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緒管理能力裡,藏著你孩子的未來

2020-08-29 推麼推文化傳媒


多年前,曾看過一部墨西哥電影《美麗的秘密》,其中一個片段讓我記憶猶新:


小男孩霍爾蓋因為不喜歡上學,常常惹老師大發雷霆。在一次惹怒老師之後,被老師懲罰一個星期不準上學。後來,在家無聊的霍爾蓋誤闖小鎮的「鬼宅」,遇見了一位老夫人,幾次談話之後,兩個成了忘年交。


霍爾蓋得知老夫人沒有孩子時,兩人有了這樣一段對話。


霍爾蓋:「你為什麼不想要孩子?」


老夫人:「那是因為人和人的想法不一樣,倒不是我不想,而是我認為沒法使孩子快樂。」


霍爾蓋:「為什麼?」


老夫人:「因為我當時不快樂。」


雖然老夫人的想法不能代表大眾,但她的言語裡,透露著這樣一個信息:不快樂的父母,養不出快樂孩子來。我覺得她的話有一定道理。畢竟,無法掌控自己情緒的父母,很難培養出樂觀自信、開朗大方的孩子。


父母情緒越壞,孩子越自閉


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凌霄一家四口原本相親相愛、其樂融融,可一次意外打碎了這一切。


爸爸凌和平工作忙很少在家,媽媽陳婷外出打麻將時擔心孩子私自外出,於是將凌霄和妹妹鎖在了家裡。


誰知,凌霄餵妹妹吃核桃時,妹妹不小心噎著了。反鎖的門、轟隆的雷雨聲阻斷了凌霄求救的路,妹妹不幸生亡。


遇到這樣的事,一家人難免傷心難過,作為母親的陳婷更是痛苦難當。可惜的是,她走不出痛苦,更忍不住在兒子的傷口上不停撒鹽:


不按時給孩子做飯;將凌霄收藏的全家福撕毀,並扔進垃圾桶;三天兩頭與凌和平吵架摔東西,還在吵架時打罵凌霄,將問題和責任歸咎到凌霄身上。


如此之下,凌霄漸漸封閉了自己的內心,凌和平也說:「凌霄原來性格開朗極了,愛說愛鬧。現在,話都沒幾句了。」


而反觀李尖尖一家,同樣是失去親人,可李爸只是偷偷地思念妻子,在孩子面前始終樂觀豁達,寵她愛她,鼓勵她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女兒沒有失去原本屬於她的童年樂趣。


為人父母,不可避免都會遇到很多糟心事。有情緒是正常的,但任由自己的情緒在孩子面前爆發,或與伴侶爭吵摔東摔西,或打罵孩子,可能會給孩子小小的心靈引起海嘯般的震動,甚至會跟隨他們一生。


在壞情緒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時常會驚恐莫名,生怕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事,若沒有大人的疏導,久而久之他們會關閉自己的心門,長大後,很容易活成一座孤島。


父母控制好情緒,孩子會有安全感


知乎上一個匿名網友講過自己的親身經歷:


因為生病,她在臨市一家大醫院住院治療,孩子就留在家裡,由孩子爸和孩子奶奶看著。


中途放長假時,孩子爸將大寶帶過來看她。無意間,她發現孩子的頭上爬滿了蝨子,那絕不是一朝一夕才有的。她很想質問孩子爸,兩個大人在家看著孩子,怎麼孩子頭上長了這麼多蝨子都沒人知道。


可是,她卻忍了下來,平靜地給孩子爸說了情況,讓他趕緊去買篦子和治療蝨子的藥物,然後給孩子班主任發了信息,讓班主任在班級群裡通知家長們注意一下自家孩子的情況。


大寶得知自己的情況之後,一個勁兒地問她:


媽媽,這個能治好嗎?

媽媽,我怎麼會長蝨子呢?

媽媽,同學們知道了,還會跟我玩嗎?


