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霄︱發現王忠紉:《徐霞客遊記》的首位整理者

2020-12-25 澎湃新聞

《徐霞客遊記》的研究已經是一門顯學,歷來研究者都知道遊記的首位整理者叫王忠紉。然而關於王忠紉是誰,一直以來未有答案。1928年丁文江先生在其《徐霞客年譜》(中國書籍出版社,321頁)中寫道:「王忠紉,江陰縣誌無其名,惟萬曆三十八年,庚戌進士王良臣,字忠亮,疑其兄弟輩。又黃道周獄中答先生書,有:賢郎遠來,甚可念。忠紉翁重惠寒裘。當指王,殆先生之友,而季(指季夢良)之前輩。」

當代徐霞客研究學者呂錫生先生在其《徐霞客與江蘇》(中華書局,129頁)一書中寫道:「王忠紉、王孝先、王受時,生卒字號不詳,查無錫方志未見,而遊記中提及者有數處,其一是霞客西遊拜別家鄉諸友,王忠紉、孝先、受時即是其在無錫告別的幾個朋友,此足見諸王與霞客關係極為密切;其二,霞客西遊在松江告別陳繼儒時,陳為王忠紉母寫壽詩,據此知陳王之間有交往;其三,黃道周《獄中答霞客書》稱:『忠紉翁重惠寒裘,洽以道義,既不忍辭,何以謝之。』這說明黃道周也認識王忠紉並有交往;其四,季會明在壬午(1642)年終第一次抄錄整理《遊記》後,談及《遊記》整理的經過,說霞客逝世前曾託季會明整理《遊記》,逝世後,《遊記》被王忠紉帶到無錫,後王到福建為官,便將《遊記》由徐屺帶回,季會明在徐屺的再三懇求下,動手整理遊記,當時王忠紉已將《遊記》一一手校且略為敘次,最後季便在王的基礎上將《遊記》整理完畢,這說明王忠紉,是第一個整理《遊記》的人。」

呂先生所述王忠紉與徐霞客的關係甚詳,並得出王忠紉「是第一個整理《遊記》的人」的結論,只是未考出「王忠紉」究為何人。

筆者近期研究《任仁發五王醉歸圖》卷後陳繼儒與「輞川館主人」的兩段題跋,無意中解開了這位「王忠紉」的身份之謎。

《任仁發五王醉歸圖》

《任仁發五王醉歸圖》陳繼儒、「輞川館主人」題跋《石渠寶笈續編》此段跋文釋文如下:唐文皇石刻昭陵六馬,故子孫多馬癖,代宗有九花虯,德宗有神智驄、如意騮。飾以黃金勒,控以紫玉鞭,豢以一品料。故其圖流傳人間,歌詠不絕。此卷唐人筆,題跋剪截已去,幸人馬尚爾平安。無錫王麟郭先生世藏。其孫福州守曼浤公能永護之。環回諦玩,姿態毛骨如生。所謂,寫渥窪之狀,不在水中;移騕褭之形,出於天上。定為曹霸所作,即公麟輩未能與之絕塵而爭驅也。雲間陳繼儒題於頑仙廬。

鈐印:「眉道人」「陳繼儒印」。

陳繼儒題跋之後,是「輞川館主人」寫於崇禎壬申(1632)二月的題跋,稱:

此卷予既請眉公先生題識,信其筆法之妙,非近代丹青家所辦。獨雲出自唐人手,未有確據。考其楮尾印章二,一任氏子明,一月山道人。遐日偶閱李九疑《紫桃軒雜綴》,乃知為元人任水監也。按《雜綴》云:元任仁發,字子明,號月山,世居松之青龍鎮。年十八中鄉試。貳都水監,開江置閘,凡水議,仁發主之。善繪事,嘗奉旨入內,畫《渥窪天馬圖》。所著有水利書十卷。今人止稱任水監畫馬,蓋以藝掩雲。然則任以畫馬得名甚著,而眉公未及詳核,因附記於此。崇禎壬申二月之七日,輞川館主人記。(《石渠寶笈續編》,乾清宮藏六)

