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知識分子和這個國家之間的情感變遷

2020-12-23 經濟觀察網

153

李翔

  毛澤東逝世的消息傳來時,茅于軾正坐在鐵道部的辦公室內抄寫文件。門外傳來了一陣凌亂的腳步聲,還有人們哭泣的聲音。

一直以來的隱約傳聞由此得到了證實——紐西蘭總理馬爾登在1976年的4月份見過毛澤東之後說:「我明白,他將不久於人世了」;5月12日同毛澤東做過簡短會晤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承認,他沒有聽明白毛澤東在講什麼,而隨後毛澤東就經歷了一次輕微的心臟病襲擊;6月末,毛澤東又經歷了一次嚴重些的心臟病發作。不過在這個死亡時刻表進行的期間,人們已經習慣了悲痛。在此之前有周恩來逝世帶來的全國性的巨大傷痛;7月6日,另一位建國之父朱德逝世;三個星期之後,距離北京不遠的工業城市唐山發生了1949年之後中國最為嚴重的地震;9月初,毛澤東又一次被心臟病襲擊,而且這一次要嚴重得多。

1976年9月9日,電臺播放了毛澤東去世的消息。震驚、空虛與不知所措頓時籠罩了整個國家。失去了一直以來的牧羊人之後,人們像盲目的羊群一樣驚慌失措。

茅于軾放下筆,「文件也不抄了,班也不上了,我直接回家去了」,「這是我迄今為止聽到的最大的新聞,我知道中國要巨變了」,他回憶說。但是在另外一個場合,他承認,自己感到了空虛,「空虛中也夾雜著悲哀」。

一個時代結束了。這個國家得到了一次重新開始的機會。而茅于軾個人長期以來的低沉情緒,也開始扭轉、上揚。他的命運也是如此。

1949年5月27日,中國共產黨的軍隊開進上海時,二十歲的茅于軾是上海交通大學的一名大三學生。這支軍隊表現出的驚人自律讓許多人震驚。他們冒著小雨露宿在上海街頭,而且一連三天都是如此。後來的一張照片記錄下這些年輕的士兵們如何把步槍靠在弄堂的牆上,然後一排一排地蜷縮在地上入睡。三十三歲的建築師陳佔祥——著名的「梁陳方案」的提出者之一,在他位于衡山路的居所內目睹了這一幕,然後撕毀了離開的機票。白天的時候,行進的軍隊得到了一陣陣的歡呼聲,青年們高呼著 「中國人民解放軍萬歲」,穿著旗袍的上海女孩把花掛到士兵們扛著的步槍上。在這些興奮的青年中,也包括茅于軾,一位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的身材瘦高的年輕人。他和上海的許多高校學生們一樣,走上街頭,發表演講,向市民們宣揚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和那一代的許多青年一樣,他是這個新生政權的最熱烈支持者之一。他們年輕、懵懂、天真、純良,內心充滿著對光明與美好的嚮往。「那時的年輕人和現在的年輕人很不一樣,大家考慮的東西很少,人都很簡單」,茅于軾回憶說。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熾熱的情感逐漸消逝。但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且因人而異。對於茅于軾而言,他最初的冷靜和隨之而來的懷疑產生於1952年。新生的政權開始了對自己過去的敵人的清算,「大張旗鼓鎮壓反革命」。無論如何解釋,血、哭泣和死亡都不能被理解成光明與美好的事物。

此時他的身份是齊齊哈爾鐵路局的一名技術員。1950年畢業之後,在建設祖國的熱情鼓舞下,茅于軾選擇到中國東北工作。他在這裡生活了五年,曾經做過檢修機車的實習生、火車司機和工程師。也是在東北,茅于軾染上了難以治癒的風溼症。1955年,和夫人趙燕玲成婚後,茅于軾回到北京。兩年之後,他被打成「右派」。當他在八十歲回憶往事時,他說自己是「準確地被打成右派」,「因為我當時確實是想走右派道路,也可以說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道路」——這已經是一個以「右派」為榮的年代。不過在當時,這意味著工資下調兩個級別、強迫接受教育、放逐到郊區做養路工人,以及未來的更多的麻煩,其中包括可能被餓死。在他能夠回憶起的「錯誤言論」中,包括「豬肉買不到,豬肉就應該漲價」、「如果毛主席要見一個科學家,是毛主席去見科學家,還是科學家去見毛主席」。後來,他評價自己是一個「天生的自由主義者」,在那個年代,這種自由主義氣質足以讓一個人難以生存。

「過去的歲月多半是挫折和沮喪」,在七十歲時,茅于軾這樣寫道。從他被打成右派開始,就是無休止的苦痛和磨難,是抄家和流放。被下放到山東滕縣後,他曾親眼看到人被餓死,自己也被餓得浮腫,連鞋子也穿不上。「文革」開始,茅家被抄,他的夫人趙燕玲必須把家裡所有可以禦寒的東西都蓋在身上,才能讓自己和兩個孩子入睡。

1976年之後,短暫的迷惘迅速被變化的政局打破,知識分子和這個國家之間重新開始了一段蜜月旅行。而茅于軾也從工程學轉向了經濟學研究。1984年,茅于軾出版了《擇優分配原理——經濟學和它的數理基礎》。作為「走向未來叢書」的一種,這本書暢銷一時。也是這一年,在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之的支持下,茅于軾從鐵道部研究院調任社科院美國所。當時,他對李慎之說,自己最大的興趣是「中國經濟改革」。

