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往事︱住房、吃飯、教育:淪陷區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2020-12-13 澎湃新聞

「去北京!去北京!」就像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人瘋狂地叫喊著「去滿洲!去滿洲!」一樣,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人掀起了前往北京的高潮。到1939年3月末,北京的日本警察署登記的申請來京日本人是一萬二千餘戶、三萬餘人。比事變前驟增七倍半,比前一個月增加一千一百餘人,以每天五十八人的速度增加著。再加上沒有申報的,實際寓京日本人要超過四萬。3月底,媒體估計年內在京日本人能達到七萬。這是《北支》雜誌1939年6月「信鴿」欄目提供的數據。而到了1941年,寓京日本人已達十萬之眾。

《北支》是一份攝影雜誌,創刊於1939年6月,終刊於1943年8月。主編加藤新吉(1896-1954)生於福岡縣三奈木村(今朝倉市),是眾議院議員加藤新次郎的長子,1920年6月從明治大學畢業後,進入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滿鐵」)。因成績卓著,加藤在1929年被社長派往赴歐美留學。留學期間,加藤走訪了蘇聯、德國、義大利、法國、英國、美國等歐美重要國家,在學習了各國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思想、教育、宗教等,他對日本和中國有了新的認知。結束留學後,安藤返回滿鐵。1939年離開滿鐵,入職華北交通株式會社,隨即開始編纂《北支》。加藤被稱為「讀書家」,北京的家中藏書豐富,是文化人的沙龍,日本發起民藝運動的思想家、宗教哲學家柳宗悅(1889-1961)和日本民俗學家折扣信夫(1887-1953)在日本侵華期間來到北京,就住在加藤的家中。加藤周圍聚攏了眾多中日知識人,《北支》上不少攝影作品出自他本人,他還在該雜誌上連載了《可園雜記》等系列隨筆。往前追溯,作為滿鐵弘報的負責人,他對《滿洲畫報》(『満洲グラフ』)(1933-1944)的刊行同樣有重要作用。在更早的1920年代,他就拍攝過雲岡石窟、居庸關等地,這些都成為後世中國學界相關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可以說,研究近代日本的文化殖民史,加藤新吉不應該被忽略。

住房問題

加藤新吉在他的《可園雜記三》中說,「七七事變」之前,日本人在北京的居住區域在東城的一小塊,即以東單牌樓為中心的一小塊區域,那時居住在北京的日本人有八百人,而在此之前,日本人在北京最多的時候有三千人。到了1939年,北京市內到處可以見到日本人的身影。

突然湧入的日本人首先面臨的是住房問題。華北各地的住宅原本就緊張,中國的住房結構也讓日本人無法適應。當時的日本媒體抱怨,不斷上漲的中國人的房租讓日本人難以承受,還說不少中國人租房時耍心機想大撈一筆。在日本人掌權的佔領區,很難想像中國人還敢跟他們討價還價,甚至大撈一筆!無論如何,日本官方迅速設立了經濟警察制,展開對「亂」漲房租的中國人的調查,併科以嚴罰,同時設立了日本人土地建築公司。此外,日方決定延緩其他對華輸出物資,首先解決建築物資。

在通過種種手段獲得房子之後,日本人就開始對它進行改造。把中國住宅改成六疊或三疊的日式住宅,所花費用高達驚人的五六十圓(可以買近200斤豬肉)。在牆壁上開窗戶,裝上障子,即用木框糊紙的拉窗,把中國人喜歡的朱門塗成日本人喜歡的顏色。

本來是中國人的公寓,隨著日本人的湧入,這所公寓也出現了日本人的門牌,所配文字顯示日本人以每天三十人的速度湧入北京,與前文官方統計稍有差別。

飲水是大問題。本來那時北京下水道的水質還是不錯的,不過井水裡的石灰粉很多,還會摻雜有肥皂水,所以井水可以洗澡,但無法飲用。日本人通常買水喝。胡同裡賣的水是二十錢一桶。

用井水洗澡。

初夏的清晨,石榴花從厚厚的灰色泥牆上窺伺著胡同,紡織娘唧唧地叫著,賣水是初夏讓人感覺爽快的一景。

廚房經濟

生活在北京的日本家庭主婦最關心的是廚房經濟問題。北京可沒有燃氣,這對已經習慣了都市生活的日本主婦們來說是最痛苦的事情。她們要學會跟當地人一樣使用煤球。要想點好煤球,是需要掌握要領的,熟練的話,需要半個小時,不習慣的話要花上一個小時。柴火對廚房生活很重要,行市價大概是一百斤一圓七十錢。(一圓等於100錢)

