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唆同案犯虛假供述是否構成妨害作證罪

2021-01-08 中國法院網

2012-11-28 09:01:18 | 來源:人民法院報 | 作者:何萍

  【案情】

  2011年5月23日21時許,被告人甲、乙、丙、丁在上海市蘊川路1800號「福人市場」門口附近,因瑣事與被害人戊、己發生口角。嗣後,甲、丙打電話詢問被告人王某某是否要毆打戊、己,在得到同意後,甲、乙、丙、丁分別持砍刀、鐵棍、木棍等械具對戊、己實施毆打,致戊脾臟破裂並手術切除,經鑑定構成重傷;致己頭皮創傷,經鑑定構成輕微傷。案發後,被告人王某某指使甲於2011年6月28日至公安機關作偽證,謊稱所有犯罪行為系甲一人所為。

  對於被告人王某某及甲、乙、丙、丁構成共同的故意傷害罪,無不同意見;但對於被告人王某某指使同案犯甲包攬罪責、包庇同夥,向公安機關作虛假供述的行為是否構成妨害作證罪?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公訴方、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等均有不同意見,分歧較大。

  【分歧】

  妨害作證罪是1997刑法規定的一個新罪名,刑法第三百零七條規定:「以暴力、威脅、賄買等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他人作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從罪狀的表述內容來看,該罪的犯罪主體、行為方式、行為對象都相當寬泛。該罪的主體在條文內容上沒有作限制,那麼是否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一種觀點認為,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用非法手段妨害作證的,也構成本罪。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一般的囑託、請求、勸誘等方法阻止他人作證或者指使他人作偽證的,因缺乏期待可能性,而不以妨害作證罪論處。但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暴力、威脅、賄買等方法阻止他人作證或者指使他人作偽證的,並不缺乏期待可能性,宜認定為妨害作證罪,但可以從輕處罰。然而,值得深入探討的是,共同犯罪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指使同案犯作虛假供述的,是否構成妨害作證罪?即本文案例中的情況,王某某指使同案犯甲包攬罪責、包庇同夥,向公安機關作虛假供述是否構成妨害作證罪?

  【評析】

  筆者認為,王某某指使甲包攬罪責、包庇同夥,向公安機關作虛假供述不能構成妨害作證罪,理由如下。

  1.現代刑事訴訟理念容納被告人不必自證其罪

  刑事訴訟不再是單純地強調打擊犯罪,而是要求打擊犯罪和人權保障並重,強調無罪推定、疑罪從無。為了保障這些理念與原則的貫徹落實,有些國家規定了沉默權制度,我國雖然沒有明文規定沉默權,但是在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了不得強迫任何人自證其罪。既然現代訴訟理念不得強求任何人自證其罪,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責任只能在於控訴方,那麼,任何人犯罪之後的不如實供述,甚至進行一定的掩飾和隱瞞是無可厚非的。既然被告人沒有如實供述的義務,無義務則無責任,被告人的不如實供述就不應當產生刑事責任。文中所涉案例,王某某與甲原本屬於共同犯罪,雖然王某某唆使甲包攬罪責、包庇同夥,但是,由於我們不能要求犯罪人必須要如實供述,那麼我們也就不能期待共同犯罪人之間必須互相揭發、如實相告。王某某的指使行為以及甲向公安機關的虛假供述行為本質上屬於共同犯罪人的不如實供述,因此,他們的教唆虛假供述以及虛假供述行為不可能產生刑事責任。再說,刑事訴訟法規定,光有被告人口供,沒有其他證據相互印證的,不得定罪量刑,定罪量刑的前提是證據之間能夠形成鎖鏈,具有證明力。司法機關對被告人的定罪量刑必須廣泛收集證據,被告人口供只是證據種類之一,證據種類還有書證、物證、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鑑定結論、視聽資料等等,共同犯罪人的不如實供述,並沒有阻礙司法機關從其他渠道搜集證據,共同犯罪人之間的相互隱匿與阻礙證人作證、阻礙被害人陳述、阻礙鑑定人作出鑑定結論不具有等價性,前者屬於一種不如實供述的行為,不能享受坦白的優惠待遇,而後者是阻撓司法機關獲取相關證據,妨礙司法機關正常的訴訟活動。

