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刑法:我國的刑罰究竟有哪些?

2020-12-20 王茜律師

刑罰的社會含義是國家創製的、對犯罪分子適用的特殊制裁方法,是對犯罪分子某種利益的剝奪,並且表現出國家對犯罪分子及其行為的否定評價,並起到改造罪犯、保護社會和警醒世人的作用。刑罰權是國家基於獨立主權對犯罪人實行刑事制裁的權利。在這個意義上說,刑罰權是國家權力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它是一種國家權力。因此,刑罰權的存在是以國家權力為前提的,兩者密切相關。在這個意義上說,刑罰權屬於公刑權,以區別於私刑權。

網友諮詢:

刑罰主要包括什麼?

王茜律師解答:

刑罰即刑事處罰,相對應的有行政處罰。刑事處罰就是犯了罪受到的懲罰,而行政處罰僅僅是一般的違法行為的處罰,還沒有上升到犯罪的高度,所謂犯罪,就是指發生了違反《刑法》規定的行為(違反其他法只叫違法,不能叫犯罪,只有違反刑法才能叫犯罪)。刑罰的種類有主刑和附加刑

王茜律師補充:詳細來說就要引用發條了,根據《刑法》第32條、33條、34條的規定,我國刑罰種類有:

(一)主刑。所謂主刑,是指只能獨立適用的主要刑罰方法。主刑的特點是: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對於個體犯罪,只能適用一種主刑,不能適用兩種以上的主刑。其中主刑有以下五種:

1、管制。期限為3個月以上2年以下,數罪併罰不得超過3年。

2、拘役。期限為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數罪併罰不得超過1年。

3、有期徒刑。期限為6個月以上15年以下,數罪併罰不得超過20年。

4、無期徒刑。

5、死刑。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包括死刑緩期二年執行)。

(二)附加刑。所謂附加刑,是指補充主刑適用的刑罰方法,也稱從刑。附加刑的特點是:可以附加主刑適用,也可以單獨適用。在附加適用時,可以同時適用兩個以上的附加刑。

附加刑有以下三種:

1、罰金;

2、剝奪政治權利;

3、沒收財產

(三)專門針對外國人的驅逐出境。《刑法》第35條規定,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驅逐出境僅適用於犯罪的外國人(包括外國人和無國籍的人)。該刑罰可以獨立適用,也可以附加適用。

對犯罪分子的權利與利益的剝奪,是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法律後果,刑罰具有棄惡揚善,制止犯罪,伸張社會正義的特殊作用,而剝奪便是刑罰這種作用的直接體現。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考慮,對犯罪分子剝奪的權利與利益應當儘可能地與犯罪分子的犯罪行為所侵犯的權利與利益相適應。對犯罪分子而言的,它主要體現了刑罰的教育性。刑罰的感化功能是指通過區別對待、寬大處理等一系列的政策與制度,使刑罰對犯罪分子產生心理上的感受和影響。

王茜律師結語:刑罰與懲罰具有緊密不可分離的聯繫,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常識。在這個意義上說,懲罰是刑罰的題中應有之義。沒有懲罰,就沒有刑罰。刑罰的懲罰性,主要是通過對犯罪人的某種利益或者權利的剝奪而實現的,正是根據這種剝奪的利益和權利的不同,刑罰可以分為生命刑、自由刑、財產刑和資格刑。

