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問題導向」課程與學科教學方法的深度融合

2021-02-19 教育科研之星

推動「問題導向」課程與學科教學方法的深度融合

(發表時題目改為:基於「問題導向」課程的學科教學法創新)

王有鵬

(臨沂實驗中學  山東臨沂  276000)

 

推動「問題導向」課程與初中思政課教學方法的深度融合,就需要打造與情境陶冶教學法相融合、與合作探討式教學法相融合、與案例教學法相融合、與活動教學法相融合、與學導式教學法相融合、與研究性學習法相融合的專題課。

關鍵詞:「問題導向」課程;學科教學方法;融合

 

臨沂市所開發的「問題導向」初中地方德育專題課程(簡稱「問題導向」課程),是一門兼顧分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綜合性課程,是一門區域統整、地校結合、校本化實施的地方課程,是以視頻為重要學習情境,以解決學生品行問題為根本目標的拓展探究性初中德育課程。該課程由生命與敬畏、我的理想、文明從禮貌開始、衝動、誠信、挫折之千錘百鍊、孝道、感恩、何為愛國、美好的友誼、責任的重量、從規則到法律、溝通、在合作中成長、虛擬與現實等15個德育專題組成。那麼,怎樣推動「問題導向」課程與初中思政課教學方法的深度融合呢?

一、打造與情境陶冶教學法相融合的專題課

情境陶冶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情境,以引起學生對新課學習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帶著情感感知具體情境,領悟教材內容,達成陶冶情感、情通理達、激情促信之目的的教學方法。為了打造與這一教學法相融合的專題課,在愛國專題教學時,筆者著力打造有情感力度的專題課。所謂有情感力度,就是愛國專題教學能夠強烈地觸動學生的情感,震撼學生的心靈,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真正富有實效、深入人心的愛國專題課,不僅應該有情感的在場,而且應該有情感教育的力度。完全可以這樣說,缺乏有情感力度的愛國專題課,就是流於形式的課,就是效率低下的課,就是隔靴搔癢的課,甚至就是弄虛作假的課,其情境薰陶作用就不可能發揮出來。

愛國專題課圍繞兩段具有較強情感衝擊力的視頻展開討論、交流。視頻一首先通過播放中央電視臺記者的採訪,讓學生從視頻中感知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他們從不同角度所闡述的愛國的各種理由,為學生情感的激發做好鋪墊。然後播放1993年美國無視中國主權和尊嚴的銀河號事件視頻,播放1999年中國駐前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視頻,播放2001年南海撞機導致中國飛行員犧牲事件視頻,播放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載人航天、蛟龍號探海、國產大型運輸機首飛成功、我航空母艦訓練、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視頻。觀看這組視頻,學生看到銀河號事件、我大使館被炸和撞機事件就會產生一種對美國的憤懣感和對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看到有關我國的成就則會產生一種自豪感、喜悅感、成功感,這對學生的情感就具有強烈的衝擊力。視頻二通過播放林則徐虎門銷煙、甲午海戰鄧世昌撞擊吉野號、核潛艇研究總設計師黃旭華隱姓埋名研究核潛艇的視頻,讓學生在感知不同歷史時期愛國者感人事跡的基礎上,受到強烈的愛國薰陶。

這兩段視頻是教師精心選取的教育情境。運用情境陶冶教學法,藉助這些情感因素強烈的教育情境,學生才能受到強烈的情感薰陶和感染,才能激發出學生的愛國情感,從而才能真正打造出有情感力度的愛國專題課。

二、打造與合作探討式教學法相融合的專題課

合作探討式教學是一種以問題為運作機制,以學生自學自探為基礎,通過生生、師生討論共探,引導學生系統學習掌握課本知識和有關社會交往技能,培養學生合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問題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提高其思想認識的教學方法。為了打造與這一教學法相融合的專題課,在愛國專題教學時,筆者還著力打造有思維深度的專題課。

