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趣:收藏當屬文房最雅,古人的文房不能缺的物件!

2020-12-19 晶哥聊古玩

#清供#

《閒情偶寄》中曰:

「是無情之物變為有情」。

器存韻,人出神。

清供是放置在案頭供觀賞的物品擺設,主要包括各種盆景、插花、時令水果、奇石、工藝品、古玩、精美文具等等。

舊時文人喜歡在書齋擺點盆景,稱之為「案頭清供」。「殘紅尚有三千樹,不及初開一朵鮮。」這清供不在乎是否名貴,一般是就地取材,有文房四寶,有花果、奇石、古玩擺件等。

清供的起源得從祭祀說起。清供源於佛供,回溯魏晉時期的蘭亭雅集: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之蘭亭舉行風雅集會,即「修禊」,這種古老的民俗,為的是洗去冬日塵埃,感受春意。樹叢中有人煮茶,有人弄酒,石頭上放著一瓶花,就成了曲水流觴,那些花瓶,杯盞也成了清供擺設的雛形。

清供的完整體系產生於漢唐以後,唐宋時期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佛教傳至日本後,也把「禪房供花」的佛供禮儀帶去,成為古時家居裡祭拜神佛的場所。

有名之供,可按節日分,如歲朝清供、瑞陽清供、中秋清供等,歲朝即一歲之始,也就是農曆正月初一,有慶祝新的一年開始,並預報一歲平安吉慶之意。

有名之供也可按禮俗分,如壽誕清供、婚喜清供、成人清供等。

無名之供,是在非節日之時隨心無來由地擺上幾樣物什,比如有朋自遠方來,送了水果、盆栽,主人便找相配的果盤花案來「供奉」。

比如為家居增添一點清雅韻味,在客廳、書房等案頭,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珍愛之物,如花卉,陶瓷,觀賞石、字畫、古玩、各種雕件、擺件等等,表達自己的審美喜好、情趣。

古代文人好「師法於自然」,自然界中的花草林木,其「所現之形姿」對文人產生了吸引,其「所蘊之精神」與高士形成了共鳴,古代人們就將它們邀入園內、伴於齋中、請至案上。

有花還得有瓶,花瓶的質材、器型、釉色等均有講究。我國傳統八大瓶型:葫蘆瓶、觀音瓶、梅瓶、賞瓶、蒜頭瓶、天球瓶、象腿瓶、玉壺春瓶以及各種異形花瓶等等。

觀賞石,也就是供石,是在室內條幾、書桌、案頭和博古架上擺放撫玩、清供觀賞的天然奇石。質樸堅實、典雅脫俗,最能體現中國人寧靜致遠、堅定執著、謙和待人的傳統精神。

中國觀賞石古有四大名石:靈璧石(安徽靈璧)、英石(廣東英德)、太湖石(江蘇太湖)和昆石(江蘇崑山)。現在廣西的紅水河的彩陶石、大化石、都安石,以及新疆戈壁石等後起之石異軍突起,也是相當不錯的清供石。

文人的案頭清供,還是離不開文房器物。文房器物也稱「文房」,最早指的是筆、墨、紙、硯四種書寫工具文具。

後來,與筆墨情趣不可分離的文房用器大量出現,超出了筆、墨、紙、硯的範疇,如鎮紙、印章,香爐等等。

有道是,「案頭清供是君子之心」。因為無須刻意,無須破費,心有所屬,寄託於物,自有一種生活態度或情趣在其中。須知,有清雅情調的人,才有清雅的物什相伴,才有清雅的大情趣在。