她耐著性子給大寶解釋:「天氣炎熱的時候,不注意衛生的話,人的頭上很容易長蝨子。媽媽小時候頭上也長過,只要治好了就沒事兒了,同學們還是會跟你一起玩的。不過,以後一定要講衛生,勤洗頭,勤洗澡。」


看著孩子常常地舒了一口氣,她才明白孩子心裡的擔憂,暗自慶幸自己沒有對孩子爸發飆,不然,不知道孩子會不會有心理陰影呢。而孩子爸後來也主動承認錯誤,說是自己沒看好孩子,讓她擔心了。


遇到事情的時候,如果父母一味指責對方,或者大吵大鬧,只會讓孩子覺得事情很嚴重,並產生危機感,如果孩子的內心還不是很強大,就容易引發一系列問題。


與其當著孩子的面發洩情緒,不如讓孩子看大人如何解決問題。


畢竟,孩子們來到這個世上,最初的安全感基本上都來源於自己的父母親。如果父母將注意力轉移到解決問題上,孩子們也會從無形之中中吸取力量,並獲得安全感。


父母情緒越好,孩子才能越出色

曾經在雜誌《現代婦女》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斯蒂文·格倫打開冰箱想自己拿牛奶喝,因為手小牛奶瓶又滑,不小心將牛奶撒在了地上。不知該怎麼辦的格倫哇哇大哭起來。


聞聲趕來的媽媽既沒有斥責格倫,也沒有懲罰他,而是幽默地對他說:「我還從來沒有看見過這麼大的一灘牛奶呢,真是令人震驚呀」,格倫頓時破涕為笑。


媽媽又說:「既然已經這樣了,我們打掃前先在『牛奶河』裡玩一會兒吧」,接著和格林一起在牛奶裡做起了遊戲。


等格林玩盡興之後,媽媽對他說:「既然是你牛奶潑在了地上,那麼你就應該將地上打掃乾淨。你是喜歡用海綿、拖把還是抹布來收拾牛奶呢?」


格林選擇了用海綿將牛奶吸乾淨之後,媽媽拿了個瓶子過來:「剛才你做了一次失敗的嘗試,沒能用小手抓住奶瓶。這會兒你將這個奶瓶拿到後院,再做一次實驗,看能不能將奶瓶裝滿水。」格倫欣然前往。


長大後,成為科學家的格倫在接受採訪時曾說:「我之所以比一般人更有創造力,與母親的引導密不可分。」



柏拉圖曾說過:「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就能決定他未來往哪裡走。」


生活中,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控制不住情緒的大人們總是火冒三丈,對著孩子一頓訓斥,而格倫媽媽卻反其道而行之。她先用溫和幽默的話語讓格倫情緒穩定下來,然後將「壞事」引導成為訓練孩子能力的「好事」。


格倫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不僅能夠坦然面對自己所犯的錯誤,勇於改正,還逐漸更加了自信和勇氣,為他將來成為科學家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蒙臺梭利曾說過:「我們對兒童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們的一生,也決定著他們的一生。」


人生實苦,每個人可能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雖有萬般難處,也請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在孩子面前。


不要讓這個依靠我們的小生命,還沒能體會世間的美好,就先領教了父母猙獰的面孔。


孩子們內心美好世界的坍塌,往往只是一瞬間的幻滅。


請珍惜與孩子這一世的緣分吧,從在孩子面前hold住自己的情緒開始。


共勉!




