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生比成績:女生天性更適合應試教育嗎?

2020-12-11 東方網

  2010年浙江省高考成績,很多人都注意到「獲得全省13市第一名的學生中,女生佔了7成以上」。而一組最新數據也印證了這個現實:近10年來,全國高考狀元中男生的比例已由66.2%下降至39.7%。很多專家認為,在學習方面,男生似乎不如女生。而美國媒體則斷言:女生在學習方面似乎建立了一個羅馬帝國,而男生則像古希臘一樣日趨衰敗。
  
  男孩女孩在學習上真有天性上的差異嗎?我們應如何順應天性,讓男孩在「體驗式學習」中快樂成長?
  
  「龍鳳胎」顯示出男女生差異
  
  現象:「妹妹當上班長了,我也想當,可老師說我不如班裡的女同學聽話,不如她們成績好,不讓我當。」
  
  這對雙胞胎,在某小學三年級同一個班學習。妹妹成熟、善解人意、成績優秀、多才多藝、懂事,很會幫老師的忙,特別有上進心;而哥哥卻調皮,考試時粗心。以致班主任提起妹妹就讚不絕口,而講到哥哥,卻只是搖頭。
  
  這對龍鳳胎的差異,是全體男生和女生的差異。在小學低年級,女生因聰明乖巧、成績優異,經常受到表揚和鼓勵,班隊幹部幾乎是清一色的「娘子軍」;而男生活潑好動,經常擾亂課堂秩序,闖禍、惹事,成績也不好,成了「差生」。
  
  以往,到小學高年級時,男生一般就趕上來了,但現在卻節節敗退。
  
  小升初:南京外國語學校小升初,堅持男女按1:1的比例招生。近6年來,男生分數線有4個年份低於女生,差異最大時差2.5分。
  
  中考:上海市中考男女生平均分,近幾年,男生普遍低於女生。2009年,男生483.84分,女生505.19分。
  
  大學:福州大學是一所以理工科為主的高校,男生數量多於女生,但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者多為女生。比如,該校08級電氣學院男女比例為4∶1,但前10名獎學金獲得者皆為女生,且女生獲得獎學金的比例超過一半;08級紫金礦業學院的女生更是不到20人,但她們的優秀率卻比男生高,連一等獎學金也全被女生拿下。
  
  「發育遲緩」讓男孩落伍
  
  男孩小學低年級時落伍,有個重要原因,是「男孩發育較遲緩」。男孩13歲進入青春期,而女孩11歲進入青春期,而這種遲緩是全方位的。但我們卻以同樣的難度要求,以同樣的標準來評價他們,所以男孩自然顯得又笨又差,甚至被貼上「調皮搗蛋」、「壞孩子」的標籤。
  
  現象:一位區教育局副局長說:我兒子16個月時才開口講話,23個月時才會走路。上幼兒園時,老師教數數,他怎麼也數不過來;上小學時,他的字寫得歪七扭八,怎麼也寫不進方格子裡去。
  
  小學一年級時,男生的字,沒有女生寫得好,原因是,男孩手指小肌肉發育比女孩晚;而且男孩控制精細動作的大腦區域和神經系統的發展,總體落後於女孩,因此讓男孩握住鉛筆並寫出漂亮漢字很困難。
  
  現象:一位小學教師說:「我有一對龍鳳胎,女孩現在已經很會說話了,男孩卻還不怎麼能說。」
  
  原因是男孩語言發育比較晚,研究表明,5歲男孩的大腦語言區發育水平只能達到3歲半女孩的水平,所以女孩伶牙俐齒時,男孩還笨嘴拙舌的呢。
  
  現象:小學一二年級時,女孩成績普遍好於男生。
  
  原因是,女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平均超過男孩1-1.5年。而且因女孩獲得語言、發展語言的年齡較男孩更早,因此,對於小學老師以講述為主的教學模式,女孩更容易適應和接受;如果老師在講課時說得太多,那麼與女生的大腦相比,男生更有可能感到厭煩、分心、瞌睡或坐立不安,其實並非是男孩有意跟老師作對!
  
