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發明美食不止東坡肉 孫中山配製「四物湯」

2020-12-17 人民網

原標題:蘇軾發明美食不止東坡肉 孫中山配製「四物湯」

  新春佳節,除了和家人團聚,還有一個重頭戲便是品賞「舌尖上的中國」。美食的傳承倚賴菜譜。歷史上,到底誰在撰寫美食菜譜?是珍饈的製作者,還是品嘗者?

  文人掌握美食話語權

  曹丕《典論》云:「一世長者知居處,三世長者知服食。」意思是說,一代為官的富貴人家只知道住好房子,富有三代的人家才懂得穿衣吃飯。

  中國美食史上,掌握話語權的並非廚師,而是文人。他們中的多數人並不會做菜,但對美食卻有著天然的熱愛和追求。憑著手中的一支筆,他們為後世留下了一篇篇或臆想或具操作性的菜譜。

  袁枚的《隨園食單》是離我們最近的古代食譜,條理清晰地講解精緻浪漫的江南菜式。

  同樣是清代的美食家,李漁的《閒情偶寄》「飲饌篇」則提倡清淡、自然的飲食觀,與現代很多健康養生理念十分相近。

  而元代倪瓚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則記錄了很多精緻而樸實的太湖菜,比如燒鵝、蜜釀蝤蛑、煮麩幹、雪菜、青蝦卷等,現代的「蘇錫幫」菜餚多出自這本菜譜。

  文人菜系中最為人熟知的當屬「紅樓菜」。《紅樓夢》中的食譜菜單受到考據學家和美食家們的重視和青睞,有關這一菜系的研究專著洋洋灑灑不下幾十本。

  另一位在自己的小說中大費筆墨描寫美食的作家是金庸,在其作品《射鵰英雄傳》中,黃蓉為師父洪七公費心製作了多道美食。

  2011年5月,800年前一本記錄金華主流菜系的古菜譜《吳氏中饋錄》現身民間。金華商校老師樓洪亮試著恢復了其中幾樣金華菜和點心。《吳氏中饋錄》的現身,讓金華人開始追憶往昔輝煌的金華飲食文化,重現金庸筆下那道火腿嵌豆腐「二十四橋明月夜」似乎已非難事。

  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菜譜

  作為歐洲乃至全球最有名的美食國度,法國菜歷史悠久。在它的美食歷史中,昂布瓦西城堡的女主人卡特琳·德·梅迪契是最著名的人物之一。這位女主人1533年嫁給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兒子亨利二世後,便開始大刀闊斧地按照自己的品位打造她的城堡生活。

  昂布瓦西城堡是梅迪契撫養了10個子女的地方。家族裡的每個人都配有隨從、侍者和家庭教師,他們構成了城堡龐大的就餐人群。據《文藝復興時期羅亞爾河谷的城堡》一書記載,昂布瓦西城堡每天要提供的食品包括:468個麵包;47瓶塞第爾白葡萄酒和紅葡萄酒;17頭半牛提供了熬湯用的牛肉;羊肉類包含7頭綿羊和12隻羊腳,7頭半山羊羔和其內臟;家禽類是80隻母雞和肉鴿,31隻閹雞和8隻鵝;另外還有一隻野兔,78公斤肥肉,50枚雞蛋,12公斤照明用蠟燭。每次延續兩天的盛大宴會,需要4個月的精心準備。

  這個地方的美食,歷經數百年之後,被編撰成《盧瓦河谷城堡菜譜》。

  但是,這並不能算是古老的菜譜。考古學家在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發掘出公元前1700年的一些石制銘牌,牌上鐫刻著用水牛、羚羊和鴿子肉製作菜食的烹調法。

  這些食材都需放在用牛肉或者羊肉配製的清肉湯或者菜湯裡燉。上菜時,撒上一點麵包屑。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菜譜。

  而在中國,學界一般認為現存最古老的菜譜出現在約1000年前的北宋。事實上,後魏的《齊民要術》一書中已記載菜譜近百種。

  美食家和他們鍾情的美食

  中華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美食家發明、留下過菜譜,下面我們就來細數幾位知名的美食家以及他們所鍾情的美食。