相關焦點

  • 法普:我國對犯罪人刑罰的種類有哪些?
    刑罰以剝奪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為內容,法理論上說是一種「惡」。在我國,刑罰適用本身不是目的,刑罰的目的在於預防犯罪,即預防犯罪人再次犯罪和預防其他人犯罪。結合我國《刑法》的規定,我國刑罰的種類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種。
  • 我國刑法中的刑罰結構和量刑規則之重構
    我國現行刑法中的刑罰結構大體沿襲了1979年刑法的規定,近40年來基本未變,1997年刑法以及此後的刑法修正案對刑罰結構和量刑規則做了一些調整和完善之外,整體刑罰結構並沒有根本改變,主刑還是那五種: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和管制,附加刑還是那四種:罰金、沒收財產、剝奪政治權利以及適用外國人犯罪的驅逐出境。
  • 我國刑罰的體系是什麼?
    我國的刑罰體系和種類具體如下:一、刑罰的體系1、所謂刑罰的體系,是指國家為充分發揮刑罰的功能、實現刑罰的目的,基於刑法明文規定而形成的、由一定刑罰種類按其輕重程度而組成的序列。2、根據刑法的規定,我國的刑罰方法被區分為主刑與附加刑兩大類,這種分類實際上是依各刑種能否獨立適用而作出的劃分。
  • 論我國刑法中的立功
    1997年修訂的刑法使我國刑法中的立功制度更加完善且具有重大意義。本文結合部分案例重點論述了立功的四個條件:立功應當適用於一切犯罪主體;立功的時間始於犯罪分子到案之後和刑罰執行完畢之前;立功的實質條件是我國刑法規定的立功內容;立功的認定條件是立功要真實、有效,達到規定量的要求。
  • 嚴而有別:我國刑法的發展與完善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刑法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不斷予以修改完善,成果豐碩。  刑法是治國安邦的基本法律,對於懲治犯罪和保障罪犯人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刑法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不斷予以修改完善,成果豐碩。  我國第一部刑法是1979年制定的,共192條。
  • 我國的刑法和刑事訴訟制度
    (一)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具體些說,也就是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和應負刑事責任,並給犯罪人以何種刑罰處罰的法律。刑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刑法是指一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範的總和。
  • 論我國刑法犯罪構成理論的不足
    是一定行為構成刑罰之法律效果的前提而非充足條件。只有在符合了構成要件該當性的前提之下,經過違法性與有責性的補充判斷並得出肯定結論之後,才能認定犯罪成立。  我國在犯罪構成方面的所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關於犯罪構成要件的數量  關於犯罪構成究竟包括幾個要件,除了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外,還有以下幾種觀點:否定說、二要件說、三要件說、五要件說。
  • 略論我國刑法中的人身危險性
    人身危險性是只對刑罰產生影響,還是在犯罪構成中也有一席之地?我認為在我國刑法主張主客觀統一的前提下,它應與社會危害性同樣影響著刑法的定罪量刑。而由於人身危險性屬於未然的犯罪範疇,其在刑法罪責刑結構中並不當然起決定作用,只能在社會危害性的基礎上起修正作用。
  • 我國刑法所規定的緩刑
    我國刑法所規定的緩刑,屬於刑罰暫緩執行,即對原判決附條件不執行的一種刑罰制度。它是指人民法院對於被判處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據其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認為暫緩執行原判刑罰,沒有再犯罪的危險。
  • 期待可能性理論及其在我國刑法中的應用
    該理論體現「法律不強人所難」的價值蘊含,表達了刑法對人性的尊重與關懷,使刑事罪責建立在更為科學、公正的基礎上。由於我國犯罪構成理論不同於大陸法系的犯罪論體系,期待可能性理論在我國犯罪構成中沒有對應部分,但該理論所蘊含的價值卻值得我國刑法理論借鑑。
  • 我國刑法上的「累犯」
    我國刑法將累犯分為一般累犯和特別累犯。一、一般累犯一般累犯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並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後5年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故意犯罪的犯罪人。其構成條件有:1、前罪和後罪都是故意犯罪;2、前罪和後罪都應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3、後罪發生在前罪刑罰執行完畢或赦免後的5年內。這裡的刑罰執行完畢指的是主刑執行完畢,附加刑是否執行完畢不影響累犯的成立。被假釋的罪犯在考驗期內犯罪的,不構成累犯;對於被假釋的罪犯,要在假釋期滿後,而非從假釋之日起計算5年。因為只有在假釋期滿後,刑罰才執行完畢。
