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認為,寶寶生病身體比較虛弱,應該讓他多吃一些營養豐富的飯菜,如在飲食中多加雞蛋來補充營養,希望寶寶儘快康復。其實這樣做不僅不利於身體的恢復,反而有損身體健康。
因為寶寶感冒發熱或腹瀉生病期間,消化功能紊亂,抵抗力低下,身體處於高度敏感的狀態,若這時再添加新的輔食,會加重胃腸道的負擔,極易引起過敏或胃腸道疾病,不利於患兒早日康復。正確的護理方法是鼓勵寶寶多飲溫開水。
添加新輔食一定要避開生病的時候。如果遇到生病,最好推遲添加。當病情較重時,原來已添加的輔食也要適當減少,待病癒後再恢復正常。如果寶寶想要吃東西,可以適當吃些水果、蔬菜及含蛋白質低的食物,切忌吃雞蛋。
怕寶寶嚼不爛香甜可口的食物,吃不下去不好消化,很多家長出於「愛」心,習慣於自己先把飯菜嚼碎後,再餵給寶寶吃,說這樣既避免飯菜燙著寶寶,又可以幫寶寶嚼碎食物,有助消化。其實這樣做很不衛生。
首先,人的口腔中存在著很多病毒和細菌,有的甚至患有口腔疾病。食物經大人的口咀嚼後餵給寶寶,大人口腔中的細菌、病毒就會乘虛而入,傳染給口腔黏膜軟、抵抗力弱的寶寶,就可能引起疾病的發生,如嘔吐、肝炎和結核病等,給小兒造成嚴重危害。
其次,成人替寶寶咀嚼助消化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咀嚼是消化食物的第一關,不僅可以促使口腔分泌唾液,使食物得到初步消化,而且還可以引發胃液的分泌,為食物進入胃內的進一步消化做好準備。但由於食物經成人咀嚼後,不再需要寶寶咀嚼,同時也就失去了這一鍛鍊的過程,久而久之,不利於寶寶頜骨和牙齒的發育,以及唾液腺的發育,自然消化能力和吸收能力也就跟著降低,影響寶寶的食慾。
咀嚼需要頜骨帶動面部肌肉不斷地運動,有助於面部健美,吃成人嚼過的食物,寶寶的咀嚼鍛鍊相對減少,也就直接影響到寶寶以後的容顏。所以說寶寶吃別人嚼過的食物,有百害而無一利。
成人咀嚼食物時,食物的部分營養成分遺留在口中,會影響寶寶的身體發育需求。
輔食添加初期由於寶寶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媽媽在為寶寶準備輔食時,有些食品應有所迴避,以下幾種食品應迴避
蛋清
受歷代人的生活習慣影響,認為雞蛋是最好的補品,殊不知蛋清中的蛋白分子較小,很容易通過腸壁直接進入寶寶的血液中,容易產生過敏反應。蛋清要等到寶寶滿一歲才能給。
韭菜、莧菜
韭菜、莧菜等蔬菜中含有大量草酸,在寶寶體內不易被吸收,還會影響寶寶對鈣的吸收,就會導致寶寶骨骼、牙齒發育不良。
菠蘿
菠蘿中含有對人皮膚血管都有刺激作用的菠蘿蛋白酶等多種活性物,寶寶食用後很快出現皮膚瘙癢、四肢口舌麻木等過敏症狀。
花生
花生過敏的寶寶,常會引起面部水腫或急性喉嚨水腫,嚴重的導致窒息而危及寶寶的生命。
如果你的寶寶對花生過敏,餵乳的媽媽也要忌食
精米、精面
穀類、澱粉類食物,很容易消化和吸收,且不易導致過敏,常常是寶寶的首選輔食。但有些過分注重營養的爸爸媽媽們常常會犯「過猶不及」的錯誤,為寶寶選精米精面來做輔食。精米精面中缺乏維生素B1,長期食用會導致口角炎和多種神經炎症,如腳氣病。
精細的穀類食物裡B族維生素遭到破壞,會影響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而且,還會損失大量的鉻元素,長期食用會影響寶寶的視力發育
誤區1:添加泥糊狀食物但是不減奶量
有些父母以大人的標準來衡量,輔食的量太少,所以不減奶量。寶寶的胃容量很小,容納的食物量是一定的。泥糊狀食物量越來越大,相應的母乳量越來越少,幾個月之後輔食就要佔主要地位了,但是絕對不能在奶量不減的情況下增加輔食的量。
誤區2:泥糊和奶混在一起吃
有的媽媽怕孩子不接受除了奶以外的食物,就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當寶寶添加米粉或者泥糊狀食物,把泥糊狀食物和奶混在一起添加,寶寶既容易適應食物的味道,又省事方便。但這樣就失去了我們添加輔食的意義了,阻礙了寶寶咀嚼能力的鍛鍊。
誤區3:為了夜間不餓醒,睡前餵濃食
當媽媽每天都很累,特別是晚上,由於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而且夜間經常因餓醒而哭鬧,使媽媽特別疲倦。於是有些媽媽就想怎麼讓寶寶不被餓醒呢,就採用睡前給孩子喝濃濃的奶。
古人云「胃不和則寐不安」,寶寶睡覺的時候胃腸道蠕動本身就不是那麼活躍的,如果睡前給寶寶餵濃食,會對寶寶的胃不好,容易消化不良。所以,不可在睡前給孩子吃過濃的東西。
當寶寶神經系統發育到一定程度,夜間就不用吃了。這是自然的發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