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想要貶低我,
那我就把自己放到最低,
剩下的就只有往上的空間了。
——黃渤
娛樂圈有很多後起之秀,入圈的時間可能並不比同時代的人早,但是卻能取得這麼大的口碑和成就,黃渤就算其中一個。
很多人對黃渤的認知更多的是雙高——高情商,高智商。但他能走到現在這一步更多的是因為,他始終能清醒自持,明白自己處於什麼位置,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事兒。
28歲的黃渤,懂得因環境而變,調整自己的狀態和定位,清醒且自知。「野路子」出家的黃渤,拍了《上車,走吧》出道,表演也很有天賦,,但終歸是對表演一知半解,所以就想上科班學點兒專業的。他連考兩年北影沒成,便靈光一閃決定曲線救國,放棄表演系,報配音系,這回終於考上了。
黃渤的演戲,更像是對夢想的探索。從登上熒幕開始,讓一直在嘗試非常多不同的角色。從《瘋狂的賽車》開始嶄露頭角,《鬥牛》拿了金馬影帝,隨後《泰囧》的迅速走紅,《親愛的》、《心花路放》、《尋龍訣》票房、口碑一路飆升。他回應了所有人的期待,也成就了「70億影帝」。可是,在人生第一個全盛時期,他決定暫時息影了。
居高位知自省,拒絕浮躁,懂得從喧譁中抽離開來,這是黃渤獨有的魅力。在息影期間,時常約上好友喝點小酒,嘮嘮嗑,沒事兒就玩會兒攝影,畫會兒畫,真正的回歸生活。
黃渤不停地跳出安全地帶,不停地突破自己,在觀眾認為他是個好的喜劇演員的時候,他告訴所有人,他其實是一個演什麼是什麼的好演員。
他永遠是一個自己該幹什麼的人,就像他26歲知道自己該上科班一樣,成名後的黃渤也去參演了話劇《活著》。
我們都知道話劇舞臺才是最磨練人演技的舞臺,不僅門檻高,演起來也最累,需要長時間的聯排和巡演,對演員來說既是考驗,也是提升業務能力的機會。話劇《活著》三十場下巡演下來,有些媒體甚至說「黃渤的「富貴」無人取代「。
對於演員,他始終抱著一顆敬畏的心,審視自己,調整自己,做一番事業。不管是電影、電視劇還是話劇,只有劇本好壞,沒有載體之分。他一直做的事情就是演戲,演好戲。
而今,黃渤決定自己做到導演了。籌劃八年,光劇本就打磨了兩年多時間,拍了《一齣好戲》。也許,對於現在的黃渤,導演是他覺得想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