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超越這個時代的偏見,唯一的辦法,就是閱讀 | 日課

2021-02-16 新校長傳媒

11月14日,是黑格爾的逝世紀念日。

黑格爾(德語縮寫為G. W. F. Hege)是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政治哲學家。他做過家庭教師,大學教授,且在紐倫堡當了八年的中學校長,後來成為柏林大學的校長。他被稱為「最後一位偉大哲學體系的創建者」。我們熟知的一句名言「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就是來源於他的一句話。

今天我們談到的是他的另外一句:「要超越這個時代的偏見,唯一的辦法,就是閱讀。」

黑格爾:要超越這個時代的偏見,

唯一的辦法,就是閱讀

文/劉泱(蒲公英教育智庫)

閱讀:是人類與其他物種的一個區別,更是人類進步的原力

帕斯卡說過,人是會思想的蘆葦。

他在這篇散文中寫到:「人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東西,所以他是一根蘆葦,但他因為會思考,可以囊括宇宙,可以通向無窮,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嚴。」

沉思產生智慧,閱讀傳播思想。

對思考的記錄需要文字,文字出現讓閱讀發生。

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閱讀能力似乎只屬於人類。

探究人類閱讀的歷史,一般意義上都是從文字出現開始,就像加拿大作家阿爾韋託·曼古埃爾在《閱讀史》中所寫到的「1984年,在敘利亞發現了兩塊象形文字泥刻寫板,人類可以把文字推至到公元前4000年。」

其實那兩個泥板上不過就說了「我有10隻綿羊和山羊」。

但是,這正是人類寫作和閱讀這種創造力的開端。

然後,人類開始了從泥板、甲骨文、羊皮書、紙質書、電子書等不斷進步的書籍與閱讀的歷史進程。

毫無疑問,人類中最神奇的事情莫過於閱讀。

因為閱讀和學習,使各民族的文化得以建立和發展,並形成這個星球上智慧的不斷演進。

我依然記得青春少年時,被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維特自殺那一刻的愛與悲痛,神傷不已。

曾被很多文青流傳的《瓦爾登湖》所吸引,在閱讀中幻想一種避世的生活。

因為加西亞·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案頭就放了《百年孤獨》,但是書中混亂的人物關係和現實與虛幻的交集,一定讓很多人膜拜卻無法完整閱讀。

王小波的英年早逝,促使看他的書成為一種潮流。《黃金時代》《黑鐵時代》等作品的荒誕怪異中,深埋著他對中國文化觀念中「反智」傾向的深深憂慮,以及悲天憫人的情懷。

當中國向世界敞開大門,關於商業與個人成長的書籍,逐漸佔據閱讀榜前列,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傑克韋爾奇自傳》《金字塔原理》等,便是此間的佼佼者。

而這幾年,關乎網際網路、未來學的書籍成為最熱的書籍。

從凱文·凱利的《必然》到克萊·舍基《認知盈餘》,再到雅克·阿塔利的《未來簡史》,不斷滿足著人類對於打破地域限制實現全球互聯,乃至幻想星際穿越,直達未來的樂觀主義態度。

我們的閱讀既是個人成長的深入泥土的紮根工程,也是與社會連接的血脈關係。

閱讀,幾乎如呼吸一般,成為人類的基本功能。

但是,你真的掌握了這個基本功能嗎?

網上經常流傳說紐約地鐵裡,或者開往巴黎香榭麗大街的地鐵車廂裡,人們如何人人手捧一本書靜靜閱讀的畫面,而現在這樣的場景,似乎漸行漸遠。每人一部手機,不停的刷屏成為最普遍的街景。

實際上,文本閱讀因為因為紙質媒體的日漸勢微,而讓人懷疑文本閱讀面臨喪失地位。與之相反的是,有聲閱讀突然一夜春風,呈現萬樹梨花開的繁盛現象,而碎片化閱讀也成為一種常態。

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消失、信息的瞬間流動、閱讀載體的豐富與多元,這一切既是人類的福音,又使人類陷入了求知慾幾何倍遞增,和害怕信息遺忘的雙重折磨中。