在接下來的中國經濟改革中,茅于軾成為中國最知名的經濟學家之一。這首先是因為他對西方經濟學常識的普及,也因為他以民間立場對經濟改革的推動。八十歲的茅于軾說,自己從未想過要成為政府的智囊,他更願意選擇的身份,是一名獨立的民間知識分子。這同大多數樂於參與決策的中國知識分子不同。直到今天,茅于軾仍然認為,中國進一步變革的推動力量主要來自於兩個群體,其中之一是來自於體制之內的改革力量,另外一部分則是知識分子,儘管後一群體總是難以擺脫權力的誘惑和公眾輿論的壓力——政治權力和公眾輿論,都會對知識分子的獨立產生威脅。

1993年,離開了社科院美國所的茅于軾發起創辦了民間學術機構——天則經濟研究所。也是在這一年,茅于軾開始參與慈善事業。他與亞洲開發銀行的湯敏一起在山西的一個小村莊開始了小額貸款試驗——十年前,也就是1983年,孟加拉國的一位大學教授穆罕默德·尤奴斯創建了專門向窮人提供小額貸款的格萊珉銀行。茅于軾開始了自己更為徹底的民間嘗試,儘管他的種種努力看上去似乎是意義大過於實質,但是對於那些受到影響的個體而言,卻可能是他們整個人生的轉折。

不過,在未來更會被人銘記的,或許是茅于軾擔當的道德角色。他是一個知識精英作用於社會的典範,也是當代中國的道德榜樣。在一個迅速變動的社會中,這位老人始終堅持著自己內心的道德準則,而這正是大多數人難以做到的。儘管他總是在宣揚「自私」對於社會的好處,但在實際生活中他是一位真正的無私者。比如曾經有人描寫說,他去超市買食物,總是挑那些最接近保質最後期限的,因為如果他不買,很可能這些無人問津的食品就會被浪費掉。而他在慈善事業上的作為——比如他在山西進行的小額貸款試驗,還有旨在為農民的孩子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的富平學校——也是這種道德楷模角色的最佳註腳。

他變得越來越溫和,他不再是那個在上海街頭演講的青年,也不再是那個險些被餓死的憂鬱的右派知識分子,而是作為中國最知名的經濟學家之一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之中。他對這個國家的情感也正變得溫和而理性。只是這種對國家和時代的審慎情感仍然在不斷變化著。2005年,當我問到他對這個國家和這個時代的態度時,茅于軾說,儘管他一直保持樂觀,但在本質上,他一點也不喜歡這個時代。那個時期針對他個人的一些事件讓他越發尖銳,儘管他是個生性平和的人。他想要發起成立的一家慈善基金會碰到了幾乎是無法逾越的障礙。有關方面要求,這個民間性質的基金會必須募集到2000萬人民幣的資金才能夠被批准——2000萬和800萬,這是2004年頒布的《基金會管理條例》中對非政府所有的私募基金會和公募基金會的註冊資金底線。儘管這個基金會的發起人包括了吳敬鏈、柳傳志和任志強等社會名流,他們仍然無力改變政府劃定的邊界(最終成立基金會的想法宣告失敗,妥協的方案是將之變成一個投資基金)。他個人的言論和作品也一時難以發表。他嚴厲地評論我們現在是 「利益代替了理想」,「法律在道德之前,道德只是底線,可是我們現在首先是法律得不到保障」。說完這些之後,他又大聲宣稱自己是個樂觀主義者,原因很簡單,也讓人有些沮喪——「因為從長遠來看,人類總是要進步的」。

三年過去之後,他沒有再直白地表達自己對國家和時代的個人情感。只是,他說自己已經看到了進步。如果說楊佳之死讓很多憤世疾俗的人看到了種種問題,卻讓茅于軾看到我們越來越關注人的生命,而這在漫長的視平民生命為草芥的中國歷史上,是難以想像的——這樣說時,他揚了揚放在面前的唐德剛著作《晚清七十年》;與此同時,政治鬥爭也不再以失敗者付出生命為代價。

但是青年呢?這個世界的青年已經和那些在1949年走上街頭的青年們不再相同。他們搖擺著,一會兒給人希望,一會兒又把希望他們能創造新世界的長輩們打入絕望之境;時而表現得機智、勇敢,時而又陷入狂熱和非理性。「年輕人總是太容易受到影響」,茅于軾說。在最近的關於18億畝土地紅線的爭論中,他被這些青年們怒斥為「漢奸」,而這種謾罵在此前已經多次出現過。這真讓人感到尷尬:一個國家的道德楷模,總是因為自己的勇敢言論而被這個國家的年輕人辱罵。

在2009年的1月14日,他要度過自己的八十歲生日。他曾經目睹了這個國家的分裂和統一,經歷過戰爭和死亡,也曾見證一個新政權的挫折與重生。舊世界的年輕人已然老去,曾經熾熱的情感也開始變得溫和。世界終於還是要變好,它依然應該值得我們用1949年那位二十歲青年的情感去熱愛。

