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華泰證券低開向下跳空下挫6%,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出現了跨市場無風險套利。華泰證券今年6月20日通過滬倫通在倫敦證券交易所發行了GDR,這也是滬倫通機制下的首單西向存託憑證,它是可以轉換成A股的。兌回限制期到期時,倫敦那邊折算出來的價格比A股便宜超過8%,所以直接就引發了無風險跨市場套利。
由此提示我們需要從另一個角度審視一下券商股的估值,跳出局外看局內,從國際鄰近市場角度看券商股的估值。同時我們要看一下,一直號稱是行情先導的券商股2020年後究竟會怎樣?什麼因素會促使券商價值調整?
一、目前A股市場估值的主要方法基本是市盈率+市淨率為主導,券商股以市淨率為主要標準,羅列來看主要券商的市淨率
雖然不同類型的企業,估值模型不一樣,但核心其實是講求回報率。總體講A股主要還是過多地依賴市盈率,因為A股的主要利潤來源點是漲幅而不是分紅。機構為了利於操作,刻意淡化股息率,上市公司也樂於少支付現金,就形成了目前估值標準。
不過,券商股、機械、大宗商品是典型的強周期股,業績波動巨大,市盈率估值也就格外缺乏代表性,於是比較專業地用上市淨率(每股市價÷淨資產)來估值,一般超過2 的就比較高了,實際上如果按股息算,標準要下更多,前些天個別券商股的速跌就是估值過高。
二、市淨率的標準只是一個封閉對比,如果換個角度從國際對比看,就出現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結果
無論是券商股還是其他各板塊,目前估值標準都是在A股封閉體系內做歷史對比和橫向對比,與國際並不類同。成熟國際資本市場,市盈率和市淨率為標準的估值與股息率為標準的估值基本統一,但是A股兩標準分離很大。
舉例來說,以一隻券商龍頭為代表看H股與A股、以及滬深港通走勢對比。2011年到現在,除了2015年前後全球行情比較火的時候,H股基本維持在同一價格平臺上波動,而滬港通走勢比H股略有很小角度的向上斜,A股走勢則向上持續躍升。圖示是復權後的周線,三個走勢差異很明顯,最重要的是其不僅僅是估值差異,而且走勢也有差異,也就是預期也有動態差異。
三、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上走向國際化必然要面臨估值標準差異,並會反向作用於A股股價,未來資本市場開放要面對的首要挑戰就是比價差異
正如上文所述,能夠維持目前估值的關鍵是因為A股是封閉體系,滬港通、深港通和滬倫通等通道限制是很好的護城河,這就導致內資不能自動流向價值低洼的其他國際交易所,也就是說A股的高估值是由於資本流動的約束,與東京、倫敦等國際化市場非常不同。22日社保基金和保險機構座談會上提出要下一步著力中長期資金「願意來、留得住」,就是向內進,但並沒有提到能夠向外出的內容,意味深長。
對於資本流動與A股股價的互相作用,從開篇提到的GDR套利例子很容易說明這個挑戰。按照當時價格計算,A股市淨率是1.51,GDR是1.097,港股是0.78。當10月18日GDR能自由流動時,當天收盤價為每份23.70美元,換算到A股相當於16.75元/股,而A股收盤價為18.23元,兩者間存在超8%的價差。這個時候,當資本能自由流動時,一邊就可以買入GDR,另一邊融券賣出A股,就可以套利,帶來的就是A股價格當日下跌6%,兌回限制期到期前4個月融券餘額暴增超過5倍。
這僅是個股差異,如果作為資金的整體而言,如果能夠流動,即使只集中於A+H股,也會大量流向港股市場,促使A股價格和估值回落。
四、資本市場逐步開放是大勢所趨,券商是資本走向國際的晴雨表, 2020年後估值將逐步回歸
目前A股市值百萬億級別,可自由流通的市值保守估計也有30%,大致20到30萬億。市值如果要進一步增長,即使企業業績再好,也必須有足夠的資金推動,因此保障資金面是最主要的目標和措施目的。目前國家在積極出臺各項措施力求擴大引進外資,和擴大結構性供給。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恐怕仍然是以引進類似QFII和險資為主,而不是開放市場本身,
但資本的加速流通是大勢所趨,作為互換,我們除了與港股市場原有的滬港通和深港通,還開拓了倫敦和東京市場雙向投資,澳門也在研究建立人民幣結算的證券交易市場。互通有無加速融合的局面在逐步展開,雖然這個進程在一個短時期內不會進展迅速,但一定是越走越近。如果將2019年滬倫通的實施作為國際交流擴展的新起點的話,2020年後將持續擴大,券商是資本市場的特徵代表,必然最先反映到股價上,因此,如果不考慮自營投資的利潤,其傳統業務的估值將會最先逼近國際估值標準,答案已然很明顯。由此也可以引申,恐怕下一步券商的利潤增長點在於自營和投行業務的業績有多強,由於科創板的存在,其投資眼光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