  男孩上課更易違反紀律,還有其因:女孩的大腦額葉通常較男孩的活躍,而且發育得更早,因而女孩較有自制力,上課時可以按老師的要求端坐著;而男生因為大腦中控制衝動的區域——額葉發育得更緩慢,因此自制力差,在課堂上往往難以長時間坐著聽老師講「枯燥」的內容,他們更容易分心,更容易做小動作(男孩的小動作是一種對大腦的自我刺激,以保持大腦清醒),因而更容易違反紀律而遭到批評或懲罰。

相關焦點

  • 素質教育一定好嗎?應試教育真的一無是處嗎?
    最近,南京一中校長因推行素質教育,導致學生高考成績慘澹,被眾多家長要求下課一事被鬧得沸沸揚揚。針對此事,今天跟大家聊一個話題:應試教育真的無一是處嗎?他們吹捧解放天性,吹捧快樂教育。甚至,還有人說,應試教育已經禁錮了幾代人的發展,也有人說應試教育失去了選拔人才的功能。我認為應試教育確實有不足,但它的危害卻被輿論過份放大了。說應試教育禁錮了幾代人、說應試教育失去了選拔人才的功能更是缺乏深入了解的誇張論斷。
  • 中國的應試教育如何扼殺男孩
    而其他男同學也與他有同樣的感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憎恨學校,也憎恨他們的女同學,因為這些女同學比他們「聰明」,老師們也更喜歡她們。「在學校裡,我覺得老師們總是在鼓勵女生,而不是男生,」,「他們說女孩子總是學習更用功,作業也寫的認真,男孩子總是又淘氣,又愛吵鬧,還經常製造麻煩。我認為男孩受到壓抑。」
  • 就整體而言,你們班女生和男生誰成績更好?
    成績上,她們表現更好;班級管理上,女生幹部更多,她們往往執行力更強,更能夠適應處理複雜的綜合問題;心理上,女生表現得更為成熟……女生高考錄取比率上升,男生處於弱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發生呢?針對高考成績性別差異情況,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龐維國教授、邵志芳副教授開展了「近10年高考試題難度的性別差異研究」。
  • 男孩危機來襲:應試教育是最兇猛殺手?
    不僅是文藝活動,在劉昊洋的班級上,女生不論是學習成績還是其他表現,也總是顯得「突出」。劉昊洋成績不錯,不過,班上成績排前幾名的還是女生佔了多數,而且,在競選班幹部時,女生往往受到同學選民的青睞,班長、副班長都是女生。  班主任鄭老師也注意到了「陰盛陽衰」的局面。鄭老師的班級一共23人,男女生比例相當。
  • 淺析「應試教育」系列丨識魚而不漁,被扼殺的天性
    昨天小編講了一點片面的知識—定式思維的危害,今天淺淺分析一下應試教育中被扼殺的天性,個人觀點,如有不對之處,請指正,謝謝!分析前,還是強調一下「應試教育」,是一種填鴨式教育,相當於流水線形式來培養大眾人才的一種教育方式,本身也是一種好的想法,但是,不會變通的情況下,變成了一種擁有很多弊端的教育方式。
  • 天童美語:釋放孩子天性,衝破應試枷鎖
    天童美語告訴你:尊重孩子個性,釋放孩子天性,衝破應試枷鎖。幼兒期(3—6歲)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他們對語言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和領悟能力,聽覺敏銳,心理障礙小,比較容易培養正確的語音語調,學習過程也更簡單、更直接。但這個時期的孩子也同樣具有好奇、好活動、愛表現、善模仿等特點,他們喜歡新鮮事物,注意力容易分散,貪玩,坐不住,坐不久,這並不是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不好好學習的表現,而是這個時期孩子們的天性,是他們身心發展的外在表現。
  • 應試教育真的不好嗎
    國內提素質教育提了很多年,但對於多數學生而言,接受的還是應試教育。對於應試教育很多人都詬病頗多,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讓大家覺得中學所學的知識除了考大學以外沒有別的用處。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同學學習的動力在於攀比,一切以分數作為對比的依據。很多人都痛斥應試教育,認為其扼殺了學生的天性,好多學生半夜了孩子苦讀,沒有假期,沒有休息日。
  • 應試教育真的一無是處嗎?
    「在應試教育中,學校全部採用極端的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孩子們許許多多與升學無關的興趣愛好特長也成了教育中的犧牲品,那些本來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各種稀奇的想法的孩子被打磨成了千篇一律的教育產品,扼殺了孩子自己的思想。」「我們的社會不僅需要成績好的學生,更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 「應試」教育真的一無是處嗎?
    「應試」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應對選拔性考試的能力,追求考試成績與升學率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為了培養人多方面的能力,旨在提升人的綜合素養的教育。兩者不存在「好」與「壞」,因為它們的側重點不一樣,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兩者有不同,但也有交集。兩者最大的區別是教育的目的不同,雖然「素質」教育注重的全方位成長更具有人本主義色彩,但是我國實行的教育模式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