一個知識分子和這個國家之間的情感變遷

李翔

402

2009-01-12

153

李翔

  毛澤東逝世的消息傳來時,茅于軾正坐在鐵道部的辦公室內抄寫文件。門外傳來了一陣凌亂的腳步聲,還有人們哭泣的聲音。

一直以來的隱約傳聞由此得到了證實——紐西蘭總理馬爾登在1976年的4月份見過毛澤東之後說:「我明白,他將不久於人世了」;5月12日同毛澤東做過簡短會晤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承認,他沒有聽明白毛澤東在講什麼,而隨後毛澤東就經歷了一次輕微的心臟病襲擊;6月末,毛澤東又經歷了一次嚴重些的心臟病發作。不過在這個死亡時刻表進行的期間,人們已經習慣了悲痛。在此之前有周恩來逝世帶來的全國性的巨大傷痛;7月6日,另一位建國之父朱德逝世;三個星期之後,距離北京不遠的工業城市唐山發生了1949年之後中國最為嚴重的地震;9月初,毛澤東又一次被心臟病襲擊,而且這一次要嚴重得多。

1976年9月9日,電臺播放了毛澤東去世的消息。震驚、空虛與不知所措頓時籠罩了整個國家。失去了一直以來的牧羊人之後,人們像盲目的羊群一樣驚慌失措。

茅于軾放下筆,「文件也不抄了,班也不上了,我直接回家去了」,「這是我迄今為止聽到的最大的新聞,我知道中國要巨變了」,他回憶說。但是在另外一個場合,他承認,自己感到了空虛,「空虛中也夾雜著悲哀」。

一個時代結束了。這個國家得到了一次重新開始的機會。而茅于軾個人長期以來的低沉情緒,也開始扭轉、上揚。他的命運也是如此。

1949年5月27日,中國共產黨的軍隊開進上海時,二十歲的茅于軾是上海交通大學的一名大三學生。這支軍隊表現出的驚人自律讓許多人震驚。他們冒著小雨露宿在上海街頭,而且一連三天都是如此。後來的一張照片記錄下這些年輕的士兵們如何把步槍靠在弄堂的牆上,然後一排一排地蜷縮在地上入睡。三十三歲的建築師陳佔祥——著名的「梁陳方案」的提出者之一,在他位于衡山路的居所內目睹了這一幕,然後撕毀了離開的機票。白天的時候,行進的軍隊得到了一陣陣的歡呼聲,青年們高呼著 「中國人民解放軍萬歲」,穿著旗袍的上海女孩把花掛到士兵們扛著的步槍上。在這些興奮的青年中,也包括茅于軾,一位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的身材瘦高的年輕人。他和上海的許多高校學生們一樣,走上街頭,發表演講,向市民們宣揚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和那一代的許多青年一樣,他是這個新生政權的最熱烈支持者之一。他們年輕、懵懂、天真、純良,內心充滿著對光明與美好的嚮往。「那時的年輕人和現在的年輕人很不一樣,大家考慮的東西很少,人都很簡單」,茅于軾回憶說。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熾熱的情感逐漸消逝。但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且因人而異。對於茅于軾而言,他最初的冷靜和隨之而來的懷疑產生於1952年。新生的政權開始了對自己過去的敵人的清算,「大張旗鼓鎮壓反革命」。無論如何解釋,血、哭泣和死亡都不能被理解成光明與美好的事物。

此時他的身份是齊齊哈爾鐵路局的一名技術員。1950年畢業之後,在建設祖國的熱情鼓舞下,茅于軾選擇到中國東北工作。他在這裡生活了五年,曾經做過檢修機車的實習生、火車司機和工程師。也是在東北,茅于軾染上了難以治癒的風溼症。1955年,和夫人趙燕玲成婚後,茅于軾回到北京。兩年之後,他被打成「右派」。當他在八十歲回憶往事時,他說自己是「準確地被打成右派」,「因為我當時確實是想走右派道路,也可以說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道路」——這已經是一個以「右派」為榮的年代。不過在當時,這意味著工資下調兩個級別、強迫接受教育、放逐到郊區做養路工人,以及未來的更多的麻煩,其中包括可能被餓死。在他能夠回憶起的「錯誤言論」中,包括「豬肉買不到,豬肉就應該漲價」、「如果毛主席要見一個科學家,是毛主席去見科學家,還是科學家去見毛主席」。後來,他評價自己是一個「天生的自由主義者」,在那個年代,這種自由主義氣質足以讓一個人難以生存。

「過去的歲月多半是挫折和沮喪」,在七十歲時,茅于軾這樣寫道。從他被打成右派開始,就是無休止的苦痛和磨難,是抄家和流放。被下放到山東滕縣後,他曾親眼看到人被餓死,自己也被餓得浮腫,連鞋子也穿不上。「文革」開始,茅家被抄,他的夫人趙燕玲必須把家裡所有可以禦寒的東西都蓋在身上,才能讓自己和兩個孩子入睡。

