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鑑真出生於廣陵郡江陽縣(今江蘇揚州市)一戶中等人家,鑑真的父親篤信佛事,曾就揚州大雲寺隨智滿禪師受戒學禪門,是一位虔誠的居家佛教信徒。因此,鑑真自幼就生長在一個佛教氛圍頗為濃厚的家庭之中。
鑑真出生的時代,正值女皇武則天執政時十期,唐王朝的宗教政策因女主臨朝而發生重大改變。原來,唐朝立國之初,唐高祖李淵及其繼任者唐太宗李世民出於神化自身皇權統治的需要,利用自己與道教始祖老子李耳同為李姓這一純粹偶然的姓氏巧合,奉李耳為皇室祖先,並由此排定「道先佛後」的地位名次,推行崇道抑佛的宗教政策。但唐太宗以後不久,武則天篡唐,以武姓女皇執掌天下,唐初尊奉李耳的「崇道抑佛」宗教政策,對武則天的統治完全失去意義。為了對武氏皇權統治重新提供神的庇護和神的論證,武則天一改唐初「崇道抑佛」宗教政策,於天授二年(691年)下詔全國「今釋教(即佛教)在道法之上,僧、尼處道士、女冠(女道士)之前」,這樣,佛教在武則天的大力扶持下,取得了優於道教的政治社會地位,其勢力在全國範圍內迅速擴張膨脹起來。
受家庭和社會濃厚佛教氣氛的習染,鑑真從小就表現出對佛教的特殊興趣。長安元年(701年),鑑真十四歲,一天,他跟隨父親赴大雲寺拜佛朝聖,見佛像,心願感動,因而對父親說出了自己想出家為僧的念頭。父親對他的想法感到非常奇怪。但還是尊重了選擇。在父親的理解與支持之下。鑑真於大雲寺披剃出家,並因父親曾為該寺智滿禪師的受戒門]徒,故鑑真出家後,就在智滿禪師門下當了一名小沙彌。
鑑真天資聰慧,記憶驚人,入佛門]之後,勤奮刻苦,惜時如金,在智滿禪師的悉心指導之下,很快步入佛學門徑,受到良好的佛學基礎訓練。鑑真十八歲的那一年,離開棲居四年之久的大雲寺,拜會稽(今浙江紹興市)龍興寺道岸法師學戒律,並從道岸受菩薩戒(佛教戒律中的一種),正式成為一名合格的佛門僧侶,師從道岸法師之後,鑑真的佛學生涯開始了一個新的轉折。道岸是「南山律宗」的開宗祖師,曾同唐代最偉大的佛學大師玄奘一道開場譯經,並多次受朝廷之邀到京師長安講經說法,在佛學界頗負重名。為鑑真授戒後不久道岸又應召入長安,鑑真為追隨名師深造佛業,也於唐中宗景龍元年(707年)由揚州經洛陽到長安,開始了青年時代的參訪遊學生活。
到長安的第二年,鑑真即在長安實際寺從著名的律宗法師弘景和尚受具足戒。弘景是當時德高望重的名僧,曾做過皇帝的授戒師,由他親自出面給鑑真授戒(參加授戒儀式的還有法藏、道岸等名師),使鑑真感到莫大的策。他暗發誓願:絕不辜負佛學前輩對自己的器重與期望,一定盡畢生的糖力為弘揚佛法作貢獻。受具足戒之後,青年鑑真滯留求學於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之間,巡遊寺剎,遍訪名師,潛心研習各類佛典,在佛學知識的海洋中孜孜不倦,苦苦求索。由於鑑真的兩位授戒師道岸和弘景,都是當時享有盛譽的律宗高僧,受他們的影響,鑑真逐漸把佛教律學的研究放到首要地位,專攻律宗,旁及冀他佛教學說。他先從濟融律師學《南山律鈔》、《羯摩疏》、《量處輕重儀》等律宗佛典,又從禪定寺義威律師、西明寺遠智律師、觀音寺大亮律師處復聽講研習相部律宗的重要經典《四分律疏》,在這些名師的講授點化之下,鑑真功力日深,學業猛進,成為深得律學承嗣真傳的一代青年佛學英才,方日後東渡日本弘揚中國文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鑑真在洛陽、長安遊學七年,於開元元年(713年)由長安返回故鄉揚州。此時,鑑真年僅二十六歲,但學成名立,已是一個精通律學,兼具各方面學問知識的青年飽學高僧了。懷著一腔弘願,以揚州為中心,鑑真開始了他此後大約三十年時間在江淮地區的宗教活動和社會活動。
三十年間,鑑真先後擔任龍興寺(即大雲寺唐中宗時改稱龍興寺)、大明寺(遺址在今揚州法淨寺,即平山堂)主持;前後宣講律宗經典《四律疏》三十遍,《律抄》六十遍,《輕重儀》十遍,《羯摩疏》十遍;主持過難以計數的各類佛場法事,累計授戒度人達四萬餘人(《東徵傳》)鑑真方面以律宗高僧、律學授戒大師身份講授經論,授戒度人,培養佛學門徒;另一方面,鑑真又是一個熱情飽滿的宗教事業家,長年累月,不知疲倦地進行著廣泛的宗教社會活動。
他親自主持設計建造寺院約八十餘所並指導許多寺院鑄塑佛像,砌造寶塔,繪製佛教璧畫,又組織抄寫出三部《藏經》計萬餘卷。此外,鑑真積極參與治病救災的佛教慈善活動,並從中獲得不少臨症治病的實踐醫療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