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球的TED心理學家說:成功的孩子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2021-02-19 天使爸

不少人應該聽過洪蘭教授在2016年火遍網絡的TED演講。在演講中,她介紹男女大腦大不同,幽默風趣,深入淺出,一下子拉近了腦科學與生活的距離。

今天要分享的內容是,洪蘭教授將用腦科學告訴各位家長:學習沒有起跑線,大腦終生具有可塑性;逼迫難以成就孩子,孩子想學的時候學得最快;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很少人得天獨厚樣樣好;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01.

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

而是贏在轉折點

作為一名教育家,洪蘭也曾是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曾任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她告訴大家,大人是需要知道孩子的大腦是怎麼回事:以下這張圖上不同顏色代表的區域其實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黃色的部分是額葉,也具有大腦發展中最高級的整合功能,紫色和灰色交接的地方,是聽覺值。

洪蘭告訴大家,大腦的重要性

因此,父母不能打孩子,特別是打孩子的頭部。因為,這可能造成孩子大腦生理機制的損傷。而大腦一旦損傷,人就會在生理機制上遭遇障礙,日後再怎麼通過後天的教育努力,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

而從大腦發展的角度,洪蘭教授說,每個人的神經是具有可塑性的。海馬回的神經細胞再生,大腦的神經連接不停在改變。學習的時候,神經迴路會加強。

海馬回的神經細胞再生,大腦的神經連接不停在改變

9個月嬰兒會爬之後,開始探索,神經開始大量連接。

最左邊是剛出生嬰兒的大腦

中間是三個月,最右邊是兩歲小孩的大腦神經連接

在她看來,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3歲定終身」等說法。

因為,人的大腦一直在發展,一直在變化,大腦有可塑性,大腦不停因應外界需求而改變神經網路連接。「它的神經迴路是可以改變的」。

人生是馬拉松,爭的是終點,不是起點,要跑到終點才是贏家。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有的家長可能覺得自己的孩子開竅慢,洪蘭教授引用兩句經典解答了大家心中的疑惑。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西漢.戴聖《禮記·中庸》

學習是「學+習」。

別人學一次就會了,就學他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就學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這樣子去做,雖然再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

有的人生來就知道它們,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它們,有的人要遇到困難後才知道它們,但只要他們最終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樣的了。

02.

情緒,是改變大腦最快的工具

「孩子有一生的時間需要學習,不需要催他,也不需要急於一時一刻,但是情緒處理不當,會使孩子厭惡上學,甚至產生負向人格。」洪蘭教授告訴我們,情緒,是改變大腦最快的工具。

拿學習這件事來說,主動的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孩子想學,偷著學學得最快。

有的時候,你認為孩子具有某個缺點,這個時候也不要輕易去改變孩子,尤其不能讓孩子有情緒障礙。

汶川地震後倖存者大腦結構圖顯示:這些人腦部主宰情緒、記憶功能的部分,在25天內就出現了變化,產生焦慮,憂鬱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症狀。

洪蘭教授說,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在想不好的事情,負面情緒就會放大。

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變大腦。

她還分享了一個小故事: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的媽媽曾說過,馬友友從來不會因為他大提琴拉得不好而挨打,因為這位母親深知,孩子如果挨打,就會對拉琴產生恐懼。

03.

言傳身教,為什麼身教這麼重要?答案在於模仿的力量非常強大。

模仿的力量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師。

因此,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

與此同時,家長要支持孩子,要信任孩子,但也要管教孩子。因為,父母所制定的規矩和限制並不會讓孩子感到難受,相反的,這會形成一種規矩,讓他們有安全感。

孩子最怕的是,家長今天和明天立的規矩不一樣。

她說,我們是透過被人管理才學會管理自己。一開始沒有外在的控制,內在的控制也不會產生。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是讓他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講座現場,她分享了一個實驗結果:有實驗曾追蹤1970年4月出生的17000名嬰兒到2008年,2008年到這些人38歲時候,研究結果發現,影響他們快樂和生活滿意度最高的因素,不是一般人認為的IQ和GPA(智商或者學業成績),而是conscientiousness(自知與責任心)。

決定一個人成敗是self-control(自製), integrity(正直) and perseverance(恆毅力)。

成功的人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有毅力的人。

不要擔心和緊張,不要過於焦慮,孩子非常敏感,如果父母焦慮,那孩子會更加焦慮。父母親以平常心待之。

舉個例子:小提琴大師與生手的大腦對比發現,這兩者大腦裡面構造不一樣,是因為小提琴大師每天的反覆練習造成的。

勤能補拙,著名的「一萬小時原理」 也就是這個道理。

04.