1976年之後,短暫的迷惘迅速被變化的政局打破,知識分子和這個國家之間重新開始了一段蜜月旅行。而茅于軾也從工程學轉向了經濟學研究。1984年,茅于軾出版了《擇優分配原理——經濟學和它的數理基礎》。作為「走向未來叢書」的一種,這本書暢銷一時。也是這一年,在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之的支持下,茅于軾從鐵道部研究院調任社科院美國所。當時,他對李慎之說,自己最大的興趣是「中國經濟改革」。

在接下來的中國經濟改革中,茅于軾成為中國最知名的經濟學家之一。這首先是因為他對西方經濟學常識的普及,也因為他以民間立場對經濟改革的推動。八十歲的茅于軾說,自己從未想過要成為政府的智囊,他更願意選擇的身份,是一名獨立的民間知識分子。這同大多數樂於參與決策的中國知識分子不同。直到今天,茅于軾仍然認為,中國進一步變革的推動力量主要來自於兩個群體,其中之一是來自於體制之內的改革力量,另外一部分則是知識分子,儘管後一群體總是難以擺脫權力的誘惑和公眾輿論的壓力——政治權力和公眾輿論,都會對知識分子的獨立產生威脅。

1993年,離開了社科院美國所的茅于軾發起創辦了民間學術機構——天則經濟研究所。也是在這一年,茅于軾開始參與慈善事業。他與亞洲開發銀行的湯敏一起在山西的一個小村莊開始了小額貸款試驗——十年前,也就是1983年,孟加拉國的一位大學教授穆罕默德·尤奴斯創建了專門向窮人提供小額貸款的格萊珉銀行。茅于軾開始了自己更為徹底的民間嘗試,儘管他的種種努力看上去似乎是意義大過於實質,但是對於那些受到影響的個體而言,卻可能是他們整個人生的轉折。

不過,在未來更會被人銘記的,或許是茅于軾擔當的道德角色。他是一個知識精英作用於社會的典範,也是當代中國的道德榜樣。在一個迅速變動的社會中,這位老人始終堅持著自己內心的道德準則,而這正是大多數人難以做到的。儘管他總是在宣揚「自私」對於社會的好處,但在實際生活中他是一位真正的無私者。比如曾經有人描寫說,他去超市買食物,總是挑那些最接近保質最後期限的,因為如果他不買,很可能這些無人問津的食品就會被浪費掉。而他在慈善事業上的作為——比如他在山西進行的小額貸款試驗,還有旨在為農民的孩子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的富平學校——也是這種道德楷模角色的最佳註腳。

他變得越來越溫和,他不再是那個在上海街頭演講的青年,也不再是那個險些被餓死的憂鬱的右派知識分子,而是作為中國最知名的經濟學家之一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之中。他對這個國家的情感也正變得溫和而理性。只是這種對國家和時代的審慎情感仍然在不斷變化著。2005年,當我問到他對這個國家和這個時代的態度時,茅于軾說,儘管他一直保持樂觀,但在本質上,他一點也不喜歡這個時代。那個時期針對他個人的一些事件讓他越發尖銳,儘管他是個生性平和的人。他想要發起成立的一家慈善基金會碰到了幾乎是無法逾越的障礙。有關方面要求,這個民間性質的基金會必須募集到2000萬人民幣的資金才能夠被批准——2000萬和800萬,這是2004年頒布的《基金會管理條例》中對非政府所有的私募基金會和公募基金會的註冊資金底線。儘管這個基金會的發起人包括了吳敬鏈、柳傳志和任志強等社會名流,他們仍然無力改變政府劃定的邊界(最終成立基金會的想法宣告失敗,妥協的方案是將之變成一個投資基金)。他個人的言論和作品也一時難以發表。他嚴厲地評論我們現在是 「利益代替了理想」,「法律在道德之前,道德只是底線,可是我們現在首先是法律得不到保障」。說完這些之後,他又大聲宣稱自己是個樂觀主義者,原因很簡單,也讓人有些沮喪——「因為從長遠來看,人類總是要進步的」。

三年過去之後,他沒有再直白地表達自己對國家和時代的個人情感。只是,他說自己已經看到了進步。如果說楊佳之死讓很多憤世疾俗的人看到了種種問題,卻讓茅于軾看到我們越來越關注人的生命,而這在漫長的視平民生命為草芥的中國歷史上,是難以想像的——這樣說時,他揚了揚放在面前的唐德剛著作《晚清七十年》;與此同時,政治鬥爭也不再以失敗者付出生命為代價。

但是青年呢?這個世界的青年已經和那些在1949年走上街頭的青年們不再相同。他們搖擺著,一會兒給人希望,一會兒又把希望他們能創造新世界的長輩們打入絕望之境;時而表現得機智、勇敢,時而又陷入狂熱和非理性。「年輕人總是太容易受到影響」,茅于軾說。在最近的關於18億畝土地紅線的爭論中,他被這些青年們怒斥為「漢奸」,而這種謾罵在此前已經多次出現過。這真讓人感到尷尬:一個國家的道德楷模,總是因為自己的勇敢言論而被這個國家的年輕人辱罵。

在2009年的1月14日,他要度過自己的八十歲生日。他曾經目睹了這個國家的分裂和統一,經歷過戰爭和死亡,也曾見證一個新政權的挫折與重生。舊世界的年輕人已然老去,曾經熾熱的情感也開始變得溫和。世界終於還是要變好,它依然應該值得我們用1949年那位二十歲青年的情感去熱愛。