時間成為了最寶貴資源,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都想做一個高效的閱讀者,而能否養成深度閱讀的品質就是期間的關鍵。

在此,我特別推薦以信息整理術聞名日本「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的筆記讀書法》。

作者說:「對在漫長人生中讀過的書而言,人類的記憶力是有限的。如果想在讀完每一本書後都有紮實的收穫,就需要有技巧地寫讀書筆記,並養成長期的習慣。」

奧野宣之創造的一元化筆記讀書法,讓讀書從一開始就充滿主動性;用筆記管理讀書生活,養成隨時記錄心得體會的習慣;學會摘抄,讓原書精髓與自身思維的火花交相輝映;完善整理歸檔工作,做好的筆記需要反覆重讀才能凸顯其價值。他還從自身經驗出發,介紹了19個讓讀書體驗更充實、有效的小竅門。現摘錄其中三則:

讀書筆記會幫助我們改變讀書方法,而讀書方法的改變又會帶來思考方式的轉變。如果你也想見證這段神奇的轉變,那就從現在開始,隨時把筆記本帶在身邊。

堅持寫讀書筆記遵守三個竅門:養成習慣,放大筆記的作用,創造自己的記錄方式。

習慣一旦養成,看書不記筆記就像少了什麼;放大筆記的作用,就可以隨時讓筆記成為自己靈感的源泉;我們在記筆記的過程中,要形成自己習慣使用的筆記本和記錄方式,有利於自己的閱讀成效。

寫讀書筆記是有竅門的,簡單說就是專注於「對自己很重要的事情」,讀書不是模仿評論家的做法,我們學習和吸收對自己真正有用的智慧和語句才是最重要的。

一般的閱讀篩選程序是這樣的:通讀,一邊閱讀,一邊把認為有價值的那一頁標記;重讀,讀完整書後,再把之前標記的那幾頁重新再讀一遍;標記,在重新閱讀重讀認為還重要的部分,用筆做上標記或備註,接下來覺得還無法捨棄,可以把內容抄在讀書筆記上。

通過寫讀書筆記,讀書已經成為一次成功的體驗,而作筆記的最後一步就是把讀書體驗利用起來,將其轉變為自己的精神財富。

我們應該思考這些:

書上寫的這些,我是怎麼理解的

以此為靈感,我想到了這樣一件事

由此,讓讀書筆記成為一種思維升華的工具,讓你從知識遷移到思維獨創的飛躍。

當然這本小書,不但從如何記筆記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建議,還包括了從選書到購書,到筆記的分類檢索與文具的巧妙利用,讀書的過程中處處皆學問。它會告訴你,如何將讀書的效率最大化,如何為你自己創造一個精神上的圖書館。

看完方法,現在是不是很想操練一番?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進入日課演練場,帶您發現學校管理中的細節。