推麼推籤約寫手|銅豌豆

編輯|琪鵝

審稿|薛笨笨


聲明:本文所述內容為作者原創獨立觀點,不代表推麼推文化傳媒(ID:atu0003)立場。圖片授權基於CC0許可協議,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父母的情緒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我們都說有一個情緒穩定的母親也一定會有一個情緒穩定的孩子。而孩子安全感的缺失又是由誰造成的,持續的安全感缺失又會對孩子的成長完成怎樣的影響?一歲半的小女孩著急了會打人甚至用嘴咬人,平時也很著急,很容易發怒。其實我們都會覺得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最好玩的,有點心眼還特別喜歡逗大人玩。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種種表現,原來是有一個情緒不穩定的媽媽。
  • 5歲女童被虐去世,閉眼前仍求媽媽抱抱,你的情緒藏著孩子的未來
    導讀:5歲女童被虐去世,閉眼前仍求媽媽抱抱,你的情緒藏著孩子的未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5歲女童被虐去世,閉眼前仍求媽媽抱抱,你的情緒藏著孩子的未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人生之路:你生活的圈子,藏著你的未來
    很多人都想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裡去,是為了孩子的前程,還是為了自己的面子?這個故事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小強從小就沒了爸爸,一直和母親相依為命,因此家庭環境很普通,小強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在學習上格外努力,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所有人都認為,小強以後一定能夠考上一所好的學校。
  • 父母的話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這時,孩子爸爸看到了,不但沒有能力讓孩子的情緒恢復,反而火上澆油地責備起妻子:」你看你怎麼帶的什麼孩子,都學會摔東西了,養的什麼壞毛病?」妻子一聽,心裡委屈得很,開始反駁孩子爸爸:「你平時不管孩子也就罷,一出了問題就知道指責別人。」
  • 孩子情緒管理能力培養
    主講人:陳熒南寧市興桂路小學專職心理教師管理情緒的方法1.接納孩子的情緒 對於孩子的消極情緒,我們不要去否認、壓抑孩子的情緒,我們首先要知道,無論孩子有什麼情緒,都是正常的。 在面對孩子發洩情緒的時候,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我是在關心你。
  • 你所喜歡的,藏著你對未來的期許
    01你所喜歡的,藏著你對未來的期許。你羨慕的人是你的「想成為」。她朋友圈裡的那條:去年我以親友團的身份在臺下和xx說:他們真的太優秀了,明年要有機會站在那上面就好了~一年~前天xx說:看到我身邊的你實現了一年前的小願望真替你開心。今天真的就站在了去年心念的臺上,雖然是以主持人的身份。
  • 孩子情緒管理太差?培養孩子的「加法思維」,增強情緒控制能力
    這篇文章就教給各位家長一個培養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的妙招——加法思維,巧用&34;,家長能夠更加情緒地引導孩子正確梳理自身的情緒,讓孩子學會做情緒的主人。小小年紀,就總是&34;,這種情緒的起伏變化反應著孩子情緒管理能力。從心理學來看,孩子在小的時候,情緒反應由大腦中的杏仁核作主導,其中&34;的功能會使孩子認為世界就是&34;的。這時,孩子不具備同理心,不具備顧及他人情緒的能力。
  • 孩子發脾氣就摔東西?訓練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疏導負面情緒
    每次遇到孩子生氣的情況,鈴鐺只能好聲好氣地哄勸孩子,可孩子依舊不聽話,把玩具、家裡的東西往地上和牆上砸。孩子的表現讓鈴鐺頭疼不已,鄰居也多次上門投訴,她只好一一賠罪道歉。朋友告訴鈴鐺,孩子這是缺乏情緒管理能力的表現,需要儘快培養他的這方面能力。
  • 孩子隨意發脾氣,情緒管理能力差,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似乎生活中的每個場景都無法擺脫熊孩子帶來的喧譁,這就會使那些安靜乖巧的孩子更加得來不易,而且作為熊孩子的父母也非常焦急,因為孩子總是隨意發脾氣,經常被認為是情商低的表現,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如此差,不僅會影響他的生活,在未來也會影響他的事業發展。
  • 你說的話裡藏著孩子的未來,細思極恐,你家寶貝還好嗎
    好好跟孩子說話,孩子的性格學業都會發展得很好。反之,你的孩子會毀在你說的話裡,你的話裡藏著你孩子的未來。我的女兒現在一周八個月,還不會說話但是她能聽懂大人的話。女兒還小,她其實是什麼都不懂的,她的所有行為都是在模仿大人,或者是在聽你的引導。
  • 孩子鬧情緒怎麼辦?教你三步處理法,搞定孩子的情緒管理
