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故事:鑑真斷塵歸佛

2020-12-23 四葉草旳愛

傳說鑑真出生於廣陵郡江陽縣(今江蘇揚州市)一戶中等人家,鑑真的父親篤信佛事,曾就揚州大雲寺隨智滿禪師受戒學禪門,是一位虔誠的居家佛教信徒。因此,鑑真自幼就生長在一個佛教氛圍頗為濃厚的家庭之中。

鑑真出生的時代,正值女皇武則天執政時十期,唐王朝的宗教政策因女主臨朝而發生重大改變。原來,唐朝立國之初,唐高祖李淵及其繼任者唐太宗李世民出於神化自身皇權統治的需要,利用自己與道教始祖老子李耳同為李姓這一純粹偶然的姓氏巧合,奉李耳為皇室祖先,並由此排定「道先佛後」的地位名次,推行崇道抑佛的宗教政策。但唐太宗以後不久,武則天篡唐,以武姓女皇執掌天下,唐初尊奉李耳的「崇道抑佛」宗教政策,對武則天的統治完全失去意義。為了對武氏皇權統治重新提供神的庇護和神的論證,武則天一改唐初「崇道抑佛」宗教政策,於天授二年(691年)下詔全國「今釋教(即佛教)在道法之上,僧、尼處道士、女冠(女道士)之前」,這樣,佛教在武則天的大力扶持下,取得了優於道教的政治社會地位,其勢力在全國範圍內迅速擴張膨脹起來。

受家庭和社會濃厚佛教氣氛的習染,鑑真從小就表現出對佛教的特殊興趣。長安元年(701年),鑑真十四歲,一天,他跟隨父親赴大雲寺拜佛朝聖,見佛像,心願感動,因而對父親說出了自己想出家為僧的念頭。父親對他的想法感到非常奇怪。但還是尊重了選擇。在父親的理解與支持之下。鑑真於大雲寺披剃出家,並因父親曾為該寺智滿禪師的受戒門]徒,故鑑真出家後,就在智滿禪師門下當了一名小沙彌。

鑑真天資聰慧,記憶驚人,入佛門]之後,勤奮刻苦,惜時如金,在智滿禪師的悉心指導之下,很快步入佛學門徑,受到良好的佛學基礎訓練。鑑真十八歲的那一年,離開棲居四年之久的大雲寺,拜會稽(今浙江紹興市)龍興寺道岸法師學戒律,並從道岸受菩薩戒(佛教戒律中的一種),正式成為一名合格的佛門僧侶,師從道岸法師之後,鑑真的佛學生涯開始了一個新的轉折。道岸是「南山律宗」的開宗祖師,曾同唐代最偉大的佛學大師玄奘一道開場譯經,並多次受朝廷之邀到京師長安講經說法,在佛學界頗負重名。為鑑真授戒後不久道岸又應召入長安,鑑真為追隨名師深造佛業,也於唐中宗景龍元年(707年)由揚州經洛陽到長安,開始了青年時代的參訪遊學生活。

到長安的第二年,鑑真即在長安實際寺從著名的律宗法師弘景和尚受具足戒。弘景是當時德高望重的名僧,曾做過皇帝的授戒師,由他親自出面給鑑真授戒(參加授戒儀式的還有法藏、道岸等名師),使鑑真感到莫大的策。他暗發誓願:絕不辜負佛學前輩對自己的器重與期望,一定盡畢生的糖力為弘揚佛法作貢獻。受具足戒之後,青年鑑真滯留求學於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之間,巡遊寺剎,遍訪名師,潛心研習各類佛典,在佛學知識的海洋中孜孜不倦,苦苦求索。由於鑑真的兩位授戒師道岸和弘景,都是當時享有盛譽的律宗高僧,受他們的影響,鑑真逐漸把佛教律學的研究放到首要地位,專攻律宗,旁及冀他佛教學說。他先從濟融律師學《南山律鈔》、《羯摩疏》、《量處輕重儀》等律宗佛典,又從禪定寺義威律師、西明寺遠智律師、觀音寺大亮律師處復聽講研習相部律宗的重要經典《四分律疏》,在這些名師的講授點化之下,鑑真功力日深,學業猛進,成為深得律學承嗣真傳的一代青年佛學英才,方日後東渡日本弘揚中國文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鑑真在洛陽、長安遊學七年,於開元元年(713年)由長安返回故鄉揚州。此時,鑑真年僅二十六歲,但學成名立,已是一個精通律學,兼具各方面學問知識的青年飽學高僧了。懷著一腔弘願,以揚州為中心,鑑真開始了他此後大約三十年時間在江淮地區的宗教活動和社會活動。

三十年間,鑑真先後擔任龍興寺(即大雲寺唐中宗時改稱龍興寺)、大明寺(遺址在今揚州法淨寺,即平山堂)主持;前後宣講律宗經典《四律疏》三十遍,《律抄》六十遍,《輕重儀》十遍,《羯摩疏》十遍;主持過難以計數的各類佛場法事,累計授戒度人達四萬餘人(《東徵傳》)鑑真方面以律宗高僧、律學授戒大師身份講授經論,授戒度人,培養佛學門徒;另一方面,鑑真又是一個熱情飽滿的宗教事業家,長年累月,不知疲倦地進行著廣泛的宗教社會活動。

