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因素」深刻影響翻譯文學變遷

2020-12-11 中國社會科學網
「宗教因素」深刻影響翻譯文學變遷

2014年06月27日 08:4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玉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報上海訊(記者李玉)近年來在翻譯文學研究領域,宗教因素受到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為拓展文學與宗教的跨學科研究, 6月 21—22日,由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宗教視閾中的翻譯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據悉,在中國第一次出現的歐洲傳奇小說,第一本有關歐洲修辭學的專著,第一首譯成中文的英詩,第一部譯介到中國的歐洲靈修小品文集,全都出自傳教士之手。臺灣學者李奭學表示,利瑪竇的《二十五言》是第一部譯介到中國的歐洲宗教經典,其言體和語體幾乎同為晚明盛行的文學體裁,此後以「言」作為書名的文學譯述之作迭起。這也使得翻譯文學在近代中國文學的轉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關鍵詞:歐洲;小說;上海師範大學;翻譯文學;中國;學者;改寫;西遊記;比較文學;教授

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報上海訊(記者李玉)近年來在翻譯文學研究領域,宗教因素受到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為拓展文學與宗教的跨學科研究,6月21—22日,由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宗教視閾中的翻譯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有學者表示,翻譯文學發端於宗教典籍的譯介,早期重要的筆譯活動幾乎都是對宗教典籍的翻譯。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陸建非表示,魏晉南北朝以下,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無一不受到漢譯佛典的影響。在歐洲,哲羅姆用拉丁文翻譯的《聖經》曾在很長時間內被奉為典範。

  在特定文化環境中,譯者處理文學作品是對原著的改寫與重構,在翻譯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宗教思想的影響。美國聖十字學院教授郝稷以英譯本《西遊記》為研究對象,比較了餘國藩和阿瑟·韋利兩人對這部傳奇小說處理的不同。韋利的《猴子》並未呈現小說的原貌,而是進行了大量的刪節和改寫,凡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如五行、煉丹等幾乎都被刪節、改寫;而餘國藩的《猴子與和尚》則保留了小說原貌,顯示出譯者對相關佛教知識和歷史背景的敏感。而傳教士李提摩太試圖從中國文化傳統中提煉出基督信仰的內容。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黎子鵬介紹,李提摩太將《西遊記》譯述成由一位基督徒轉述古代道教徒創作的佛教朝聖故事,通過改寫和重新詮釋,為《西遊記》賦予了濃厚的基督教色彩。

  據悉,在中國第一次出現的歐洲傳奇小說,第一本有關歐洲修辭學的專著,第一首譯成中文的英詩,第一部譯介到中國的歐洲靈修小品文集,全都出自傳教士之手。臺灣學者李奭學表示,利瑪竇的《二十五言》是第一部譯介到中國的歐洲宗教經典,其言體和語體幾乎同為晚明盛行的文學體裁,此後以「言」作為書名的文學譯述之作迭起。這也使得翻譯文學在近代中國文學的轉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劉宇)

