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昇平樂事圖》中吉祥寓意

2020-12-19 泥姐拾古書摘

冬日,室內溫暖宜人,大好時光正好讀書讀圖,也許是某種因緣吧,在那麼多圖冊翻出《昇平樂事圖》。此乃清宮繪本,共十二開,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

我能看的也只是一個pdf格式的圖冊,十二幅圖,沒有一個字的文字介紹,但已足夠吸引。應該感謝這些畫作,透過繪畫傳遞多時空美感體驗,我們才得以能夠以「俯仰往還,遠近取予」的心態去觀照宇宙萬物、自然生命。

昇平,據詞條釋義為:太平昇平之世歌舞昇平。樂事,不用解釋了哦。《昇平樂事圖》描繪了初春時節,生活在太平盛世中的婦女兒童庭院嬉戲的歡樂情景,其中運用了大量的祥瑞元素,傳遞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願。

該圖亭閣臺榭齊備,庭樹石案匯集,奇石林立,細節描繪細膩、考究,設色典雅古樸,嬰戲紛紜,盡顯庭中雅趣,於祥和歡樂中見昇平樂事。

新春年下,仕女們陪伴孩子們在庭院中嬉戲,也許是他們的母親,又或姨娘、奶媽、姐姐、侍女都有可能。由於我沒研究清代女子髮式,所以無法從髮式判斷她們年齡身份,從神態和情節看,應該是大姐姐或者年齡稍大的侍女陪伴嬉戲。

吉祥紋樣藉助同音字的諧音寓意,運用相應的形象或文字,巧妙地組合成一幅完美的紋圖,簡潔明快,詠物傳情。一向被認為具有福瑞、祥和、通達、順利的美好意義。可以說紋樣必有意,凡意必吉祥。

今就專門說說圖中的祥瑞元素,吉祥符號以及已經消失的玩具吧。(由於十二幅圖說起來篇幅過長,所以今天僅說其中一幅,其餘十一幅後面慢慢說。)

圖中,孩子們在庭院玩耍,身後拖著太平有象小花車,手中舉著魚燈,壽桃形的不知是何物,但看下方把手上有佩環,想必是一種搖器,小孩揮動時鈴鈴作響。

此處拖在小孩身後的大象形小車就是由一組吉祥紋飾組成。大象身上載著端坐在蓮花座上的寶瓶,瓶中插有戟和如意紋手持,戟身配萬字紋飾,"卍"字下又配兩枚「壓勝錢」。

小孩拖的「大象」車

整體來說,小孩拖的這組「大象」車它的吉祥紋樣為「太平有象」。太平有象即天下太平、五穀豐登的意思。瓶與平同音。故吉祥圖案常畫象馱寶瓶,瓶中還插有花卉作裝飾。而這幅圖中,寶瓶內插有如意與戟,故而又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細節

「蓮花淨土」指佛國,佛教的最高境界是「蓮花藏界」,佛坐的是「蓮花座」,蓮花是佛教的聖物。蓮花在中國文化中佔的地位,主要受佛教影響。

蓮花多子,可寄託多子多福之願;蓮花也稱荷花,「荷」與「和」「合」諧音,故有「和睦相愛」之意;蓮花根繁花葉茂,故也表示「本固枝榮」之意;蓮花常有並蒂同心者,所以也有「男女好合、夫妻恩愛」的象徵。

當然,這些不同的吉祥寓意,會以各種不同的圖案內容來呈現,比如,畫中蓮花座,除了佛教聖物的聖潔寓意之外,再搭配小孩手中魚燈,則有「連年有餘」的吉祥寓意。

蓮花座

如意,俗稱「不求人」,原是一種爪扙,形如手指,用以搔癢,可如人意,故稱「如意」。

人們為它創造出彎曲流暢的手柄和靈芝或祥雲形狀的頭部,使之具有觀賞價值,並賦予它象徵吉祥的品格,用它來表示做什麼事情都能如願以償。如意為「八寶」之一,可作饋贈的禮物,也可用於祝壽、賀婚等。

如意

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兵器,合戈、矛為一體。它是官階武勳的象徵。在唐朝,凡官、階、勳三方面均達三品顯貴,門外立戟作為標誌,因此「戟門」「戟戶」是貴族的代稱。

」「戟」與「吉」同音,所以它可以表「吉祥」的意義。寶瓶中的戟,與小孩手中所持魚燈寓意「吉慶有餘」。

萬字紋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臘等國均有出現。最初人們把它看成是太陽或火的象徵,以後被普遍地作為吉祥的標誌。

"卍"字在印度的意思是「吉祥的雲相」,是呈現在海天之間的吉祥象徵。中國佛教唐代玄奘等人把它譯為「德」字,強調佛的功德無量,武則天把它定為「萬」字,取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的意思。

佛教認為"卍"是釋迦牟尼胸部所現的「瑞相」,寓萬德吉祥之意。

萬字紋與壓勝錢

銅錢是八寶之一,象徵富貴。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壓勝錢」,這種錢是為了佩帶玩賞專門鑄成錢幣形的闢邪物。常鑄有各種吉祥語,如「長命富貴」「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鬥等。古人認為用紅線串起來,佩戴可以驅趕妖魔。