燒煤球做早餐的日本家庭主婦。

當時北京的食品價格基本上是這樣的:醬油一升一圓十錢,味增百目十三錢,白砂糖二十五錢,角砂糖三十八錢,鹽一升三十四錢,日本酒一升四圓二十錢,醃蘿蔔一根六十錢,米三鬥十二圓。蔬菜、肉類很便宜,市場上能找到三十五錢一斤的豬肉。不過日本人喜愛吃的關東煮、生魚片、壽司都貴得驚人。所以不管是哪家的主婦,都不會執著地非要做日本料理,而是去做更為便宜的中國料理。主婦們發現中國人特別會合理地利用食物,絲毫不浪費,比如豬肉,從頭到腸子都可以處理後食用,她們也學著去做、去品嘗。

主婦做中國料理招待日本友人。

北京的雜貨鋪裡也供應有洋貨,不過價格比東北要高二成,化妝品也要高二成,並且都很缺貨。

去雜貨鋪的日本家庭主婦。

丈夫外出時,家庭主婦們談論最近醃的鹹蘿蔔缺貨,或者一把笤帚一塊錢等等。

北京街頭行走的貨郎比較少,所以每天日本主婦們都要到很遠的市場去買菜,這讓她們感覺很辛苦。光是路費,也就是人力車費用,一趟要五錢或十錢,每日這麼去坐,日本主婦也會覺得錢袋子癟得很快。

拉洋車的車夫學會日語「洋車」的發音,看到日本主婦出門,就招呼她們。中國人和日本人使用洋車的價錢不一樣,對日本人來說,近處五錢,遠處十錢。

買蔬果的日本主婦。

乘坐馬車的話,更貴,一趟是50錢。

如果是富裕的家庭,家中會僱傭洋車車夫,周末一家人乘坐洋車去北海或者中央公園。

由於中國勞動力很便宜,不少體力活兒也都願意交給中國人來做。比如,洗一件襯衫要五錢,如此低廉,跟日本簡直沒法兒比!

很多日本家庭都會僱中國保姆。

春末夏初陽光直射時,日本主婦就會把被子拿到院子裡曬,中國保姆也搭把手。

也有的日本家庭孩子多,人手不夠,就會把孩子的奶奶從日本接來幫忙。

奶奶從日本趕來幫助照顧孫子。

還有不少日本主婦參與政治色彩濃厚的「國防婦人會」的,她們願意充當槍後助手。

總之,生活在北京的日本主婦,就跟在日本一樣,能夠得到丈夫每月大部分薪水。她們漸漸地適應北京的生活之後,很享受美麗古都北京的安靜,感到很幸福。

五月石榴花開的時候,日本主婦會買一些石榴花,作為花簪,在5月5日女兒節那天插在女兒頭上。

那些僱傭中國保姆的日本家庭,他們家的孩子與保姆家的孩子也會在一起玩耍,並不是兵戎相見的敵我關係。孩子的世界,哪裡都一樣。

學校教育

再說說日本的兒童。有些家庭為了孩子的教育,把孩子留在日本國內,但是更多的人把孩子帶到了北京。據統計,「七七事變」前後,小學、中學、青年學校的學校數和學生數量都在增加。1939年9月的《北支》統計,截止至同年4月為止,事變前後的對比如下:

到了1940年,北京有三所日本人小學。其中東城小學經費投入65萬圓(一半經費由華北交通株式會社出資),佔地一萬一千坪。就校園面積和設備而言,不僅在華北首屈一指,即便跟內地一流小學相比,也毫不遜色。1906年,日本人在北京創辦了第一所日本人小學,當時只有六名兒童;「七七事變」之前有一百五六十名;到1940年,這所小學學生人數達到二千三百名,教師有五十名。進入1941年,北京有兩所學院(北京興亞學院、中央日本語學院)、兩所高等女校、一所中學、九所國民學校和青年學校,學生人數共7956名,教師人數為289名。

