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派對基督教和傳教士的看法

2020-12-15 基督徒讀書

關注我們·一起悅讀

圖片來自網絡

第七章:美國傳教士與戊戌變法

維新派對基督教和傳教士的看法

傳教士參與維新變法的活動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部分中國知識分子對基督教的態度,維新派對督教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寬容和讚賞。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絕大多數知識分子對依靠炮艦強行輸人中國的基督教表現出強烈的仇視和厭惡。盲目排外的頑固派士大夫自不待言,即使比較開明的洋務派和早期改良主義分子雖不相信教士挖眼製藥之謬言,但對基督教的教理均嗤之以鼻,對傳教士來華之目的深懷疑懼。郭嵩燾曾出使英國,對西方政治讚賞有加,甚至因而成為朝野守舊士大夫謗毀的目標,但對基督教的教義也無好感,認為系竊自佛教,「其精微處遠不如中國聖人,故足以惑庸愚而不足惑上智」。早期改良主義分子薛福成則把傳教看成列強「蠶食」中國之術,他說:「中國(民教)之釁,何時而弭。雖然多事,猶中國之幸也。何也?以民之未盡變於夷也。竊恐數十年後,耳目染,漸不之怪,則附諸日多。彼洋人斂中國之財,啖中國之民,即率中國之民,啟中國之變。雖有聖人不能為之謀矣!英法諸國之遠闢疆圉,蠶食西土,大率用此術耳。」

連與傳教士交往密切的滬上名士蔣敦復也把傳教完全歸結為西人謀奪中國之術,即「布小惠,使厭其口腹,行小善,使震其耳目,從而誘之以美厚報,使迷惑其心志,變易其肝,溺焉不返,不顧利害生死」,惟基督教「之是從也」。「一旦有事」教徒們「皆會合響應,使而叛其長上。嗚呼!是禍中國也。」

然而戊戌前後.,維新派知識分子開始以另一種心態面對基督教的傳人。他們雖對傳教士入華的目的仍有一定疑懼,但已能對教士區別對待,一併讚賞其傳孺西學,改造社會的活動,對基督教教義也有一定程度的接納,粱啟超等人甚至主張兼容並包,以開放的胸襟對待基督教傳入,這在甲午戰爭前是不可想像。它反映出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認識的深化,同時也與自由派傳教士傳播西學、鼓吹變法的努力不無關係。梁啓超認為對來華傳教士應加以區別,他對「抵制」基督教的做法不以為然:「或曰彼教雖浸衰於歐洲,而浸盛於中國,吾安可以不抵制之,是亦不然。耶教之入中國也,有兩目的:一曰真傳教者,二曰各國政府利用之以侵我利權者。中國之入耶教也,亦有兩種類:一曰真信教者,二曰利用外國教士以抗官吏武斷鄉曲者。彼其真信教者,則何害於中國?耶教之所長又安可誣也!」

因此對耶穌教之傳入應「納之」不懼,「吾中國汪汪若千頃之波,佛教納之,回教納之,乃至張道陵、袁了凡之教亦納之,而豈其有靳於一耶穌。且耶穌入我國數百年矣,而上流人士,從之者稀,其力必不足以易我國明矣,而畏之如虎,何為者也?至於各國政府與鄉裡莠民之利用此教以侵我主權,撓我政治」,亦不可懼, 「但使政事修明,國能自立」,即「可也」,「主權在我,誰能侵之?」

維新不僅反對盲目抵制基督教,而且對傳教士有利於中國國計民生和維新變法的活動予以鼓勵。他們讚賞傳教士「以慈悲為本」,「設立義學」及對「賤類之人」 「普以教澤」之舉。有人更稱讚廣學會「推與人為善之心,切振興中國之念」,「力開風氣,述泰西教民養民之道,資我華興國富國之謨」,並認為這是「救世教之苦心也」。雄新派把這部分傳教士稱為「有道之教士」、維新之「導師」,讚賞他們 「其殷殷為中國求益之心,有求華人之所不能求者;其勤勤為中國剔弊之意,有剔華人之所不能剔者」。梁啓超稱讚李佳白「愛我華人亦至矣」,得知李佳白「將歸國,求助於海外之好善者」,表示「將拭目以俟李君」。

