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有1465萬嬰兒降生。
寶寶們呱呱墜地的背後,是80%的媽媽在孕期和產後所產生的不同程度的抑鬱情緒。而最終,有將近20%的抑鬱情緒會發展為抑鬱症。
這意味著,每年有1000多萬「不開心的媽媽」,但這件事情卻很少被直視。
很多時候,人們對產後抑鬱有著各種各樣主觀上的誤解,認為這不過是一種短期的情緒,可以自行消退。
甚至覺得這是女性應該「自我控制」的情緒,並用一句「這也太矯情了吧」做簡單粗暴的回應。
這種不被看見、不被理解的處境,就像產後負面情緒一樣,不會自行消失化解,常常會將「不開心的媽媽」推向更深的深淵。
「產後抑鬱」,是實實在在的醫學上的疾病,也是社會的疾病。
誤區1:只有少數人會有產後抑鬱
很多媽媽以為,初為人母帶來的本該是一種情感上的喜悅,但生產之後照顧寶寶所帶來的的煩惱與疲倦卻大大增加了她們心理上的落差。
抑鬱是錯位情感的流露,是自我情緒中的一部分,更是人的本能。既不可分割,也不能被粗暴否定。
而在生理方面,女性在懷孕時,體內的雌激素以及黃體酮會比平時高出10倍左右。在生產之後,體內的荷爾蒙水平會急劇下降,通常在3天內就會恢復到孕前水平。這也會極大地影響到女性的身體和情緒,使新媽媽更容易出現抑鬱症。
Momself發起的產後抑鬱調查問卷結果顯示:
參與調研的 21040 位新媽媽中,有 48% 的人認為自己產後 3 個月生活沒有了色彩和希望;47% 的人曾經覺得自己是個糟糕的媽媽,可是她們不約而同地選擇把這份不安藏起來,不對別人訴說。
可見產後抑鬱是一種普遍現象,並不像人們以為的那麼少見。「不開心媽媽」需要這個世界提供一個外力,來驅散抑鬱帶來的陰影,再一次感受世界的溫柔懷抱。
誤區2 :產後抑鬱是性格問題
很多人認為抑鬱就是「矯情」,焦慮就是「脾氣差」,是因為本身性格不好。
心理疾病最需要的就是外界帶來的認知、理解與鼓勵。抑鬱無關性格,是任何人都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在一個正向的「治癒型」氛圍中,負面情緒更可能隨時間逐漸消失。但如果新媽媽身邊的人對產後抑鬱和焦慮的現象一無所知,就容易對新媽媽們產生誤解。
這種情況下,抑鬱和焦慮的問題常常會在某些節點被集中引爆,引爆後帶來的誤解又會進一步惡化媽媽與周圍人的情感氛圍,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生完娃 1 個多月,我說我覺得好害怕好想哭。老公說:「你發什麼神經?」我當場爆炸失聲痛哭,到現在都記得那種崩潰的感覺。——小橘子的媽媽
我曾經一個人走過一段漫長孤單無助的黑夜,我不想再重新經歷一次那種不被重視不被關懷的痛。彷佛我生孩子給所有人都帶來了苦難,所有的錯誤和責任都在我身上…… ——七月的媽媽
研究顯示:
「Baby Blues」或者早期抑鬱情緒的出現,和新媽媽的性格、社會和教育背景、家庭關係等沒有直接關係,也就是說,可能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簡單粗暴的歸因,除了反映出周圍人的無知,對新媽媽、寶寶,乃至整個家庭都沒有任何好處。
大膽表達,用知識驅散黑暗。
1、向外求助,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很多產後抑鬱的媽媽陷在自己的困境中,把所有壓力都放在自己身上,這樣只會壓垮自己。
我們要明白,寶寶不是我們一個人的,也是丈夫的孩子,是所有家人的寶貝。
大家共同照顧寶寶,分擔瑣碎的事務,不僅能幫我們減輕壓力,讓我們有更多時間睡覺、休息、調整情緒,還能讓爸爸和寶寶培養感情,讓寶寶獲得更多的愛。
尤其是當新媽媽有持續的抑鬱情緒,睡眠、胃口不佳,極度易怒,經常哭泣,有很強的負罪感,甚至有傷害自己和寶寶的想法出現,一定要立刻向家人和醫生求助,接受專業的治療。
2、懂得放手,退一步海闊天空
有些媽媽的壓力源於想成為一個「完美媽媽」。
希望寶寶沒有紅屁屁,沒有溼疹,堅持母乳餵養,科學添加輔食,每天給他按摩、撫觸、做早教訓練,從日常用品到益智玩具全都精挑細選,每天消毒。
這麼高的要求,這麼繁重的任務,只會讓媽媽疲憊不堪,更容易在寶寶哭鬧時情緒失控。
