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華北歷史文化】故宮博物院與故宮學

2021-12-31 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在乾清門前舉行了隆重的開院典禮。故宮博物院的成立是中國博物館事業走上正軌的開端。

易培基從1928年9月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至1933年辭職,歷時五年,前三年是兼職。易培基於1931年3月到北平,專理博物院事宜,視故宮博物院為自己的「終身之事業」。每天來院,同秘書、總務一室辦公,悉心籌措,事必躬親。易培基從社會上延請了大批專家、學者,成立了各種專門審查委員會,開始從文物的品質、名稱、時代、真偽等方面對故宮的收藏進行系統的審核與鑑定。修建了「延、北、保、壽」四個庫房,集中整理宮內零亂收藏的文物,並逐步建立起嚴格、周密的文物保管制度。開始進行有計劃的陳列,增闢了大量的專門陳列室,按時對外開放、陳列古畫、瓷器、玉器、鐘錶、儀仗,並開闢景山公園和太廟。設立了照相室與印刷所,自己拍攝,印刷出版了各種定期或不定期的刊物,出版了大量的墨跡、畫集和珍善本書目及各種史料叢編、檔案集、文件集。這時期故宮博物院的出版物是民國文化出版的一道亮麗風景。全院同仁齊心協力,奮發工作,使故宮博物院的各項業務均獲很大發展。這是故宮博物院歷史上的第一個「鼎盛期」。故宮博物院今日的恢弘局面顯然與這一時期所奠定的良好基礎緊密相關。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東三省被佔,平津震驚,華北告急。北平危在旦夕,高等學校部署南遷,為確保文物安全,當時的故宮博物院理事會鑑於日軍侵略者氣焰方熾,一旦入侵華北,故宮文物就有在戰火中被毀或被劫的危險,決定選擇院藏文物中的精品,遷往上海儲藏。國民政府批准了故宮的這個計劃。

故宮文物南遷,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從2月5日夜起運第一批古物,分五批共運出19557箱(其中有古物陳列所、太廟、頤和園和國子監的文物6066箱)。這些南下文物,先存上海,再運到南京,還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

為了保護這批國寶,南京政府命令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立即將古物分三路西遷到大後方。三路西遷,歷經坎坷,幸古物有靈,炸不到,摔不碎,經常是文物前腳剛走,日寇的飛機轟炸就跟著來了;載運文物的車輛也曾翻下橋去,如果車裡裝的是瓷器之類易碎的東西也就完了,裝的是檔案圖書之類的紙製品,並不怕摔,車子雖是翻到河裡,這裡卻沒有水,而且橋不高,箱子受的震動不大,也沒有什麼損壞。總之,文物有驚無險,安然無恙。這批文物從1937年11月開始西遷入川,到1947年6月全部東歸南京,在後方整整過了10年。在這10年間的分散保存時期,文物沒有大的損失,創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奇蹟。

全國解放前夕,蔣介石下令將故宮博物院南遷存京的文物全部運往臺灣。從1948年12月22日到1949年1月29日,共有三批文物運臺,總計2972箱,約佔1933年南遷文物19557箱的1/6,大都是南遷文物中的精華。1965年11月在臺北市士林外雙溪建成故宮博物院臺北新館。

未及運走的文物留在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解放以後,這批文物的絕大部分從1951年起陸續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院,輾轉十幾年的國寶又終於回到了它們原來的家。

故宮文物南遷及南遷文物運臺已為人們所熟知。不少人以為,當年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都南遷了,而其中的精品又都運到了臺灣,這自然是個誤解。南遷古物,當時決定儘量挑選精品,事實上未能完全做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故宮博物院入藏了國家撥交、個人捐獻和收購徵集的24萬餘件文物,其中多有國寶級精品。

故宮博物院是個藏寶之府,經過7年文物清理,我們已經對社會公布可移動文物數量達1807558件(套)。有陶瓷器、貨幣、玉石器、甲骨、青銅器、封泥璽印、玻璃器、刻石文物、雕塑、碑帖、書法文物、繪畫文物、敦煌與吐魯番文物、宗教文物、漆器、琺瑯器、織繡與服飾、金銀器、銅錫鉛器、竹木牙角器、匏器、工藝盆景、筆墨紙硯、成扇、滷簿儀仗、樂器、武備文物、科學儀器、鐘錶、醫藥器具、戲曲文物、照明用具、日用雜品、娛樂用具、近代交通與通信用具、圖書、書板、圖樣、輿圖、檔案文書等,這裡我即使只是蜻蜓點水,恐怕也不僅僅是掛一漏萬。故宮博物院已經出版《故宮博物院文物精品全集》60卷,現在又在出版《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估計將達600卷,全是精美圖錄。

