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二戰德軍的彈性防禦戰術是從一戰時期的彈性防禦戰術發展來的,但是不論彈性防禦戰術如何發展其核心始終是梯次縱深防禦,二戰彈性防禦戰術與一戰的區別就是防禦縱深被加深了,而且融入了很多新型武器裝備,這導致在防禦細節上有了一系列的變化。具體的不同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寫的這篇文章掘壕據守:細看二戰德軍野戰防禦戰術的初期發展。本文就以一個德軍步兵師的防禦為例,講述彈性防禦戰術。
二戰德軍步兵師的彈性防禦戰術
二戰德軍的彈性防禦戰術相比於一戰時期增加了一個前出陣地,這相當於比一戰多了一個防區,而且每個防區的防禦縱深要比原先要大。下圖是一戰彈性防禦戰術的布局圖。
選擇防禦主陣地
當一個德軍步兵師接到上級命令被要求前往某地構築防線的時候,該師的指揮官在出發之前必須要明確作戰任務,是死守陣地還是防禦到一定程度後允許後撤,同時還要了解到己方是否有支援火力;然後還要領取作戰地點的地圖,最重要的是從上級那獲取敵人的情報,這個情報包括敵人的規模與火力,以及到達的時間等。
當步兵師到達防禦地點時,師長會召集各個單位的指揮官根據作戰地圖進行合理的部署,如果沒有地圖的話,師長會帶領大家進行戰場偵察,但是偵察的時間不宜過久。師長首先要預判敵人的來襲方向,然後根據來襲方向選擇防守陣地。這個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敵人的規模與火力、己方部隊的規模與火力、以及雙方是否會有支援等,除了這些還要考慮到己方步兵師的戰鬥力,這個主要指的是老兵與新兵的差距,如果你的步兵師全部由老兵組成的,那麼你的戰鬥力就高,防禦部署的時候就很輕鬆,因為老兵知道怎麼做;如果你的步兵師大部分由新兵組成,那你就累了,你就得付出更多的精力。通常來說,在二戰初期的時候德軍一個步兵師防禦的正面寬度在6~10公裡之間,這個差距是由地形來決定的;二戰後期的話,那就沒數了,可能有的步兵師要防禦五六十公裡的正面戰場,因為那時候德軍的兵力很匱乏。
選擇好主陣地後,師長就給各級單位劃分防區。一個標準的三團九營制步兵師在防禦的時候,通常師長會把兩個步兵團部署在一線,剩下一個步兵團留在二線當作預備隊,當然誰在前,誰在後做預備隊都由師長來部署。一般每個步兵團的防禦正面寬度在2~5公裡之間,這個也是由地形來決定,每個團下轄的三個營也是前2後1的部署,也就是前面兩個步兵營防守 ,後面一個營作為預備隊。每個營的防禦正面寬度在800~2000米之間。防區劃分好之後,各級指揮官在帶領自己的下級單位的指揮官,前往各自的防區現場偵察,在他們前往偵察的時候會被師長警告,讓他們儘快偵察,不要浪費時間,抓緊構築防線。
最底層的戰地指揮官會為自己的部隊指定具體的武器部署陣地,哪個地方部署機槍,哪個地方部署迫擊炮,哪個地方該放置障礙物,地雷部署在哪個地方,指揮部在哪等等,這些都要基層戰地指揮官來決定。所有的野戰炮、步兵炮、迫擊炮它們的發射陣地都要經過精心的布置,各級指揮官最好都要熟悉它們所在的位置。
前出陣地
前出陣地通常部署在主防線前方4500~6500米之間的位置,這個位置要在己方師屬炮兵團150mm榴彈炮的射程之內。通常這裡部署著偵察警戒部隊、從師屬預備團抽調的特遣分隊、反坦克小組以及機槍組,除此之外還有野戰炮的炮兵觀測員。一般前出陣地的德軍部署的比較鬆散,而且陣地幾乎沒有縱深,有的時候前出陣地的德軍並不駐守在陣地裡面,因為這裡面很容易遭到敵人的打擊,甚至有時候反應不過來就被敵人給滅了。前出陣地的兵力會分成小股部隊,他們主要布防在可以通往主防線的鐵路、公路、各種小道的兩邊,以及道路交叉口、橋頭和渡口等,還有道路邊的關鍵位置,比如高地。