精選書單: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奧野宣之 著

《學校管理的50個細節》

翁文豔 著

《乘數效應:發現學校裡的天才》 

利茲·懷斯曼等 著

《學校管理從何入手》 

李雯 著

《贏得未來的學校教學組織變革》

陳麗等 著

《為一所理想學校而來》 

程紅兵 著

「教育日課」

 徵稿郵箱:2594889720@qq.com 

▼ 

責編 | 趙方

「新校長傳媒」廣告合作請聯繫 023-67450968

日課精選:發現學校管理中的細節 

相關焦點

  • 唯一能做的,就是為他所生活的這個時代作證,明星,尤甚
    一個人,或許可以超越這個時代的所有人,但終究,無法超越這個時代本身。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為他所生活的這個時代作證。明星,尤甚。有人後來痛惜,當時吃麵的她,是否會想起《新女性》結尾,那個自殺未遂、在病床上喊出「我要活啊」的韋明呢。聯華公司的道歉與刪改,在一個明星香消玉損的過程中,顯得那麼微不足道。媒體「吃人」的時代,連無力感,都是血淋淋的。
  • 梅老師的《小王子》閱讀賞析課
    當我自以為閱讀課就是講書中故事時,梅老師一場關於《小王子》的閱讀課,再次刷新我的認識。「文學開花的過程是慢慢的開,慢慢的開,不要寄予一次閱讀就全面盛開。」梅老師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實用主義的閱讀課,也讓我認識到每一本經典書籍都有它獨特的賞析辦法。雖然之前讀過兩三遍《小王子》,看過改編的電影,而昨天我才算稍稍理解它。
  • 《傲慢與偏見》兩百年:偏見的本質
    當簡·奧斯汀在1813年寫下《傲慢與偏見》這個標題時,她已經有足夠的信心確認讀者不會在面對這兩個詞時站錯道德陣營。在這樣優厚的歷史條件下,現代心理學領域對傲慢尤其是偏見的專門研究著作之少就更令人好奇。事實是,自從美國心理學家歐珀特(Gordon Allport)1954年出版《偏見的本質》(The Nature of Prejudice)以來,很少有學者再對此歸納和總結。
  • 《盲點:好人的潛意識偏見》筆記
    最近一段時間有很多書沒看,努力消滅待讀清單中書籍,準備開始增加每天的閱讀時間,然後把看完書進行處理。最麻煩的情況就是在日常的社會交往中,你盲點會讓你不由自主進行選擇,形成思維定勢,而且這一切是下意識的發生,你根本就不會有任何覺察。但到目前為止,有效消除認知錯誤的策略並不存在時,希望對認知錯誤的認識和研究能不斷的發展,研究出超越認知錯誤的方法。這本書說科學研究的內容多一些,缺少一些實用的應對辦法,可以通過閱讀策略思維、思維方法之類的書籍做為補充。
  • 偏見的謀殺:你沒有錯,錯的是這個世界
    2000年4月20日,中國臺灣屏東縣高樹國中,十五歲的少年倒在廁所中,渾身浴血,再也沒能醒過來。這個名叫葉永鋕的少年,是媽媽眼中的乖小孩,溫柔孝順,善良體貼,但卻也因此被同齡人貼上了「娘娘腔」的標籤,在本應安心學習的校園裡飽受欺凌,直至身死。
  • 整本書閱讀要上好起始課
    如何對學生進行組織管理和評價……2018年,本版推出「整本書閱讀」系列欄目,期待讀者積極投稿,把自己的探索、實踐和思考與大家分享交流,使更多的教師受益。從目前的閱讀狀況來看,整本書閱讀有些老師可能忽視了起始課(也可叫導讀課),我覺得,這有點危險。
  • 這個女團剛火兩首歌就涼了,並揚言要超越少女時代
    說到韓國,少女時代的第一個形象是女人的大腦。誠然,少女時代從出道到現在,是一個先驅者,一個時代的象徵,長腿女子團體的創始人。正是因為這些強烈的外在形象,讓眾多觀眾,親切地稱他們為大腿時代。它們既不太生動,又恰如其分。
  • 《十三邀》裡看不到的「偏見」 | 36氪領讀
    作為曾經用文本觀察、反思時代的知識分子,他選擇了拋頭露面用影像的方式介入網際網路時代,接受某種挑戰。在輿論的各種評價面前,他從未給出回應。這次,他以自己擅長的方式,正式回復所有十三邀觀眾。用《偏見》回應自己和所有人的「偏見」。
  • 專訪 | 阿簡:我的偏見是——閱讀就是最重要的事
    這樣的工作狀態讓我覺得很對不起老闆,而且我自己想參加的很多學習、想看的課,我也只能用自己的年假去參與,時間很受限制。另外,當時我的孩子很快就要上小學了,下午三點多鐘就會放學,我不想把他交給老人或者是託管班,所以我需要找一個工作時間靈活的工作。我從一開始就認為閱讀是一切學科的基礎,雖然這幾年來批判這種說法的人越來越多。
  • 信息繭房時代:偏見、撕裂與群氓 O信息繭房時代:...
    信息繭房時代:偏見、撕裂與群氓 O信息繭房時代:... 來源:財鑑&nbsp&nbsp&nbsp2020年12月21日 14:00
