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去世後起搏器怎麼處理?

2021-01-19 掌上醫訊


作者: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心內科 郭國鋒

來源:掌上醫訊


心臟起搏器是一種植入於體內的電子治療儀器,通過脈衝發生器發放由電池提供能量的電脈衝,通過導線電極的傳導,刺激電極所接觸的心肌,使心臟激動和收縮,從而達到治療由於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臟功能障礙的目的。它主要由鈦金屬外殼、電極導線和電池組成。

1958年第一臺心臟起搏器植入人體以來,起搏器製造技術和工藝快速發展,功能日趨完善。但起搏器在拯救無數病人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安全問題,例如:起搏器植入術後感染、更換電池時再發感染,起搏器移位、電極脫落、線路破損,非磁共振兼容性起搏器不能夠接受MRI檢查,外力損害及黑客攻擊等隱患。患者去世後起搏器處理仍存在以下隱患。

在火化時,心臟起搏器可能發生爆炸!

也許大家認為火化就是燒死人,扔進去燒完就行,其實並不簡單,火化爐是一個工業用的火爐,它的溫度可高達 760-1150℃。確保能瓦解屍體。使用燃料包括瓦斯和柴油。很多的火化爐都是可調校的控制系統,用來監測火化時火爐的情況。

火化爐是密閉,只留下一個觀察孔讓火化工觀察燃燒情況。一般要保持微負壓,大概 -1Pa~-5Pa 左右。如果爐內壓力大於外部,火焰就會溢出來;如果負壓太大,外面的風進去太多,溫度就低,燃燒得就會很慢。而起搏器電池裡有一個真空的晶片,燃燒時會爆炸並引發壓力失衡,進而爆炸強度特別大。

據文獻報導[2],1976 年一名 70 歲男子的屍體在 800℃ 火化,5 分鐘後,4 次爆炸接連發生。爆炸造成:文獻未提及是否有人傷亡,事後發現火葬場的牆上被炸出一個手指大小的洞,足有半英寸深。


在火化的遺骸中,有五個圓盤「類似於步槍子彈的末端」,一段短的金屬絲和一塊金屬板,該裝置被鑑定為鋅-氧化汞起搏器。這是世界上第一例起搏器爆炸。

如今,大多數起搏器都使用鋰-碘-聚乙烯吡啶(PVP)電池——由於其更長的使用壽命,更小的電池體積和可預測的耗電量而被廣泛使用,還有其他起搏器電源包括鋅-氧化汞、鎳鎘和鈽-2388。這些新型起搏器火化後更易發生爆炸,爆炸程度更嚴重[2]!

電池的開發在起搏器的設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需要小體積的高能電源。進而無鉛起搏器(LP)是近年來起搏技術的一個新發展。整個控制系統被植入右心室(RV),故沒有皮下囊袋來放置起搏器,患者死亡後需要大切口打開胸壁才能取出[1]。

因為沒有明顯的手術疤痕,有可能在沒有通知火葬場工作人員的情況下,將帶有LP的屍體火化,造成嚴重爆炸事故發生。

在中國病人死亡後起搏器一般是隨同病人一起火化,並未在火化前取出起搏器,因此2016年4月5日,根據搜狐新聞報導,北京市八寶山殯儀館火化工王元元說,有一次,一具遺體裡安放有心臟起搏器,但家屬並沒提醒發生了一起爆炸。


在英國、德國和其他國家,承辦喪葬者須在運送屍體到火葬場前把起搏器拆除,並籤署一份聲明,指出已拆除所有心臟起搏器,並由火葬場工作人員使用金屬探測器進行檢查。火化完成後,火葬場當局會準備一張火葬的官方證明書給家屬,用來證明死者遺體已合法處置,證書必須與骨灰一同保留。