  ●伊尹:以烹飪之術闡述治國之理

  伊尹是商初大臣,他原是商湯王妻子有莘氏陪嫁的奴隸,曾為庖人,善烹飪,以「鵠羹」等美味獻於商湯王,並且以烹飪之術闡述治國之理,受到商湯的器重,後為宰相。

  相傳,伊尹初見商湯時的談話,後被整理成《呂氏春秋》中的《本味篇》,強調烹飪選料要熟悉原料來源與性能,調味不能太過,要掌握好火候與水質,還強調「九沸九變」,即加工精細。所有這些,都反映出幾千年前的中國烹飪理論水平已足以令人自豪。

  ●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孔子是中國最早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飲食原則的美食家。《論語·鄉黨》中記載,「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孔子對食品的要求很高,變質的食物不吃;超過一定時間不新鮮的不吃;肉類分割不到位的不吃;不放心的酒肉不吃;蘸料與食材不相配也不吃。孔子對菜餚的要求如此苛刻,足以說明他對菜餚的講究。吃魚肉片(魚膾)沒有醬;祭神用的肉類沒有姜,孔子是不會碰的。此外,孔子還反對暴飲暴食,主張用餐時不講話,細細品味,享受過程。

  ●蘇軾:發明不止東坡肉

  毫無疑問,蘇軾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美食家。因為他發明過一味至今廣受歡迎的佳餚:東坡肉。除了豬肉,蘇軾喜歡過的菜餚材料還有各種魚(包括黃魚、鎦魚、鱸魚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河豚。他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詩中曾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從中可見美食家蘇軾的勇氣。

  蘇軾晚年興趣轉向素食,主要食用蔬菜、水果。在廣東海南期間,他遍嘗南國各種水果,楊梅、蘆柑、荔枝、龍眼、橄欖、檳榔,他沒有一樣不喜歡。這當中,尤其喜歡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句長留天地間。

  此外,蘇軾晚年還曾著意於湯菜(羹)的研製。他先後發明過幾款羹,其中一款的材料是春筍、齏粉(姜、蒜、韭菜的碎末兒)、薺菜。有詩為證:「新春階下筍芽生,廚裡霜齏倒舊罌。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次韻子由種菜久旱不雨》)。」另一款是蘇軾在田野間製作的,架一口斷了腿的破鼎,主要材料是蔓菁和蘆菔(蘿蔔)。這款羹大概有不錯的保健作用,東坡先生挺得意,自號「珍烹」,而且以「東坡羹」三字命名(《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更有一款金牌東坡羹,名字叫「東坡玉糝羹」——其實是蘇軾的兒子蘇過發明的。「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味道實在是太好了。具體製法蘇東坡就秘而不宣,只告訴我們主要材料是山芋。

  ●張岱:每年十月組織「蟹會」

  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史學家張岱是一位精於茶藝的行家,同時對飲食也極為講究。這其中,他對螃蟹的吃法尤其有研究。每到十月,張岱便與友人組織「蟹會」,舉行吃蟹活動,大致情形是:一人分得6隻蟹,為怕冷腥,便輪番煮吃。輔食有肥臘鴨、牛乳酪、如琥珀的醉蚶,如玉版的白菜,水果有謝橘、風慄、風菱,蔬菜有兵坑筍,飲用玉壺冰,飯用新餘的粳白米,漱口用蘭雪茶。所有這些,都記載在他的《食蟹》一文中。

  ●張大千:廣徵博採,自作主張

  少有人知的是,丹青聖手張大千也是赫赫有名的美食大家,而且是廚界高手。張大千既愛吃、又懂吃,這兩條是判斷美食家的重要標準。什麼叫「懂吃」?不僅要知道一道菜的做法淵源,還要深諳這道菜的食材,知道去哪家菜市場能買到,還要能下廚做出來——這真是「全科素質」。張大千走南闖北,一張嘴吃遍天下。他遊歷世界得到了一個做菜的心得——廣徵博採、自作主張。