童年最好的玩具是有玩伴

很多家長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孩子的智力與玩具的多少有關。於是,給孩子買很多很昂貴的玩具。

在加州大學的時候,洪蘭曾親身參與了這個實驗:實驗把一隻老鼠,兩隻老鼠,10隻老鼠分別關在一起,實驗結果顯示,2隻老鼠在一起的腦部神經和10隻老鼠放一起的並沒有任何區別。

2隻老鼠在一起的腦部神經和10隻老鼠放一起的並沒有任何區別

也就是說,孩子成長,最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玩伴。只要是正常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有玩伴比什麼都好。如果家長能做孩子的玩伴,勝過給孩子買數不清的高級玩具。」

05.

在哪裡跌倒

換個地方爬起來

如何對待孩子犯錯?洪蘭教授告訴大家正確的答案:我不要求你完美,我要求你學習。當你犯錯時,重要的不是這個錯誤有多糟糕,或者是不是你的錯,重要的是,要將錯誤轉換成一個經驗。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從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似乎已經成為了一條鐵律。

洪蘭教授的觀點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哪裡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為什麼呢?洪蘭教授又引用了一句經典名言。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用爬樹的能力來評斷一條魚,它將終其一生認定自己是個笨蛋。——愛因斯坦

大人會嫌孩子不好,主要是因為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基因不同,後天生長的環境也不同,所以比是不公平的。孩子只能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就應該獎勵他。

4個雙胞胎的大腦圖顯示,同一個父母帶,同樣的教育方式,但是大腦結構卻顯示不一樣

她說,上天是很公平的,空間能力好的人往往語言能力不怎樣;語言能力好的,空間能力常較差。

也就是說,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很少人得天獨厚樣樣都好,所以我們不必去苛求孩子。

愛因斯坦的腦在他死後捐了出來,並做了詳細的分析,發現他在掌握空間的頂葉聶葉交會處的確比別人大15%,他的腦細胞也比別人多。但是愛因斯坦到三歲才會說話,如果生活在現在,會被認為語言遲緩,他的私人書信及日記被公布後,有人認為他是閱讀障礙者。

他的右腦比較發達,很可能跟他左腦功能不甚強,他自然地去用他最擅長的腦去處理訊息有關。

因此,父母應該順其自然,要教會孩子了解自己的長處,接受自己的短處。

重要的是有什麼能力,而非缺乏什麼能力。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孩子,你會看到他的長處。用正向的態度去看事情,你會看到解決的方式。

06.

允許孩子犯錯

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

要允許孩子犯錯,只是不要犯第二次錯。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不曾犯過錯的人,表示他從未嘗試過新的事物。」

洪蘭教授說,不要因為孩子做某件事做的不好而罵他。

因為,罵會讓孩子對這個東西恐懼,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抗拒,離的更遠。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每天因為分數打罵孩子,孩子會不會因為恐懼學習而變得畏手畏腳?答案是肯定的。

為什麼呢?因為挫折是一種不良的情緒,而孩子的成長可以以長帶短。


她說,現在的時代,讓每一個人有了更多多元化的選擇,讓我們每個人都有路可走。因此不要執著在孩子能力達不到的地方拼,在他有長處的領域,『以長帶短』發展孩子的智力。


洪蘭教授還認為,好家長不應該只會說「NO」,而應在說完「NO」後,給孩子指出一條可以走的路。「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如此才能不再犯同樣的錯。」 



07.

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3個方法

運動、遊戲、閱讀

那麼,什麼樣的生活經驗可以使神經活化得快,分支得密?