  • 北大男女生比例6:4,清華是2:1,到了高中,男女生差距在哪裡?
    女孩小學初中成績好,到了高中成績就不行了?這是一個偽命題嗎?很多人都從身邊的例子出發,對這種說法進行了駁斥,比如我鄰居家的女孩,成績一直年級第一,我孩子學校,前十名的學生全是女生等等,這種反駁似乎是有力的,但是往往局限於一個小群體裡。
  • 學大教育專家分析:個性化教育還男孩天性
    學大教育個性化研究院院長賈智會教授分析,應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男孩的天性,男孩在上學期間多有牴觸情緒,認為學校是專門針對他們的,其所擅長的運動、動手能力也不得到發揮和肯定。長此以往,學習上不佔優勢、特長也得不到發揮,對男孩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在加上女孩在各方面所表現出的優秀,得到老師和家長的一致表揚,這對於男孩來說也是一種沉重的心理負擔。
  • 女大學生漸超男生 專家稱其更適合中國教育體制
    有教育界人士認為,女生可能更適合中國的教育體制  現狀  「今年獲得竺可楨獎學金的本科生中,女生有9名,男生是3名。」昨天下午,浙江大學學工部部長金海燕老師看到這個數據後嚇了一跳。
  • 理科女生適合報考哪些專業?是否存在學習困難?好就業嗎?
    ,會計出納,財政,等等,這些都適合理科女生學習和就業。理科女生所學習的專業在未來又有什麼樣的發展前景?先來看看第一個大問題:理科女生適合報考和學習哪些專業?理科女生可以報考財經管理類專業,該專業有這些方向: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稅收學、保險學等相關專業。
  • 為什麼應試教育是最適合目前中國教育的方式
    在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應試教育雖說不是最好的選拔方式,但也是最適合目前中國教育制度的方式。應試教育的益處就在於它能夠給所有考生一個最公平的起點,無論你是出生大城市,就讀與教育資源拔尖的名校中學,還是來自偏遠地區的普通中學,只要你好好學習,勤奮刻苦,就能為自己爭取一個進入大學機會。但這樣也扼殺了很多孩子的天賦,讓他們僅僅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所有的中心都是圍繞著考試成績。
  • 期中考試成績揭曉,學霸女生比男生多,這正常嗎?
    一般來說,男性比女性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要強,可是在中小學基礎學習階段,女生學習基礎比男生好,在追求考分的時代,中考、高考豈不是男生的攔路虎嗎?中小學學霸女生佔多,還有我國難出諾貝爾獎。我想這與當前的教育環境有關。
  • 應試教育的模式是不適合於幼兒期孩子的教育
    問了一下,有北京的蒙臺梭利小學的,反正就是現代幼兒園教育出來的孩子。他們家長問了接受現代幼兒教育時期以後能不能上小學。實際上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跟大家說明一點,孩子如果在幼兒園接受的教育跟傳統的教育是不一樣的,那麼就必須要上學前班,如果你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已經學習了小學的內容,那麼在上學之前最好給他進行一些人格的心理的建構活動,否則上小學的時候就會沒有持續動力學習,出現一到三年級成績就會掉下來的現象。
  • 數學教輔推出男女生雙版本,女生學習數學真的天生不如男生嗎?
    一、男女雙版教參背後或存在教育歧視設置男女生雙版本教參的出發點也許是善意的,此舉希望依據男女生思維方式的差異進行針對性教學,最大程度發揮男女生的學習優勢。但是其後續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也是無法規避的。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尷尬嗎?
    素質教育也應試,尷尬嗎?周末看到了一篇文章,是中國新聞周刊刊發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的尷尬》:文中提到:素質教育是反對唯分數至上的,但現在為了讓學校、學生重視體育、美育,卻只好讓「素質科目」也去考試,用分數讓學生重視該科目,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即「素質科目」,也「應試」了。
  • 教輔書籍男女生有別真的不該
    中小學教輔是學生除了課本之外標配的教材,也是諸多老師留家庭作業的主要來源之一,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課後複習和提高學習成績。但是,各地的教輔資料良莠不一。不少教育出版部門為追求教輔的銷量,打出鮮明的宣傳標語,本是無可厚非,但通過男女生有別來營造噱頭的標語,顯然是不妥當的。
  • 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南京——你真的想好了嗎?
    全國卷可不考核你英語口語有多棒,也不關心你是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更不會對素質教育薰陶下相較於同齡人略顯成熟穩重的外表多看一眼。全國卷,只看分數。 5,家裡有礦的,不管什麼高考成績都能上好學校的,考什麼學校無所謂的,可以忽略以上四點。但是這些人能有多少?10%有嗎?即使有,剩下的90%普通人怎麼辦?唯一出路就是應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