  在張家的餐桌上出現最多的菜莫過於粉蒸牛肉。粉蒸牛肉原本是四川小吃,叫小籠蒸牛肉。這道菜香濃味鮮,而且麻辣可口,裡面要放大量豆瓣、花椒,有些人還要放幹辣椒麵,以增其香辣。張大千不僅用辣椒麵,而且一定要自家自炕、自舂再加香菜。即使是在敦煌石窟描繪壁畫的2年多時間裡,他也發明了許多運用當地食材烹飪的菜。他在敦煌有一個食單,寫著這樣幾道菜:白煮大塊羊肉、蜜汁火腿、榆錢炒蛋、嫩苜蓿炒雞片、鮮蘑菇燉羊雜、鮑魚燉雞、沙丁魚、雞絲棗泥山藥子。在敦煌這種貧瘠的地方還能燒出這些美食,讓人實在難以想像。

  ●王世襄:把家常飯菜做成精品

  大收藏家王世襄也是眾所周知的美食家,烹調是他的一大愛好,也是一大樂趣,但他的家饌美食中從無山珍海味。王世襄所做飯菜的特點是,一定是家常飯,一定是最大眾化最便宜的材料,做菜多不放味精,但絕對有味兒,比如炸醬麵、白菜氽丸子。

  他最有名的一道菜「燜蔥」,稱得上是世間以最大眾的原料做成的最便宜的菜式,但朋友間流傳著「吃不到王世襄的燜蔥死不瞑目」的玩笑話。根據王世襄先生的口述,這道菜的具體做法是這樣的:「海米適量用水(或加酒)發好。加醬油、薑末、鹽、味精、料酒適量調成汁,取肥碩的大蔥白切段,下溫油中炸軟,撈出碼好,與調味汁下炒鍋中燒一下,使之入味即可。」據稱,王世襄先生的這款菜,是他20多歲時,表哥金潛庵先生親手傳授他的。金開藩,號潛庵,也是一位集中西精湛廚藝於一身的著名吃主。原來這道菜也是大有來頭的。

  ●孫中山:配製「中山四物湯」

  孫中山也懂吃,且是箇中高手,他配製出的「中山四物湯」,可謂營養豐富、價格便宜、味道鮮美。中醫上的「四物湯」,用由當歸、川芎、芍藥、生地四味藥組成,是補血、養血的經典方藥。孫中山配製的「四物湯」,則集四種素食即黃花菜、木耳、豆腐、豆芽而成。此外,孫中山還喜歡吃豆芽燉豬血和魚頭煲豆腐。他對豆腐大加讚賞,說它「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是絕好的食材。

  綜合《瞭望東方周刊》

(來源:南京日報)