本書作者簡介:王立新,1966年10月出生,畢業於南開大學,現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相關文章連結:

《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第一章1

《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第一章2

《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第一章3

《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第一章4

《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第二章1

《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第二章2

《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第二章3

美國政府對傳教事業的支持和保護

傳教士和商人的攜手合作

傳教士與商人之間的猜忌和矛盾

晚清政府對傳教士的政策

「廣西國之學於中國」:傳教士與西學東漸

「性理之學」:神學和古典哲學的傳入

格致之學:科學理論與科學方法的傳入

「富國養民策」:西方經濟理論的傳入

「教民之學」:西方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論的傳入

「安民新學」:傳教士與西方社會政治理論的傳入

新舊古今之爭:傳教士對中西文化的比較與批判

「泯中西之界限」:傳教士與中西文化會通

挑戰與啟示:教會學校的興起及影響

教會教育模式與傳統中國教育的比較

教會女學的興起與發展

教會學校兩種辦學模式分析

校園裡的反纏足運動和婦女解放

中華教育會及其對晚清教育改革的幹涉

中華教育會與教會教育

傳教士:儒家教育的批評者

傳教士的教育變革計劃

丁韙良與京師同文館

丁家立與北洋大學

福開森與南洋公學

丁韙良與京師大學堂

第五章:美國傳教士與鴉片戰爭後「開眼看世界」思潮

《東西洋每月統記傳》

裨治文與《美理哥國志略》

傳教士在新開通商囗岸的出版活動

裨治文對《海國志》的影響

《合省國說》的美國觀

雅裨理與徐繼畲的《瀛環志略》

美國傳教士與洋務運動

雙方合作的表現

受聘于洋務機構的傳教士生平介紹1

受聘於上海廣方言館和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的傳教士

受聘於廣州同文館的傳教士

洋務派的基督教觀

洋務派對自由派傳教士的認可

教會學校培養洋務人才

創辦報刊,促進洋務思想的傳播

為洋務運動提供建議和方策

傳教士與洋務時期的翻譯事業

丁韙良著作及其影響

丁韙良著作:關於自然科學著作

丁韙良《西學考略》及其影響

受聘於江南製造局的美國傳教士主要譯著介紹

廣學會出版西學的書籍

《中東戰紀本末》與戊戌變法

《文學興國策》與《自西徂東》

廣學會對普通士人的影響

《萬國公報》對國民性的批判

《萬國公報》對晚清政治弊端的批判

《萬國公報》對晚清經濟、外交弊端的批判

林樂知對晚清社會惡習的批判

林樂知對戊戌變法的鼓吹

林樂知對戊戌變法的鼓吹2

李佳白鼓吹變法

傳教使命背後對變法鼓吹的目的

傳教士對中國政治體制的議論

傳教士書刊與康有為維新思想的緣起

傳教士書刊與梁啓超維新思想的緣起

傳教士書刊與譚嗣同維新思想的緣起

傳教士書刊與翁同酥、孫家鼐維新思想的緣起

傳教士書刊與光緒帝維新思想的緣起

傳教士對維新派變法綱領和方法的影響1

傳教士對維新派變法綱領和方法的影響2

傳教士與維新派的宗教救國論(1)

傳教士與維新派的宗教救國論(2)