這位「輞川館主人」就是請陳繼儒題跋的「福州守曼浤公」,他糾正了陳繼儒誤識為唐人畫的錯誤,指出此卷作者是元人任仁發。

阮元在其《石渠隨筆》中考證「輞川館主人」為「無錫王永吉」,並在《石渠寶笈》中加按語稱,「輞川館主人乃無錫王永吉,崇禎間,官福州府知府」,但未提供考證依據。

《石渠寶笈續編》著錄,《任仁發五王醉歸圖》查《無錫金匱縣誌》《常州府志》等,王永吉字曼修,天啟二年(1622)進士,任定興縣令、遷南京禮部主事,崇禎初出任福州知府,「受事二十七日罷去。久之,以黃道周薦復起福州,甫匝月,投劾。再起金華不赴」(《無錫金貴縣誌》卷十九,《王永吉》;另見《常州府志》卷三十四,人物;《定興縣誌》卷七,宦績;《保定府志》卷四十八,職官)。乾隆時的《福州府志》也記載,崇禎年間,無錫人王永吉兩任福州知府(《福州府志七十六卷》,卷三十)。根據以上資料,這位王永吉除了無錫人、兩任福州知府這些身份與陳繼儒題跋相符,「曼修」「曼浤」仍有一字之差,尚不能確認他就是「輞川館主人」。而「無錫王麟郭」也未查到何人。

其實陳繼儒書法潦草,兩處墨跡究竟是「曼修」或「曼浤」、「王麟郊」或「王麟郭」,不易分辨。而細看之下,不難發現,《石渠寶笈續編》釋為「曼浤」「王麟郭」是錯誤的。

陳繼儒題跋墨跡難辨,造成《石渠寶笈續編》釋文錯誤考陳繼儒兒子陳夢蓮在崇禎年間刊刻的《陳眉公先生全集》卷五十,有《跋唐人馬卷》,所錄正是此卷題跋。全文僅個別字與墨跡不同,如文集「江陰王麟郊先生」(《陳眉公先生全集》卷五十,崇禎年間刻本,臺北故宮圖書館藏),墨跡為「無錫王麟郊先生」,「王麟郊」「曼修公」兩處尤其清楚。

《跋唐人馬卷》,崇禎版《陳眉公先生全集》清初孫嶽頒等人奉敕所編《佩文齋書畫譜》有《唐人馬卷》一則,來源也是陳繼儒文集:《唐人馬卷》,此卷唐人筆,題跋剪截已去,幸人馬尚存,江陰王麟郊所藏《陳眉公集》。(《佩文齋書畫譜》卷六十五,四庫全書本)

以上文獻都將題跋者「輞川館主人」指向這位無錫王永吉。而「福州守曼浤公」乃「福州守曼修公」之誤,其祖父「王麟郭先生」乃「王麟郊先生」之誤。

以無錫王永吉為線索,考王的女婿鄒漪曾作《王福州狀》,對王永吉事跡敘述甚詳:「公名永吉,字曼修,號忠紉,無錫人,父凝明公。」知王永吉號「忠紉」,其父為王凝明。

又查到王永吉委託生前好友馬世奇(?-1644)為其父王凝明寫的《王凝明狀》,狀曰:

蓋凝明歿四十年,而其子曼修始為諸生有聲,又四年而曼修成進士,始詮次軼事屬予為狀。……凝明諱某,生萬曆乙亥(1575),卒萬曆乙巳(1605),得年僅三十有一,配尤孺人,子二長某即曼修,壬戌(1622)進士,今任南京禮部儀制司主事,娶華氏某。(馬世奇《淡然居文集》卷七,乾隆二十一年刻本)

另據葉方藹《華翁錢孺人合葬墓志銘》,知他是無錫大族華氏女婿(葉方藹《葉文敏公集》)。梁溪(無錫)王家乃世家大族,王凝明的曾祖父是禮部「九巖公」王表,其子是編修「堯衢公」,皆為翰林。王凝明父親「麟郊公」在《王凝明狀》中多次被提及,王永吉祖父王麟郊卒於萬曆乙酉(1585),「公甫十齡耳」,指王凝明十歲喪父。而王凝明卒於三十一歲(1605年),「其時曼修兄弟尚幼」,王永吉應該不足十歲。