  2.禁止重複評價原則表明不如實供述不必另外構罪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歷來是我國刑事司法政策,「坦白」行為在《刑法修正案(八)》之前只是一種酌定量刑情節,但是,在《刑法修正案(八)》中,坦白是非常明確的法定量刑情節了,對於坦白行為,可以從輕甚至減輕處罰,那麼,對於不坦白是否需要從重處罰?對於虛假供述是否還構成其他犯罪?筆者認為,不坦白作為坦白的對立面,一方面不能享受從輕或者減輕的待遇,另一方面如果還被從重處罰的話,其實是對不坦白行為雙重從重了,其不合理性顯而易見。坦白是指如實供述,不坦白無非是指不如實供述,不如實供述既包括默不作聲,也包括虛假供述。在本案中,王某某與甲、乙、丙、丁實施共同犯罪,事後王某某指使甲向公安機關虛假陳述所有行為系甲一人所為。對於這種指使虛假供述以及虛假陳述的人無需數罪併罰。因為,既然如實供述是一項法定的從輕甚至減輕處罰的情節,那麼不如實供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不能享受這種從寬的待遇,不必從重處罰,只需按照基準性量刑即可,更加不能對不如實供述的行為另外定罪,定性為妨害作證罪或者窩藏、包庇罪。在本案中指使他人虛假供述的王某某除了承擔故意傷害罪的刑事責任之外還被定性為妨害作證罪,其實是對其不坦白的行為另作評價了,王某某的不坦白受到了雙重從重的評價。如果王某某還另外構成妨害作證罪的話,那麼進行虛假供述的甲難道還構成窩藏、包庇罪?一致的觀點是甲的虛假供述行為不構成包庇罪。但是,真正進行虛假供述的甲不另外構成包庇罪,而教唆他人虛假供述的王某某反而構成妨害作證罪了?從社會危害性角度考慮,實行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不比教唆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輕。因此,正確的做法應當是甲不構成包庇罪,王某某也不應當構成妨害作證罪。

  3.期待可能性理論應當包容當事人的虛假供述

  期待可能性是指在行為時自行為人外部環境和條件來考察,能夠期待行為人實施合法行為的可能性——如果行為人在行為時具有選擇為合法行為的可能性,則具有期待可能性,因而有非難可能性;如果行為人行為時沒有選擇為合法行為的可能性,即無期待可能性,則行為人即使選擇了某種危害社會的行為亦不負刑事責任。我們很容易理解的是,在單獨犯罪情況下,行為人犯罪後潛逃躲避、向司法機關作虛假供述,甚至毀滅證據、偽造證據等都因缺乏期待可能性而不受處罰,因為很少有人在實施犯罪以後願意坐以待斃的。單獨犯罪的情形如此,共同犯罪也一樣。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人具有共同的故意、共同的行為。雖然人數眾多,但是本質上共同犯罪是一個整體。共同犯罪人在作案時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是一個統一體,作案後不被發現也是共同犯罪人的共同利益。不難理解的是,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後建立攻守同盟,共同抵賴,相互包庇的,這樣的行為無異於單獨犯罪作案後的潛逃和隱匿,也可以理解成缺乏期待可能性而不必受罰。那麼,稍稍有些變化的是,在共同犯罪情形下,有一些同案犯指使其他同案犯作虛假陳述,而另一些同案犯作了虛假陳述,是否有的構成妨害作證罪,有的構成窩藏、包庇罪呢?筆者認為,按照期待可能性理論也不應將這樣的行為定罪量刑。其實,前面羅列的這些情形儘管形式上有異,但本質上趨同,都是不如實供述,不管是單獨犯罪,還是共同犯罪,不管是建立攻守同盟,還是包攬罪責、包庇同夥。如果建立攻守同盟、共同抵賴不能被認定為構成妨害作證罪或者窩藏、包庇罪,那麼,指使他人包攬罪責、包庇同夥的行為更加不能認定為妨害作證罪了。因為,部分人承認罪行比全部抵賴無論是性質上還是程度上都不會更嚴重,如果全體抵賴被認為缺乏期待可能而不構成犯罪,那麼部分承認、部分抵賴的行為怎麼可能反而構成犯罪呢?而且,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後自行藏匿、向司法機關作虛假供述,甚至毀滅證據、偽造證據等等因缺乏期待可能性而不受處罰,以比正犯犯罪性低的教唆形式,即指使同案犯作虛假供述怎麼可能反而構成犯罪呢?儘管刑法第三百零七條第1款設置了妨害作證罪罪名,這個犯罪中的「指使他人作偽證」可以看做是將部分偽證教唆行為正犯化,但是,這裡的指使人和被指使人不應當是共同犯罪的同案犯關係,否則就違背了期待可能性理論,而且會輕重倒掛,違背常識、常情和常理。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