傳教士與維新派的外交思想

傳教士與維新派的外交思想2

— — END — —

相關焦點

  • 「百日維新」和戊戌政變
    但是,即使這樣,光緒帝和維新派對政治、經濟、文化的一系列改革,仍然觸犯了以那拉氏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極力反對。 光緒帝頒布變法詔書後的第四天,那拉氏強迫光緒帝下令,將贊助變法的光緒帝的老師、戶部尚書翁同毹免職。同一天,她又強迫光緒帝任命其親信榮祿為直隸總督,統率北洋軍隊,控制北京和天津。 .
  • 渡邊祐子:基督教與日本的近代化
    基督教團契明治維新前,日本陷於內戰之中,幕府及其支持者與倒幕派展開了爭鬥,最終倒幕派取得了勝利,結果導致了曾經追隨幕府的武士們在明治維新後失去了能夠盡忠的對象。從一般論來說,失去盡忠對象的武士們也在摸索其他新的方式來貢獻新國家。於是他們想到了接受新的宗教信仰,通過這種「思想」維新來補充「政治」維新。
  • 時代 維新與變法:戊戌變法何以有「維新」名號?
    當戊戌變法、戊戌維新、百日維新等名詞成為同義詞的時候,康有為賦予「維新」一詞的徹底變革、開創新國新世的寓意卻往往被人忽略了。同時被忽略的,還有「維新」一詞背後的天命論和公羊學背景,以及這些傳統的思想資源為戊戌變法的正當性所提供的支持。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其倡導者稱維新派,似乎變法和維新在當時語境中含義相同。後人述及晚清改革,經常將變法與維新混用,不加區分。
  • 日本立教大學雖然是基督教大學 但是基督教專業並不多
    Okamoto:這個大學是日本的一所基督教大學。這個大學是不錯的,是基督教私立大學,成立很早,我學的是基督教科學。你好網:這所學校的中國留學生多嗎?關係如何,會互相照顧嗎?Okamoto:沒有聽說的人很多,但是聽了之後會覺得這也是一所綜合大學,基督教類的專業不多。你好網:你覺得這所學校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氛圍怎麼樣?
  • 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其實醞釀一場運動需要超過十年
    」或「戊戌變法」為題的章節中,最初了解到十九世紀晚期的維新變法運動的。此外,這些作品反映出早期維新派對於阻礙中國獲得這種新地位的根本因素的思考,特別是科舉制度未能給政府部門遴選出最合適的人才,等級制的社會隔閡阻擋了君臣之間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1890年早期維新派文人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作品中和他們在強調經濟發展時的人文主義論調。不過,他們最鮮明的革新之處在於相信西方的代表制立法機構或議會制能夠解決分隔君臣的藩籬。
  • 百日維新和明治維新都自上而下,為何明治成功了,光緒卻失敗了
    光緒帝的「百日維新」和明治天皇的「明治維新」一比的話,那毫無疑問就是一個假冒偽劣產品。光緒的百日維新為什麼不能像明治維新一樣成功?原因就在於雖然百日維新和明治維新都是自上而下的變革,但是光緒的「上」和明治的「上」卻有天壤之別。
  • 「基督教」的起源是什麼?
    然而,耶穌從未提到「基督教」,他的第一批跟隨者也未用該詞來描述他們的運動。其實,「基督教」一詞從未在新約章節中出現,而是該運動之外的人稱最初跟隨耶穌的人為「基督徒」。新約的作者們明白他們自己是猶太信仰表達和歷史的一部分,而非創立一個叫作「基督教」的新宗教。儘管「基督教」在新約中不佔重要地位,但「基督徒」(Χριστιανός; Christianós)這一稱呼出現了三次。
  • 【史綱】考點5:維新運動
    此外,甲午戰爭後,在內憂外患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代表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要求的知識分子首先覺醒,認為要救國,只有維新、學習外國;不僅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且要求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資產階級改良思想迅速傳播開來,逐步形成變法維新思潮,並發展成一場變法維新的政治運動。代表人物有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嚴復等。
  • 基督教(新教)的禁忌
    基督教並沒有一整套繁瑣的外在規範信徒信仰生活的清規戒律。所謂的禁忌會因不同教派、不同文化習俗等導致不同側重。 「十誡」在基督教信仰中具有教義和道德的指導性,可從禁忌的角度來看「十誡」的有關教導。 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是宇宙獨一的主宰。「十誡」確認上帝的獨一性並反對任何上帝的「代替品」。
  • 維新派與後期的洋務派對,中國科技的知識有什麼分歧?
    導語:維新派與後期的洋務派對,中國科技的知識有什麼分歧?為了改變中國貧弱的局面,維新派適應世界科技發展的潮流,提出了中國發展科技的新主張,並把發展科技看成是推行變法的一個重要的內容。但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科技指導思想還是和維新派對科學的全面理解有著本質的區別,雙方在此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分歧並展開了鬥爭。維新派對世界科技發展的大勢是比較了解的,對中國發展科學理論上的探討也獨放異彩。這是其他任何政治派別都不可及的。與頑固派堅決反對近代科學不同,維新派不僅歡呼科學時代的到來,而且還認為中國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