《王福州傳》與《王凝明狀》兩文確認了王家的祖孫三代:王麟郊(祖)、王凝明(父),王永吉。與陳繼儒的題跋互證,更可知王永吉的號是「忠紉」。其兩任福州知府的事跡,也能與季夢良的《徐霞客西遊記序》相印證,故而天啟二年無錫進士王永吉定是徐霞客的朋友「王忠紉」。

王永吉女婿鄒漪作《王福州狀》,對王永吉事跡敘述甚詳:

公名永吉,字曼修,號忠紉,無錫人。父凝明公,為名下士。公少孤,弱不好弄,刻志讀書。戊午以第一補諸生,受知於督學駱駸曾。天啟辛酉舉於鄉,壬戌成進士,除定興知縣。時奉聖夫人客氏方貴橫,與奄魏表裡為奸。客固定興產也,蒼頭廬兒稍不法,公鞭撻之不少貸。客有繐帷之役,監司以下赴吊恐後,公獨不至。即賜食加恩、事關縣官者,公告成禮而已。一時負強直聲。考滿,例應上擢,或勸公稍低頭就之,即可取銓諫如寄,公振手謝曰,丈夫骯髒骨故在,肯倚冰山作泰山耶?遂得南禮部郎。南都同名勝地,士大夫惟飲酒賦詩,徜徉於雨花木末、桃葉莫愁間。公獨傷心時事,日與二三同志慷慨論心,憂天恤緯。時大憝雖殛,諸附逆者衣缽線索布滿中外,懼林下環召諸賢,再入清班,引繩枇根,倡為邪論,阻撓把持,冢宰長垣實為戎首。公疏論其於璫局必護,於國法必撓,於善類必抑,於邪類必扶,於攬權必巧,於害人必工,諸不法事,且謂永光(按:即王永光)以稱功頌德之剩奸,為逆璫兒孫之曦法,始膽寒於媚疏之被糾,則戢翼卑棲,附公論以未容既色,得以根株之牢固,則張牙露爪,持言路以樹敵。疏入,舉朝動色。奉旨罰俸。

尋出為福州知府。甫蒞仟,舉人陳某以闈事不法,下於理,讞牘久稽,屬公主讞。撫軍某利其貲,旁掣之。公執法如山,爰書立定。撫軍怒,命再審,公屹不為動,因觸忌告歸,裡居十年,再起原任。而巡方御史為公後進,意氣凌上,公撫然曰,吾循發種種,安能俯首事白面郎?豈二千石不膳(按:疑為勝)五鬥米哉?竟拂衣去。南都再建,復起金華不赴。

鼎革後,乃獨居東郊廢圃中,絕意世事,頹垣敗壁,戢影潛身,雖至戚罕見顏色。癸巳疾卒。當病時,或請醫藥,公曰,吾已偷生十五年矣,自顧此身,局天踖地,顧欲從長桑君刀圭,乞須臾活耶?

公性至孝,讀父遺書,輒淚痕盈袖。事母夫人,問安視膳,敬慎恭恪,雖盛暑必具衣冠乃見。傲骨崚嶒,少可多怪,不能容人。自筮仕至白首,無暮夜之金,無居間之札,無聲色之樂,無遊閒之客,無號呶長夜之飲,無跳梁不簡之僕。誠敬以持人,忠厚以御下,戰兢慎獨砥後賢,以躬行實踐砭偽學,神明堅悍,老而不衰。自奉儉約,衣必經浣,錙銖儲蓄,悉付後人。尤精內養,能洞見五臟。

雅好法書名畫、尊罍彝鼎,古今真贗,入眼立辨。有賞心者,不惜千金購之。生平與黃公道周、姚公希孟、文公震孟、瞿公式耜以道義相砥礪。師事高忠憲(按:即高攀龍),當忠憲汨羅自湛,遺書訣公。及緹騎窮究,漏洩根因,有破巢取卵之虞,公力為斡旋,復以女字其孫。