心臟起搏器火化可能造成死無對證


由於在中國病人死亡後起搏器一般是隨同病人一起火化,容易使證據毀滅造成死無對證。在2003年1月9日,根據新浪新聞報導王先生因心律失常到某大醫院住院治療。醫院決定進行埋藏永久式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手術結束後,王先生被推回病房,王先生覺得心慌氣短,當即休克。醫院立即組織搶救,後搶救無效死亡。當時,患者方、醫院方都沒有申請屍檢,屍體被火化,已植入王先生體內的起搏器也隨同火化掉。後家屬以心臟起搏器有問題為由索賠,法院認為證據滅失雙方都有責任,一審判醫院賠償8萬餘元。

「再生」起搏器回收給窮人  

在歐美國家,心臟起搏器、植入式心臟除顫器等這些植入醫療器械取出後通常被丟棄,因為歐盟和美國禁止使用「二手」植入醫療器械。一些慈善機構收集這些器械,送給發展中國家用不起新器械的患者。一部全新的心臟起搏器售價4000美元,一部植入式心臟除顫器2萬美元,窮人難以負擔。英國慈善機構Pace4Life專門在殯儀館收集心臟起搏器,把它們運到印度。[3]

美國密西根大學公益機構調查發現,75名使用二手植入式心臟除顫器的患者沒有發生感染,裝置也未發生故障。這一機構正在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申請在醫療落後的國家開展安全有效的回收利用人造心臟裝置項目。

現狀與未來

各國的火葬率差別很大,中國的火葬率約50%,日本的火葬率大於95%,而義大利的火葬率不到20%。受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響,以及政府監管。全球整體火化率一直在上升,因此,含有心臟植入電子裝置的身體火化的潛在危險是巨大的[1]。

2019年04月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等多國科學家在豬身上成功試驗了一種無電池裝置,證明豬心跳的動能足以讓它保持電量充足,因為豬心臟的大小與人類心臟差不多。這項突破不僅意味著不必再為更換失效電池而不斷手術,而且也為起搏器火化問題帶來新的解決途徑。

參考文獻
[1] Cheung L , Chan G C P , Chan J Y S , et al. Cremation of Leadless Pacemaker[J]. Pacing and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2017.
[2] Gale C P , Mulley G P . Pacemaker explosions in crematoria: Problems and possible solutions[J].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2002, 95(7):353-355.
[3] 伍傳軍.回收的心臟起搏器可繼續發揮作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科普版),2011(07):35.


@全體醫師

這有20G免費醫學資料只待你領取!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關注後回復「20」領取資料