相關焦點

  • 孫中山的養生「四物湯」
    孫中山1886年進入廣州博濟醫局學習西醫,次年轉入香港西醫書院(1912年歸併於香港大學),五年以後,孫中山獲得內外科學位文憑,且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之後曾先後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他醫術高明,而且對於窮苦病人常常給予免費治療,因此,行醫「不滿兩三月,聲名鵲起」。
  • 歷史上的東坡肉——蘇軾
    高中課本中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正是偉大的吃貨蘇軾在他官場最不得意的時候寫下來的,並且,這個詩詞中的赤壁並不是三國時期的古戰場,很多人會因為蘇軾文章中的內容而錯誤理解。蘇軾曾經風光一時,名聲響徹汴京,他在湖州知州的時候曾經向皇上作表謝恩,但是,他哪裡會想到自己被王安石盯上了,說他的文字是在污衊新政,果然樹大招風,才大招禍啊,心疼蘇軾無辜躺槍。 所以蘇軾就被從湖州叫到京城,被關押在落滿烏鴉的御史臺,歷史上聞名的烏臺詩案也就說的是這個事情。
  • 四物湯的功效與作用 常喝四物湯的好處多
    什麼是四物湯?它的名字和由來讓人非常的好奇。四物湯的來源是怎樣的呢?是什麼人發明了這種湯?四物湯的功效和作用是什麼?喝四物湯對身體有好處嗎?帶著這些疑問,讓小編為你一一解答吧。四物湯的功效與作用四物湯對人身重要成果為補血活血,滋陰補陽,行氣血解肝鬱。下面看看四物湯四味藥的詳細成果。
  • 蘇軾、蘇東坡、東坡肉,什麼關係?原來蘇軾才是真正的吃貨
    蘇軾還寫了一篇《老饕賦》,把自己比作了上古神獸什麼都吃、胃口極大的饕餮。更是豪言,以天下之美食,「養吾之老饕」,說自己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什麼都能吃。但是,你如果覺得蘇軾只是一個大吃特吃的「吃貨」,你可能就誤會蘇軾,他其實算得上是真正的美食家,因為蘇軾不僅會吃,還會做,還會自己寫菜譜。
  • 中山四物湯,滋補又養生,還預防三高
    中山四物湯By 紅宏這道「四物湯」,別看是簡單的食材,卻是孫中山先生獨創的。我們日常並不推薦純吃素,但是日常以素食為主,少量攝入富含優質蛋白的肉類是比較好的組合,這道「四物湯」男女老少皆宜,經常來上一碗,很滋補養生,尤其適合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三高患者來吃。原料:黃豆芽、嫩豆腐、黃花菜、木耳、小蔥、生薑、香菜、鹽、胡椒粉、香油、花生油、清水。
  • 蘇軾:發明羊蠍子的吃法,用楊梅包粽子,是位名副其實的吃貨
    蘇東坡與鮮美的東坡肉 其實,蘇東坡不僅文學方面造詣頗深,還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吃貨,就像和他齊名的東坡肉一樣,其實,那也是有故事的,那時正值東坡同志官場逆境,不幸被皇帝貶到黃州,如果是一個新奇很高的官僚或者文人,絕對是一路失意。
  • 東坡肉有什麼來歷?
    東坡肉有什麼來歷?我相信東坡肉這道菜大家都很熟悉吧,那有多少人知道東坡肉為什麼叫東坡肉麼?可見得煮肉火候是最要緊了。有人常喜歡吃東坡肉,就是把肉切成大塊,用醬油、好酒及作料慢火燒煮,其味鮮美。這方法是宋朝蘇東坡創造出來的,他在黃岡的時候,曾有一首吃豬肉的詩說道:「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能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可見東坡煮肉的方法之妙了。
  • 夏季常喝四物湯的好處你知道嗎
    中醫養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麼,大家知道什麼是四物湯?它的名字和由來讓人非常的好奇。四物湯的來源是怎樣的呢?是什麼人發明了這種湯?四物湯的功效和作用是什麼?喝四物湯對身體有好處嗎?帶著這些疑問,讓小編為你一一解答吧。
  • 蘇東坡與東坡肉:一個吃貨的人生哲學
    東坡肉據考是為紀念東坡所做,並不是蘇東坡本人所創。蘇軾(1037.1.8-1101.8.24),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歷史治水名人。
  • 淺談東坡肉:東坡肉的起源,東坡肉的流傳,東坡肉的烹技
    很快,蘇軾不僅居黃州東坡躬耕,而且還在此處荒地築起了一間草房,取名「東坡雪堂」,同時自號「東坡居士」。在這裡,蘇軾每天除了勞動和賦詩下棋,還在閒暇時琢磨起烹調技藝。有一次家裡來客人,蘇軾親自動手烹豬肉待客。他把豬肉切塊放到水鍋裡,加調料並以微火慢慢燉著後,便與客人對坐下起棋來。不過在棋局結束時,他才猛然想起鍋中的肉。
