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更環保的材質替代塑料,是目前控制塑料汙染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此背景下,可降解塑料製品似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人們生活中,一些質疑聲隨之產生:同樣是塑料,可降解塑料就不會產生汙染嗎?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大量可降解塑料廢棄物,城市生活垃圾處置體系準備好了嗎?
如何避免可降解塑料淪為幹垃圾
「目前可降解塑料製品佔比小,分揀出來作為幹垃圾處置。」愛分類上海末端負責人李成華說,按重量計,目前愛分類在上海日均回收到的可回收物中,塑料廢棄物佔一成多,其中,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聚丙烯(PP)是最多的3種塑料成分。上述幾種傳統塑料製品已有非常成熟的循環處置閉環。
對於生活垃圾收運處置環節而言,可降解塑料製品卻是個全新課題。李成華說,僅成分單一的可降解塑料種類就已經非常多,對應的處置方式不盡相同,可能是光降解,也可能是熱氧降解、堆肥降解等。因此需要投入大量成本,按下遊所需的種類對可降解塑料進行精細化分揀,末端也要投資興建一批可降解塑料專用的分類集中處置設施。「靠純市場化來推動可降解塑料的分揀、處置,不太現實。」
可降解塑料進入城市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怎麼分類是個難點。可以實現全降解的可降解塑料,更像是有害垃圾或溼垃圾,需在特定環境和條件下專門處置。而無法實現全降解的可降解塑料,收運處置端覺得無利可圖,很可能淪為幹垃圾,進入焚燒廠。既然最終還是一把火燒掉,用可降解塑料來替代傳統塑料的意義在哪裡呢?
在值得替代傳統塑料的地方推廣
有必要全面推廣應用的可降解塑料究竟是什麼?
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透露,國家已在加快建立相關標準,主要回答兩個問題:什麼才是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可降解塑料;這種塑料究竟要達到怎樣的要求。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塑料製品產量超過8000萬噸,假設有20%的市場被可降解塑料替代,那麼對應的市場規模與現在相比具備百倍的增長空間。「要理性看待可降解塑料,在值得替代傳統塑料的地方推廣應用,才更有意義。」杜歡政說,在上海,全面推廣應用可降解塑料的迫切性並不強,因為上海已建有完善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堅持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傳統塑料製品暴露在自然環境中的可能性較小。相比之下,在一些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運處置設施配套不完善、體系不健全的地區,推廣應用可降解塑料更有意義。
推廣應用方面應儘快構建合理的市場機制來引導。這一點上,我國多個省市農業部門推廣可降解地膜的經驗值得借鑑。上海昶法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監鄭璐表示,不可降解的塑料地膜不僅威脅土壤環境,還會產生大量回收成本,這給可降解地膜創造了市場空間,但關鍵要看地膜質量。
【來源:上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