所謂有思維深度,就是愛國專題教學能夠開闊、拓展、加深學生的思維,能夠大大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大大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真正富有實效、深入人心的愛國專題課,必須通過合作探討式教學,引導學生向思維的更深處漫溯,提高學生對愛國的全面而深刻的認識,促使學生的愛國情感建立在對愛國的理性認識基礎之上。

愛國專題課在學生觀看視頻之後,教師都讓學生合作、探討、討論、交流、展示。從所展示的內容看,學生的討論深入、交流到位,思維被深度激發。例如觀看視頻一之後,學生所談愛國的理由以及對愛國的認識,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國家的衰敗和振興與個人息息相關。祖國富強了,人民生活水平才能高。國家好,人民才會好;只有國家強大了,我們才會強大,我們才會被人尊重。

第二,祖國是我們的堅強後盾。國家越來越強大,不論在國外還是國內,現在的祖國是我們中國人堅強的後盾,身為中國人我們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

第三,愛國是無條件的。祖國是生我們養我們的母親,無論祖國衰敗和振興,我們都應該無條件的熱愛祖國。不論祖國是繁榮也好,是貧瘠也好,我們都必須無條件的熱愛她。

第四,愛國是我們中國人的一種美德。我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是中國哺育了我們,同樣,回報中國,為中國貢獻一切是一個中國人的本分。

第五,熱愛祖國非常重要。我們應該愛國,也必須愛國,如果不愛國,祖國會被分裂,各族人民不團結,我們就會被其他國家吞滅,所以我們必須愛國。

第六,每個人都應該為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即使貢獻一切也甘之如飴。

從這六點可以看出,學生是從個人與祖國的關係、祖國是後盾、愛國無條件、愛國是美德、必須熱愛祖國、必須奉獻祖國等方面來思考和認識愛國這個問題的,這樣的思考和認識不僅是全面的而且是深刻的,打造出了與合作探討式教學法相融合的愛國專題課。

三、打造與案例教學法相融合的專題課

所謂案例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深入角色,組織學生學習教材,分析、研究案例,進行價值引導,發展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為了打造與這一教學法相融合的專題課,在理想專題教學時,就要著力打造與案例教學法相融合的專題課。

理想專題課精心製作了《我的理想》視頻。視頻的內容梗概是:意氣風發的中學生們談論自己的理想:王媛媛想成為一名誨人不倦的教師,鄭家寶想當一名侃侃而談的主持人,高義臻願做一位傳播經典的國學教授,魏思遠志願成為探索宇宙的科學家,徐涵池想用自己的實力去環遊世界,王琨昊願做一名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朱一凡的理想是去改變世界。他們的理想平凡中不失偉大,他們知道要實現理想會遇到很多困難,但他們都立志用自己堅實的步伐,一步步地走向自己的理想,自信而堅定!

這個視頻分四段來播放,每段播放完之後,都有讓學生思考、交流、討論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視頻中人物的理想分別是什麼?視頻中人物的理想是因何而生的呢?視頻中魏思遠說:「一個人他的理想應該是建立在為國家做貢獻的基礎上,否則的話就是感覺有點自私」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視頻中的人物是如何規劃制定目標的?視頻中的人物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遭遇了哪些挫折和困境?他們是如何克服的?

《我的理想》視頻就是一則典型案例,它將學生帶入了探討理想這一特定事件的現場。視頻播放之後的思考、交流、討論,就是藉助典型案例讓學生入角色,讓學生分析、研究案例,也是在進行價值引導,發展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可見,在這裡,較好地打造出了與案例教學法相融合的理想專題課。

四、打造與活動教學法相融合的專題課

所謂活動教學,是指以具有教育性、社會性、實踐性、創造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為基本特徵,以促進學生實踐、體驗公民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生活,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推動學生的現代公民素質全面發展為目的的新型教學方法。為了打造與這一教學法相融合的專題課,在理想專題教學時,就要著力打造與活動教學法相融合的專題課。