鄭欣淼先生著的《天府永藏——兩岸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不僅對兩岸故宮博物院藏品的數量、類型、品質提供了翔實的數據資料,而且對故宮文物的來源、構成、流播也進行了細緻的梳理分析,最後還從故宮學的角度進行了一些理論探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故宮只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卻有兩個(瀋陽故宮是另一個意義上的)。北京故宮博物院過去對藏品的整體整理、研究不夠,尤其是宣傳不夠,致使一般人不明白內裡的真相。該書對故宮文物的聚合、流散和回歸作了清晰的敘述,理清了兩座故宮博物院皇家舊藏的來龍去脈與現狀,全面論述了兩岸故宮博物院文物來源、構成、流播、現狀、分類、數量及相關史實。文字雖然不多,卻有巨大的容量。分述兩岸兩院藏品的動態,把兩院藏品分為12個類別,清點比較各自的來龍去脈,各自的特點特色,多少有無,將同源分流、龐大繁雜的故宮文物梳理得清清楚楚。北京故宮藏品的85%和臺北故宮藏品的92%均來自於原清宮舊藏,這正是兩岸故宮博物院同名的根源;北京故宮在藏品總量上大大多於臺北故宮,而且文物精品從總體上也大大多於臺北故宮,並非像有些人以為的「文物南遷已經把北京故宮搬空了」;在類型上,雖然北京故宮更為豐富,但兩岸故宮的藏品都涵蓋了我國古代各種藝術瑰寶,同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作者並未計較兩座故宮的收藏孰勝,而是把故宮作為一種整體文化來看待,客觀地把本屬於故宮文物卻由於上述原因而分別庋藏於兩處博物院的藏品一併加以整理介紹,以求這份文化遺產首先在故宮學的理論框架內進行介紹和探討。

《天府永藏》不是一般的資料梳理,不是公布文物的清點帳目,而是研究型的文化整理,是清理文物的研究,其意義遠超出文物藏品清點的範圍。明顯的特點有三:一是客觀、準確。以大量第一手材料為依據,實事求是地建立起一個故宮、兩個故宮博物院根根脈脈、根脈相連的文物文化譜系。資料的索取與考證翔實,結構完整、嚴謹,文字精練,數字準確,必將深化人們對故宮的價值、意義及地位的認知。二是大歷史大文化的文物視野。全書用一半的篇幅對兩岸故宮博物院的藏品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分類論述和比較。除傳統的書畫、陶瓷、玉器、青銅器等外,更重視發掘更具宮廷特色的宮廷類、宗教類、建築類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如宮廷類文物,就梳理出帝後璽印、滷簿儀仗、宮廷服飾、科學儀器、戲曲、醫藥、地毯等16類。三是體現著作者本人首倡的「故宮學」研究的整體性。雖然主體是可移動文物,但始終置於與不可移動之紫禁城的關係、與宮廷歷史文化藝術的關係的框架之中,即置於以「故宮學」為標誌的故宮文化整理與研究的整體中。因此,不僅為讀者清晰地解析了故宮藏寶,更能從歷史文化藝術的視角,而不是從所謂藏寶的視角引導人們看待最引人注目的故宮珍藏,從而真正理解「國寶」對於國家、民族、人民及對於世界的意義。

最後,作者對故宮及其藏品的價值從歷史、科學、藝術等角度進行分析,指出當代人對故宮及其藏品作為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的典守職責,提出通過各方攜手開展包括對紫禁城建築、文物典藏、宮廷歷史文化遺存、明清檔案、清宮典籍、故宮博物院歷史等的系統研究,對以故宮為代表,以皇帝、皇權、皇宮為核心的皇家文化的系統研究,建立故宮學,並希望以故宮學統籌和推動故宮及其藏品的管理、科研、交流、展示、弘揚等工作上升到一個新的更加自覺的高度。

1924年,溥儀剛被逐出紫禁城,故宮博物院創始人之一的李煜瀛在商組「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時,就明確提出要「多延攬學者專家,為學術公開張本」,後又提出,故宮博物院「學術之發展,當與北平各文化機關協力進行」。由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原因,北京大學已成為當時全社會在思想與新學科研究方面的先導,在點查清宮物品及後來故宮博物院的業務建設上,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出力最大。當時參加故宮工作並從事研究的學者,有馬衡、劉半農、錢玄同、陳垣、孟森、容庚、沈兼士、沈尹默等。故宮博物院成立後,主要精力用於清點、整理清宮藏品,包括文物、檔案、圖書,同時注重向社會公布,出版公布文物、文獻檔案資料。1925年開始出版《故宮物品點查報告》。為學術研究的需要,1935年又成立了書畫、陶瓷、銅器、美術品、圖書、史料、戲曲樂器、宗教經像法器、建築物保存設計等10個專門委員會,專門委員分特約及通信兩種,除本院人員,還聘請社會上頗有名望的專家學者。從研究人員的陣容上,可見故宮博物院的學術研究一開始起點就較高,並且具有開放性、社會性的特點。

