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店、房地產、博物館都在做,什麼是沉浸式體驗,為什麼這麼火?
5年前,在上海餘德耀美術館上演了一場大型藝術表演《雨屋》,雖然表演時間僅10分鐘,但是卻在4個月的時間裡吸引了20萬的觀眾去體驗。這場藝術展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核心就在於其營造的「沉浸式」體驗。
該作品實際上是一場可控的室內降雨,通過天花板上的運動傳感器捕捉觀眾的位置,保障其周圍6米內不會有雨水,讓觀眾能夠享受在雨中漫步浪漫,但是又不用擔心被淋溼。
這種在特定的空間內利用聲、光、電及多媒體互動技術,讓觀眾獲得感官體驗的同時與作品產生互動,從而營造一個有別於現實的場景體驗,就是沉浸式體驗。《雨屋》演出成功之後,「沉浸式」體驗開始在國內興起。
隨著多媒體互動投影技術的深度滲透,沉浸式體驗已經被廣泛用在各種商業場景下,餐飲店、房地產、博物館都在做沉浸式體驗。實體商業的營造的沉浸式體驗深度,已經成為了線上線下流量爭奪戰的關鍵競爭力之一。
沉浸式體驗與展會
通過AR、VR、多媒體虛擬投影等技術營造出來的沉浸式體驗,能夠打破傳統文藝匯演參觀者與文化場景之間的次元壁壘,讓參觀者仿佛置身實境,體驗感更加的強烈。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故宮博物館推出的《清明上河圖3.0》,在3000 平方米展區內,通過18臺投影呈現出了一幅長40米寬5米的動態《清明上河圖》畫卷。
沉浸式體驗與餐飲
目前,沉浸式體驗已經與餐飲行業高度融合。通過3D投影技術和動作識別技術的結合,能夠把餐廳的整個場景變成一個獨立於現實的夢幻場景,或是縹緲的宇宙,或是神秘的海底,或是浪漫的沙灘。
沉浸式體驗與娛樂
線下沉浸式娛樂也是今年飛度非常高的話題,相比於傳統娛樂形式,它具有更強烈的參與感,能夠調動觀眾所有的感官,帶來全方位的體驗。沉浸式娛樂的表現形式十分多樣,互動舞蹈、場景營造、情景設定等等。
無體驗不商業,為用戶打造「沉浸式」體驗被越來越多的實體商業重視,在傳統的消費場內融合更多複合型、更具驚喜感的體驗內容,是強化商業場景與消費者之間連接的核心。「沉浸式」體驗已經從以前的藝術展、主題遊樂園逐步下沉到餐飲、娛樂等商業消費場景中,沉浸式體驗已經成為眾多行業、領域未來發展趨勢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