一個知識分子和這個國家之間的情感變遷

李翔

402

2009-01-12

153

李翔

  毛澤東逝世的消息傳來時,茅于軾正坐在鐵道部的辦公室內抄寫文件。門外傳來了一陣凌亂的腳步聲,還有人們哭泣的聲音。

一直以來的隱約傳聞由此得到了證實——紐西蘭總理馬爾登在1976年的4月份見過毛澤東之後說:「我明白,他將不久於人世了」;5月12日同毛澤東做過簡短會晤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承認,他沒有聽明白毛澤東在講什麼,而隨後毛澤東就經歷了一次輕微的心臟病襲擊;6月末,毛澤東又經歷了一次嚴重些的心臟病發作。不過在這個死亡時刻表進行的期間,人們已經習慣了悲痛。在此之前有周恩來逝世帶來的全國性的巨大傷痛;7月6日,另一位建國之父朱德逝世;三個星期之後,距離北京不遠的工業城市唐山發生了1949年之後中國最為嚴重的地震;9月初,毛澤東又一次被心臟病襲擊,而且這一次要嚴重得多。

1976年9月9日,電臺播放了毛澤東去世的消息。震驚、空虛與不知所措頓時籠罩了整個國家。失去了一直以來的牧羊人之後,人們像盲目的羊群一樣驚慌失措。

茅于軾放下筆,「文件也不抄了,班也不上了,我直接回家去了」,「這是我迄今為止聽到的最大的新聞,我知道中國要巨變了」,他回憶說。但是在另外一個場合,他承認,自己感到了空虛,「空虛中也夾雜著悲哀」。

一個時代結束了。這個國家得到了一次重新開始的機會。而茅于軾個人長期以來的低沉情緒,也開始扭轉、上揚。他的命運也是如此。

1949年5月27日,中國共產黨的軍隊開進上海時,二十歲的茅于軾是上海交通大學的一名大三學生。這支軍隊表現出的驚人自律讓許多人震驚。他們冒著小雨露宿在上海街頭,而且一連三天都是如此。後來的一張照片記錄下這些年輕的士兵們如何把步槍靠在弄堂的牆上,然後一排一排地蜷縮在地上入睡。三十三歲的建築師陳佔祥——著名的「梁陳方案」的提出者之一,在他位于衡山路的居所內目睹了這一幕,然後撕毀了離開的機票。白天的時候,行進的軍隊得到了一陣陣的歡呼聲,青年們高呼著 「中國人民解放軍萬歲」,穿著旗袍的上海女孩把花掛到士兵們扛著的步槍上。在這些興奮的青年中,也包括茅于軾,一位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的身材瘦高的年輕人。他和上海的許多高校學生們一樣,走上街頭,發表演講,向市民們宣揚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和那一代的許多青年一樣,他是這個新生政權的最熱烈支持者之一。他們年輕、懵懂、天真、純良,內心充滿著對光明與美好的嚮往。「那時的年輕人和現在的年輕人很不一樣,大家考慮的東西很少,人都很簡單」,茅于軾回憶說。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熾熱的情感逐漸消逝。但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且因人而異。對於茅于軾而言,他最初的冷靜和隨之而來的懷疑產生於1952年。新生的政權開始了對自己過去的敵人的清算,「大張旗鼓鎮壓反革命」。無論如何解釋,血、哭泣和死亡都不能被理解成光明與美好的事物。

此時他的身份是齊齊哈爾鐵路局的一名技術員。1950年畢業之後,在建設祖國的熱情鼓舞下,茅于軾選擇到中國東北工作。他在這裡生活了五年,曾經做過檢修機車的實習生、火車司機和工程師。也是在東北,茅于軾染上了難以治癒的風溼症。1955年,和夫人趙燕玲成婚後,茅于軾回到北京。兩年之後,他被打成「右派」。當他在八十歲回憶往事時,他說自己是「準確地被打成右派」,「因為我當時確實是想走右派道路,也可以說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道路」——這已經是一個以「右派」為榮的年代。不過在當時,這意味著工資下調兩個級別、強迫接受教育、放逐到郊區做養路工人,以及未來的更多的麻煩,其中包括可能被餓死。在他能夠回憶起的「錯誤言論」中,包括「豬肉買不到,豬肉就應該漲價」、「如果毛主席要見一個科學家,是毛主席去見科學家,還是科學家去見毛主席」。後來,他評價自己是一個「天生的自由主義者」,在那個年代,這種自由主義氣質足以讓一個人難以生存。

「過去的歲月多半是挫折和沮喪」,在七十歲時,茅于軾這樣寫道。從他被打成右派開始,就是無休止的苦痛和磨難,是抄家和流放。被下放到山東滕縣後,他曾親眼看到人被餓死,自己也被餓得浮腫,連鞋子也穿不上。「文革」開始,茅家被抄,他的夫人趙燕玲必須把家裡所有可以禦寒的東西都蓋在身上,才能讓自己和兩個孩子入睡。