故宮是學術的故宮,故宮學人薪火相傳,特別是1977年以後,老專家、新學人的學術論著不斷推出。故宮博物院的學者,在清史研究、中國古代書畫研究、古陶瓷研究、金石考古研究、工藝研究、宮廷圖書文獻研究、古建築研究、故宮博物院歷史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

「故宮學」提出的一個重要基礎,是累積已久的相關研究成果。時任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鄭欣淼立足於對故宮及故宮博物院的認識和定位、對故宮學術研究的現狀以及80餘年來故宮研究歷史的調查與考察,形成了故宮學的思路。他認為,故宮與故宮博物院密切相關,對故宮價值認識的程度,影響著對故宮博物院內涵的理解與功能定位。通過對文物認識的深化、對古建築的重視、對宮廷歷史文化的挖掘、對無形文化遺產傳承等四個方面的探討,認識到故宮不只是「中國最大的文化藝術博物館」,而且是世界上極少數同時具備藝術博物館、建築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博物館等特色,且符合國際公認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基本原則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產,是一座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寶庫。這是一個全新的學術理念,將故宮的研究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引起了國內外學界的極大關注。「沒有長達80年的故宮研究的實踐和成果,就不可能準確提出故宮學概念,而故宮學的提出並確立將使故宮學研究進入自覺階段,將從整體上提高故宮研究的水平。」在鄭欣淼看來,故宮不單單是一座皇家宮殿,也不單單是中國最大的博物館,它是將建築、文物、典籍等多種元素融合在一起的文化整體,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結晶。對於「故宮學」,鄭欣淼的解讀是:它不是經院式的繁瑣論證,也不是從書本到書本的刻板研究,它直接面對故宮的文物、古建築、檔案、文獻等,是一門把故宮當做一個文化整體的綜合研究。鄭欣淼坦言:「故宮學」內容的物質載體,當然首先是故宮的博大收藏。

對故宮價值的認識需要從故宮學的視野來看故宮,不僅認識到故宮古建築、宮廷文物珍藏的重要價值,而且看到歷史遺存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更為重要的是,古建築、文物藏品、歷史遺存以及在此發生過的人和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文化整體。這一認識是故宮學得以產生的重要依據,也有利於進一步挖掘故宮的歷史文化內涵。故宮文化的這一整體性,也使流散在院外、海外的清宮舊藏文物、檔案文獻有了一個學術上的歸宿。研究「故宮學」的目的就是不斷推進對故宮的綜合研究,挖掘故宮文化的深邃內涵。(原文14800字)