日本人小學把「日中融合」作為校訓,從1940年2月起,正式決定在北京的日本人小學四年級以上教授中國語。學校也有教授漢語的老師。

當然,與日語比起來,漢語的分量遠不如日語。

日方很擔心日本兒童到了北京會忘記自己的風俗習慣和禮儀,所以學校建有純日式的「作法室」,即禮儀室,在這方面的課程設置上與日本同步。

1939年4月,北京出現了第一所日本人女子小學。

北京的日本中學生下雪中上學

市民生活

「七七事變」後,隨著北京人的增多,日本的商店也多了起來,北京街上到處是招牌、廣告燈,有些廣告牌甚至阻礙了交通。於是市政府從1939年3月末開始整頓招牌和廣告燈,據說撤去的百餘件中,有一大半是日本人的。

根據北京日本大使館的調查,1939年這一年,北京的日本職業婦女人數是819名,加上藝伎、女招待、女服務員等,實際上有2千餘名。職業女性中,打字員222名,藝伎385名,事務員560名,陪酒女232名,舞女44名,女招待131名,鮮伎30名。

北京近代科學圖書館是日本外務省對華文化事業機構,成立於1936年12月。剛開館的那一個月,利用者有350人,翌年1月有400人,4月增加到2000人。到了1939年,則增加到每天1500、1600,於是設立了西城分館和北城圖書閱覽室。

到了1941年,由於居住北京的日本人多達十萬,日本知識階層的有心人為了方便日本人的生活,集體撰寫了在京生活指南。參與撰寫的有北京特別市公署觀光科的石橋醜雄、東方文化事業委員會的橋川時雄、東亞新報社的服部由治和早瀨讓、北京大學的富田三郎、故宮的曹宗儒、華北交通株式會社的石原嚴徹、巖村成正、安藤更生等,這些人本身就在自己研究的領域有所成就,再加上長期對北京進行田野考察,所著的觀光篇、案內篇、生活篇和各種便覽,細到宗教機關、學術團體、衛生設施、菜市場的分布、郵局寄送包裹各種費用,甚至還寫到與中國人相處的注意事項,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整本書形成了一個立體的北京地誌。所有文章匯成了《北京案內記》一書,由安藤更生主編,新民印書館出版。這本書不僅對寓居北京的日本人在生活上現實的指導意義,如今看來,也是解讀佔領下北京的社會結構、個體物質與精神生產的一個出發點。

由此我又想到加藤新吉。這個當年偽滿洲國弘報處的負責人,拖著一條有殘疾的腿,又轉戰到北京戰場。然而無論是戰時還是戰後,鄉土再建和鄉土史研究始終是他的關注點。加藤的工作有日常的講述、日本移民在日本佔領區的鄉土和國家意識的體現、日本移民的社會與文化融入、現地民間節日習俗的考察、現地的社會空間結構和知識格局體系,以及田野考察人的介入方式和思考方式,本應成為殖民研究的理論試驗場。可惜我們太關注戰爭的激烈、動蕩的一面,循環往復的日常生活、在代代傳承下來的秩序中構築的個人行為和文化圖式,都是我們的盲區。

