篇, 約15萬字),對這些文章逐一全文通讀, 從中找出共192個譯成英語的中國特色詞彙(同一漢語詞彙的不同譯法不再計數),並記錄它們所在句子和文章出處。然後,對這些中國特色詞彙按其翻譯方法進行了歸納,研究結果表明,《紐約時報》對中國特色詞彙主要採取了這樣幾種翻譯方法:1.完全直譯;2 .完全音譯;3.直譯加解釋;4.音譯加解釋;5.以意譯為主(包括釋義);從文化取向上看,前4種方法可看作是異化法,而第5種方法為歸化法。我們對192個中國特色詞彙按其翻譯方法進行統計,從結果可以看出,《紐約時報》對中國文化特色詞彙的翻譯方法最多的是完全直譯(佔37%),完全直譯、完全音譯、直譯加解釋和意譯加解釋這四種異化翻譯法的比例達到67%。這表明《紐約時報》在表達中國文化特色涵義時主要採用了「異化翻譯」策略。實例分析如下:
1.完全直譯:
對於漢語中的成語、比喻、特色小吃等多使用直譯的翻譯策略,這樣可以達到保留中國文化意象的目的,例如:
Earlier this year, fox meat was found in packages sold by Walmart as "Five Spice" donkey meat, prompting a recall and the company,?s pledge to triple its spending on food safety in China.(July 23, 2014)
上例中的黑體部分譯自「五香驢肉」,「spice」一詞在英語中意為「香料調味品」, 「Five Spice」的譯法可以說是巧妙地運用形象化詞語,創造了生動的意境,這種直譯能為美國讀者所領悟並體驗到鮮活的中國文化個性。
隨著近年來中國國力的日益增強,外國媒體對中國鋪天蓋地的新聞報導,許多外國人士對中國特有概念已非常熟悉,如All Chinese people are celebrating the Year of the Snake on the lunar calendar… 「慶祝農曆蛇年」 (Jan 31,2014)、a challenge for China’s one-child policy, 2-child policy for only-child parent…「計劃生育政策、單獨二胎政策」(Feb 25, 2014)、Fitness for All… 「全民健身」(Mar. 12, 2014)等等。
2.完全音譯:
如:Chengguan, which literally means "city managers", enforce rules that keep streets orderly and traffic flowing smoothly. (May 30, 2014)
上例中黑體字是對中國「城管」的兩種翻譯,前者用的音譯,後者用的直譯。近兩年城管與商販之間的頻繁衝突把城管推向了風口浪尖。很明顯使用音譯的「chengguan」更能增添報導的真實感和生動性,能確切無誤地反映中國環境下的特殊職業。而直譯的「city manager」可能會讓國外讀者摸不著頭腦,第一理解會和市長(mayor)聯繫在一起,這樣就使得報導背道而馳。「新聞英語詞彙的顯著特色之一就是經常摻用外來語,尤其是新聞報導中記者提及外國的或新近出現的事物時,以引起讀者的興趣與注意、或更貼切地表達某詞語的內涵。」②
3.直譯加解釋
採用這種翻譯策略既能滿足讀者對異域文化的好奇心;又能使他們了解漢語原詞的含義或相關文化背景,可謂一舉兩得。例如:
Li Bingbing was asked in an interview with the entertainment channel of NetEase whether she was worried that she might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film just to "buy soy sauce", a Chinese euphemisms meaning that a person has no business being here. (June 23, 2014)
「打醬油」如果只直譯為「buy soy sauce」,美國讀者無法理解該俚語的含義,因此添加了「a Chinese euphemisms meaning that a person has no business being here」作解釋,這樣既保留了漢語原詞的生動形象,又使美國讀者理解這一俚語的喻義。
4.音譯加解釋
這種翻譯策略所起到的作用和「直譯加解釋」一樣。例如:
Called the Yungang Shiku, the grottoes in Shanxi Province, the relics had survived the rise and fall of dynasties, modern wars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May 20, 2014)