  • 我國的刑罰都有哪些,這些刑罰具體又是怎樣的?
    我國的刑罰主要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管制:是對犯罪分子不予關押,但限制其一定人身自由,依法由社區進行矯正的刑罰;期限是3個月以上2年以下,數罪併罰不超過3年。拘役:是短期剝奪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就近實行教育改造的刑罰方法。拘役是介於管制和有期徒刑之間的一種較輕的刑罰方法,主要適用於罪行較輕但仍需關押改造的犯罪分子;期限是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數罪併罰不能超過1年。有期徒刑:是剝奪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實行強制勞動和教育改造的刑罰方法。
  • 論我國刑法中的減輕處罰
    而非如有學者認為的那樣,應減為「1個月以下的拘役刑」。[13]因為,筆者認為,有期徒刑、拘役和管制三種刑罰法律均有明確的最高和最低刑期規定,即使在特殊情況下,如數罪併罰,需要突破刑法的一般規定,也應當有法律本身來予以規定,而不能在司法個案的刑罰裁量中隨意的突破。那麼,剩下的問題便是,當第一次量刑確定的基準行為管制,以及主刑伴隨有附加刑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情況,我們應當如何減輕處罰。
  • 我國刑法修訂模式的反思與展望
    對於我國未來的刑法修訂模式,刑法學界有不同的主張,概括起來主要有兩派觀點:一派觀點主張未來的刑法修訂應當堅持原來的統一刑法典模式,在繼續採用刑法修正案的同時,也應適時對刑法典做出全面的修訂;另一派觀點認為應當放棄單一的刑法典模式,採用多種法律淵源並行的刑法修訂模式。
  • 淺析我國刑法罰金刑制度的完善
    在我國新舊刑法中,對罰金的判處均作了明確的規定。新舊刑法比較而言,新刑法加大了罰金刑罰的處罰力度和廣度。具體來看,新刑法擴大了罰金刑的適用範圍,罰金刑的適用對象主要有兩類:一是單位犯罪,即凡是實行雙罰制的單位犯罪,對單位一律適用罰金刑;二是經濟犯罪和其他貪利性犯罪。罰金刑作為一種附加刑,可以獨立適用,也可以作為主刑的附加刑適用。罰金必須根據刑法分則的規定判處,分則沒有規定的不能隨意判處。
  • 刑法重點筆記
    具體些說,刑法就是掌握政權的階級即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和應負刑事責任,並對犯罪人處以何種刑罰處罰的法律。 刑法的解釋,是指對刑法規範含義的闡明。(一)根據解釋的效力,刑法的解釋可以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學理解釋。
  • 淺議我國刑法中的「致人死亡」
    一、我國刑法中關於「致人死亡」的立法規定  (一)現行刑法典的具體立法規定  97年刑法分則中明確規定有「致人死亡」的條款有32條,涉及的罪名共計41個。這主要是考慮到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的影響,「致人死亡」的發生概率和領域都不同於傳統形式,有必要就此作出刑法上的適當調整。  2、貫徹了罪刑法定原則明確性要求,有利於發揮刑法機能  罪刑法定作為刑法的基本原則,在實質上要求禁止不明確的刑罰法規,即刑法的明確性原則。
  • 2018年刑法研究要點回眸
    本刊以刑法研究的理論反思與現實關切的相互關照為主線,組織梳理2018年刑法研究要點回顧,以饗讀者。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刑事審判在參與社會治理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作出了重大貢獻。與此同時,以豐富的中國立法和司法為依託,廣泛借鑑域外的刑法知識,我國刑法學研究經過沉澱積累,也取得了長足進展。
  • 我國刑法中有關追訴時效的規定
    由於當時韓國的《刑事訴訟法》規定,針對「殺人罪」的公訴實效為15年,因此這起轟動韓國上下的「華城連環殺人案」,便永久成為懸而未決的刑事案件,而兇手究竟是誰,也一直是個謎。不論最後李某才能否能夠被處以刑罰,距離我們仍有較遠的距離。我想的是以韓國該案例談談我國對訴訟時效的規定。二、中國刑事訴訟法上訴訟時效的規定1、追訴時效的概念:刑法規定的司法機關追究犯罪人刑事責任的有效期限。
  • 對我國刑法罪名的理解和分析
    ,總則規定了什麼是犯罪、犯罪的各種形態、刑罰的種類、適用刑法的基本原則等等一些原則性、綱領性問題,而刑法分則是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按照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關係和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將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具體犯罪行為進行分類,每一類犯罪又分為若干種具體犯罪,並進行科學排列,構成一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