1976年之後,短暫的迷惘迅速被變化的政局打破,知識分子和這個國家之間重新開始了一段蜜月旅行。而茅于軾也從工程學轉向了經濟學研究。1984年,茅于軾出版了《擇優分配原理——經濟學和它的數理基礎》。作為「走向未來叢書」的一種,這本書暢銷一時。也是這一年,在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之的支持下,茅于軾從鐵道部研究院調任社科院美國所。當時,他對李慎之說,自己最大的興趣是「中國經濟改革」。

在接下來的中國經濟改革中,茅于軾成為中國最知名的經濟學家之一。這首先是因為他對西方經濟學常識的普及,也因為他以民間立場對經濟改革的推動。八十歲的茅于軾說,自己從未想過要成為政府的智囊,他更願意選擇的身份,是一名獨立的民間知識分子。這同大多數樂於參與決策的中國知識分子不同。直到今天,茅于軾仍然認為,中國進一步變革的推動力量主要來自於兩個群體,其中之一是來自於體制之內的改革力量,另外一部分則是知識分子,儘管後一群體總是難以擺脫權力的誘惑和公眾輿論的壓力——政治權力和公眾輿論,都會對知識分子的獨立產生威脅。

1993年,離開了社科院美國所的茅于軾發起創辦了民間學術機構——天則經濟研究所。也是在這一年,茅于軾開始參與慈善事業。他與亞洲開發銀行的湯敏一起在山西的一個小村莊開始了小額貸款試驗——十年前,也就是1983年,孟加拉國的一位大學教授穆罕默德·尤奴斯創建了專門向窮人提供小額貸款的格萊珉銀行。茅于軾開始了自己更為徹底的民間嘗試,儘管他的種種努力看上去似乎是意義大過於實質,但是對於那些受到影響的個體而言,卻可能是他們整個人生的轉折。

不過,在未來更會被人銘記的,或許是茅于軾擔當的道德角色。他是一個知識精英作用於社會的典範,也是當代中國的道德榜樣。在一個迅速變動的社會中,這位老人始終堅持著自己內心的道德準則,而這正是大多數人難以做到的。儘管他總是在宣揚「自私」對於社會的好處,但在實際生活中他是一位真正的無私者。比如曾經有人描寫說,他去超市買食物,總是挑那些最接近保質最後期限的,因為如果他不買,很可能這些無人問津的食品就會被浪費掉。而他在慈善事業上的作為——比如他在山西進行的小額貸款試驗,還有旨在為農民的孩子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的富平學校——也是這種道德楷模角色的最佳註腳。

他變得越來越溫和,他不再是那個在上海街頭演講的青年,也不再是那個險些被餓死的憂鬱的右派知識分子,而是作為中國最知名的經濟學家之一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之中。他對這個國家的情感也正變得溫和而理性。只是這種對國家和時代的審慎情感仍然在不斷變化著。2005年,當我問到他對這個國家和這個時代的態度時,茅于軾說,儘管他一直保持樂觀,但在本質上,他一點也不喜歡這個時代。那個時期針對他個人的一些事件讓他越發尖銳,儘管他是個生性平和的人。他想要發起成立的一家慈善基金會碰到了幾乎是無法逾越的障礙。有關方面要求,這個民間性質的基金會必須募集到2000萬人民幣的資金才能夠被批准——2000萬和800萬,這是2004年頒布的《基金會管理條例》中對非政府所有的私募基金會和公募基金會的註冊資金底線。儘管這個基金會的發起人包括了吳敬鏈、柳傳志和任志強等社會名流,他們仍然無力改變政府劃定的邊界(最終成立基金會的想法宣告失敗,妥協的方案是將之變成一個投資基金)。他個人的言論和作品也一時難以發表。他嚴厲地評論我們現在是 「利益代替了理想」,「法律在道德之前,道德只是底線,可是我們現在首先是法律得不到保障」。說完這些之後,他又大聲宣稱自己是個樂觀主義者,原因很簡單,也讓人有些沮喪——「因為從長遠來看,人類總是要進步的」。

三年過去之後,他沒有再直白地表達自己對國家和時代的個人情感。只是,他說自己已經看到了進步。如果說楊佳之死讓很多憤世疾俗的人看到了種種問題,卻讓茅于軾看到我們越來越關注人的生命,而這在漫長的視平民生命為草芥的中國歷史上,是難以想像的——這樣說時,他揚了揚放在面前的唐德剛著作《晚清七十年》;與此同時,政治鬥爭也不再以失敗者付出生命為代價。

但是青年呢?這個世界的青年已經和那些在1949年走上街頭的青年們不再相同。他們搖擺著,一會兒給人希望,一會兒又把希望他們能創造新世界的長輩們打入絕望之境;時而表現得機智、勇敢,時而又陷入狂熱和非理性。「年輕人總是太容易受到影響」,茅于軾說。在最近的關於18億畝土地紅線的爭論中,他被這些青年們怒斥為「漢奸」,而這種謾罵在此前已經多次出現過。這真讓人感到尷尬:一個國家的道德楷模,總是因為自己的勇敢言論而被這個國家的年輕人辱罵。

在2009年的1月14日,他要度過自己的八十歲生日。他曾經目睹了這個國家的分裂和統一,經歷過戰爭和死亡,也曾見證一個新政權的挫折與重生。舊世界的年輕人已然老去,曾經熾熱的情感也開始變得溫和。世界終於還是要變好,它依然應該值得我們用1949年那位二十歲青年的情感去熱愛。

