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CI設計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不管用什麼器皿,還得看裡面...

2020-12-20 21CN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陳席元)12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CSSCI設計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不管用什麼器皿,還得看裡面盛的是水還是酒」》的報導。

  作為CSSCI的最初設計者,蘇新寧怎麼看CSSCI被學術界當作評價指標,怎麼看浮躁、功利化的不良風氣,怎麼看破除「SCI至上」等新規對CSSCI的影響?有破亦當有立,學術評價究竟該往何處去?

  (小標題)破「唯論文」不是不要論文

  「破『五唯』,破的是『唯』;破除『SCI至上』,破的不是SCI,而是『至上』。」訪談一開始,蘇新寧就開宗明義地指出,「SCI和CSSCI都是評價體系,不能全部否定,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樣會造成學術界的混亂,不能讓評價無所適從。」

  他認為,不必反對所有指標體系,要反對的是把這些指標錯用、濫用。「不怕指標多,就怕指標被用錯。」

  「有些影響因子是用來評價期刊的,怎麼能用到論文上?還有些評價學者的指標本身設計就不夠全面,既要論文被引頻次高,還要求學者高產,屠呦呦等學術大家發表的論文並不多,但能因此否認他們的學術地位嗎?」

  蘇新寧說:「發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論文,水平就肯定不如發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論文?這顯然不對。不同學科領域的期刊種類有多有少,有的冷門領域只有三種期刊,總不能說自己的論文在『本領域前三的期刊』上發表吧?」

  「所以不能單看一個指標,要橫向比較,看論文有沒有本質創新。」在蘇新寧看來,SCI和CSSCI就像茶杯和茶缸。「近年來國家又提出『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三類高質量論文』等提法,一定要注意不能『以刊評文』,不管用什麼器皿,還得看裡面盛的是水還是酒。」

  一些學者獲得院士或「長江學者」等「學術帽子」以後就開始坐享其成,鮮有新成果問世,而部分企業、地方還熱衷設立院士工作站,雖然院士本人每年不一定能來指導幾次,但動輒要數萬至數十萬元。

  蘇新寧對記者講了自己所經歷的「唯帽子」案例。

  「我平均每年獨立署名1到2篇,與他人合作1到2篇,但每年帶我名字的新文章卻有近10篇,有3篇以上在發表前我完全不知情,2020年新發表的一篇論文,其主要作者甚至至今仍未聯繫我。」他說。

  更嚴重的是,帽子、獎項、論文之間,形成了「贏者通吃」的利益聯結關係。

  一個團隊需要有資深「大咖」,爭取重點項目就更有希望,而有了項目背書,產出的論文才會被一些重點期刊接受。而初出茅廬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資歷尚淺,很難拿到重點項目,要麼「抱大腿」,要麼付出高額的版面費。

  (小標題)營造有自淨能力的學術生態

  本應苦心孤詣、不食人間煙火的學術界,近年卻頻頻曝光功利異化、學術不端等怪現象。蘇新寧認為,主要問題還是出在「五唯」等學術評價的「指揮棒」上。

  2017年,蘇新寧在《學術評價與學術考核獎勵機制的辯證觀》一文中就寫道,評價的目標是促進,不能讓這種正向促進變成負面導向,把甘坐冷板凳的人變成學術上浮躁的人。

  「科研管理不能簡單化,不能機械套用很多不能評價成果的指標來評價成果,必須看論文內容有沒有創新,學者有沒有新貢獻。」他坦言,近三十年來,學術界的評論家少了。「從論文資料庫就可以發現,評述性文章少了,帶有批評性的書評也很少,多的是總結性的綜述文章。好像有一種『不敢輕易批評和評價』的氛圍,結果就是大家傾向於採用一些量化體系,比如SCI和CSSCI。」

