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理解女生的思維方式,所以去調查研究,找出規律寫了那篇《C30:如何追女神!》——通篇都沒有闡述技巧,而是闡述原理。因為原理在底層決定了上面演化出來的一切,上層的一切都是實踐的技巧,當技巧遵循了原理所揭示出來的規律就會產生積極的效果,反之,則會無效。不管是商業活動,還是社會治理,究其根本都是生命體在其生存結構中的求存行為所演化出來的聯動和疊加。所以,《結構學》闡述的底層邏輯在更大的範圍內具有通用性。根據版權轉讓合同,《結構學》書中的內容不能對外公布,我將根據書中內容揭示的原理,發一點簡單應用。
源頭的悖論
在所有的關係之中,具有血緣連接的親子關係是最親密的。然而,我們每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跟父母之間的衝突都是不可避免的,長大以後面對形形色色不同的關係,衝突更頻繁。這場衝突引發的無力感往往讓人感到絕望,壓抑和痛苦!
我青少年時期特別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看書,因為不讓我看電視,只能看書。看到入迷的時候往往會忘記時間,過了12點還在看。我媽看到我的房間裡燈還亮著,就過來敲門。我通常會把燈關了,然後湊到窗臺旁邊用月光繼續看。她又不安心,我只好很生氣的把書合上,然後去睡覺。結果過一會兒她又來了,並非來檢查我是否睡了,而是她覺得我不是心甘情願的去睡覺,她心裏面不安。為了抵消這種不安,她往往會過來指責一通,出出氣。如果我忍不住頂嘴,就會火上澆油。因為從我的視角來看,我已經迫於你的壓力,遵守了你的規則,你還要怎麼樣呢?有完沒完!多年以後我才能夠理解:她真正的需求不是為了確立一種我會按時睡覺的規則。她真正的需求是外部的世界符合她的預期——如果更大範圍的人和事對她而言不可控,那麼兒女的行為必須符合她的預期,才能讓她感到心安,讓她感到對自己的世界還有主導力。我的不識抬舉破壞了她這最後的訴求!這就好比一個窘迫的長輩跑到你家來,他會特別強調輩分並挑禮節,對你進行道德指責。你必須以超出正常的熱情,周到和尊重,他才會感到心安。
我們的文化中,是非標準是根據人與人之間關係遠近來做出的。這一特徵更偏向感性,而非理性。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邊界很模糊——大家並不試圖確立可被遵守的行為規則,而是以自己為中心,根據關係的遠近劃出圈層,依據別人的行為是否讓自己心安為唯一標準!根據這樣的結構特徵,關係越近衝突往往就越大——因為這是一個天然的悖論:我的行為滿足你對自己的主觀世界擁有主導性,你的行為就會讓我無法心安!3700年來,我們社會的精英群體把所有的關注力都傾注在兩個字上面:倫理。說白了就是如何拎清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什麼3700年來都沒有拎清楚?因為這個結構從根上就存在悖論!
俗話說:善行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惡行論跡不論心,論心天下無完人!我們的文化更注重前半句,而不注重後半句。千百年來,法律意識淡薄,但倫理道德卻異常的豐富——那種底層悖論導致內心戲很足,自己先挖個坑,然後再去填,並從中獲得一種自我感動。無論是個體還是整個社會的時間精力及所有的一切都消耗在這種沒有價值的折騰上面,從而無法聚集起富餘的能量去搭建更複雜的共同體。
障礙的源頭
當你感受到自身弱小的時候,你就會有很多求而不得的痛苦。對人和事的感知就會過於敏感和細膩,情緒容易產生聯想和疊加,並習慣性輕率的得出結論,再以這種結論為藍本描繪出一種讓自己無法忍受的景象。緊接著內心就會面對這種想像的情景泛起一種恐懼和無力感,為了擺脫這種想像出來的感覺便會急於拒絕和逃離。
衝突,逃離,求而不得,自我暗示,更害怕衝突,習慣性逃離,進一步疊加求而不得的自我質疑和深深的絕望。一旦陷入絕望的深淵,就會啟動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憧憬著遙遠的未來存在著一種為自己量身定做的美好,並以此為自身不斷逃離的藉口和寄託。當這種自我安慰的玫瑰色光環褪卻以後,又發現根本不存在抵達那種量身定做的美好境界的路徑,甚至連一張找到它的地圖都沒有!
安全感是所有人最底層的缺失,它源於自己對這外部世界的無力。《結構學》的《F2:精神結構》中闡述過:當感知系統對內感知形成的抽象自我對感知系統對外篩選形成的主觀世界擁有主導性的時候,會讓生命體產生一種自我強化的正向刺激。反之,會形成自我強化的反向刺激,並啟動保護措施。之所以會啟動保護措施,是因為反向的自我強化會讓抽象的自我感知不斷失去存續所需的外部資源——主觀世界裡面的一切都是生命體存續所需資源的抽象——就如同金融對產業的抽象:當資金鍊斷的時候,企業就死了。所以會啟動一種保護機制,讓抽象自我感知到自己並未失去自身存續所需的外部資源。
不管這種保護機制採用什麼方式,總的來說是極力營造一個靜態的外部環境來讓自我感受到安全。我們在《結構學》中闡述過:情緒,金融和科技元素,是能產生結構力量的——具體來說,科技元素能,把遙遠的資源加以利用,解決眼前的問題——這個遙遠不僅僅包括時空距離,還包括能量轉化的過程比較複雜。金融能夠把未來的資源提到當下來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而情緒則可以把不存在的資源當做存在的資源去解決眼前的困境,繼而引導一種預言的自我實現。
我們在《結構學》的框架中講過生命體是一種有序的結構,都需要面對死亡的威脅,對維繫存續的資源擁有無限的需求。擁有資源會強化自我的主導性,增加確定性,強化安全感。因此,強者才能包容。擁有富餘能量的個體才能與其他的個體去構建更複雜更龐大的共同體。小到兩個人的親密關係,大到國家之間形成的聯盟,無不如此!