相關焦點

  • 知識分子與國家:對立、依附與融合
    知識分子社會學的一個基本關注是知識分子的政治角色,特別是知識分子與國家的關係。在這個領域裡,一些基本問題包括有:知識分子是否形成了特定的階級或者獨立的階層?還是只是從屬於其它階級?知識分子只是代表自身階層的利益還是能夠成為社會不同階層複雜利益的代言人(Mok,1998:1)?
  • 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研究的社會學轉向:概念、成果與分析框架
    可以說,是情感促使知識分子通過文化意義的建構,合理化與國家的關係,同時也使得知識分子的行為選擇,得以超越理性的思考和計算。在此,筆者提出一個新的觀點,即使在社會急劇變遷的時代,仍然可能孕育影響知識分子行為的制度,運動與制度之間不是必然的衝突關係。一方面運動可以打破舊有制度的藩籬,改變群體間的勢力平衡;另一方面,若要維繫運動所帶來的改變,則需要尋求新的制度予以例行化。長期以來研究較少關注那些影響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制度,作為重要的自變量在形塑知識分子行為中所扮演的角色。
  • 朱學勤:忍將功業苦蒼生:一個民族的落後首先是知識分子落後
    文化保守主義與現代民主並不衝突,臺灣就是一個例子:它的轉型恰恰是在文化保守主義的土壤上成長起來的。臺灣的例子已經說明,五四時代「實現民主轉型,必須打倒傳統文化」的觀念不能成立。把文化保守主義和憲政民主對立起來,是「五四」餘緒造成的一個困擾。好像在中國要建立憲政民主,非得破除中國傳統的文化,我不這麼看。 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之間當然有聯繫,但更多的是相互獨立。
  • 《坪上村傳》:在歷史理性和情感願望之間
    這個初衷隱含了彭東明重新發現坪上村秘密的欲望——生活,即便是親歷的,也同樣有一個再發現的過程。這也一如沈從文對湘西的書寫。如果沈從文沒有城市生活經驗,那個詩意的湘西是無從發現的。城市給我們以「挫敗感」或創傷記憶,這時,曾經的鄉村便被過濾為桃花源般的所在,前現代曾經有過的所有的問題被過濾掉了。另一方面,鄉村生活中的淳樸關係、真摯情感等,也確有其感人的一面。
  • 調查顯示中國需戰略知識分子 部分學者質疑提法-知識分子 戰略...
    一個偉大時代的興盛,需要這樣一些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引領者,具有遠大抱負、遠見卓識、學貫中西,深刻洞察時事變遷;一個文明大國的雄起,同樣需要這樣一些人,他們是國家公民的優秀代表,具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以人民利益為旨歸、以國家興盛為己任、以國家振興為關懷。我們把他們稱之為戰略知識分子。他們是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是精英中的精英。真理往往掌握在他們手中。
  • 孝道的悖論:五四知識分子的理智與情感衝突
    這個時期的「非孝」思潮不僅遍及文學、哲學、史學等不同領域,而且左、中、右各個陣營皆有學者投身其中,他們對孝道的批評之激烈可謂前所未聞。在這個「非孝」思潮中出現了一個奇特現象,當時的一些知識分子一方面猛烈地抨擊孝道,一方面又虔誠地踐行孝道,並被人們奉為孝親典範,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五四時期的「孝道悖論」。孝道悖論以一種耐人尋味的方式呈現了當時知識分子在孝道問題上認識與實踐的矛盾以及情感與理智的衝突。
  • 他用八年,記錄一個喇嘛詩人的生活和情感變遷
    康世偉:這個意思其實很簡單。影片最後一個鏡頭是索達和他的大妹一起拉著俄朵的手,三個人走在街上。其實從小索達就很愛他的大妹,他們一起長大,很有感情。後來大妹結了婚,索達非常難過,還寫了首詩。而當他妹妹有了兒子俄朵後,他愛屋及烏,把這種愛轉移到俄朵身上。之後還俗了,談了女朋友,索達又擁有了愛情。
  • 一個舊知識分子的人生自傳3
    為此,他專門用了一個章節表達「爭取重新做人的心願」;接著又用了一個章節把自己在某年春節期間的勞改表現情況予以記下,並詳細列出了具體的勞動內容和數量,其誠惶誠恐之心足以想見。此外,他還寫道了自己日常拾得廢鐵上繳實況,這與當時六十年代大煉鋼鐵的時代背景也是彼此相呼應的。
  • 和軍國主義同流合汙的知識分子們
    此前,他和文藝界的朋友們對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一直抱有抵抗的意識,可是「偷襲珍珠港」卻讓他們的思想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我們一夜之間仿佛自我麻醉一般,丟掉了抵抗意識,被一種聖戰意識牢牢操控」,「這以後,我們的手便漸漸地齷齪了……」。 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一個作家拒絕他的約稿。也就是說,那麼多作家都和他一樣,站在軍國主義一邊。
  • 為什麼美國人討厭知識分子
    在美國文化傳統中,對知識分子和智識主義的敵視一直存在。它首先來自理性主義與信仰之間由來已久的對立。反對智性的人或社會力量,通常會對具有思辨和表達能力的知識分子有所憎惡。智識或智性,是冷靜、思辨、理性的。表面看來,它遠不如情感那樣具有浪漫的色彩。思考的過程通常又是艱苦的,因此給了反智的人很多理由。霍夫施塔特總結說:「反智建立在一組虛構與抽象的敵意之上。與情感對比,智識缺少溫暖;與品格對比,它僅僅代表聰明,進而聯繫到狡猾和邪惡;與實用性相比,它是純粹的理論思維,沒有實際意義。」