洪蘭教授的答案是:運動、遊戲和閱讀。

洪蘭教授告訴我們,當人在運動時,會刺激多巴胺、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這樣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而正是這些是促使神經連接的關鍵。所以,肚子餓的時候,做功課沒有效率,剛運動完讓孩子去做功課效果好。

考試前要吃東西也是這個道理。

因為,運動使大腦加速運轉,拿老鼠做實驗顯示,有運動的老鼠負責記憶的海馬回比沒有運動老鼠的大了15%,重9%,神經細胞的樹狀突和突觸增加了25%。

除此之外,運動還使大腦年輕。有運動的二歲老鼠大腦與六個月大的老鼠一樣年輕,有運動的老鼠大腦遭活性氧氧化分解的脂肪與DNA比較少。

關於遊戲,她說,遊戲不是學習的敵人,它是學習的夥伴,遊戲是大腦成長的營養劑。從遊戲中可以培養孩子的基本能力,而且會玩的孩子EQ高,可以在團體遊戲互動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完成他的社會化。

孩子遊戲的時候,想像力在發揮,而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根本。如果你太兇,就沒有人喜歡跟你玩,太懦弱別人就要欺負你。這些都可在遊戲中感悟習得。

她說,小時候不會跟別人玩的孩子,長大後只會玩電子遊戲,因為只有電玩這種沒有生命的玩伴能夠忍受孩子重複、不合理的咒罵和毆打而不離去。

她同樣提供了實驗佐證:兒童遊戲時,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物質,這種物質經過提取後,能幫助神經分叉快速地生長。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多年推廣閱讀與演講,他曾說:21世紀競爭的必要條件——快速吸收訊息的能力與正確表達意思的能力。

在洪蘭教授看來,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閱讀會改變大腦,閱讀是最快的吸取信息的方式,眼睛一分鐘看字668個字,說話最快一分鐘250個字,閱讀比說話快3倍。

她說,閱讀是讓孩子「靜下心來」深入看世界,它是孩子智力發展的無限延展。閱讀將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限的知識。

那麼,如何增加閱讀能力呢?她認為,大量閱讀課外讀物才是真正增加閱讀能力的方法要讓孩子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因為凡是走過都會留下痕跡,廣泛閱讀會促進增加一個人的背景知識,背景知識,決定了你所看到的東西。

腦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的可塑性是終身的,人終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經驗而重塑他的大腦。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天使爸英文原版閱讀交流社群,解鎖海量乾貨資源和講座福利!