寫到這裡已經夜裡12點半了,太累了,算了,這篇就不說圖中失傳的玩具了,關於玩具回頭另起一篇吧。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
    】60萬件   位於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牆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
  • 漫步臺北故宮博物院
    歷史往往要留下一些滄桑和遺憾,藝術瑰寶在歷史的變化中常常或聚或散。中國的藝術瑰寶在20世紀前,多集中於皇宮內府,20世紀初集中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20世紀中葉,一宮國寶紛飛兩岸,「故宮博物院」也隨之有了兩個: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分別庋藏著中華民族的國寶。
  • 寶島臺灣遊記之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讓我感受到了兩岸文化是多麼的一脈相承,因為歷史和政治的原因又彼此被迫分離,這是多麼的讓人痛心,這對我們中華文明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多麼希望臺灣當局能夠早日回頭是岸,別只為了個人和團體利益而玷汙了整個民族的文化信仰。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Taipei『s National Palace Museum)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
  •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現在海峽兩岸交通十分便利,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寶藏,那是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作。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新華網臺北12月28日電(記者傅雙琪、姜克紅)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28日開館試營運,該館耗資109.34億新臺幣,歷時11年完工。,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知名展品「翠玉白菜」特展。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今天就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 媲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玉器珍品名錄
    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48年,前身是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105萬件),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道不錯的菜:「東坡肉」炒「翠玉白菜」
    一講到臺北,首先大家都會想到那裡的小清新、文藝範,還有就是夜市裡的美食。臺北並不算大,101作為地標有時候不經意抬頭就可能出現前方。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然而來到臺北,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打卡,看看這些國寶,在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
  • 臺北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位於臺灣省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 博物館 | 細數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始建於1962年,1965年落成,坐落於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臺北故宮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院前廣場聳立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
  • 【重溫經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元人集錦卷》
    若有相關則於雜記中引用。本卷中最早者趙孟頫,晚者已到洪武。顧復《平生壯觀》(1692年成書)記吳鎮《中山圖》尚是單行「白宋紙短卷」、馬琬《春山清霽》是「短紙卷」。  從整理歸納收藏印鑑,項子京於吳鎮《中山圖》及莊麟《翠雨軒圖》未曾收藏;李肇亨、張洽之兩人,於管道升《煙雨叢竹》也未曾收藏。又從諸件中有項元汴收藏印於左右緣多方,於隔水騎縫處僅存半印,可知散出後重裱所棄。項氏收藏轉移於李日華、李肇亨父子,李家又得《中山圖》及《翠雨軒圖》。再轉於張洽。
  • 故宮六百年鑑賞⑱|立秋「咬秋」,「咬」一口故宮裡的瓜
    後世多引用「瓜瓞綿綿」四字來代表多子多孫,家族興旺的寓意,而瓜果多子,也有相近的吉祥意思。相比較果蔬,兩岸故宮收藏的以瓜為題的書畫作品並不算多。但在這其中,宋代的錢選、清代的八大山人以及近現代的齊白石無疑都是「吃瓜」與「畫瓜」的高手。
  • 元 元人集錦卷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元人集錦卷》,圖錄見《故宮書畫圖錄》二十一(335頁-342頁),一卷之內共含8圖。每圖之上,乾隆御題詩,每卷之間,隔水有乾隆朝文臣奉題詩,均不錄。若有相關則於雜記中引用。本卷中最早者趙孟頫,晚者已到洪武。  從收傳史而言,《元人集錦卷》,此卷之完整著錄,最早見於清代吳升《大觀錄》(1712年),題名為《元人合璧卷》,所錄與今存並無異樣。
  • 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
    【新館建設】1948年底,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國民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運臺灣。原故宮博物院文物分3批運走2972箱。一起運臺的還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852箱及其他單位文物。1957年,在亞洲協會贊助下,在庫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覽所藏文物。1965年,在現址建成新館,坐落在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牆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新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與珍貴藏品
    博物館名稱臺北故宮博物院,英文名Taipei Palace Museum,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回溯歷史,其繼承了數千年華夏民族文化之珍稀,肩負了開物成務的重大使命。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主要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處的皇家珍藏,成為了臺灣多元文化源流極重要一部分。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都說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這些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雖然比起北京故宮還是稍微遜色一點,但是名聲卻比大陸南京故宮和瀋陽故宮更為流傳廣泛、深遠。這個和其中保存的國寶有分不開的必然聯繫,當然也和他本身的建造歷程有很大的聯繫。臺北故宮的建造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
  • 【經典解讀】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元人集錦卷》
    元 元人集錦卷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從收傳史而言,《元人集錦卷》,此卷之完整著錄,最早見於清代吳升《大觀錄》(安岐去世後,家道中落,部分散入江南人士,所藏大部分精品,納入清乾隆內府,《石渠寶笈續編》定為今名《元人集錦卷》,至今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承藏。卷中畫目名稱上略有更易,內容無異。  《安處齋圖》,單獨見汪珂玉《珊瑚網》(崇禎十六年成書)著錄,後尚有陳方一詩。顧復《平生壯觀》(1692年成書)記吳鎮《中山圖》尚是單行「白宋紙短卷」、馬琬《春山清霽》是「短紙卷」。
  • 這回,「臺獨」選擇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手
    明末清初,在收藏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被建立,為保護其收藏的文物不被破壞,在二戰前夕,故宮博物院不得選擇將文物南遷,運送到上海、南京等地。直至1947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才運回南京。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數千箱文物運往臺灣,而後成立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精品有什麼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總數雖然不及北京故宮,但頗多精品。此盆高6.7釐米,深3.5釐米,長23釐米,寬16.4釐米,是精品中的精品。汝窯傳世作品不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約20件,可惟獨此盆光潔無紋,充分展現了制瓷工藝對如玉釉質的無上追求。3 鍍金鑲珊瑚松石壇城壇城(Mandala)是藏傳佛教用以象徵宇宙結構的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