  蘇新寧說,回首20世紀60至80年代,人文社科領域的定性評價一直是主流。「當時有一批正直的學術大家能夠諍言,也沒有那麼多指標,當然了,學術成果也沒有今天這麼多,學科交叉也不像今天這麼多,現在有數字人文,把人文和技術、管理結合起來,評價的難度提升了,很多專家的知識都不能完全覆蓋。」

  「學術評價與獎勵機制的關係要控制好,不能像企業那樣搞物質獎勵,發一篇文章就獎勵幾萬元,對科研工作者更多應當是精神獎勵,要樹立崇尚學術和社會影響的價值取向。」蘇新寧說,「這種和經濟掛鈎『切蛋糕』的做法弱化了學術榮譽感,要從青年教師一代慢慢扭轉,雖然他們確實生活工作很辛苦,但要從政策上另闢蹊徑改善待遇。」

  蘇新寧說,總之要明確,學術評價絕不能僅用定量的方式,必須走出「排行榜」那一套,必須看學術成果對科學技術、對社會的促進價值,即便定性評價的難度大,也要努力去做,端正學風,堅決排除定性評價中個人友情、單位利益、門派衝突的種種阻力。

  但人是社會化的動物,評審專家也難免受到各方面影響,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蘇新寧提出了他構想的學術信譽保障機制。

  「在各類高層次人才頭銜評比和項目申報中,評審專家的意見應當在一定期限後匿名公布,供學術界和其他社會人士參閱;被評審人不僅可以看到專家對自己的評審意見,也可以看到對其他被評審人的意見。」他補充道,「被評審人有權先匿名質疑,再公開對質。」

  「這對評審專家是一種約束,可以及時將公認有評審道德問題的人剔除出去,實現學術共同體的自淨。」蘇新寧對記者說,「尤其是『雙一流』建設和近日啟動的第五輪學科評估,更需要有這樣的機制建立學術公信力,必須久久為功。」

  (小標題)把中國論文寫在中國期刊上

  「SCI至上」的背後,還是中國自主優秀期刊的缺失。

  蘇新寧回憶,中國大陸引進SCI可以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末,當時南京大學率先提出接受SCI評價體系,此後,南京大學在SCI發文連續7年、引用連續8年位列中國高校第一。

  「那時候中國科研力量弱,期刊水平低,SCI甚至還沒有收錄中國的期刊,我們當時要借鑑國外的學術平臺,提升自己的影響力,但現在不一樣了。」蘇新寧說,「必須建立我們自己的平臺,打造我們自己的頂級學術期刊。」

  「如果說過去幾十年學術界是『走出去』,現在是『引進來』的時候了。」他認為,「我們應當努力把好論文發在中國自己的期刊上,把我們自己的期刊水平弄上去,把優秀成果留在國內,讓中國期刊而不是中國論文去影響國外,而不是以『走向世界』『國際化』為藉口,把自己的東西送出去,讓大量的優秀成果外流。」

  近年,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門已經提出「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蘇新寧提出,中國期刊要有立足於世界科學之林的志氣,「不能只滿足於在國內做到核心期刊的水平,要辦成《自然》《科學》那樣有世界影響的期刊群,讓外國優秀成果爭相發表在中國期刊上。」

  他提出,要破解學術期刊企業化的深層問題。「企業要生存,考慮的就是怎麼賺錢,而不是怎麼把學問做好。科研工作者本是為國家作貢獻,結果不僅到資料庫看文章要付費,自己寫論文投給期刊還要付費,為什麼『中國知網』不能免費給中國人用,這樣的模式對學術是一種傷害。」

  蘇新寧認為,部分學術資源資料庫與學術期刊籤署「獨家協議」,導致同一領域的不同期刊被分割,提高了圖書館等信息服務機構的經濟成本,也不利於讀者全面掌握學術動態。

  他建議,要理順學術成果發表的利益分配機制,科研項目資金中的版面費、資料費等項目不給個人,而是用於資助學術資源庫和學術期刊,作為回報,這些學術資源庫要免費向學者開放,學術期刊也不要向作者收版面費。