相關焦點

  • 成功的孩子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今天想要分享的內容是,用腦科學的原理告訴親愛的家長:學習沒有起跑線,大腦終生具有可塑性;逼迫難以成就孩子,孩子想學的時候學得最快;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很少人得天獨厚樣樣好;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的三個好方法……01.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作為大人我們需要知道孩子的大腦是怎麼回事:以下這張圖上不同顏色代表的區域其實都有不同的功能
  • 成功贏在轉折點
    對大多數人來說,如果你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沒有億萬家產來繼承,還需要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成功的。不少家長朋友,生怕自己的小孩輸在起跑線上,不斷地給自己的小孩報各種培訓班、補習班,學習各種技能,最好不少小孩疲於應付,出來社會以後也不見得比其他小孩優秀到哪裡去。一個人的成功,其實並不是贏在起跑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 必勝客 贏在「起點」
    必勝客已在50多個城市開設了187家店鋪,成功的搶佔了中高級快餐的至高點。是什麼使必勝客能夠無往不勝呢?在筆者看來,必勝客能夠成功,不是贏在「過程」,而是贏在「起點」。
  • 「父母上崗證」系列第三頁:性格之力,讓孩子贏在起點笑在終點
    而說到兒童早期教育導向的轉變,更不得不提在美國社會科學領域影響深遠的「佩裡學前教育項目」( Perry Preschool Program Study)。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一群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研究者在底特律西部重工業區的伊普斯蘭提小鎮開展了一個實驗,他們在當地黑人居住區招募了一些收入不高、智商稍遜一等的父母,並與之約定,讓他們3~4歲的孩子參加佩裡學前教育項目。
  • 孩子,努力不是為了贏別人,而是為了不輸給自己
    前陣子,兒子垂頭喪氣地跟我說:「媽媽對不起,這次模擬考試我沒拿到第一名,而是第三名,我又輸給班上那個女孩了!」而我想對孩子說,「你真的沒必要為了一次的輸贏耿耿於懷,我們努力不是為了贏別人,而是不輸給自己。」
  • 贏在起點早教中心丨最好的教育是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今天的「專訪」,我們邀請到在2019幼升小成功「上岸」的軒軒的媽媽,她博學好問的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浦東外國語小學。她將從「育兒」、「擇校」和「準備」三個角度,為大家做一次乾貨爆棚的經驗分享,提供實用的升學建議。  我們希望為「給孩子帶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書包」理念下的雙核早教課程提供迭代的反饋以及效果的印證,相信也會對廣大關注早期教育的家長有所幫助和借鑑。
  • 暑假「搶跑」贏了起點輸了終點
    許多家長的顧慮是,「孩子上一年級跟不上怎麼辦?」「大部分孩子都學了,老師就不會系統講了」「別的孩子都學了,我們不學成績肯定不如別人好」……可是,大家忘了,我國小學教材是多少專家費了多少心血,在充分研究了各階段幼兒實際能力和水平,嚴格按照學生零起點水平編寫而成的,怎麼可能有孩子跟不上必須要到補習班「過一下爐」呢?
  • 贏在起點早教中心:國際早教•少兒教育領導品牌(組圖)
    贏在起點早教中心:國際早教•少兒教育領導品牌(圖片來源:資料圖)贏在起點早教中心:國際早教·少兒教育領導品牌0-9歲能力培養一站式航母導讀:贏在起點早教·少兒教育於2001年進入中國,秉承「打造國際權威早教·少兒教育品牌――贏在起點,成就明日精英」的理念,前瞻性的整合了美國哈佛大學多元智能早教理論和21世紀全球知名MBA商學院精英需要具備的六大能力:360°全球化視野/本土適應力,創新思維,獨立思考,溝通與團隊,多種語言,領導能力,融入國際頂尖MultimediaLectureSystem,提出BabyMBA的能力培養系統,創設讓每個孩子充分發揮的學習生態環境
  • 你不知道的以色列教育:輸在起點 贏在終點
    若說中國的教育贏在起點,卻可能輸在終點,那麼以色列教育正好相反,雖起步晚,但後續爆發力十足,在起點看似輸,卻可能贏在終點。幼兒園的小朋友,不是遊戲就是玩耍,小學生沒有太多功課,每天下午1點半就放學回家。中學生也是三四點放學,沒有補習班可去。或許18歲以前的教育太過自由,導致以色列的孩子在各種中國人重視的國際競賽中,通常沒有拿下好成績,在OECD評鑑學生學習能力的PISA中遠遠落後。最新結果顯示,他們的數學只排41名、科學只排41名、閱讀排34名。
  • 《起跑線》電影賞析:贏在起點不算贏,輸在終點可是真正輸
    影片的敘事角度,也一度以母親的教育理念作為最高學術任務,但最終歸根結底,「入學形式」物化成了父母替孩子「順利報名」的死循環。整部影片,以「為子女擇校」這樣一個極小的角度為切口,用輕鬆風趣的幽默方式,層層深入反映了當下印度社會種種社會現狀,呈現印度不公平的等級制度!
  • 贏在起跑線?你可能理解錯了!
    你希望你的孩子跑得早將來卻跑不動了嗎?正確的做法不是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生怕孩子落後,而是讓孩子健康地發育成長,等到了合適的時候,再去學那些東西。老一輩的人,喜歡說「一招鮮,吃遍天」。但在這個時代,提前讓孩子學個什麼技能,將來靠它領先其他人,註定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面對這個迅速變化的時代,你應該做的是培養孩子底層的能力,那些無論是在哪個時代都能吃香的能力。