至魏忠節(按:即魏大中)檻車過定興,公郊迎五十裡,裹二百金以贈。其不以存亡枯菀易心若此。為諸生,即以文章名世。……年僅中壽,位止五馬,而又遭逢喪亂。幽憂土室,困頓羊腸,齎恨以終。(鄒漪《啟禎野乘二集》,卷四,見《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四一冊)

《王福州傳》讓我們看到了他一生的大致經歷。萬曆戊午(1618)諸生第一,天啟元年(1621)鄉試中舉,天啟二年(1622)進士,一路考試相當順利。他師從同鄉東林黨領袖高攀龍。高攀龍被魏忠賢迫害,投水自盡前,曾有書寄王永吉。王永吉始終關照高攀龍的遺孀王夫人,鄭鄤為高攀龍遺孀王夫人七十大壽所寫祝文,即受王永吉請託(《公益樓集》卷三)。

他既是高攀龍的學生,又是東林書院所在地無錫人,在東林黨與魏忠賢的鬥爭中,他理所當然地始終站在東林黨一邊,並與文震孟、姚希孟、黃道周、瞿式耜等「以道義相砥礪」。

王永吉進士及第後,除保定府定興縣令。明人茅元儀(1594-1640)《範陽乙丙記事》以及張岱(1597-1689)《魏周繆周周李黃列傳》,都講到同一件事。天啟四年,楊漣、左光鬥、魏大中等人遭魏忠賢迫害栽贓,身陷昭獄。友人為營救他們發起募捐,在定興縣當縣令的王永吉以百金傾囊相捐,並說:「此物不於此處用,更用何處?」(茅元儀《媚幽閣文娛二集》卷四;張岱《石匱書》,卷一百九十八)。《王福州傳》也說,被關在檻車裡的魏大中經過定興縣時,王永吉「郊迎五十裡,裹二百金相贈」。然而,最終楊、左、魏諸人仍遭杖斃,屈死於詔獄。

天啟皇帝的乳母客氏是定興人,與魏忠賢「對食」,其家人、僕人因此飛揚跋扈,而王永吉鞭撻之,嚴懲不貸。客氏家有喪事,地方官員無不爭相上門弔唁,唯恐不及,而王永吉獨不往。任滿考績本應獲得升遷,友人勸他稍稍低頭即可,他卻「振手謝曰,丈夫骯髒骨故在,肯倚冰山作泰山耶?」其耿介如此,結果遷南京禮部主事,當了個閒官。

此外,前輩忠烈楊繼盛被嚴嵩迫害致死,他在定興任上為楊繼盛安葬,並建祠堂(陳僖《楊忠愍傳》,《燕山草堂集》卷三,康熙刻本)。

崇禎初年,魏忠賢倒臺。王永吉不合時宜地上疏參劾吏部尚書王永光,說其對魏忠賢歌功頌德,是餘孽未除,結果被罰俸一年。

也是在這一年,王永吉任福州知府,才上任不到一個月,即因執法如山而得罪巡撫,於是被彈劾歸裡,在家待了十年。因黃道周的推薦,他又回到福州知府任上,但是才滿一個月,又因受不了比他官階低的巡方御史盛氣凌人而拂衣走人。南明弘光朝再有人推薦他任金華知府,他不赴任。

鼎革之後的王永吉,正如《王福州傳》所云,「乃獨居東郊廢圃中,絕意世事,頹垣敗壁,戢影潛身,雖至戚罕見顏色」,連至親之人都難以見到他。他不赴任南明朝的金華知府,說明耳聞目睹老師、朋友紛紛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遭冤獄、被整死的他,早已對明朝政治心灰意冷。同時,作為前朝進士,他也不甘做清朝順民,為保留內心的忠誠,以最消極的態度對待新朝。如王汎森先生所論,不入城、不赴講會、不結社、不收門徒這些自我邊緣化的行為,在自晚明入清的士大夫中具有相當的普遍性(王汎森《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態與消極行為——不入城、不赴講會、不結社》,《晚明清初思想十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所以他在順治十年(1653)病倒時,拒絕就醫,說:「吾已偷生十五年矣,自顧此身,局天踖地,顧欲從長桑君刀圭乞須臾活耶?」然後卻藥不治而死。他去世時「年僅中壽」,大約不到六十歲。