內容涉及:腫瘤年會文檔、臨床操作規範、中西醫教材、中西醫書籍、名校授課視頻等資料。

相關焦點

  • 起搏器患者術後注意事項
    起搏器患者術後注意事項 特邀嘉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徐原寧   (接上期)普通起搏器植入後禁止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其他常規醫療檢查如超聲波、X線、CT、放射線同位素、心電圖等則對起搏器無影響。
  • 起搏器相關心律失常,識別與處理要點
    起搏器相關心律失常,識別與處理要點 來源於心在線 起搏器植入是治療嚴重緩慢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但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仍可能發生心律失常,包括由於起搏器功能障礙使原來的心律失常仍然存在,或者由於起搏器參與而引發心律失常
  • 安裝起搏器手術有何風險 起搏器手術後注意事項
    原標題:安裝起搏器手術有何風險 起搏器手術後注意事項   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心跳過慢,都可因此導致腦缺血和機體各個器官供血不足,使病人出現心慌、四肢無力、體力下降、頭暈、眼前發黑、暈厥等症狀,甚至會出現快速性心律失常,導致病人猝死。
  • 患者裝了心臟起搏器,能不能做磁共振
    可一聽說周阿姨3年前安裝了心臟起搏器,醫生有些犯難了。接診的骨科專家打電話諮詢心內科的項美香教授,她是專門做心臟起搏器的。了解情況後,她告訴骨科醫生,周阿姨的情況不能做磁共振。「病人植入了起搏器,把做磁共振的權利剝奪了。」
  • 裝上心臟起搏器≠進了「保險箱」
    通訊員 詹祥 記者 葛婷婷    「爸爸一年多前才裝了心臟起搏器,怎麼還會心臟病發作去世了?」董大伯的兒女怎麼也想不通。  前天,年過七旬的董大伯在與兒女吃完晚飯後,突發心臟病。雖經杭州第四醫院搶救,但由於呼吸心跳停止時間過長,最終還是離家人而去。
  • 患者心動過緩造影劑過敏 成功植入無導線起搏器
    12月9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劉興斌醫師率心衰與器械治療團隊在心臟超聲專家黃鶴教授的協助下,為一例有造影劑過敏性休克病史的高齡嚴重心動過緩患者成功植入Micra無導線起搏器。此次零造影劑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為全國首例,術後三日,患者已順利出院。
  • 87歲老人裝心臟起搏器後死亡 醫院被判一半責任?
    87歲的董老先生因突然暈厥到北京積水潭醫院治療,在安裝心臟起搏器手術後,病情反而加重,最終因肺炎身故。司法鑑定認為醫院存在醫療過失,董老先生的死亡與安裝心臟起搏器有一定關係。西城法院判定積水潭醫院負有一半責任,賠償家屬各項損失21萬餘元。
  • 歐洲曝醫療醜聞:有缺陷的心臟起搏器被植患者體內
    據《澳大利亞人報》11月26日報導,英國一名叫做莫林麥克利夫的老人此前在自己體內植入了一枚無線心臟起搏器。當有關數千種不安全的醫療設備可能被用於患者身上的報導出現之後,這名患者開始追問這種裝置為何會被植入自己體內。。
  • 【起搏器系列之六】 起搏器基礎知識
    人工心臟起搏器從最初的簡單電晶體裝置逐漸進化為現代的擁有諸多複雜功能的微電腦裝置。世界上的第一臺植入式心臟起搏器。簡單回顧下歷史,我們來一起看一下現代起搏器的基本組成部分和起搏器如何工作,為了學習起搏器的功能,掌握這些基礎知識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起搏系統的構成。
  • 動畫演示起搏器植入
    它不作為一個單獨的起搏模式而僅作為DDD(R)發生模式轉換後的工作方式。功能介紹起搏器植入後可自動定期記錄、搜索患者心律和起搏器工作狀態,然後將這些大數據綜合、歸納、分析,做出判斷後自動調整起搏參數以適應患者的需要,不再需要人為進行幹預。當然,這些自動化功能也需要進行人工隨訪以確定其工作方式的正確性。
  • 廣西完成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新術式將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7月10日上午,自治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團隊為一名77歲患者完成廣西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標誌著我區無導線起搏器治療心律失常新時代的開啟。患者潘先生77歲,因反覆出現頭暈、心慌、氣促,多次就醫症狀無明顯改善。於2020年6月底到自治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就診。
  • 87歲老人裝心臟起搏器後死亡 積水潭醫院被判承擔一半責任
    本報訊(記者孫瑩)87歲的董老先生因突然暈厥到北京積水潭醫院治療,在安裝心臟起搏器手術後,病情反而加重,最終因肺炎身故。司法鑑定認為醫院存在醫療過失,董老先生的死亡與安裝心臟起搏器有一定關係。西城法院判定積水潭醫院負有一半責任,賠償家屬各項損失21萬餘元。
  • 醫生給患者裝上膀胱起搏器,想尿就尿!
