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小學教育巴蜀峰會「核心素養與課堂教學變革」之語文學科組教研活動側記
華龍網11月13日11時20分訊(蒲思靜)核心素養該是什麼樣子?核心素養如何在學科教學中落地?本著開放的情懷、研究的精神,11月11日—12日,2016小學教育巴蜀峰會核心素養與課堂教學變革研討會由《人民教育》重磅推出,在重慶市巴蜀小學校拉開帷幕。
此次2016巴蜀峰會,來自北京市史家小學英語教師王國玲,重慶巴蜀小學教師馬洪磊、石禹、郭靜、丁成浩等兩所承辦學校的骨幹教師,通過語文、英語、美術單學科,以及跨學科的課堂展示,讓與會嘉賓實地感觸來自一線學校面對核心素養的課堂變革。
今天,我們不妨回顧下巴蜀小學語文以及學科組,在探尋核心素養落地的力量過程中的精彩瞬間。
一堂自由呼吸的語文課
「喜歡旅行嗎?去過哪些地方?」「知道頤和園的由來嗎?」「慈禧太后和頤和園有什麼關係?」……種種充滿魔力的問題使孩子們興致盎然,紛紛舉手、侃侃而談。執教《頤和園》一課的徐穎老師就是這樣緩緩導入課文,打開一扇了解祖國文明的窗口。按移步換景的遊覽順序,重抓景物特點,徐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走進「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在簡潔準確的課文語言中欣賞頤和園的美麗景色,讚美園林藝術的輝煌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才幹,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徐穎老師針對示範課的課堂模式和教學環節進行解讀時提到:「根據文本特點和中年級學生邊讀書邊想像的讀書要求及學習作者表達方法的習作要求,我力求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思路,讓教學走兩個來回,讓學生隨著文字移步換景,抓住重點詞句邊讀邊想像,把書讀厚,體會頤和園豐富的人文內涵。反過來,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從不同角度欣賞到的不同景物的特點和作者簡潔準確的表達方式,從而有效地學習遊記的寫法。」
尋找核心素養落地的力量,把握「一愛三會」的目標,語文學科組立足學科言語,注重精神同構共生,讓語文課堂真正讓課堂教學目標為課堂所用,為學生所用,最大限度的培養語文素養。
一場全面競技的「陽光杯」
在巴蜀,一提「陽光杯」三字,無不讓老師們為了振奮。一年一次的陽光杯,在巴蜀掀起了自下而上的賽課熱潮。「陽光杯」以教齡為劃分,1-5年、6-10年、11-15年……賽課、教案、論文,全員參與其中。賽課於年輕老師而言,過程是極其煎熬痛苦的,就像一粒沙鑽進了蚌的身體,蚌用柔軟的軀體和堅硬抗衡,用血與淚磨成一顆顆圓潤的明珠。幸哉,在巴蜀,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年輕老師賽課之初會尋求多方幫助,組建起自己的「陽光杯」賽課團隊,團隊中不乏教學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更有充滿創意的中青年教師。在團隊的協作下,選課、打造教案、試講、研討、磨課,教案改了又改,甚至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背後都有著精心的考量。多達10餘次的集體教研探討,只為力求更好!在這個過程中,年輕教師一邊學習,一邊歷練,終能口吐珠璣,收穫滿滿的成長。
一個充滿活力的共同體
60多歲返聘的老教師天天開放課堂,嘗試上200人的語文群文大課;教學主任每學期都要上一節掛牌課,敞開教室大門供青年教師學習;群文閱讀、《詩經》鑑賞、經典吟誦,每位語文老師都有自己的特色課程;個性十足的微信公眾號,「田冰冰作文教室」、「馮櫟鈞是老師」、「作文起步營」、「國平姐姐講故事」……老師們走出了課堂,在微信這一平臺上,開啟了一片教育新天地,收穫了全國各地的關注者。
於語文教學而言,歲月的沉澱固然重要,但常新的理念尤為可貴。巴蜀語文人,時刻不停前進的腳步,老師們攜手構建起了「青年教師研究共同體」。這是個學習、研討、進步的綜合體,青年教師們會互相督促練習粉筆字,將自己日常的練習作品發給同伴鑑評;還會分享讀書筆記,彼此推薦優秀書籍,一起浸潤心靈。語文教學之「清如許」,源自語文人涓涓不止的活思妙想,巴蜀語文人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