《王福州傳》對王永吉的收藏與眼力大加稱賞,說他「雅好法書名畫、尊罍彝鼎,古今真贗,入眼立辨。有賞心者,不惜千金購之」,可惜的是,除了任仁發《五王醉歸圖》,目前尚未發現王永吉的其他藏品。

《徐霞客西遊記》在《浙遊日記上》中載有與無錫「王忠紉」的交往:

丙子九月,二十日,天未明,抵錫邑。比曉,先令人知會使知道王孝先,自往看王受時,他已出。即過看王忠紉,忠紉留酌至午,而孝先至,已而,受時亦歸。餘已醉,復同孝先酌於受時處。……飲至深夜乃入舟。

二十四日,五鼓行。二十裡至綠葭濱,天始明。午過青浦。下午抵畲山北,因與靜聞登陸。……因急趨眉公頑仙廬。眉公遠望客至,先趨避,詢知餘,復出,挽手入林,飲至深夜。

二十五日,清晨,眉公已為餘作二僧書,且修以儀。復留早膳,為書王忠紉乃堂母親壽詩二紙。(《徐霞客遊記校注》140、143頁,中華書局)

徐霞客最後一次出門遠遊在丙子年(1636),九月二十日早晨天未明乘船,即抵達無錫,第一個見到的朋友就是王永吉。王永吉留酌徐霞客到中午。接著二十四日,徐霞客乘船到畲山拜訪陳繼儒並留宿。第二天,陳繼儒為王永吉的母親寫了壽詩兩紙,說明了陳繼儒與無錫王家的交情。徐霞客的母親「王孺人」也是無錫人,或許與王永吉家是宗親。

當徐霞客於崇禎十三年(1640)從雲南返歸家後,十月遣長子徐屺赴京師視探被朝廷關押的黃道周,黃道周付書徐霞客:「賢郎遠來甚可念,忠紉翁重惠寒裘,洽以道意,既不忍辭,何以謝之?」(黃道周《獄中答霞客書》,《徐霞客遊記校注》,1427頁,中華書局)在黃道周含冤入獄時,王永吉為同年好友送上寒裘。

《瞿式耜集》中有《王忠紉再任福州兩首》,有句曰:「蒿目瘡痍萬國前,欣聞閩海淨風煙;介夫圖繪其時矣,伯記孤忠共勉旗。」當作於王永吉再任福州知府之際。

《徐霞客遊西遊記》是目前發現《徐霞客遊記》最早的抄本,據季夢良序:

崇禎丙子秋,霞客為海外遊,以緘別餘而去。去五年始歸。歸而兩足俱廢。噫嘻!博望之槎既返,章亥之步亦窮。今而後,惟有臥遊而已。餘時就榻前與談遊事,每丙夜不倦。既而出篋中稿示餘曰:「餘日必有記,但散亂無緒,子為我理而輯之。」餘謝不敏。霞客堅欲授餘,餘方欲任其事,未幾而霞客遂成天遊!夫霞客之事畢矣,而餘事霞客之事猶未畢也。迨其後,記盡為王忠紉先生攜去,餘謂可以謝其事矣。忠紉之任福州,仍促冢君攜歸。冢君復出以示餘曰:「非吾師不能成先君之志也。」啟篋而視,一一經忠紉手較,略為敘次。餘複閱一過,其間猶多殘闕焉。遍搜遺帙,補忠紉之所未補,因地分集,錄成一編,俟名公刪定,付之梓人,以不朽霞客。餘不敢謂千秋知己,亦以見一時相與之情云爾。

壬午年臘月望日友弟季夢良錄完識。(《徐霞客研究古今集成》,21頁,中國書籍出版社)

季夢良是徐霞客兒子的塾師,他在序言中說,徐霞客去世前託付他編輯遊記文稿,不久即去世。季夢良於是轉託王永吉,王永吉再次赴任福州知府之前,將友人文稿整理後,由徐霞客的兒子交回給季夢良。於是季夢良在王永吉所整理遊記的基礎之上,補遺拾漏,完成了《徐霞客西遊記》最早的抄本。(北京圖書館藏《徐霞客西遊記》五冊,乃順治二年後季氏家人所重抄的第二次復抄本;《徐霞客研究古今集成》第9頁,中國書籍出版社)