    二期植入後X線片永久刺激器及電極手術患者,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大便也非常困難,常常需要家人用手從肛門往出摳,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多方治療,吃了很多種藥,效果不佳,情緒非常低落,近日來到西安市紅會醫院治療,該院泌尿外科孫小科副主任針對小方的病情,採取骶神經調節治療法,在體內植入膀胱起搏器,手術後第二天,小方排氣明顯增多,兩周後可自主排尿排便,看見這種驚人的效果,小陳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要求永久刺激器植入,現在小陳排尿排便和受傷前一模一樣,即將康復出院的小陳非常高興
  • 全球最小心臟起搏器成功植入七旬患者體內,進博會「明星產品」加速...
    昨天,記者從上海市同仁醫院獲悉,首屆進博會「明星產品」——全球最小心臟起搏器Micra近日在這家醫院成功植入患者體內。  這款無導線起搏器是今年上海市醫保目錄下的第一個新增耗材項目。新科技產品以「加速度」抵達百姓,得益於上海市推出的「一網通辦」高效政務系統,讓新技術產品醫保準入的審核流程化繁入簡。
  • 86歲高齡心動過緩患者造影劑過敏,成功植入無導線起搏器
    多方諮詢下,家屬了解到目前起搏器植入分為經靜脈有導線的傳統起搏器和無導線的新型膠囊起搏器兩種,無導線起搏器植入微創、無切口、恢復快、中長期併發症比率低。患者高齡,合併症多,胸廓畸形,傳統起搏器術後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較高。患者及家屬到吉林及北京多個大型醫院診治以後,確定選擇新型無導線的膠囊起搏器,並慕名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內科做植入手術。
  • 紅會醫院︱膀胱起搏器 根治患者「方便」問題
    據了解,患者是在工作中因事故造成腰1骨折引起脊髓損傷,不能自主排尿,依靠留置尿管導尿,經常出現泌尿系感染,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大便也非常困難,多方治療效果不佳,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為了能幫助向武解根治疾病,泌尿外科的醫生最終決定採取骶神經調節治療法,在體內植入膀胱起搏器。手術兩周後患者已經恢復正常,這讓向先武和家人高興不已。
  • 海慈心臟中心心內二科成功為患者植入抗核磁共振起搏器
    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發展,老年患者對核磁共振兼容型起搏器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抗核磁起搏器優勢在於能夠真正做到「起搏共振兩相宜」,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確保患者得到最佳治療。崔國方主任醫師經過仔細查房認為患者有明確的心臟起搏器植入適應症,同時考慮到患者有過腦梗死病史,今後做核磁共振檢查的可能性較大,故建議患者植入抗核磁共振起搏器,1月5日,崔國方主任醫師、範廣慈副主任醫師順利為患者植入抗核磁共振起搏器,目前心臟中心已成功植入2例抗核磁共振起搏器,臨床效果良好。
  • 心臟起搏器:需要你關心!
    據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心血管內科主任王景峰教授介紹,除了藥物治療、心臟移植外,心力衰竭、心跳不慢的病人目前也可採用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在心臟起搏器植入之前,患者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把起搏器植入心臟安全嗎?植入後會不會感覺疼痛或不適……對此,醫生們總是不厭其煩地解釋。可在患者接受植入手術之後,提問的人卻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
  • 「修理」起搏器,省錢效果好!擴張型心肌病患者受益匪淺的新選擇
    3月17日,長城醫院•哈特瑞姆心臟專科為一位安裝過ICD(植入型體內自動除顫器)的擴張型心肌病患者植入了希氏束起搏電極,「修理」完起搏器後,當天患者胸悶、氣短等不適狀況就得到了明顯緩解。患者小檔案43歲男性,5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了胸悶、氣短、活動後乏力等情況,在當地醫院就診,發現左心室增大,後就診於北京某醫院,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
  • 起搏器植入的相關問題——王炎
    擅長各種心動過速消融手術:室上速(包括陣發性室上速、房撲;房速、心房顫動(房顫)的導管消融;各種心動過緩的起搏器植入(小切口無拆線方案):病態竇房結症候群,房室傳導阻滯,房顫伴長RR間期心動過緩的治療。目前在武漢同濟醫院心內科,我們手術組採用特殊處理辦法,大多數患者起搏器植入術後直接步行返回病房,無須嚴格臥床,第二天檢測起搏器和換藥,如果無特殊,第二日即可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