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是發現早期病變的最佳措施,所以大家也越來越重視體檢。然而,當體檢報告顯示異常時,很多人又會瞬間陷入恐慌中,比如「息肉」就是其中一種。由於息肉和癌腫都是長在人體器官上的贅生物,所以大家會自然的將息肉和癌症聯想在一起。
其實,臨床認為息肉屬於良性腫瘤的一種,但它和癌症絕對不是一個概念。目前發現的息肉包括了增生性、炎性、腺瘤性等幾個種類。雖然這些病變屬於良性種類,但其中有一部分則具有惡性傾向。不過,並非是身體所有組織都有可能出現息肉,以下三個部位才是最容易生長息肉的器官:
1、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本身也分為幾個類型,其中最為高發的是膽固醇息肉,佔所有膽囊息肉患者的70%以上,主要和膽固醇結晶形成有關,是肥胖人群中最容易出現的息肉之一;第二類則是增生性息肉,和膽囊長期存在炎症有關,受炎症刺激膽囊壁出現了增生引發息肉;第三類息肉則是腺瘤性膽囊息肉,跟患者的體質和遺傳因素有關,這也是眾多膽囊息肉中癌變率較高的一種,但其病發率卻並不高。
2、胃部息肉
胃息肉屬於高發的胃腸息肉之一,它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沒有症狀,只是在胃鏡、胃鋇餐檢查下才能發現。有少部分患者可能會有上腹部輕微不適、噁心嘔吐、消化不良等症狀。如果息肉生長過大堵塞幽門或胃竇黏膜滑入十二指腸,還可能出現幽門梗阻症狀。
3、大腸息肉
這也是本篇中重點需要介紹的息肉種類,大腸息肉從性質上來看,主要有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種,炎性息肉屬於腸道增生性炎症引發的問題,幾乎沒有惡變可能。相反的腺瘤性息肉惡變率則相對較高,醫療界將其劃分到了癌前病變種類。腺瘤性息肉可能和遺傳、慢性炎症刺激、生活習慣、慢性便秘等多多重因素有關。
所以,就這三種息肉而言,大腸息肉是絕對需要警惕的種類。有部分朋友認為只要將息肉切除,就能治癒該疾病,但實際上,腸道息肉在摘除後,還有一定復發可能!有數據研究統計表明,大腸息肉即便是做了摘除手術,未來也容易復發,而且復發是的位置和性質都可能不同;
有一個研究曾針對近萬名的大腸息肉患者進行調查,發現50%左右的患者都在術後4年內出現了息肉復發,特別是腺瘤性息肉的復發尤為多見,其復發過程很複雜,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專家認為,當到了80歲左右時,腸道息肉的增長才會逐漸停止。
有數據調查表明,如果大腸癌能及時發現和治療的話,70%的患者都能達到臨床治癒標準。所以,如果查出了腸道息肉,且自身有腸癌家族史、肥胖等問題的話,那需要絕對提高警惕,儘早將息肉切除。在之後的歲月裡,需按照醫生建議定期進行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