    教你三步處理法。第1步 接納孩子的情緒舉個例子,在商場,孩子想買一個玩具,但是你不同意買。孩子開始哭鬧,不肯走。首先,不管你認為他是有理還是無理取鬧,在孩子看來,這是一件對他來說很重要的事情,而且他的訴求沒有得到滿足。
  • 孩子的好奇心藏著他的未來!
    就在最近,網絡上展開了一場討論,討論的主要內容是孩子的好奇心問題,引得了眾多網友和家長們紛紛留言,有網友說:孩子的好奇心很珍貴,應該好好保護,這樣孩子就能對學習產生無窮的興趣了。也有網友說:孩子的好奇心很普通,而且也是孩子一時性的好奇,不需要怎麼理睬。然而,我們的教育專家給出的觀點是:請家長們好好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藏著他的未來。
  • 如何幫助孩子處理「消極情緒」?訓練孩子「情緒管理能力」很重要
    當孩子的消極情緒只能用這種方式來發洩,其實是父母的不盡職,沒有訓練孩子擁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這才導致了孩子這時候只能夠通過這種無用且令人厭煩的方式宣洩自己的情緒。為此她看了不少關於育兒方面的書籍,聽了許多育兒專家的課程,這才總結出了一套適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法。每當孩子開始發洩自己的消極情緒時,小寶媽媽都會把握住這個機會,和孩子進行訓練情緒管理能力的任務。
  • 批評會削弱孩子大腦的情緒感知力!這樣才能幫孩子情緒管理能力
    有研究表明,經常被父母批評的孩子,大腦對他人面部表情情緒信息的解讀和感知能力較弱。、情緒感知能力呢?事實上,類似嫉妒害怕憤怒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如果我們想要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首先就要客觀對待他們產生的各種情緒。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產生這些情緒是正常的,我們要做的不是壓制和拋卻這些情緒,而是要通過恰當的方法去表達、去發洩、去調整。
  • 孩子情緒管理能力差,家長不妨這樣試一下,比你吼一萬句都管用
    如何從幼兒期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很多時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發現,有些孩子在情感方面比較冷漠,或者是非常任性,不能從他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其實這都跟孩子小的時候情感沒有得到認可或者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有很大關係,那麼我們如何在孩子小的時候幫助他們呢?
  • 你的焦慮裡藏著你努力的樣子
    可是我還是會有焦慮,總是擔心老人孩子會生病,害怕自己不能給予他們更好的生活。前兩天,一篇文章《那些陪睡的媽媽,全世界都欠你一個擁抱》在朋友圈瘋傳,看後感激涕零,我覺得我可以寫個升級版《那些克服內心焦慮,對孩子溫柔以待,全心陪伴孩子長大的職場媽媽,全世界都欠你一次認可》。
  • 擁有這項能力的孩子,有你想不到的未來
    要是一個孩子被控制到你讓他往東他就往東,你讓他往西他就往西呢,這樣的孩子在自我探索的欲望上,是絕對不會令你滿意的。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越來越難以自控,注意力總是無法集中,無論做什麼都很容易放棄。沒有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孩子的人生就沒有明確的方向,仿佛無頭蒼蠅四處亂闖,又處處碰壁。
  • 2-9歲情緒管理性格培養必入繪本推薦:輕鬆化解孩子負面情緒
    兒童心理學家說:3-6歲的孩子正處於「情緒腦」發展的關鍵期,一旦有任何的事,讓他感覺不舒服,他的內心立刻會被情緒腦打擾,由於孩子不會用言語來表達,因此便會用我們看到的負面情緒來表達。只有我們抓住孩子情緒管理的關鍵期,及時引導,孩子才會趕走負面情緒,擁有更多正面的情緒,孩子內心也將變得更加陽光。怎麼引導?通過繪本故事引導就是個好方法。
  • 參考英國早教大綱EYFS,分析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英國人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是從出生就開始的,因為針對0-5歲的孩子,全英實施統一的早期教育大綱EYFS(早年基礎階段),從個人社會情感,語言,身體,數學,英語,藝術及對於世界的認知七個方面綜合發展孩子的潛能。當今的中國,虎媽貓爸們除了培養孩子的智商,也越來越重視對孩子情商的培養。
  • 11種方法增強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Barish說:「讓你的孩子參與是直升機育兒的另一種選擇。」當你的孩子遇到問題時,問問他們能做些什麼來解決它。家長們很少這樣去做,因為他們分心於他們能做什麼來解決問題。讓他們參與會改變渠道,鼓勵孩子解決問題,進而加強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