相關焦點

  • 文房——文人的精神家園
    時取古人妙跡以觀,鳥篆蝸書,奇峰遠水,摩挲鐘鼎,親見周商。端研湧巖泉,焦桐鳴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謂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是境也,閬苑瑤池未必是過。」描寫了理想化的書房環境。明人文震亨將文人生活中用以自樂的雅室景象如此描繪:「小室內几榻俱不宜多置,但取古制狹邊書幾一,置於中,上設筆硯、香盒、薰爐之屬,俱小而雅。
  • 文房藏趣,紅木嵌百寶,百寶箱
    大葉紫檀×緬花瘤疤 | 百寶箱規格:47*25*37.6cm,8520g在多數人眼中,「文房」二字似乎就是筆墨紙硯的代名詞。但實際上,文房器具種類繁多、材質多樣、情趣各異,文人書房中常有的香爐、袖爐、手爐、如意、扇墜、琴、劍等也會涵蓋其中。因此,除了最為人所知的「文房四寶」外,古代文人案頭所需要的一切工具皆可統稱為「文房清供」或「文玩」。文房雅玩,不單具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更構築了中國文人的精神家園。
  • 從文人書房,看古代人的雅趣生活!
    《說文解字》中說:齋,潔也,即書齋有高潔清雅之意。  古人覺得身入書房,心神俱靜、陶冶性靈,如同齋戒一般。  和外國人的張揚相比,中國人的書房則講究內斂,除了陳設至簡,甚至還有諸多文人將其築於山林水濱,或隱於郊野,獨享人間清歡。
  • 室無瓷不雅,品鑑宋代文房瓷器,體會宋代文人之高雅
    很多人會在房間擺放一些文玩瓷器,效仿古人,這種行為不過是附庸風雅而已。要說到風雅,首屈一指的是宋人,尤其是宋代文人。文房瓷器追求內涵豐富和造型的精巧別致,今天就介紹幾件宋代的瓷器精品,體會宋代文人之高雅。
  • 韓天衡策展「蘭室長物」 文房復甦彰顯文化自信
    具有70年藝術生涯的韓天衡,藉此次展出之際,專門撰寫《蘭室長物話文房》一文,敘述他對中華絢爛文房藝術文化的認識與期待。參與籌劃這一展覽的收藏家韓回之,也以《文房:文人的精神家園》為題,解釋其心目中的中國文房之道,認為文人所有的愛好與製作都可以歸為文房,文人用器如同文人情感一樣具有多元性、開拓性。
  • 《士林典藏》:看古代文人們收藏哪些文房小件
    其用途類別浩繁,包納各種材質,技術精巧或簡樸,有矯揉造作者,也有渾然天成不留斧鑿痕跡者;其使用者涵蓋各個階層,從王子嬪妃、文人武將,到僧人居士、土豪商賈,形成了帶有不同生活背景的物件類別。至今存世的古物中,這樣的小玩意為數最多,皆屬古玩雜項,且與傳統「文人文化」的審美意趣不無關係。
  • 中國文人最愛的文房清供:花中第一雅,小隱隱於野,大隱於市
    在以文為業、以硯為田的文人眼中,書房既是他們追求仕途的起點,更是他們逃避黑暗政治與社會爭鬥,尋找自我的終點。紅袖添香焙名茶,雪夜閉門讀禁書,想想就很美。不是所有放書的房間都能稱作書房的,書房還有蠻多講究的。明代學者高廉所寫的《高子書齋說》中有載:書齋宜明朗,清淨,不可太寬敞。明淨則可以使心舒暢,神氣清爽,太寬敞便會損傷目力。是不是很有趣?
  • 觀展|在「文房」中見識古代文人的雅室閒情
    是古代文人追求的生活方式,時至今日,儘管周遭環境已變,但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通過器物和心境傳承至今,正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舉行的「蘭室長物——歷代文房具特展」帶領觀眾走進文房與文人的雅室與閒情:書畫,是歷代文房具中的重要內容。《紅樓夢》中曾說:「若大景致,若干臺榭,無字標題,任是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一所文房中,置以種種文具,當然也以書畫最能提醒它的精神。
  • 文房小品:中國文人的精神花園
    文玩是書房文化的衍生品,明清以前,筆、墨、紙、硯是最基本的文房用具。明清以後,文房用具的品類架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出現了與傳統「文房四寶」相配套的各種文具,譬如筆架、筆洗、墨床、硯滴、水呈、臂擱、鎮紙、印盒、印章等等。
  • 文人雅室,荔枝木隨形鏤空花架,空間營造
    荔枝木 | 底座54*36.5*102cm文人雅士,理想的家居環境很大層面上是滿足精神上的需求,功能與審美相一致,崇尚天然,追求清靜雅逸、閒適自在,以雅為重,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乃是舊時文人的生活情趣。