據此可知,陳繼儒為此卷題跋的時間,當在王永吉崇禎初年出任福州府接著被劾歸裡之後,崇禎五年(1632)王永吉題跋《五王醉歸圖》之前。

王永吉再赴任福州知府的時間,當在崇禎十四年正月(1640年底)之後。因為季夢良序言中提及,王永吉交回文稿的時間在徐霞客卒後,赴任福州之前。也與《王福州傳》言「因觸忌告歸,裡居十年」相合。

明清之際名王永吉者非止一位,另一位是鼎革之時任薊遼總督並降清的王永吉,高郵人,字修之,號鐵山,天啟五年(1625)進士,而無錫王永吉是天啟二年(1622)進士。同年有文震孟、陳仁錫、黃道周、倪元璐、王鐸等人。雖同名同姓,卻不是同一個人。

在明末清初地坼山崩的動蕩時代,王永吉幾乎淹沒在歷史文獻之中。但在這個小人物身上,我們卻能看到一種難得的品格:「自筮仕至白首,無暮夜之金,無居間之札,無聲色之樂,無遊閒之客,無號呶長夜之飲,無跳梁不簡之僕。誠敬以待人,忠厚以御下,戰兢慎獨砥後賢,以躬行實踐砭偽學,神明堅悍,老而不衰。」他講道義,不妥協,不變節,近乎迂腐。他不懂為官之道,一味地耿直,不知迂迴,不合時宜地挑戰權勢之人,並總是敗下陣來。或許他的官場失意也是他的幸運,在南明政權覆亡之前,他已對政治失望,不赴任金華知府而賦閒在家。因此他不必成為黃道周、倪元璐、瞿式耜那樣的烈士,也不用被迫做錢謙益、王鐸那樣的貳臣。能夠苟活於亂世,「獨居東郊廢圃中,絕意世事」,大概是最好的選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明朝歷史:遊記傳天下,奇人徐霞客
    他,就是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徐霞客本名徐弘祖,霞客是他的別號。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縣)人,生於明神宗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他喜歡讀書,特別喜歡歷史、地理一類的書籍。長大以後,他不願參加科舉考試去朝廷作官,卻立志離家外出,到那些他從書本上得知的地方去旅遊、去考察。徐霞客有一個通情達理、全力支持兒子實現理想抱負的母親。
  • 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探險旅行家和遊記文學家徐霞客
    徐霞客是中國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探險旅行家和遊記文學家。Spent his life in taveling and discoveringthe vast land of China with the spirit "traveling without boundaries" 他寫下了不朽的《徐霞客遊記》。
  • 古代旅遊達人徐霞客:走錯路、被人騙,寫遊記賣到爆
    徐霞客不止一次遭到搶劫,經常因疾病臥床,被無良的地主和商人所欺騙,還常常偏離路線、被指錯路或者乾脆迷路。沒錢的時候,他給人讀詩,就為了換一籃子蘑菇;還有一次,他窘迫到拿自己的衣服來換吃的。明朝的景點亂收費,他也是看不下去的,糟糕的心情一定會寫進遊記裡。
  • 【揭秘】徐霞客在雲南發現了什麼?
    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實地考察祖國山嶽地理、江源河流,足跡遍及今天的21個省市區,經過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雲南是他地理考察的重中之重,其足跡遍及今天的10個州市50個縣。在三迤大地行走的一年零九個月裡,他寫下25萬字的《滇遊日記》,為雲南留下了寶貴的地理學財富。「徐霞客在地理學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雲南地理探索做出了卓越貢獻,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
  • 旅遊:《徐霞客遊記》的開篇地,如桃花源般的梁皇山!
    是《徐霞客遊記》的開篇地,是江南佛教和道教文化的發祥地,更是璀璨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自然景觀完美的結合體。上梁王簪可看到很多石景,如巖門,又稱東天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與天台赤城山、黃巖羽仙洞、章安八仙巖合稱為古台州"四大勝景",此外還有石塔、龍口珠、蛤蟆石等古今眾多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詩篇和足跡,自宋代起即為江南名山之一。