  「如此,期刊社和資料庫不需要費心考慮生存問題,可以將更多精力用於提升學術品質。」蘇新寧說。(完)

相關焦點

  • CSSCI「始作俑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
    「不管用什麼器皿,還得看裡面盛的是水還是酒」CSSCI「始作俑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作為CSSCI的最初設計者,蘇新寧怎麼看CSSCI被學術界當作評價指標,怎麼看浮躁、功利化的不良風氣,怎麼看破除「SCI至上」等新規對CSSCI
  • CSSCI「始作俑者」蘇新寧:怎麼看「破除SCI至上」
    「不管用什麼器皿,還得看裡面盛的是水還是酒」  CSSCI「始作俑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  作為CSSCI的最初設計者,蘇新寧怎麼看CSSCI被學術界當作評價指標,怎麼看浮躁、功利化的不良風氣,怎麼看破除「SCI至上」等新規對CSSCI的影響?
  • CSSCI最初設計者怎麼看破「唯論文」 學術評價該往何處去
    CSSCI「始作俑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  「不管用什麼器皿,還得看裡面盛的是水還是酒」  CSSCI「始作俑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  作為CSSCI的最初設計者,蘇新寧怎麼看CSSCI被學術界當作評價指標,怎麼看浮躁
  • 關於破除論文「SCI至上」,南大校長怎麼看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在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方面,提出了十條具體意見。  如何探索更加適應新時代需求的科學的評價體系?一起看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的解讀文章《探索更加適應新時代需求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 論文「SCI至上」是個笑話!破除論文「SCI至上」隱含大智慧!
    該《意見》開宗明義——破除論文「SCI至上」,這對於學術界真有點石破天驚般的震動,但許多人猛然間也清醒了過來,理所當然,早該如此。SCI是什麼?就是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簡稱SCI)。
  • 教育部發聲:破除「SCI至上」成定局,今後發表SCI論文還有用嗎
    特別是《通知》明確提出,要破除論文「SCI至上」。對此,不管是在學術界,還是在學術界之外,都引起大家的激烈討論。有人認為,教育部和科技部的這個文件,意味著SCI論文已經不受歡迎、甚至沒有用處了。真的是這樣嗎?現在,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教育部和科技部對高校SCI論文作出規範,並不意味著SCI論文真的沒用了。讀文件,一定要看細節。
  • 破除論文「SCI至上」:不是否定SCI 更不反對發表論文
    此次意見出臺,意在以破除論文「SCI至上」為突破口,小切口、大轉向,拿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實招硬招,破除「唯論文」,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社會各界對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的呼聲十分強烈。SCI論文相關指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SCI是美國創辦的科學引文索引,是一個分類資料庫,通過統計論文的研究領域、方向、被引頻次,為科技工作者查閱最新文獻、跟蹤國際學術前沿、科研工作提供幫助。SCI論文相關指標直接用於科研評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 論文發表的時候經常會看到SCI,SSCI,CSSCI具體是什麼意思?
    論文發表的時候經常會看到SCI,SSCI,CSSCI是什麼意思,sci,ssci與cssci之間有哪些區別?說到論文發表,大家還會經常看到一些業內的常見詞彙,比如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的什麼南核,北核,科技核心,另外除了這些還會有一些英文詞彙也是會經常見到的,這就是今天李編輯想跟大家繼續分享介紹的,什麼是SCI,SSCI,CSSCI,它們具體的含義是什麼,彼此之間又有哪些不同之處,下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 sci怎麼看幾區
    sci期刊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來劃分區,分別是一區、二區、三區和四區,每個區域都納入一定數量的期刊,作者發表論文所選擇的目標sci期刊在哪個分區,就稱為sci幾區論文。那麼,sci怎麼看幾區?首先,sci分區有兩種不同的劃分標準,分別是JCR分區和中科院分區。分區標準不同,導致同一本期刊,可能屬於JCR的一區,屬於中科院的二區。所以,在看sci是幾區之前,要先確認本單位認可哪個分區標準。其次,sci期刊目錄是確定的,相關單位會把這些期刊目錄,按照標準,劃分所屬的分區。
  • 代表委員熱議破「SCI至上」:科技評價從「數論文」轉為看實績
    談及近期出臺的一系列破除論文「SCI至上」的文件「組合拳」,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李子穎幾乎脫口而出。近年來,社會各界對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的呼聲十分強烈。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門今年初印發了《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文件,瞄準破除論文「SCI至上」、破除「唯論文」評價導向等社會熱點,引發廣泛關注。如何看待評價導向改革?破除論文「SCI至上」與新規如何有效銜接?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人士。
  • 怎麼看文章是不是sci