相關焦點

  • 影響臺灣宗教發展的主要因素
    訪談主題是: 影響臺灣宗教發展的主要因素。瞿海源曾任臺灣學術界知名論政組織澄社負責人、社會學會會長、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執行長。研究領域是社會心理學、宗教社會學、社會變遷。  記者:請問您認為政治因素對臺灣宗教的發展有著怎樣的影響?瞿海源:在臺灣宗教的發展中,政治幹預存在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在早期是很嚴重的。
  • 宗教翻譯文學:近代以來理解梁發的不同思路
    基督教新教首位華人牧師梁發首先是一個宗教人物,這也是歷來對他的共識性評價。梁發是中國近世較早從事新教布道讀物寫作的「非精英人士」,印刷技術是他職業生源的起點。他在教會系統內外產生影響,則得益於他的翻譯與寫作能力。梁發的文體選擇,是對馬禮遜、米憐中文文體觀的呼應與發展,也在一定意義上拓展了近代文學的邊界,宜從宗教、翻譯、文學等多個層面認識和理解。
  • 回到初衷──談翻譯與日本文學
    令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無人管理的複印機,自己影印自己放錢;周末黃昏時餐廳打烊,研究室桌上擺著各種泡麵,自己選取自己付錢、找錢。後來我還見過無人車站,以及道路旁的無人蔬菜攤,這都給予我深刻的印象。   翻譯∣精神潛移默化  就這樣,一九八三年我回到臺灣輔大。
  • 中國翻譯文學的發生及翻譯觀的嬗變
    我國翻譯活動的主體隨著翻譯對象的變化而變化,起初是漢唐時期佛經翻譯的西域高僧,然後是明末清初從事宗教活動的外國耶穌會傳教士,到了近代後期,特別是到了甲午戰爭之後,翻譯的主體主要是中國知識分子。嚴格說來,這第三個時期的翻譯活動的成果才主要是翻譯文學。
  • 換個角度看文學翻譯
    中西方翻譯理論都與美學有著不解之緣,中西方美學各自的主要特徵都對各自譯論的發展產生過深刻的影響。文與質的統一觀是中國傳統譯論的主流,中國傳統譯論不僅借鑑了中國古代美學的理論思想和審美範疇或形態,還沿用了中國古代美學的方法論。
  • 達爾文主義對於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的影響
    達爾文主義衝破了支配生物學的「上帝創世說」的精神枷鎖,徹底地擊毀了科學思想界中的宗教統治,開闢了自然科學歷史上的一個新紀元。進化論的影響又遠遠超越了生物科學本身,它把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從神創論和形上學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突破了宗教神學宇宙觀的禁錮,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具有巨大的哲學意義。
  • 德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有人曾說,他賦予這個政治和宗教上四分五裂的國家以語言文字上的純潔和規範。我們都知道,其實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共同的語言是凝聚力的重要前提。路德對德語發展的貢獻,提高了德國的民族意識,促進了德國的統一。綜合以上兩方面的闡述,可以見得宗教改革對德國的統一還是產生了一些積極的影響的。其次,在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引導下,其他的一些國家也跟著進行了宗教改革。
  •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
    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張峰表示,中國現當代文學反映了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思想、情感,是當代中國人經驗世界、心靈世界的生動寫照。回顧中國文學作品在歷史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海外翻譯、推介與接受的歷程,不僅有利於促進翻譯界、出版界和學術界的溝通,加強作家、翻譯家、評論家和讀者的對話與交流,還能推動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譯介與研究,思考中國文學、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促進中國文學走進國外讀者的閱讀視野與內心世界。
  • 哪三大因素會影響到英語翻譯質量?
    這可能是所有學翻譯或想做翻譯的小夥伴都會關心的問題……首先我們來看下何為翻譯質量?翻譯質量就是能否滿足顧客明確提出的或顧客使用要求中客觀包含的要求。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也就是翻譯質量的好壞要取決於翻譯的目的。那什麼因素會使翻譯質量發生或好或壞的變化?翻譯質量會受到哪些因素的潛在影響呢?
  • 20世紀中國文學語言變遷史
    華中師範大學張衛中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語言變遷史》(批准號為04BZW040),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從「五四」到新時期,漢語文學語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 翻譯文學:經典是如何煉成的