  • 江蘇文化日曆 | 徐霞客:彌巍古道千年留痕路滄桑
    1516年,後金政權的建立者努爾哈赤起義叛明,造成了明王朝內外交困的局面。徐霞客從小受到父親影響,一生不追慕官途,喜歡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在他三十年的遊歷生涯中,他不畏風雨,不懼虎豹,在沒有官方的資助下,徐霞客先後遊歷了中國的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兩湖、兩廣、雲南等地。
  • 徐霞客是如何寫出「明末社會的百科全書」的?
    ,其代表作是《徐霞客遊記》。在此後的三十餘年間,徐霞客一直在各地遊歷,足跡遍布了今天的大半個中國之廣, 包括華北、華東、中南和西南等地區,並形成日記式的記錄,經後人整理而成《徐霞客遊記》。後人常常把徐霞客和他的《徐霞客遊記》視為「奇人」和「奇書」。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徐霞客的一生當中有一半多的時間是在旅行當中度過的,而其書也不同於其他人所寫的遊記文章。
  • 徐霞客單靠「窮遊」走遍了半個中國?讀他的遊記,事實沒那麼簡單
    當他用30年時間走遍大致相當於現在21個省、市、自治區的地域,當他寫了60萬字的記錄《徐霞客遊記》,他被人們稱為「千古奇人」。現在,學術界給他冠以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的稱號。更把他開始動手寫《徐霞客遊記》的日子(5月19日),定為了「中國旅遊日」。
  • 徐霞客:一生只做了旅行一件事
    徐霞客在晚年著作《溯江紀源》中說:「江河為南北二經流,以其特達於海也。而餘邑正當大江如海之衝。邑以江名,亦以江之勢,至此大且盡也。生長其地者,望洋擊揖,知其大不知其遠;溯其源者,亦以為發源岷山而已。」之後,壯闊的旅行不斷延展,徐霞客踏訪了按現今區劃而數的21個省,100多座城市,探過500多個巖洞,遊覽的橋有1000多處。中國人論功名富貴,首先喜歡講出身。
  • 江陰市徐霞客紀念館-徐霞客-中安在線-旅遊
    徐霞客(1587—1641),是我國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探險旅行家、遊記文學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世界歷史文化名人。他以畢生的精力,從事艱苦卓越的科學考察事業,被稱為「千古奇人」。他熱愛祖國,追求真理、獻身科學、尊重實踐、堅忍不拔、不斷進取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美德的結晶,徐霞客精神是16—17世紀民族精神的一種體現、一個典範、一面旗幟。
  • 不僅寫《徐霞客遊記》,他還為書法史留下壯舉,可惜不為眾人所知
    說起徐霞客,除了寫了一部著名的遊記以外,他還在書法史上作出了一項壯舉,可惜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徐霞客是我國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眾所周知,他的傑出貢獻在於考察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並為後人留下了一部遊記散文巨著《徐霞客遊記》,是世界上第一位考察研究巖溶地貌的科學家。除此以外,我要說一件很多人並不了解的徐霞客的傑出貢獻——那就是他為保留和傳承元明書法,留下了著名的「晴山堂石刻」,成為罕見的以元明著名書法家作品為主的石刻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徐霞客的哀牢山之行
    今有樹碑其上者,大書為「玉泉」。按玉泉在山下大官廟前,亦兩孔,而中出比目魚,此金井則在山頂,有上下之別,而碑者顧溷之,何也?又一碑樹北頂,惡不喜歡哀牢之名,易為「安樂」焉,益無徵矣。南一裡至頂。南一裡,東南下。又一裡,西南下。其處石崖層疊,蓋西北與哀牢寺平對,俱沿崖而倚者也。又南下裡餘,為西來大道,有茅庵三間倚路旁,是為茶庵。