    發表的文章,要選擇期刊,期刊等級不同,文章等級也不同,可能是sci論文,也可能是其他,比如省級論文、國家級論文、國內核心論文等。可以說不是所有發表的文章,都是sci。那麼,怎麼看文章是不是sci?看文章是不是sci,可以有很多種方法,常用的主要是兩種,分別是web of science是不是查詢到,以及查詢文章發表期刊是不是sci期刊。首先,文章若是sci,我們可以登錄web of science網站去查詢,若能查詢到,則該文章是sci。
  • 如何破除高校論文「SCI至上」?7問答權威解讀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要求,以破除論文「SCI至上」為突破口,小切口、大轉向,拿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實招硬招,破除「唯論文」,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其次,是回應人民群眾的關切和期盼。社會各界對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的呼聲十分強烈。再次,是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需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重大任務。
  • 打倒「SCI論文至上」,那以後大學老師靠什麼比本事?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高校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氣,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學科評估、職稱評聘、資源分配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不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等。
  • ——教育科研領域破除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透視
    ——教育科研領域破除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透視新華社記者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領域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科技評價、職稱評聘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
  • sci的通訊作者和第二作者哪個管用
    發表sci論文,有時候一個作者,有時候多個作者,比如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通訊作者等。不同的作者位置,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那麼,sci的通訊作者和第二作者哪個管用?正常情況下,sci的通訊作者和第二作者都有一定的用處,但第二作者與通訊作者區別,導致兩者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
  • 打倒「SCI論文至上」後,大學老師水平高低靠什麼來評?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高校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氣,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學科評估、職稱評聘、資源分配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不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等。高校裡「SCI論文至上」風氣有多大危害,為什麼要被破除打倒高校?
  • CSSCI背後又有哪些故事?聽聽最初設計者怎麼說
    近年來,學術界湧進股股清風,從破「四唯」到破「五唯」,再到破除「SCI至上」,針對評價機制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從提出破除「SCI至上」、破「五唯」,再到「十不得」,都意在打破學術界的「出身論」,以本領論英雄。作為CSSCI的最初設計者,蘇新寧如何看待學術評價領域種種改革,CSSCI背後又有哪些故事?靠「化緣」做出第一版CSSCI「我做CSSCI有三個初衷,一是促進學術研究,二是加強學術管理,三是開展學術評價。」
  • 教育部、科技部: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高校學術生態
    北京商報訊(記者 劉斯文)2月23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要建立科學評價體系,淨化高校學術風氣。
  • 觀點|SSCI、CSSCI崇拜也須儘快破除
    其實,與自然科學領域存在的「SCI至上」現象類似,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也存在嚴重的「SSCI至上」「CSSCI至上」現象,也應予以大力消除。SSCI即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為SCI的姊妹篇,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建立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引文索引系統。
  • 破除「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論文
    我們都是沒有任何學術背景的普通人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堅持,至今還工作在科研教學一線。我們希望結合自身多年國內培養教育和海外求學與科研經歷,以及目前國內外在科研、教學、管理和同行評議等方面的做法,誠懇地談一談對中國高校科研評價體系改革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