  • 文房清供,墨客雅玩,收藏,要有錢、有閒、有識,更要有心
    一件文房雜項的款可使其來歷清楚,易於查證,如果再加上絕倫的雕工,那麼它的收藏價值就低不了。如果是不帶款印章,那就要看其刀法如何了。刀法,即刻章時地用刀方法。篆刻刀法也有兩種:衝刀法與切刀法。前者刻出的線條穩健挺拔,圓美流暢;後者刻出的印文線條毛茬多,顯得古樸凝重。後來還出現了一種衝切兼用的刀法,兼取兩者之長,而具體到每個治印方家又有自己獨特的刀法。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看看古代的文房用品有多精緻?
    那麼今天我們來看看古人上學都需要什麼文具?古代有一句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可見讀書在古代的地位有多重。因此,作為讀書必不可少的文房用品在文人墨客的案桌上佔據了重要地位。古代文人對於文房用品的珍惜愛重,也體現在對於文房用品造型的設計上,下面一起來欣賞一下這些絕美的文房用品吧~文房四寶筆
  • 【盛世大拍】 時代夾縫中,我們尋找的一絲文房清韻
    這裡的筆筒,文人常伴左右的文房清供,是文房書齋中不可忽視的一絲清韻。 Lot 093  清早 黃楊竹節工樹瘤筆筒賞石之風自宋代米芾肇其端,風流所布至明清,以綠端插屏最具天然真趣而為文人雅士所崇尚。該器將文人意趣與皇家富貴融為一體,誠為佳器也。參閱:《故宮經典•文房清供》圖270。 Lot 086  清 紅木嵌綠端硯屏
  • 文人雅趣|漫話室名齋號(多圖)
    為齋號命名,也算是中國文人志士的雅趣。最早的書齋是沒有名字的,到底是誰一時興起,最先給書齋添上「齋號」,而今已經無從考證。但「齋號」文化卻流傳下來,成為中國書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古往今來,大凡文人墨客都要給自己的書房、畫室起個雅名,亦謂之齋號。齋號的取名,既反映主人的個性與品性,又關聯主人的寄情與愛好。
  • 除了「筆墨紙硯」 古代書房裡還有40多種文房用品
    「文房」廣義解釋為文人的書齋或書房,狹義則專指書寫、繪畫與讀書的文具,在國人的心目中,文房用品最主要的就是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筆,是指毛筆,是我國漢民族所獨創的書寫工具,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
  • 「青峰拾翠」——龍泉青瓷收藏展
    2019年3月28日,由嘉興博物館、嘉興收藏行業協會聯合主辦的「青峰拾翠——龍泉青瓷收藏展」在博物館三樓禾緣展廳揭幕。該展覽至4月21日結束。「甌江兩岸,瓷窯林立,煙火相望,江上運瓷船舶來往如織。」龍泉窯以甌江上遊龍泉溪為軸線,窯址主要分布在龍泉溪的兩岸,龍泉境內燒制青瓷的古代窯址達500多處,史稱龍泉窯。
  • 文人的理想國:王世襄與他的明式書房!
    書房是中國歷代文人私密的理想國,作為明式家具研究的執牛耳者,當代文人王世襄的書房為何模樣? 讓我們一起跟隨前美國加州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策展人莎拉·韓蕙(Sarah Handler)女士重憶往事,從那件著名的紫檀插肩榫大畫案談起,共敘文房清樂。
  • 古人的「曬書」雅趣
    說文□韓永清古人為防止書籍善本受潮或遭蟲蛀,會「曬書」。曬書,又稱曝書。看似瑣碎小事,但由此生發的風雅趣事,卻常常令人回味無窮。 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載有「袒腹曬書」的段子:「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從中看出郝隆生性狂傲,自詡才高八鬥,滿腹詩書。曬肚皮等於曬書,看古人行事何其灑脫幽默。
  • 從乾隆花箋看到梁啓超的定製墨,上海筆墨博物館展文房尤物
    在國慶中秋雙節之際,由上海筆墨博物館主辦,上海市收藏鑑賞家協會協辦的「澹簡齋珍藏文玩鑑賞展」在上海筆墨博物館拉開帷幕,它以堪稱文房尤物的「珍」,領略名士風儒的「情」,分享藏家優雅的「趣」吸引公眾,其中包括乾隆餖版拱花水印角花箋與梁啓超的定製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