  • 東坡肉本是蘇軾功德的象徵,沒想成被貶理由
    東坡肉是杭州的一個非常有名氣的菜,肉質鮮嫩,入口就化成了水,肉的顏色明亮紅潤,口味香甜讓人回味。而東坡肉之所以會如此的有名氣,那是因為它的來歷是大有學問的。其實顧名思義,東坡肉自然是跟蘇東坡這個人有一定的關係了。但是為什麼東坡肉要和蘇東坡掛上關係呢?難道其中有什麼有趣的小故事嗎?
  • 號稱東坡居士的蘇軾,不僅是全能型人才,還是個「吃貨」
    ——林語堂我們很多的人最先了解到蘇軾可能是來自學校時的課本,一首首落款為蘇軾的詩詞,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赤壁賦》等等,都讓我們了解都了這位號稱東坡居士的蘇軾的才華橫溢。不管是詩歌還是詞作,蘇軾的文筆都讓我們心服口服,但你是否真正的了解過蘇軾呢?他可不僅僅是一個詩人,還是一個全能型的人才,那他到底有多厲害,你了解他多少呢?
  • 東坡肉居然與杭州淵源頗深?這道名菜的由來居然是這樣的
    當提到蘇東坡的時候,人們的第一印象除了他曾經寫下的許多詩詞之外,還有就是他在美食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其中東坡肉尤為出名。大家都知道東坡肉是蘇東坡在被貶官期間自娛自樂為了自我排遣才發明的一道菜,誰知道還有這種說法,東坡肉的發明與杭州老百姓也有關係。
  • 東坡肉的家常做法簡單卻不普通 東坡肉的來歷和故事
    東坡肉是一道名菜,豬肉燉製而成,其色香味美,少水多酒是製作這道菜的訣竅。入口糯糯,肥而不膩,有鮮紅的色澤,肉香汁濃,骨脆勁道而不肉爛,十分可口。宋哲元有四年(蘇軾去了杭州,15年前州長後。浙江太湖地區多暴雨,洪水泛濫,大量農作物被淹。
  • 是什麼契機讓蘇東坡發明了一系列美食
    作為一個大名人,他有一個相當獨特的地方,那就是他十分愛好美食,並且還自己發明了一系列東坡菜餚。中國自古以來,都是民以食為天,蘇東坡能夠千百年來如此被中國人民所喜愛,這個技能肯定為他加分不少。那麼到底是什麼契機讓蘇東坡發明了一系列美食呢?一起來看看吧!
  • 蘇軾真實身份,除了是有名的詞人,他還是美食家和發明家
    泱泱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造就了不可複製的中華文化,每一個時代也湧現了很多有名的人,也正是因為這樣,導致現在我們要學的東西可不止一點半點。就比如詩詞方面,數之不盡,浩瀚的詩詞海洋,而在學習宋詞的時候,有一個人是永遠也繞不過的,這個人就是有名豪放詞人蘇軾。
  • 辭舊迎新,東坡肉肥而不膩,你知道東坡肉的來歷嗎?
    今天咱們說說這東坡肉為什麼叫東坡肉,東坡肉是江南一帶的一道特色名菜,東坡肉是浙菜、鄂菜也是屬於川菜。每個地方的做法是不一樣的。咱們的蘇軾先生率領全體官兵,軍民上下一心一起,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堅持和洪水作鬥爭、經過兩個多月的不眠不休,我們偉大的蘇軾先生終於戰勝了天災。保住了徐州城的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全城的市民當時那是歡歌笑語、載歌載舞、奔走相告。為了感謝我們偉大的蘇軾先生,百姓們自發的拿著好酒、好肉、好菜來感謝我們的好領導,好政府。
  • 吃貨們有福了,蘇軾的《豬肉頌》介紹東坡肉的做法,還能吃出情懷
    但當時的蘇軾顧不得許多,對豬肉喜愛之情溢於言表,他還親自動手發明了東坡肉,並使之成為一道流傳千年的美食。有人說這是一首宋詞,但也有人說他是一首小詩。筆者看來把它當作一首膾炙人口的打油詩更為妥當。這首詩介紹的是豬肉的烹飪做法和品嘗感受,流傳甚廣。
  • 古代大吃貨蘇東坡"菜譜"首公開 東坡肉原是白水煮肉
    東坡肉(資料圖)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東坡肉又名滾肉、紅燒肉是江南地區漢族傳統名菜,屬於浙菜系,以豬肉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香糯而不膩口。但是古時的東坡肉也是這樣嗎?
  • 你知道東坡肉的來歷嗎?
    東坡肉相傳為北宋詞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製。最早發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是徐州回贈肉, 為徐州「東坡四珍」之一。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他自己開荒種地,便把此地號稱「東坡居士」。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