原文載於《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Taipei『s National Palace Museum)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院內設有20餘間展覽室,文化瑰寶不勝枚舉。
  • 北京文化底蘊之故宮和故宮博物院有什麼區別?
    它在歷史上曾是六朝都城,從燕國起到2019年的今天,這2000多年裡,北京市在各個方面都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內涵,這些使得北京的文化底蘊日漸加深。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臺灣報摘精選30 November 2020最近坊間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否更名,及改隸於臺文化部門成為三級機關一事,多所討論,本人初聞此消息,頗覺不可思議關注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中華文物博物館,足以與世界級的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及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分庭抗禮,鼎足而立。這個舉世聞名的文化品牌是如何建立的?建立過程的艱辛又何其不易?
  • 故宮志願講解員:故宮生力軍 讓歷史文化薪火相傳
    2017年年底,教育部發布了首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其中由文化部推薦入選的故宮博物院在這一年間又創遊客來訪量新高。根據北京假日辦的數據,中秋小長假期間故宮博物院累計接待25.6萬人,日均接待人數超8萬人,同比增加47.2%。
  • 推薦:故宮博物院公眾號
    北京故宮博物院門票預約入口點擊下方小程序卡片進入預約↓↓↓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也稱「紫禁城」。這裡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現闢為「故宮博物院」。故宮的整個建築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軍旅作家對話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
    您曾提出要讓故宮博物院「活起來」,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這是出於怎樣的考慮?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在多個場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也是我從故宮「看門人」的角度,回顧了自己在七年院長任內,深入貫徹習總書記「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的理念,帶領全體「故宮人」通過不懈努力,讓故宮文化走近人們的生活,讓故宮博物院成為「活起來」的博物館的故事。在這套書裡面,也涉及了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傳承、文物保護、管理改革、學術與教育、品牌建設、文化傳播與交流等各個方面。
  • 三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獨家講述他們與故宮的故事
    故宮博物院供圖光明日報8月30日消息,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我國文化遺產界、乃至整個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幾百年的風風雨雨,紫禁城從皇家禁宮成為百姓博物院,見證的是中國從封建王朝統治到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變革,折射出的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日益繁榮強大的歷程。
  • 臺北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位於臺灣省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 博物館和博物院有什麼區別?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級別一樣嗎
    從級別上來說,博物院和博物館其實也是一樣的,並不存在高低。比如故宮博物院是中央部委級;山西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河北博物院是省級;西安博物院是地市級;良渚博物院是縣級,它們都叫做博物院。為什麼有的叫博物院,有的叫博物館,這還要說到對它的英文名詞「museum」的翻譯。
  • 故宮歷史文化建築深度研學旅行課程課題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匯聚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我們開發故宮豐富文化資源,針對不同受教育群體,把較為晦澀難懂的文化知識編排成趣味滿滿的文化課程或體驗。
  • 故宮博物院文化創意產品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帶得走的文化」——文創產品的定義分類與「3C共鳴原理」[J].現代交際,2017(02):103-105[11] 趙彤彤.北京故宮文創產品的開發與運營策略研究[D].煙臺大學,2019:14-15[12] 李新宇.由裡及外:傳播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文化IP的塑造研究[D].山東大學,2019[13] 孫銘.故宮博物院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形象建構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
  • 臺北故宮博物院
    】60萬件   位於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牆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
  • 巔峰PK: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誰更厲害?
    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其實是一母同胎。抗戰爆發前夕,國民政府計劃將重要文物南遷。敗退臺灣之時,所運走的文物,便是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對比,吵了許多年。紫禁城北京故宮,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殿宇重重,樓閣座座,千門萬戶,巍峨莊嚴。宮殿本身就是博物院的一大寶藏。
  • 故宮博物院院長為基輔大學師生講述「故宮的世界」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將博大精深的故宮文化介紹給烏克蘭青年學子。 人民網基輔4月19日電(記者 譚武軍)4月19日,正在烏克蘭訪問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應邀為基輔國立大學師生舉辦題為「故宮的世界,世界的故宮」專題講座,將博大精深的故宮文化介紹給烏克蘭青年學子。 講座中,單霽翔回顧了故宮輝煌的歷史,介紹了故宮的現狀及「故宮人」為發揚光大故宮文化而付出的努力。
  • 漫步臺北故宮博物院
    歷史往往要留下一些滄桑和遺憾,藝術瑰寶在歷史的變化中常常或聚或散。中國的藝術瑰寶在20世紀前,多集中於皇宮內府,20世紀初集中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20世紀中葉,一宮國寶紛飛兩岸,「故宮博物院」也隨之有了兩個: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分別庋藏著中華民族的國寶。
  • 金秋九月 故宮博物院舉辦多項展覽活動
    》、暢音閣戲曲館等8項臨時展覽、專題展覽及引進展覽在故宮博物院相繼開幕,並有反映國寶南遷歷史的原創話劇《海棠依舊》在京專場演出。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精彩紛呈的文化內容將讓觀眾在金秋時節欣賞到更多更好的院藏珍貴文物,了解故宮博物院以及國寶的歷史,隨著「原狀陳列是重點、專館展覽是特點、臨時展覽是亮點、年度大展是熱點」的展覽特色的深化,故宮博物院將以更加豐富多元的形式向社會公眾傳遞故宮文化信息。
  • 媲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玉器珍品名錄
    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48年,前身是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105萬件),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
  • 故宮博物院互動課程首次走進雪梨校園
    北京故宮博物院互動課程21日首次走進澳大利亞雪梨市小學,為澳大利亞學生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獨特機會,也進一步推動了中澳兩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本次互動課程為期兩天,在雪梨4所小學進行。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康熙與西學」以及「清代皇家服飾」。
  • 「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 資深故宮人
    新任「閣員」名單中有不少是校內學者,而「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也將由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長周功鑫出任。將擔任故宮院長的周功鑫算是老故宮人,她由導覽工作作起,隨後擔任第一任院長蔣復璁的秘書,其後並擔任故宮展覽組組長,在故宮的資歷有27年之久。
  • 領略故宮歷史建築 品味民族文化特色——我校初二、高二參觀故宮博物院開展社會大課堂活動
    為落實市教委文件精神,增長學生的社會知識,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團結協作精神和動手能力,激發學生民族的自豪感,我校初二、高二全體學生來到故宮博物院,開展「這兒有皇帝——走進故宮博物院」社會大課堂活動,來領略皇城建築風格,品味民族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