  • 真正的「贏在起跑線」,起點應定在「素質」上,而不是提前教育
    於是,凡是「搶跑」的孩子,入學後的第一考確實贏了,而那些沒「搶跑」的孩子必然會輸。家長在這個口號和配套行為下,以為真的是贏了個「滿面春風」。不過,大家也都認同,十幾年的基礎教育學習過程不是短跑,是一場人生的馬拉松。然而,馬拉松也有起跑線,也有起跑前的準備。我認為這個準備工作與跑賽過程一樣很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一生。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超前教育,不是愛孩子,而是毀孩子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家長都會說,蘇劉溢好厲害啊,我以後也要這樣培養自己的孩子。可是,讓孩子成才不能揠苗助長。雖然說,蘇劉溢自始至終表現出的能力,確實超過了大多數同齡人。但是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來說,以培養天才為目的的超前教育,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以分數論成敗,這是教育最大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 不想輸在起點,就能贏在終點?
    我和妻子也常常會矛盾,是否應該讓他去參加一些興趣班,也好讓他不要「輸在起點」。「輸在起點」是很多父母對子女的擔憂,也是很多興趣班用來打動父母的一句頗為實用的廣告詞。是的,誰願意自己的獨苗一起步就「輸在起點」啊?我一直堅信「讓他快樂就是給他幸福」,未投身興趣班熱潮,但我倒是有幸目睹了那些不想「輸在起點」的父母和孩子的艱辛。
  • 《想贏的男孩》∣孩子需要的不是「一直贏」,而是「輸得起」
    文/慢羊從小到大,辛可夫一直在努力地想獲得別人的注意,然而卻總是不大成功。小學階段,他是個十足的失敗者。而到了中學,他則徹底淪為無名小卒。或許再沒有小夥伴比他的處境更為糟糕,然而,辛可夫卻是個輸得起的孩子,他始終積極樂觀地生活,他的內心裡有一種獨有的力量。究竟是誰,給了這個平凡的孩子一顆了不起的心?
  • 最好的教育,不是教孩子如何去贏,而是教會孩子懂得愛
    "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句話是否熟悉,很多家長都會跟孩子說這樣的話,記得我小時候,爸爸媽媽也講過這樣的話。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什麼都好,每次考試都希望孩子能考第一,都能考100分。其實就是在教孩子去贏,但是在孩子漫長的人生當中,贏只是最後的結果。人的一生,贏的事情有很多,但能愛的和愛你的人卻很少。
  • 讓「躺贏式父母」贏的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無為而治
    ,而是無為而治躺贏是網絡流行詞,全稱為「躺著就贏了」,表示即便不作為也能贏的意思。但躺贏式父母的智慧不是不作為,而是無為而治的教育智慧。「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到家的治國理念。它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幹預,而是在遵循孩子成長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孩子的創造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去發現。這讓我想起黃磊對於女兒多多的「無為」教育。黃磊曾在採訪中表示自己允許女兒早戀。
  • 【親子教育】你不知道的以色列教育:輸在起點,卻贏在了終點!
    而是「你今天在學校,問了老師什麼問題?」 不斷地問問題,尋找真理,是以色列教育的一大特色。在以色列,從家庭、幼兒園、中小學、大學到當兵,都是國民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在開放、自由的環境長大,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勇於追求真理,讓只有800多萬人的小國在20年內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以色列的義務教育從5歲-18歲。
  • 正面管教:贏得孩子比贏了孩子更重要
    「我說了多少遍了,你怎麼還是這樣,看吧錯了吧!」這樣的話我們常常說出口,為的是證明我們是正確的,而孩子是錯誤的,然而這樣做只會把孩子推遠,卻不會給孩子任何幫助。其實我們教育孩子就是想著教給孩子好的處理方法,讓孩子以後避免碰到各種坑。然而我們的方法卻用得事與願違,我們往往急於贏孩子,卻不想著怎麼去贏得孩子。
  • 讓孩子「贏在射精前」的中國家長,看得人心慌…
    發明「贏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的人不一定是多厲害教育專家,但一定是營銷鬼才,因為教育的跑道有很多,這條過時了還有別的,反正家長們永遠都會願意用錢來給孩子鋪路。《沒有起跑線》裡還有個有耐人尋味的細節,有個家長說,現在小朋友上什麼興趣班,都出現了鄙視鏈:那些學彈琴、遊泳的小孩就別和他們做朋友了,只有學馬術、高爾夫、豎琴這些「高檔課外活動」的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