相關焦點

  • 同案犯的串供包庇行為與妨害作證罪
    公訴機關以張三犯妨害作證罪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人民法院一審認定被告人張三犯妨害作證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筆者認為同案被告人之間的串供、包庇行為不屬於妨害作證罪所規定的行為範圍,本案中一審法院的判決法律適用錯誤,不應當判處被告人張三犯妨害作證罪,該判決屬於錯判。一首先,從文義解釋的角度來說,同案犯之間的串供行為無論如何也不能被妨害作證罪的行為範圍所包括。
  • 看守所內串供是否構成妨害作證罪
    看守所內串供是否構成妨害作證罪 關鍵看同案犯罪嫌疑人之間是否互為證人
  • 專家:被害人、同案犯完全可以成為偽證罪主體
    偽證罪的行為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刑事訴訟中的證人、鑑定人、記錄人、翻譯人。從刑法規定來看,偽證罪的主體並不包括被害人和作為同案犯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但是在實踐中,不乏被害人、同案犯出於某種原因作出虛假陳述、供述,使他人承擔不該有的重刑或輕刑、逃脫刑法追究的情況。
  • 以司法案例試談妨害作證罪的幾個問題
    二、妨害作證罪的犯罪主體    妨害作證行為大部分發生在刑事訴訟領域,對於該罪的犯罪主體問題,有較大爭議的是刑事訴訟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能夠構成本罪的主體。檢索案例發現,司法實踐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的妨害作證行為按照犯罪處理已是慣常做法,不過也有判決以「不具有期待可能性」為由進行出罪。
  • 「刑事法治偽證罪」被害人虛假陳述可以成為偽證罪主體嗎
    偽證罪的行為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刑事訴訟中的證人、鑑定人、記錄人、翻譯人。但是在實踐中,不乏被害人、同案犯出於某種原因作出虛假陳述、供述,使他人承擔不該有的重刑或輕刑、逃脫《刑法》追究的情況。那麼被害人虛假陳述可以成為偽證罪主體嗎?
  • 男子醉駕讓下屬頂包,危險駕駛罪、妨害作證罪兩罪並罰被拘役四個月
    近日,嘉定區人民檢察院以危險駕駛罪、妨害作證罪對張某提起公訴,獲法院判決支持。配圖,圖文無關慌亂之下指使下屬「頂包」7月4日晚上7點,被告人張某和幾個朋友在某飯店聚餐。飲酒後,張某於晚上9點左右駕駛車輛先行離開。當他途經嘉定區嘉安公路某路口時,看到有交警設卡檢查。想了想剛剛喝下的3兩白酒,他十分心虛。沒想到,張某情急之下竟然選擇倒車掉頭就逃。交警看到該車輛行跡可疑,於是驅車追趕。
  •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屬於妨害作證罪主體
    關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屬於妨害作證罪的主體,理論界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妨害作證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任何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構成,無論是刑事訴訟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還是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中的當事人,只要實施暴力、威脅、賄買等方式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他人作偽證的行為,就可以構成本罪。
  • 妨害作證偽造證據妨害公務虛假訴訟,輝縣這兩涉惡團夥13人獲刑
    案件(一)2020年9月28日,輝縣市人民法院對輝縣市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被告人郭某某等10人涉嫌尋釁滋事罪、非法拘禁罪、敲詐勒索罪、妨害作證罪、幫助偽造證據罪一案一審依法公開宣判。被告人郭某某犯尋釁滋事罪、非法拘禁罪、敲詐勒索罪、妨害作證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三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五十二萬元;其他九名被告人分別以尋釁滋事罪、非法拘禁罪、敲詐勒索罪、幫助偽造證據罪等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至八年不等,並對其中兩名被告人各判處罰金人民幣二萬元。
  • 妨害作證、偽造證據、妨害公務、虛假訴訟,輝縣這倆涉惡團夥13人獲刑
    非法拘禁罪、敲詐勒索罪、妨害作證罪、幫助偽造證據罪一案一審依法公開宣判。被告人郭某某犯尋釁滋事罪、非法拘禁罪、敲詐勒索罪、妨害作證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三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五十二萬元;其他九名被告人分別以尋釁滋事罪、非法拘禁罪、敲詐勒索罪、幫助偽造證據罪等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至八年不等,並對其中兩名被告人各判處罰金人民幣二萬元。輝縣市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2009年至2018年期間,被告人郭某某夥同被告人郭某甲、曾某對社會不特定人員發放高利貸款謀取非法利益。