  • 《徐霞客遊記》開篇之作寫的便是這片山水
    徐霞客走遍中國大地,曾3次來到天台山,《徐霞客遊記》的開篇之作便是《遊天台山日記》,天台山山水靈秀,今天我們走進的便是天台石樑景區。我選擇從下入口進,沿著山間的小路行走,綠樹如蔭,泉水潺潺,步行10多分鐘便聽見瀑布的轟鳴聲,尋著聲音,發現了石樑著名的銅壺滴漏。銅壺滴漏是由一個高約5丈,腹部膨大,口門狹小如同銅壺的巨石形成,山間清泉從壺頂流下墜入翁內,如雷鳴一般,隨後流水從形似壺嘴的巖隙中湧出,直注入下面的碧潭內。流水沿著石澗行走,而我沿著蜿蜒的棧道行走,一路記錄著沿途的風光。
  • 那個孤獨而偉岸的身影——寫在徐霞客誕辰430周年之際
    現存《徐霞客遊記》的第一篇是5月19日所作,這一天,被確定為「中國旅遊日」。  徐霞客是旅行家,但把他僅僅當作「遊聖」來供奉,是一種誤讀;徐霞客是文學家,但把《徐霞客遊記》只當作文學作品來欣賞,是一種淺讀。  徐霞客首先是科學家,一位在地質學、地理學、生態學有獨特發現、突出貢獻的專家。
  • 著名「背包客」其實很反叛:徐霞客,一個對宏大敘事沒興趣的文藝青年
    提起《徐霞客遊記》,很多人將它視為古代地理類或文學裡的遊記題材的作品,這部日記體的名著的確書寫了國家的江河山川的壯美景色,也融入了徐霞客畢生的心血。它歷經三十四年寫就,徐霞客生前記錄下了六十餘萬字關於旅行考察的內容,包括《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浙遊日記》等,在他去世後,這些文字被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地理和文化資料。作者:黃帥
  • 浙江寧波最大的縣,有「十裡紅妝」婚嫁習俗,是徐霞客遊記開篇地
    說起浙江寧波,第一次走進這座城市,還要從它的下轄的一個縣說起,寧波是浙江省的第二大城市,其中寧海縣是浙江最大的縣,佔地總面積1931平方千米,陸地面積1843平方千米,海域面積88平方千米,初來寧海,走在徐霞客大道上,就深深地感受到這座城市與旅遊密不可分,從《徐霞客遊記》的開篇地,就將熱愛旅行
  • 徐霞客與張燮唱和詩及交誼
    徐霞客在《遊記》之《閩遊日記前》開篇寫道:「崇禎改元戊辰(1628年)之仲春,發興為閩、廣遊。」是年,他四十三歲,遊歷福建、廣東。《遊記》對他漳州之遊記述甚詳,但對南粵隻字難尋。這成了一個謎。究竟徐霞客是否到過廣東?對此,徐學界糾結甚久。
  • 在《徐霞客遊記》開篇地,這五個景點千萬不能錯過
    提起旅行家,一定繞不過徐霞客,這位600多年前的「千古奇人」不僅用腳步丈量祖國,更留下了《徐霞客遊記》,讓後人望塵莫及。《徐霞客遊記》這本書的開篇所寫就是寧海,它不僅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更有著獨一無二的景觀。群山環繞的寧海,自然景觀令人嘖嘖稱奇,人文景點也讓人流連忘返!
  • 從古至今,中國文人如何寫遊記?
    我時常鑽進這間書店,翻閱那些手寫的油印本地方志和民間小調曲譜,在此過程中,我發現了幾本古舊的遊記,有明代、清代、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於是開始好奇,過去的人會以怎樣的流水帳方式,記錄自己一天的旅程?太華山是今天昆明市民周末全家散步的地方,它和華亭山、羅漢山一起組成昆明西山。
  • 徐霞客:史上最出名驢友1/3生命在路上(圖)
    原標題:徐霞客:史上最出名驢友1/3生命在路上(圖) 徐霞客最先的出發地寧海如今建了徐霞客大道。 他對中國廣大地區獨立探訪,經30年考察撰成60餘萬字的《徐霞客遊記》,開闢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這部書既是系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作,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經典,具有深遠的影響。   5月19日,是「中國旅遊日」,也是《徐霞客遊記》開篇的日子。當年他走過的地方,現在許多已經成為了著名的風景名勝,但也有許多藏身草莽之中,難覓其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