  • 綜合練習:維新運動
    ——據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等整理材料二戊戌政變之後,百日維新作為一場政治運動失敗了。但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新學家們帶來的解放作用遠不是西太后發動的政變所能剿洗乾淨的。從這時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義的知識分子已經出現。這些人,或脫胎于洋務運動;或驚醒於民族危機。他們處多災多難之世,懷憂國憂時之思……成為最自覺的承擔時代使命的社會力量。
  • 唐崇榮解答: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區別
    天主教和基督教有什麼分別?是不是天主教的上帝稱天主,而基督教的上帝稱基督?  答:天主教在中國曾經用很多的時間辯論「God」這個名詞的翻譯,結果就翻成「天主」,基督教就翻譯成「神」及「上帝」。最近還有人提議翻成「上主」。但是最重要的不是名詞的分別。天主教與基督教有兩大分別.第一是權威的問題。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六十七: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播2
    基督教之六十七: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播2 基督教勢力的膨脹,引起德川幕府的恐慌。佛教勢力和儒教勢力也出面攻擊基督教。稍晚來到日本的荷蘭人和美國人出於與葡萄牙和西班牙爭奪貿易利益的需要,極力中傷依附葡西兩國的天主教勢力。
  • 從歷史文化談:基督教文明多元性的起源
    對基督教的客觀認識,而不是神話他的歷史,才是有信仰的基督徒應該有的態度。對基督教歷史的認識,在傳統基督教中一直有一種看法,那就是對基督教歷史的神話,這種觀點認為基督教塑造了整個人類以歐美為代表的最先進的文明。
  • 高考歷史知識點:維新變法思想及作用
    1)早期維新思想:最初支持洋務派和洋務運動,王韜、鄭觀應為代表人物,隨著中法戰爭的失敗,早期維新派開始提出改良政治、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的要求,還主張發展工商業。這些主張對當時知識分子的思想注意力從工商科技轉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啟蒙作用,但未能形成系統和付諸實踐。
  • 基督教在韓國的影響力為什麼這麼大?
    韓國國內推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在當地均有著不小的受眾。其中,基督教的佔比最高,達到全國人數近30%。甚至在政壇上,也不乏基督教徒的身影。基督教在韓國大致可分為兩派,分別是傳統的天主教以及新教。
  • 歐洲正面臨因異教信仰而遠離基督教的嚴峻現實
    今天,教會是個「弗蘭肯斯坦」(編註:Frankenstein,即科學怪人,由人為製造的什麼也不是的怪物),這家酒吧自稱是一個家庭友好的場所,同時也是舉辦告別單身派對、鋼管舞舞者和盲流混混聚會的地方。英國布里斯托的聖保羅教堂現在成了馬戲團表演者的學校。
  • 維新、革命與西餐:如何用味覺跟上維新運動的風潮?
    面對西餐,中國人一方面妄自尊大,認為中國飲食天下第一;另一方面,國人也常常把西方的強大與他們的飲食習慣相聯繫,因此也常把飲食的維新作為維新理想的一部分,甚至賦予西餐過多的「新意」。下文將以康有為等重要維新或革命人士的飲食觀念和踐行方式為例,分析近代中西飲食價值觀念層面的衝突與融合方式。
  • 基督教歷史及中國基督教的歷史
    新教於19世紀初傳入中國, 1807年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來華,是基督教新教(以下稱基督教)傳入中國大陸的開始。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基督教憑藉不平等條約獲得特權,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國,從東南地區少數口岸向我內地、邊境發展,在華活動的外國差會有130多個。由於傳教活動受到列強不平等條約保護,教會受外國差會控制,基督教在中國被稱為「洋教」,1949年僅有信徒70萬左右。
  • 為什麼說要想讀懂康德、黑格爾的書,需要深入了解基督教?
    康德、黑格爾的思想,是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碰撞、融合的產物。要想真正讀懂康德、黑格爾,需要深入了解希臘哲學和基督教文化,兩者缺一不可。下面看一下基督教和康德、黑格爾的關係。他的對手,亞歷山大裡亞主教克萊門特及其學生奧列金認為,基督教信仰和希臘文明並不敵對,可以用希臘哲學解釋上帝信仰,希臘哲學是基督教的派生真理。以上兩種看法尖銳對立,爭執不休,一直持續到中世紀末期——16世紀。康德、黑格爾主要也是想解決這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