相關焦點

  • 北平往事︱日本佔領下的北平中秋
    日本人一來,就把「北平」改成了「北京」,然而老百姓依然心心念念著北平,所以我在這裡也就跟著說「北平」了。燒香、供酒、月餅、兔兒爺、新衣裳、逛前門大街,喜迎中秋,延續了幾百年的北平日常,在日本佔領下並沒有崩潰。毋寧說,老百姓在以頑強的日常來抵抗異族的統治。最簡單的道理:日子總是要繼續下去的。在中國人的視線被遮蓋的年月裡,日本人用他們的照相機記錄了北平歲時記,其中中秋的描述異常生動。
  • 淪陷區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小說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的時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為主線,形象、真切地描繪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戶為代表的各個階層、各色人等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作品記敘了北平淪陷後的畸形世態中,日寇鐵蹄下廣大平民的悲慘遭遇,那一派古老、寧靜生活被打破後的不安、惶惑與震撼。
  • 日本對北平的移民和侵略
    七七事變後,以日軍武力侵略為後盾,日本政府實行「獎勵移民」政策,宣稱「要向河北各省地移日籍10萬戶至30萬戶」,之後又將該計劃增至「5年移民華北200萬戶」。大量日本人湧入華北淪陷區。1937年7月,華北日僑共計34492人。到1938年9月,據《新華日報》刊載,華北9個主要城市日本人達82905人,至1939年10月達162150人,一年之間增加79245人。
  • 筆談||江沛:關於抗戰時期淪陷區民眾生存狀態的若干思考
    2.區域差異:相較而言,以長春為代表的東北都市,以上海、蘇州、寧波為代表的江南城鎮,以北平、天津為代表的華北都市,在初期軍事佔領後即恢復經濟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平靜,但生活仍然困難,就業不易。輔仁大學生董毅時常為文科生如何立足社會而憂慮。佔領初期的香港,考慮到經濟壓力,日軍一直在執行減少香港人口的政策,致使香港經濟與社會處於持續動蕩中。
  • 日本住房和家庭生活,是什麼樣的?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日本住房和家庭生活,是什麼樣的,我們可以學到什麼的歷史往事。日本的新潮住房俄羅斯一位人士,對日本住房和家庭生活,是什麼樣的,作出了介紹和評價,以下為具體內容:今天,我將向你介紹日本人的住房。
  • 五卷本《北平日記》出版 重現北平淪陷期的1000多個日夜
    新華網北京9月1日專電 日前,在中國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五卷本共計150餘萬字的《北平日記》。日記作者董毅是抗戰時期輔仁大學國文系的一位青年學生。日記記錄了其自1938年4月11日到1943年12月15日的生活歷程。
  • 「偽」與「奴化」的陰霾:淪陷區學生在戰後的處境
    相形之下,日偽統治區內的學校,則成為歷史的灰色地帶,淪陷區子弟受教育的情況,在今天很多人的印象中,大抵可以用「奴化教育」一言蔽之。事實上,對大後方教育與淪陷區教育評價的巨大反差,早在戰爭結束之初就已經形成了。1946年初,有署名「綿之龍」的論者在上海《大光明》周報撰文稱「儲鈔變法幣,二百折做一;而偽學生之與勝利學生比較起來,恐怕貶值之甚不止此數」。
  • 日本在淪陷區普及日語,日本大學教授為啥反對?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在華北淪陷區開展奴化教育,愚民教育,妄想「以華制華」「以戰養戰」。同時引進大量日語教師,禁止在華北的日本人講中國話。在日本國內,這些奴化教育工作由軍方與日本外務省確定方向,由日本國內的東方文化學院的研究員統管謀劃。1937年12月,《東京大學新聞》周刊記者橋本正郎對此事進行了採訪。
  • 謝人堡: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的一輪新月
    中國抗日戰爭淪陷區文學,在小說創作方面,華北出現了一批青年作家,他們的作品主要收入「新進作家叢書」,共10種,北平新民印書館出版和「華北文藝叢書」,共8種。  謝人堡的短篇小說集《葡萄園》,1942年3月由天津唯一書店———建築書店出版,收入小說22篇。其中寫「鄉野生活」的有《眢井》《新賓》《河門一夜》《鳳子》《守夜人》等篇。這些作品大都洋溢著濃鬱的家國情懷,或既有故國頹敗背景,又有童年情趣飄逸,又多了一份山鄉風俗的獨特美感,有一種令人對貧賤者深深悲哀、同情的感受,創造出一種張力四溢的審美聯想效果。
  • 綠茵往事|民國時期名震北平的輔仁大學足球隊
    激情與熱血的幕後,網易歷史講述著與眾不同的綠茵往事。往期回顧綠茵往事|黃皮膚的榮耀:華裔悍將亮相首屆世界盃?綠茵往事|真實"死亡球賽":只有謀殺,沒有勝利逃亡作者|於嶽,石家莊民國文獻收藏愛好者。本文為網易歷史獨家稿件,謝絕轉載。