  • 文匯講堂:如何擺脫對時代的不「相信」?用經典閱讀方式閱讀經典
    用經典閱讀的方式閱讀經典文匯講堂編saying:首屆「中國品牌日」系列活動將於5月10日—12日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上海館的布展工作,將圍繞五大板塊著力打響「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個品牌。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是打響四大品牌之一的「上海文化」的一個重要抓手。
  • 楊超越落戶上海,引發熱議,是覺得不配,還是心裡不平衡
    楊超越楊超越,1998年7月31日,出生於中國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2018年4月參加騰訊視頻選秀節目《創造101》後,在節目組的剪輯下,引發全網熱議,但「有多少偏見,就有多少偏愛」,最終楊超越以第三名的成績正式出道,成為限定組合「火箭少女101」成員。[3]在離開《創造101》後,開始慢慢展示真實的自己。如今網際網路的時代,最容易出現一夜爆紅的名人。
  • 思政課教師要承擔好時代重任
    原標題:思政課教師要承擔好時代重任 作為學校思政課教師,必須進一步強化主體責任意識,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個要」「八個統一」要求,積極修為,努力將課堂作為發揮自己作用的主要崗位陣地,切實承擔好鑄魂育人的時代重任。
  • 打破學歷偏見,期待更多「楊超越式」人才
    近日,政府官方回應上海臨港為何引進楊超越公司的消息,讓「楊超越成為特殊引進人才,成功落戶上海臨港」這個話題持續升溫。然而部分網友們卻抓著楊超越的學歷背景,以此為陣地,拿著「放大鏡」羅列楊超越的各種缺點:「初中畢業的楊超越,有啥資格被評為特殊人才?」「她憑什麼?這讓寒窗苦讀的學生們情何以堪?」類似言論甚囂塵上,看起來是對楊超越成為「特殊人才「的合理質疑,但無形中暴露的卻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學歷歧視與人才偏見。
  • 偏見是自身價值體系的反射——讀《偏見的本質》
    一個存有偏見的人,會給一個群體貼上沒有根據的標籤,然後把自己不喜歡的那些人歸入這個群體,並且不斷強化對這個群體的負面評價,從而形成刻板印象。奧爾波特指出,偏見的兩大基本要素,錯誤的泛化和敵意,都是人類心理自然而普遍的本質。  為了簡化世界,快速識別相關的對象,人類需要分類。分類會給歸類到其中的事物浸染上相同的概念意義和感情色彩。
  • 男孩喜歡粉色就是原罪?你所謂的性別教育,其實是徹頭徹尾的偏見
    最近網上一部輕喜劇橫空出世,成為了關注度極高的一部黑馬劇,那就是《傳聞中的陳芊芊》,這個故事的發生背景是在一個架空的時代,和傳統的古代社會不同的是,重女輕男才是那個時代的選擇,大家都把生女兒當成是一種驕傲。利用這樣反諷的手法,藉以抨擊傳統封建重男輕女的思想是多麼的錯誤。
  • AI的偏見:機器就是絕對理性的麼?
    以下是我能想出的最好的定義:對於社會歧視影響下的特定任務,如果給定的人工智慧模型能夠輸出獨立於敏感性參數(例如性別、種族、性取向、宗教信仰、殘疾等)的結果,那麼這個人工智慧模型就是公平的。本文將討論人工智慧偏見,與之對應的真實例子,及其解決方法。問題人工智慧偏見是由於訓練模型的數據所固有的偏見造成的,這導致了社會歧視,進而導致平等機會的缺乏。
  • 你們要的寫作課,零基礎帶你入門,輕鬆賺稿費
    她用了這個辦法,堅持3年寫作公眾號,寫作成為了業內小有名氣的旅遊博主,各大旅遊景點會主動送她機票酒店門票,只為了讓她寫文章分享旅遊心得。在你的行業裡,你的專業能力超越別人90%可能很難,但是,如果你的專業技能+寫作技能超越了他們呢?
  • 「偏見」的觀念史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36期,原文標題《「偏見」的觀念史》,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一般來說,我們在認識世界時要獲取真理,去認識事物的本來面貌和本質,而我們的感知是容易出錯的,所以要對感官獲得的材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這個過程中應該也能夠儘量消除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