他親自主持設計建造寺院約八十餘所並指導許多寺院鑄塑佛像,砌造寶塔,繪製佛教璧畫,又組織抄寫出三部《藏經》計萬餘卷。此外,鑑真積極參與治病救災的佛教慈善活動,並從中獲得不少臨症治病的實踐醫療經驗。

相關焦點

  • 這位高僧大德不一樣!聽聽他的故事,讓人生少走彎路
    這位高僧大德不一樣!聽聽他的故事,讓大家好,我是華林寺的普法,這期和大家講一個有德高僧的故事,看看你能學到什麼。這位高僧大德不一樣!聽聽他的故事,讓就是說暫時借你們的大德法師三年,給我們這個地方結結法源,培培福報。
  • 高僧故事:六十老翁學佛苦行 百歲來華翻譯佛經
    編者按:佛教典籍浩如煙海,這些漢譯佛典是古代無數高僧的心血結晶。參與佛典翻譯的高僧中,有些來自印度,有些來自西域,他們或者獨立翻譯,或與中土高僧攜手,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了很多傳奇動人的故事。
  • 「國王新衣」淵源和《高僧傳》裡的故事
    (楊憲益著、薛鴻時譯《漏船載酒憶當年》第二十章,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1年)這些札記雖篇幅有限卻言之有物,其中一篇《高僧傳裡的「國王新衣」故事》(載1947年《新中華》復刊第五卷第二期)開宗明義就說:「安徒生童話裡面有一篇『國王新衣』故事,在中國已甚普遍被人轉譯引用,而且一般人都認為這篇含有諷刺意味的作品,是歐洲童話裡的傑作;殊不知這篇故事在一千多年前已見於中國紀載了。」
  • 「偷得浮生半日閒」盛讚高僧,高手顛倒下詩句順序,卻令高僧羞怒
    然細細品來,這種「閒人」生涯其實與古代高僧的生活相類似,只不過是無酒罷了。唐代詩人李涉曾以「偷得浮生半日閒」來讚譽一位得道高僧,於紛擾塵世之間偷取片刻的安寧,這與蘇軾的境界頗為相致。《題鶴林寺僧舍》唐·李涉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 高僧:吃完一萬隻羊壽終,後來高僧一語成讖
    李德裕,字文饒,小字臺郎,出身於趙郡李氏西祖房。自幼胸懷大志,飽讀經史。李德裕知道自己沒什麼好下場,便問一位高僧:「我還能活多久?」 高僧看了李德裕的面相後說:「大人命中能吃一萬隻羊,如今還有500隻沒吃完,所以暫時不會死。你此次南行,一定能活著回來。」李德裕感嘆道:「師傅真乃神人!我在元和年間,曾做夢走到晉山,看見滿山都是羊群。放羊的人告訴我說,這是給侍御吃的羊。這個夢我一直沒和別人說過,沒想到你竟然知道。」
  • 一位高僧對世俗問題的7個回答,非常絕妙!
    一字洞悉天下,一語道破天機,一個簡單故事足以給人意味深長的人生啟示。國學君整理了高僧對7個最世俗問題的回答,讀來啟人心智,發人深省,看完記得發給朋友們也領會領會!來訪者:您在公眾場合是素食,您一個人在房間會不會吃肉呢?法師並沒有回答他的問題,反倒問他:您是開車來的嗎?法師說:開車要系安全帶。請問您是為自己系還是為警察系?
  • 高僧說故事:做任何事情都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
    高僧慧能為了考驗寺裡眾多僧侶的慧根,便在飛來峰的峰頂修建了莊嚴肅穆的達摩法像,並傳話出來,寺內徒眾誰能正大光明地觸摸到祖師的慧眼,誰就能繼承衣缽。僧侶一聽,便在私下裡紛紛議論,住持長老之所以要修建達摩金身,是要為將來的事情做準備,誰能觸摸到祖師的慧眼,誰就是寺內住持的接班人。
  •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高僧:這3種好人,註定命苦
    阿萊的故事令人唏噓,難道這世間真是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越是好人越命苦?朋友越想越是解不開這個結,他知道我與當地寺廟裡的一位高僧是相識多年的好友,於是趁著周末,要我帶他一起去寺廟請教高僧,希望能夠為他答疑解惑。
  • 佛教:高僧大德也會生病,是什麼原因?
    凡夫有病苦受不了,即使是有很高修行的高僧大德只要業報一現前,也會遭受病來如山倒的痛苦難耐。有這樣一則真實的佛門故事,發人深省。在玄奘大師到印度之前,印度的一位高僧,名叫戒賢法師,重病纏身,痛苦難耐,如同針鑽。
  • 唐僧為什麼叫「唐三藏」,三藏是對高僧的尊稱
    唐僧是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的主人公,唐僧的人物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玄奘是洛陽人,少年出家。玄奘在研究佛法的過程中,發現已有的漢譯經文有些地方要麼語焉不詳,要麼會和其他經文在內容上有衝突。他決定前往西域取經,去佛教的發源地學習。玄奘獨自一人歷盡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