其實,我們並不需要成為完美的媽媽,孩子也不需要一個完美的成長環境。在安全、科學的前提下適當地放手,讓媽媽能保持一個平和、從容的狀態,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3、經常和朋友聚聚,不要放棄自己的社交圈
寶寶是媽媽的重心,但不應該是全部。
對寶寶的過度關注不但會影響到寶寶的健康成長,讓他過度依賴媽媽,失去與其他人社交、相處的機會,更會導致媽媽的生活和心理失衡。其中一個最普遍的問題就是和周遭社會的割裂。
每個人都需要圈子,媽媽們也不例外。圈子是連接我們和外部世界的紐帶,它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陪伴,一個高質量的社交圈除了會在我們無助、孤獨時提供援助,更會給我們健康的精神生活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
可以說,寶寶的誕生啟發了媽媽向內探索內心世界的歷程,圈子則維繫著我們持續向外探索外部世界的能力,讓我們能一直保持自信和活力。
小樣媽身邊就有這樣一位閨蜜,有了寶寶後,並沒有完全把生活的重心放到孩子身上。每周六,她會拿出一整天的時間陪伴寶寶。
但是周日,她會和老公約會,或者和姐妹們逛街、聚會、跳舞,去享受她自己的人生。你也可以借鑑她的方法,給自己留出享受快樂的時間。
4、精神、經濟雙獨立,美好人生從此開始
愛自己首先要做到「獨立」二字,精神上的獨立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沒有什麼一蹴而就的方法,需要在順境中多學習,在逆境中保持樂觀。
而說到經濟獨立,對於普通人來說或許不難,對於媽媽這個群體,尤其是全職媽媽來說,卻像是「難於上青天」的事。
有了孩子,就沒可能追求經濟獨立,甚至財務自由嗎? 我認識的一位二胎寶媽小雙,她的經歷和轉變恰好能回答這個問題。
小雙本來是做人力資源工作的,3年前生了二寶,就在家人的要求下辭了職,當起了一名全職媽媽。在她遭遇產後抑鬱的折磨時,家人不僅沒有給她理解和支持,還經常嘲諷她。
婆婆經常說,「你又不用工作,就在家帶帶孩子,有什麼可辛苦的。」每次向丈夫要家用時,小雙總覺得低人一等,甚至被質疑錢都用到哪裡去了。也是,丈夫對孩子的事不聞不問,哪裡知道養兩個孩子有多費錢呢?
不過3年過去了,等我再次見到小雙時,她已經完全變成了另一個樣子。
小雙最近剛用自己的積蓄給自己買了輛新車,孩子的早教費、鋼琴費也都不用問丈夫拿錢,整個人充滿了自信,腰杆都挺直了。
我很好奇她是不是重回職場工作了,不然哪裡有那麼多錢給自己和孩子用。小雙告訴我,她蛻變的秘密就兩個字:理財。
現在,她每個月的被動收入都在2萬以上,比很多工薪階層還要高,並且時間很自由,足夠她照顧兩個孩子,感覺她又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主動權。
或許有人要問了:理財不是個專業活兒嗎?門檻這麼高,我就算想學,也無從下手啊。這其實是大眾普遍存在的一種誤解。理財是一件只要你花時間,就能有超額回報的事。
在這裡,我想給大家介紹一門簡單易學、學完就能用的超實用理財課:牛耳街小白理財訓練營。
這門課程是我復旦金融班的同學和他的小夥伴共同打造的,他們都有著紮實的學術背景和資深的投資經驗,知道怎麼把你沉睡在銀行卡上的錢喚醒,發揮其最大的價值。
通過14天的訓練營學習,我們可以像小雙一樣,通過學習理財的思路、方法和路徑,實現我們自己想要的生活。
正常14天的理財訓練營價格是99元。但這一次,小樣媽替大家爭取到了50個4.9元的專屬渠道學員名額,作為粉絲福利送給大家。
只要一瓶可樂的價格,就能掌握必備的理財技能。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留言或私信報名,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在抑鬱的黑暗走廊裡,我們要主動打開窗戶,讓生命的光有機會照射進來。我的生活我做主,就從今天開始!
我是小樣媽,復旦學霸媽媽,腦功能培訓師,專注分享0-6歲育兒、早教方法。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