上例中「雲岡石窟」一詞使用了音譯加解釋的翻譯策略,這樣既保留了中國文化色彩,也填補了美國讀者的文化認知空缺。《紐約時報》中其他類似例子多和中國特色的食品有關,如: Dandanmian (Noodles with Spicy Bean-paste Sauce) 「擔擔麵」 (Jan 31, 2014)、Aiwowo (Steamed Rice Cakes with Sweet Stuffing) 「艾窩窩」 (Feb 3, 2014)、Ludagunr (Glutinous Rice Roll with Sweet Bean Flour)「驢打滾」 (Feb 3, 2014)等。
《紐約時報》對中國文化特色詞彙的表達對我國外宣傳播的啟示
第一,從目標讀者定位來說,我國外宣傳播以國外讀者為主要目標群體,翻譯策略帶有一定的歸化傾向。
從對《紐約時報》對中國特色詞彙的翻譯研究結果可以看出,他們的翻譯策略傾向於異化(佔67%),即保留漢語原文和中國文化特色。這是因為《紐約時報》的目標讀者群包括英美人士和懂英語的的中國讀者(如海外中國留學生和國內有較高英語水平的人),採取音譯或直譯的異化翻譯策略目的是為了讓中國讀者在閱讀涉華報導時產生一種認同感和親近感,拉近與中國讀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對中國文化的尊重和認可。
隨著世界的全球化和多極化,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滲透日益頻繁,文化的趨同性以及對不同文化的認可和尊重成為全人類的發展趨勢。另外,美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並存的移民國家,崇尚不同群體文化相互平等、獨立並相互依存。可見,《紐約時報》作為美國主流媒體之一,在涉華報導中對中國文化特色詞彙採取異化翻譯策略不但順應了時代潮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西方讀者對中國這個神秘的東方古國的獵奇心理。筆者認為,我國外宣翻譯也應該考慮這一點,在處理中國文化詞彙時要保留漢語特色,同時,對外國文化要彰顯我們的認同和尊重。例如已被編入漢語詞典的巴士(Bus)、磅(pound)、高爾夫(Golf)等,以及近幾年出現的iPhone和email乾脆保留英語原文。
第二,從我國外宣翻譯目的而言,翻譯人員不僅要傳達原文的信息,同時還要擔負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因此,不管《紐約時報》這樣的西方媒體採用異化翻譯策略表達中國特色詞彙時出於何種目的,可以明確的是,只有異化翻譯中國特色詞彙,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才能走向世界。也就是說,我們應以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為取向,在漢譯的時候儘量保留中國文化信息,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將中國文化翻譯到世界上去。例如關於 「中國夢」的翻譯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在《中國日報》以及其他外宣英文網站上,「中國夢」一直被直譯為「China Dream」,並不像「美國夢」(American Dream)一樣被譯為「Chinese Dream」,這是因為Chinese一詞在英語語言中常帶有一定的貶義。因此,為避免因翻譯產生的誤讀,並為了增強「中國夢」一詞的外宣感染力,傳播中國的正能量,在翻譯時採用了「China」 而不是「Chinese」。
第三,當今英語已不再屬於幾個英語國家的專屬語言,而是吸收了許多語言的成分,成為一門國際化語言,即「世界英語」,英語中的漢語借詞應有上千年的歷史,據統計《牛津英語詞典》中的漢語借詞就有394個③。中國作為一個在當今世界舞臺上發揮日益重要作用的大國,完全有理由在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中,採取「以我為主」的策略,通過音譯和直譯的異化翻譯方法,使更多的漢語借詞進入英語,為世界英語源源不斷地注入中國元素,這既是為世界英語的發展做出貢獻,也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展示。
總而言之,我們要自信地優先採取以異化為主的翻譯方法來表達中國文化特色詞彙,在保證讀者正確理解的前提下,堅守我們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身份,促進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構建。
(作者是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副教授。)
【注釋】
①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 [J].中國翻譯,2004 (6):27-28.
② 張建,新聞英語文體與範文評析[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③陳勝利,《牛津英語詞典》中的漢語借詞數量研究 [J], 鹽城師範學院學報2013(3):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