  • 淪陷區汪偽政府的「南京中央大學」
    汪偽國民政府接受其「教育部長」趙正平的建議——恢復中央大學。1940年4月,偽行政院通過在南京設立中央大學案,著手成立「復校籌備委員會」,命趙正平兼籌備會主任,並飭教育部撥發學校臨時經費40萬元,經常經費68萬元,開始緊鑼密鼓的「復校」工作。7月,成立招生委員會,分別在淪陷區的南京、北平、上海、蘇州、杭州、武漢、廣州等7個城市招生。當年有三千多人報考,經入學考試,錄取新生674人。
  • 抗日戰爭時期,有一所大學成為北方淪陷區唯一不掛日本國旗、不用日本教材的學校
    湖南衡山人。1911年4月生,1932年在長沙嶽雲中學就讀高中。1934年7月考入北平輔仁大學化學系。1937年5月,加入平津流亡學生地下工作團。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被派往魯南人民抗日義勇總隊做宣傳和民運工作,任魯南人民自衛軍政訓處副處長。
  • 為啥反對淪陷區中國人講日語?這個日本人算是說了句良心話
    這是日本在淪陷區推行日語時,長岡說的一句良心話。待會兒我們詳細講其何出此言。現在我們先來看看他的一生。 長岡生於1865年的日本長崎縣大村市。 1865,是日本江戶末年,3年後日本進入明治時代,可見他是在倒幕運動、尊王攘夷的年月出生的。 沒錯,他的父親就是倒幕運動中東徵有功的監軍,明治政府建立後,他分得東京一文官,從此蔭翳妻兒,長岡一出生就站在老爹的肩膀上,註定要享受優質政府教育資源。
  • 日本人的日常「高素質」,源於教育
    「高素質」不僅體現在這些日常小事,越是大型事件和危難關頭,越能體現國民的素質。難道是日本人天生就素質高嗎?誠然不是,歸根結底,源於「教育」。日本人堅信,只有教育才能改變貧窮,提高社會的文明層次。除了少部分語數外之外,作業更多偏向日常生活的體驗,比如:觀察昆蟲、獨立做菜、養花並每天畫畫記錄等。他們更希望孩子在兒童時期,可以拓寬視野、學會獨立思考,培養他們作為一般的人的興趣與愛好。01 獨立自主教育在日本小學裡,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儲物櫃,用來存放這些東西。
  • 汪偽漢口警察學校 日本人把持大權 中國人一舉一動都受監視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以後,在淪陷區為了配合其殖民統治,在扶植偽政權的同時還需要培養偽警察來維持統治。在這樣的情況下,日偽政權以強硬手段在淪陷區建立專門的警察學校,培訓符合其殖民統治需要的警察。在這些學校裡,教學大權由日本人把控和操縱,裡面的老師也大多由日本人直接擔任,裡面的中國教職工的教學內容受到日偽當局的嚴格審查和監視。在偽警察學校裡著重灌輸的一點就是要「以大和民族的優秀國民性和文化為中心,結合土著民族固有文化,建設新的大陸文化。」
  • 一周文化講座︱劉若英來了!還有張佳瑋與苗煒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上海︱千年睦鄰百年寇讎:近代東亞格局變化與日本侵華緣起時間:8月8日(周六)14:00-16:00地點:長寧區天山路356號長寧圖書館主講人:雷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 齊白石:北平淪陷後辭去教務 停止賣畫艱苦度日
    衰年變法  1909年,回到湘潭的齊白石,生活富足,隱居於鄉間吟詩作畫,過著悠閒的鄉間文人生活。但是, 1917年,平靜的鄉居生活卻被愈演愈烈的兵匪之亂打破。迫於無奈,年逾五旬的齊白石不得以來到北京,並於1919年正式定居北京。
  • 一周文化講座︱沈從文與黃永玉
    北京︱日常生活中的大雅之聲時間:6月13日(周六)10:30-12:30地點:朝陽區西壩河七聖中街12號愛琴海購物中心3層嘉賓:臧棣(詩人、北京大學教授)、冷霜(詩人)、周偉馳(詩人)、姜濤(詩人)、楊鐵軍(詩人)等       近年來,國內詩歌出版呈現熱潮,單本詩集出現十餘萬冊銷量奇蹟,詩歌集會不斷湧現,詩歌事件不斷發生……詩歌似乎迎來了春天,正走向大眾,走向市民的日常生活。
  • 反對淪陷區中國人說日語,這個日本人啥來頭?
    比如,1930年代日本大舉侵華,在中國推行奴化教育政策,妄圖消滅中國文化,強制淪陷區的中國人說日語。這在日本國內引起不小的爭議。 1937年12月,《東京大學新聞》周刊的記者橋本正郎,對此事進行了採訪。
  • 日常生活中,中國和日本的9個不同之處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日常生活中,中國和日本的9個不同之處的歷史往事。日本一位人士,對日常生活中,中國和日本的一些不同之處作出了介紹和評價,以下為具體內容:一、問候「 你好」是一個方便的詞語,在中國,你可以在早晨,中午和晚上,一天中的任何時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