  • 妨害作證、偽造證據、妨害公務、虛假訴訟 輝縣這兩涉惡團夥13人獲刑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波 張亞林 通訊員 吳京宇2020年9月28日,輝縣市人民法院對輝縣市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被告人郭某某等10人涉嫌尋釁滋事罪、非法拘禁罪、敲詐勒索罪、妨害作證罪、幫助偽造證據罪一案一審依法公開宣判。
  • 掃黑除惡:妨害作證、偽造證據、妨害公務、虛假訴訟,輝縣這兩涉惡團夥13人獲刑
    非法拘禁罪、敲詐勒索罪、妨害作證罪、幫助偽造證據罪一案一審依法公開宣判。被告人郭某某犯尋釁滋事罪、非法拘禁罪、敲詐勒索罪、妨害作證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三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五十二萬元;其他九名被告人分別以尋釁滋事罪、非法拘禁罪、敲詐勒索罪、幫助偽造證據罪等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至八年不等,並對其中兩名被告人各判處罰金人民幣二萬元。
  • 提供同案犯藏匿地點,但對抓捕同案犯未起實質作用,是否構成立功
    韓傳記等搶劫案——提供同案犯的藏匿地點,但對抓捕同案犯未起到實質作用的,是否構成立功《刑事審判參考》2011年第4集(總第81集)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韓傳記,男,1979年7月29日出生,個體經營者。因涉嫌犯搶劫罪於2007年1月13日被逮捕。
  • 檢察長辦案|為醉駕者提供偽造證據、串供並妨害作證,追訴!
    蘭某(綽號蘭吧)犯危險駕駛罪、妨害作證罪,數罪併罰判處有期徒刑8個月,並處罰金5000元;陳甲犯幫助偽造證據罪,判處拘役4個月,緩刑5個月;方某犯幫助偽造證據罪,判處拘役3個月,緩刑4個月。吳才文檢察長發現,貨車駕駛員蘭某涉嫌危險駕駛一案中,因為蘭某後續偽造證據行為的存在,蘭某醉酒駕駛機動車已不再具備重新抽血檢測條件,同時蘭某供述其與陳甲、方某、杜某等人合謀替換備檢血液的行為,還構成妨害作證罪,蘭某該罪名沒有被偵查機關認定,屬於遺漏罪名。而縣醫院急診科醫生陳甲、餐飲業職工方某、護士杜某幫助偽造證據罪一案偵查機關也沒有一併移送審查起訴。
  • 委託親屬動員在逃同案犯投案是立功嗎?
    該不法要求被拒絕,乙在發現自己絕對不能達到目的時,一怒之下殺害被綁架人的,院長是否構成綁架罪的幫助犯? 如果僅一般性地考慮幫助犯的概念,幫助犯是為正犯提供物質或心理幫助,強化他人的犯意,使正犯的犯罪行為更容易實施,可以成立心理幫助。法院院長拒絕綁架罪犯的不法要求,從而將其殺人計劃提前。似乎可以說拒絕綁架罪犯的要求就是為其殺人提供了心理幫助。
  • 單憑同案人的供述不能定罪
    根據刑訴法第一百六十二條,對一切案件都要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證據是否確實、充分是案件事實是否清楚的前提,也是正確審理案件的先決條件。從本案案情來看,我認為僅根據四名同案犯的訊問筆錄,很難認定王某犯了聚眾擾亂交通秩序罪。
  • 郴州7·17案「黑老大」母親涉嫌洗錢罪、妨害作證罪一案一審開庭
    10月10日,郴州市蘇仙區人民法院一審開庭審理被告人曾某君涉嫌洗錢罪、妨害作證罪一案。此外,在2014年10月,譚某旭等人因聚眾鬥毆罪被提起公訴,曾某君為減輕譚某旭的罪責,聯繫同案人劉某等人書寫與案件事情經過不符的材料。2016年3月,在譚某旭案審理期間,曾某君又指使張某等人在公安局做虛假陳述,嚴重影響訴訟程序的正常進行。
  • 南昌律師會見後被控辯護人偽證罪,是否毀滅、偽造證據引爭議
    東湖區檢察院認為,熊昕在刑事訴訟中擔任辯護人,教唆犯罪嫌疑人作虛假供述,其行為觸犯《刑法》第三百零六條第一款,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應以辯護人偽造證據罪追究其刑事責任。澎湃新聞注意到,指控熊昕涉嫌辯護人偽造證據罪的在案證據,包括熊昕身份信息等證書、熊昕本人供述和辯解,以及強姦案被告人韓某忠等人證言。
  • 寧鄉首例虛假訴訟罪案宣判
    庭審現場12月29日,寧鄉市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並一審宣判了寧鄉市首例虛假訴訟罪案件,被告人張某亞犯虛假訴訟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一萬元。寧鄉市人民法院認為,被告人張某亞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妨害司法秩序,幹擾了正常的司法活動,損害了司法公信力,其行為已經構成虛假訴訟罪。被告人張某亞到案後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實,系坦白,依法可以從輕處罰。且自願認罪認罰,依法可以從寬處理。綜合以上情節,寧鄉市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上述判決。人無信不立,尊重審判活動,在訴訟中誠實守信應是每一個當事人的基本底線。
  • 【解讀】準確解讀虛假訴訟罪的構成要件
    從法條中「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表述,確易得出該罪的客體是所謂選擇客體,或者說該罪所保護的是司法秩序和他人合法權益的選擇性法益的結論。但主張選擇客體或者複合法益的學者也不得不承認,「不可能存在某種虛假訴訟行為雖然沒有妨害司法秩序,卻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情形……在此意義上也可以認為,司法秩序是虛假訴訟罪的主要保護客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