  • 公共知識分子的社會角色——法國的歷史與現實
    德雷弗斯是法國軍人,具有猶太血統,被控告背叛祖國和出賣國家機密,並被當局判處徒刑。德雷弗斯是法國東部阿爾薩斯(Alsace)人,其實是一個愛國主義者。他在被審判後沒有上訴,因為他認為服從是軍人的天職。這個事件被公布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法國作家佐拉(Émile Zola)覺得這一切對德雷弗斯太不公平,認為判決其叛國罪是沒有根據的。
  • 「聖化」與「悲觀」,公共知識分子的兩種社會構想
    他們還有一個特點,即認為任何社會問題都有一個抽象的「理想型」,一切思考均需圍繞這個理想型展開。在「理想型」社會觀的思維框架下,具體的問題、具體的個體感受往往被淹沒在冰冷的數據和宏大敘事當中,而被忽略。在作者看來,具有聖化構想的知識分子所造成的社會悲劇是有目共睹的。悲觀構想者則恰恰相反,他們不承認有所謂理想型的存在,只有一個個個體生存的實際感受。
  • 知識分子憑什麼自詡為「以天下為己任」的啟蒙者?
    他只是克制地寫到,要檢討20世紀中國多舛的歷史和命運,不能不從反思和批判的立場多加審視這一段波瀾起伏的轉型。這讓我不禁發問,難道知識分子的轉型如此重要,足以決定一個國家的興衰?書中沒有明確的答案。然而毫無疑問,知識分子的命運是《書架上的近代中國》主要的線索之一。沿著這條線,唐小兵的目光從晚清一直延伸到20世紀上半葉。
  • 蕭功秦:當今中國的中產階級與知識分子
    >1922273801@qq.com文章導讀在中國當代社會變遷過程中,有兩種人對於現代化的發展承擔著特殊的社會功能,一種人是新興的知識型的中產階級,另一種人則是具有道德批判的話語權力的知識分子。 實際上,中產階級在其原生意義上,指的就是介於上層階級與下層階級之間的中間階層。這一階層是在市場的資源配置與社會縱向流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運用這一具有很強涵蓋性的概念來表述近二十年來的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與社會分化,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 辛評 | 知識分子和大學老師為何越來越被看不起?
    恐怕,這並不是胡錫進一個人的看法。為什麼社會中的很多人如此看不起大學老師呢?難道大學老師和知識分子,就不應該自己稍微反省一下嗎? 有人說,「反智主義」之所以如此猖獗,責任不在知識分子本身,而在權力階層。是權力階層不遺餘力醜化知識分子,限制知識分子的發言權,進行愚民教育,才導致的結果。
  • 知識分子要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範
    習近平同志強調:「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作為社會的精英,知識分子要積極回應社會的道德期待,自覺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捍衛者、實踐者。這是知識分子義不容辭的責任。
  • 從知識分子的失語到專家之死
    筆者一直在思考,這些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知識分子從天上跌落到地面,從神壇摔下地獄,從不食人間煙火、人人尊重的知識人變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一樣的落魄分子。當然,並沒有標準的答案來解答這個疑問,我們只能先填充幾個選項,以供選擇和思考罷了。這些選項立論不同,有的側重知識分子本身,有的側重時代的變化,還有的側重大眾的文化變遷。
  • 殷海光:知識分子的責任
    第二,知識分子必須是他所在的社會之批評者,也是現有價值的反對者。批評他所在的社會而且反對現有的價值,乃是蘇格拉底式的任務。一個人不對流行的意見、現有的風俗習慣,和大家在無意之間認定的價值發生懷疑並且提出批評,那麼這個人即令讀書很多,也不過是一個活書櫃而已。一個「人云亦云」的讀書人,至少在心靈方面沒有活。
  • 「浪漫主義法學」和知識分子的恐懼
    「父慈子孝」是儒學家庭倫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父慈」和「子孝」從原則來說,是兩種相互對生和呼應的親子代際之間的情感和責任聯繫。但是,朱蘇力也注意到,在傳統中華帝國的公權力中,有保證「子孝」的制度設計,卻沒有保證「父慈」的制度設計。那麼,該如何理解公權力對於「父不慈」的寬容和縱容呢?
  • 單德興:薩義德與知識分子
    有鑑於這些斑斑史跡,薩義德提醒:「知識分子總是很容易且經常落入辯解和自以為是的模式,使自己昧於面對以自己族裔或國家社群之名所犯下的罪行」。凡此種種顯示了知識分子與民族、傳統之間應保持的關係與距離。再就後殖民的情境而言,雖然民族主義是抵抗帝國主義的必要利器,然而薩義德反對「民族主義……變成了盲目崇拜本土的本質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