個體形成的共同體能夠不斷的創造增量,才會擁有更多的強連接,融合的越充分,幸福感,確定性,安全感才會更強。反之,就是無窮無盡的撕扯,逃避和指責——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摧毀共同體!處於撕裂狀態的共同體,修復成本只會越來越高單,一旦超過某個閾值,所有成員都會主動加速將其摧毀並從中解脫。
強者的方式
根據《結構學》的基本原理,個體與外部建立的任何關係都是搭建更大的共同體。共同體內部的約束,是個體行為的邊界。這種邊界是由彼此建立和維護的連接確立的。建立和維護這種連接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只有能量富餘者才能夠與外部建立並維護連接去構建更大的共同體!連接能否維繫,依賴於這種連接所構建的共同體是否創造增量。一旦不能創造增量,並且開始消耗存量。連接將無法維繫,必然導致破裂。這小到兩個人的關係,大到一個社會的財政赤字,概莫能外!
任何宏偉的建築都建立在牢固的基石之上,標準化是能夠不斷向上累積的基礎。所謂標準化,就是每一步都是確定的。因此,安全感基於一些確定性的東西。越是底層狀態就越強調自我感受,越是上層狀態就越強調遵守規則。不是那些人蠢,而是通過遵守規則能夠在更大的範圍內建立確定性的邊界。在這種確定性的範圍之內,就能以更低的成本獲得安全感。從而將精力,時間和各種資源用於創造增量,並形成良性循環。所以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方和圓都是秩序。秩序產生力量,也產生美!
我們在管理一個組織的時候,不是每天用熱情去不斷溝通,協調,安撫和恐嚇——那種博弈是能獲得滿足感,會讓你有一種主導自己世界的虛幻。但它就像紙糊的一樣,很容易破碎——按下葫蘆飄起飄,很快讓你精疲力竭。所以,成熟的管理者是先確立規則,然後公示規則,最後自己帶頭遵守規則。這就像在人群之中樹立一面旗幟,大家知道向哪裡靠攏——從而讓無序變成有序,旗幟就成為共同行動的指引。所有創造增量的方式都是讓無序變成有序的過程。
世界上不存在無緣無故的愛:即便是親子之間,以愛的名義賦予的一切也是存在成本的——成本只會轉移,不會消失。父母熱愛自己的子女是因為子女是父母血脈的延伸——古代立太子的詔書都會寫上「深似朕躬」——因為像自己才立為儲君,這種愛源於對方能擔負起秩序傳承的責任。在與外部建立關係構建共同體之時,有成本意識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怨恨和那麼多的異想天開。沒有支付成本就獲得的東西,就如同債務,債務的形式多種多樣,但不管是哪種形式的債務,都既要還本金,還需支付利息!
任何人與外部建立一種關係都是為了構建一個共同體去創造增量,實現一個具有明確導向性的目標。如果沒有目標,也就不需要搭建共同體,更不需要有強大的工具!讓自己變成強者,才能夠遇到強者。經過時間篩選以後,你身邊的人絕對和你一樣。只有能量相當的人才能相互識別,無限風光在險峰——構建任何一種共同體都是勇敢者的殊榮。幼兒園的小朋友學到的第一件事情是:我把我的蘋果給你,你把你的香蕉給我——在強者的字典中愛是一種給予,不是索求!
《結構學》覺悟社內部培訓專用!
已經預定的不受版權合同影響
獲取《結構學》發消息:覺悟社
點擊下列連結,閱讀更多:
F3:結構力量
C4:道德與宗教!
C30:如何追女神!
C27:職場中的真相!
A61:與所有人為敵!
A63:匱乏感是一種惡疾!
A64:人和人真的不同!
公告:《結構學》宣言
依依東望,望的是時間!
A62:為什麼需要外匯儲備?
A56:劉邦為什麼要換太子?
A53:一觸即發,何去何從?
A50:為啥又談崩了!
A47:邊緣人無法逆襲!
A46:淤積的小市民!
B4:你不必為華為擔心!
C12:務必要振興建設兵團!
幾次成功的結構學預判
A51:用稀土來反擊晶片危機?
C20:行為的內在驅動力!
向正在坍塌的地方踹上一腳!
A28:40年前的今天改變了世界!
書讀得比你少,為何混的比你好?
A34:爛父親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A52:可以妥協,但不跪下!
警報:《結構學》的目錄和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