    國別文學、民族文學中的有些作品之所以能成為經典,除了它們深刻的思想性、高超的藝術性等因素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如同美國比較文學家威斯坦因所言,它們經得起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讀者的「創造性叛逆」。鑑於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羅念生翻譯的古希臘羅馬的悲喜劇,朱生豪翻譯的莎士比亞戲劇,傅雷翻譯的巴爾扎克小說和草嬰翻譯的託爾斯泰小說,等等,會被譯界推崇為翻譯文學的經典的原因。 不過有必要指出的是,原作的地位並非是翻譯文學作品成為經典的唯一決定性因素。
  • 與文學展開跨學科對話的藝術、宗教、哲學和當代技術
    本屆論壇共設「文學與藝術」、「文學與宗教」、「文學與哲學」和「文學與當代技術」四個分論壇,在兩天的時間內共進行了32個相關領域的主題報告,展示了文學與哲學、宗教、繪畫、電影、生態、科技、法律等學科交流碰撞所激發的火花。
  • 英國文學在上海的翻譯與傳播
    英國文學是我國翻譯時間早且數量眾多的對象之一,其作品深受中國譯者的重視和讀者的喜愛。英國文學為影響中國現代文學創作,開拓中國讀者的文學視野,增進中英兩國之間知識與文化的共享,提供了豐盛的資源。上海圖書館所藏文獻中,也有很多這方面的資料。
  • 高水平翻譯人才缺乏 如何讓文學交流渠道更暢通
    以歐美國家為代表的西方文學對我們的影響,我們深有體會,並獲益匪淺。然而中國文學對世界的影響卻遠不如俄羅斯、法國等某一個國家文學對我們產生的影響。  高水平翻譯人才嚴重缺乏  事實上,中國文學對外交流的腳步從未停息,中國外文局在62年前成立了一家國家級的對外譯介中國文學作品的專業機構——中國文學出版社(2002年與新世界出版社合併),曾將大量的現當代中國文學作品介紹給國外讀者,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推出的「熊貓叢書」譯介了200餘種當時影響巨大的文學作品,在國際書業中享有很高聲譽。
  • 中國文學翻譯和研究名家西利爾·白之
    西利爾·白之(Cyril Birch,1925—2018)是飲譽世界的中國文學專家與翻譯家,專攻中國話本小說、古典戲曲及20世紀中國現當代文學。尤其是他對明清戲曲的研究,執西方漢學界之牛耳。他還是第一位將《牡丹亭》進行全本譯介的漢學家,其《牡丹亭》全譯本(1980)的譯介水準被學界視為無人能出其右,對中國古典文學在海外的傳播發揮了重大作用。他編撰的《中國文學流派研究》(1974)對中國文學史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IT技術翻譯報價的影響因素
    因此IT技術翻譯是當下翻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麼IT技術口譯多少錢一天呢,簡單介紹:英信翻譯1、翻譯語種翻譯語種是影響IT翻譯報價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於IT是近幾年興起的行業,在翻譯行業從事IT翻譯的譯員並不多,因此IT翻譯的價格也會高出部分。以英文的IT翻譯為例,價格一般在180-350之間(單位:元/千字)。如果是法語德語等小語種的IT翻譯,單價大約會在英語單價的基礎上上調50-100元。
  • 通訊:以文學翻譯架起中巴文化交流之橋
    新華社聖保羅12月12日電通訊:以文學翻譯架起中巴文化交流之橋新華社記者宮若涵對於渴望了解中國文學的巴西讀者而言,最近有了一個好消息——那就是《白鹿原》葡文版的問世。自由站點出版社編輯部主任安赫爾·博亞德森找尋一部能夠代表中國當代文學的長篇小說已有挺長時間,最終他選擇了中國作家陳忠實的《白鹿原》。該書首次出版於1993年,1997年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它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開始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
  • 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盤點2009年度十大宗教學觀點
    佛教的哲學內涵可以說是世界上所有宗教中內涵最豐富的,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心性論、認識論、方法論等。就中國哲學來說,如果離開了佛教,魏晉以後的中國哲學史就不完整。二是佛教與倫理學。佛教有一套倫理道德學說體系。在中國,佛教的倫理道德經過與中國固有的倫理道德的衝突與融合,逐漸與儒家的倫理道德相協調、相適應。三是佛教與文學。
  • 為了把世界的聲音帶回來丨年度文學翻譯提名
    原創: 單向街書店文學獎 單讀年度文學翻譯表彰仍把時間、智慧和才華傾注在文學翻譯之上的當代譯者。提及翻譯,很多人的印象都是語言種類的轉換。4胡桑 《生活研究:羅伯特·洛威爾詩選》洛威爾擅⻓於把關於生活和歷史的記憶編織進宗教與哲學的空間,同為詩人的胡桑,用感受力消化了這些謎題,把隱現的激情引入到了漢語。
  • 歷史說:人文主義,文藝復興運動,導致宗教改革運動
    百家原創作者:音音說歷史14—16世紀歐洲許多國家發生的文藝復興運動對西方文明產生了巨大的思想和文化影響。那麼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講講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哪些文學作品吧。「復興」首先指該時期人們對古代希臘和羅馬文化的強烈興趣,及著力發掘和崇尚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新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