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向後方的部隊提前預警,打掉敵人的巡邏隊、偵察隊,防止敵人向己方的縱深滲透,當敵人進攻的時候儘量打亂敵人的進攻隊形,炮兵觀測員可以呼叫後方的野戰炮用遠程炮火進行打擊。所有的這些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儘量不要跟敵方的大部隊展開激烈的交火,這樣很容易遭到覆滅。當完成作戰任務之後,他們會發出指令,然後沿著預設的道路返回主防線。
前哨陣地
前哨陣地一般位於主防線前方2000~4500米之間的地方,這個地方要位於己方師屬炮兵團的105mm榴彈炮射程之內。這裡部署的部隊規模跟種類跟前出陣地差不多,而且他們的作戰任務也跟前出陣地差不多,但是前哨陣地的兵力來源於,駐守在主防線的那兩個步兵團的團級預備營,有點繞口,希望大家能看懂。前哨陣地與「前出」陣地不同的是,前哨陣地的防線建立的非常堅固,而且他們配屬著更為重型的火力,這裡有時候也會部署上反坦克炮。這條防線常常會讓敵人誤以為這是德軍的主防線,因為這裡還建造了很多的假陣地,以及各種障礙物和雷區,還有各種火力點,通往主防線道路邊上的小山也會被建造成防禦支撐點。
除了上面這些之外,德軍還會在這裡部署上大量的巡邏隊,因為當敵人進攻的時候更喜歡從隱蔽地帶進攻,比如樹林和其它複雜的地形,畢竟路都是人走出來的。部署在這裡的德軍,他們會儘量拖延敵人的進攻,在他們執行完任務之後,會發出後撤指令,防止被己方炮兵誤打,然後撤向主陣地。如果說德軍沒有在前哨陣地部署兵力,那麼當「前出」陣地的德軍退下來時,會駐防在這裡。前出陣地和前哨陣地就是一道道的梯次縱深防禦,他們通過依次抵抗消耗敵人的攻擊力。
蘇聯航拍德軍陣地圖
主防線
德軍步兵師有兩個團的兵力都駐防在主防線,他們的作戰任務是抵擋敵人前進的腳步,這裡部署著大量的支援武器。在蘇德戰爭前期的時候,德軍的主防線是由眾多彼此能夠提供火力支援的步兵排級陣地組成的,每個排的防禦正面寬度在200~450米之間。每個步兵連在最前面部署兩個排,後面部署一個排,步兵連的防禦正面寬度在400~1000米之間。營級單位也是類似的部署,前2後1,就連預備營也是如此的部署,這就是梯次縱深防禦。
通常班用輕機槍會和步槍手一同部署在前沿陣地,而加強的重機槍陣地會部署在稍微靠後的位置,重機槍的作用是打擊敵人密集的地帶,同時用火力封鎖兩個德軍陣地之間的空隙,以及防護陣地的側翼。50mm迫擊炮和反坦克槍部署在排級陣地當中,80mm迫擊炮和步兵炮則部署在連級或者營級陣地當中,通常位於山坡背面。反坦克炮除了部署在前哨陣地之外,在前哨陣地後方也部署一些,它們主要是封鎖敵軍的裝甲進攻路線。主防線這一片會部署大量的雷區和障礙物,在主防線部署的部隊可以根據實際戰況,撤往二線陣地。
二線陣地和炮兵陣地
二線陣地就是步兵師的師屬預備團待的地方,他們的部署方法跟主防線一樣,如果前方需要支援的話,他們會迅速組織機動部隊前往支援。炮兵陣地通常位於距離主防線,三分之一射程的地方,一般離著師部比較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