  • 14名算命消災「高僧」被抓獲
    本報訊(記者 葉婉)北京海澱網友街頭偶遇「高僧」算命消災當即網絡舉報,海澱警方迅速出擊,蹲守多日後成功打掉一假扮「高僧」 在街頭進行詐騙的犯罪團夥,抓獲團夥成員14人。10月下旬,有海澱網友舉報,稱在海澱區航天橋附近遇到了一位 「高僧」,「高僧」聲稱自己能算命消災保平安,但事後需要收取一定的費用。海澱警方接舉報後,由分局刑偵支隊牽頭,恩濟莊、甘家口派出所聯合組成專案組展開調查工作。
  • 洛陽有寺大福先(2):這些高僧曾在大福先寺修行
    大福先寺自建成之日起,就有許多高僧在此修行,他們或奉詔譯經,或被委以重任管理寺內財物。圍繞這些高僧,歷史上有許多故事流傳了下來。今天,咱們挑選幾個代表人物,講一下他們與大福先寺、與洛陽「不得不說的故事」。
  • 為何只有得道高僧才能擁有?
    有些得道高僧在圓寂之時,遺體火化會有舍利子的出現。那麼舍利子到底是為何物?小編也是翻閱文獻得知:舍利子其實就是骨水晶。01舍利子是怎麼形成的?舍利子對於我們來說相對有些神秘,在影視劇或者關於佛教的書籍中,舍利子之事才有所耳聞。一般來說,高僧死後火化產生的晶體被稱為舍利子。
  • 無名高僧:不想命苦,就避免三點(很準)
    上個周末,正好閒著無事,我就去了家附近的廟宇去拜拜,聽母親說廟宇來了一位無名高僧,很多人慕名而去,想得到高僧的一些指點。這引起了我極度的好奇心。廟宇還是同往常一樣,沒有多大變化,我徑直走進去,此時一位慈眉善目的高僧映入我眼帘。
  • 當詩仙遇到高僧,就有了這段佳話:知音之感,千年猶在
    當詩仙遇到高僧,就有了下面這段佳話。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奇遇:當詩仙遇到高僧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安徽宣城。名滿天下的詩仙李白,已是五十二歲了。身在異鄉、半世漂泊的他心中滿是歡喜與感動。
  • 泰國佛牌高僧龍婆晴
    同時根據寺廟相關傳承的文獻記載知道,此間寺廟早期建寺的祖師爺為來自斯裡蘭卡的高僧。此位高僧即以擅長「希瓦利尊者」聞名。因此寺廟也保留了非常高深的「希瓦利尊者」招財法門,而身為Wat Bangpang寺廟住持的龍婆晴大師,即是傳承併集「希瓦利尊者」招財法門為大成的大師!
  • 一位高僧說:人生不順時,做好這二件事,早晚時來運轉!
    一位高僧說:人生不順時,做好這二件事,早晚時來運轉!一、以人生如戲的態度去面對人生高僧說: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高僧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世間其實就像是一個大舞臺,我們生活在其中的每個人其實就是一個演員,都在演繹著自己的故事,演繹著自己的人生,悲歡離合,世事沉浮,功名利祿等等,都在其中得到體現。無論你在其中扮演的是喜劇演員,還是悲劇演員,當人生的大幕落下的那一刻,作為演員的你都要退出這個舞臺。無論你對這個舞臺是留念,還是厭倦。
  • 高僧傳序錄卷第十六
    號曰高僧傳。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實之賓也。若實行潛光則高而不名。寡德適時。則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則備今錄。故省名音代以高字。其間草創或有遺逸。今此一十四卷。備贊論者意以為定。如未隱括覽者詳焉。  高僧傳第一卷(譯經上十五人)   漢雒陽白馬寺攝摩騰。    漢雒陽白馬寺竺法蘭。    漢雒陽安清。
  • 聽108歲高僧講的這個故事,讓人心向善
    接下來讓我們聽一聽高僧給我們講的故事,真真切切感受因果的力量。這故事講述:一個小和尚跟著師父每日誦經參禪,雖然這小和尚有慧根,但是他的前世福報並不夠,所以有短命夭折之相,小和尚的師父了悟因果,知道小和尚很快就要往生了,於是便命小和尚回家探望雙親。如此以來,就算今生塵緣已了,也算盡些最後孝道。
  • 在日本封神的高僧第一人,回家了
    唐招提寺 日本奈良「滄海之虹」上海博物館展覽現場2019年12月,上海博物館跨年大展開幕,講的就是鑑真的故事。繪卷是日本的一種繪畫風格,圖文並茂地講故事,類似最早的漫畫雛型。《東徵傳繪卷》第一卷局部《東徵傳繪卷》畫於13世紀,共5卷,每卷15-20米長,總長達83米,把鑑真的一生都說盡了:從鑑真出家開始,一直到他在唐招提寺內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