理想專題課主要開展了三個課堂活動。第一個活動是,交流分享關於理想的勵志名言或者名人故事,意在加深學生對理想重要意義和作用的認識和理解。第二個活動是,讓學生制定理想規劃。這個活動意在把學生的理想落實到行動中,制定切合自身實際、科學合理的、切實可行的奮鬥目標。第三個活動是,種下理想樹。即讓學生在便利貼上鄭重地寫下一句激勵自己的格言警句,以表達對實現理想的堅定無比的信心,並把此便利貼貼到黑板上的理想樹上。這個活動意在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理想或奮鬥目標,力求讓學生把理想的實現落實到踏踏實實的行動中。

課堂活動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也是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知識增長、認識提高、能力提升、情感浸潤的重要載體和手段。開展理想專題教育,自然離不開課堂活動的開展。學生只有在活動中,才能加深對理想的認識和理解,才能促進學生理想的樹立、堅持和實現。這三個活動,既切實可行,又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較高,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助於打造出與活動教學法相融合的理想專題課。

五、打造與學導式教學法相融合的專題課

學導式教學是指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並得到教師相應指導而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方法。為了打造與這一教學法相融合的專題課,在手機(虛擬與現實)專題教學時,就要著力打造學導式教學法相融合的專題課。

手機專題課學生的自主學習比較充分,最突出地體現在課堂討論的開展上。例如,在「利弊之明」板塊,教師安排了充分的課堂討論:使用手機有哪些好處?青少年不合理使用手機會帶來哪些危害?這樣的課堂討論,引發了學生的深入思考,實現了學生的積極參與。

手機專題課教師的指導比較到位,主要表現在:第一,教師教學作風民主,教學的親和力比較強,師生關係融洽,教學過程輕鬆愉快。第二,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搭建了很好的平臺。第三,有效開展和駕馭了諸如討論、調查、表演等課堂活動,真正做到了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提高。第四,注重學生的行為引導和情感提升。這從「教師寄語」就可以看出來:「放下手機,抬起頭來,用眼睛去欣賞屏幕外的風景。關掉屏幕,抬起頭來,用行動去珍惜眼前人的關心。停止刷屏,放棄依賴,讓大腦有足夠獨立思考的空間。人與人的溝通,靠的不是工具,而是心靈。」這樣的寄語就既有行為引導的作用,也有情感提升的作用。

手機專題課既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又重視發揮教師指導的作用,較好地實現了學導有機結合,從而打造出了與學導式教學法相融合的手機專題課。

六、打造與研究性學習法相融合的專題課

從本質上講,研究性學習屬於活動課程和活動教學法範疇,但又不同於一般的活動課程和教學法。它是一種兼融學科課程特別是綜合課程某些積極因素的探究性融合式活動教學。為了打造與這一教學法相融合的專題課,在手機專題教學時,就要著力打造研究性學習教學法相融合的專題課。

手機專題課還使用了研究性學習教學法。例如,在「現狀調查」板塊,教師首先設計了一個問卷小調查:1.你有屬於自己的手機嗎?A.有,B.沒有(選A請跳到第3題,選B請看第2題);2.你可以比較輕鬆地拿到家長的手機來使用嗎?A.可以,B.不可以(選A請繼續答題,選B請跳到第5題);3.你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平均是?A.1小時以下,B. 1小時以上(單選題);4.你使用手機都做些什麼?A.聊天交友,B.了解新事物,C.看視頻,D.聽音樂,E.玩遊戲,F.學習(查找資料等),G.拓展興趣愛好,H.其他(多選題);5.你認為使用手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A.利大於弊,B.弊大於利,C.要分情況,D.不好說。調查結束之後,學生交流調查結果,然後,教師又展示了課前手機情況的調查結果(略)。

在這裡,教師調查了現場和不在現場的學生,使用的就是研究性學習教學法。通過調查研究,學生對手機的使用狀況有了全面的、具體的、嚴謹的認識,這不但容易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而且打造出了與研究性學習法相融合的手機專題課。

總之,推動「問題導向」課程與初中思政課教學方法的深度融合,就需要打造與情境陶冶教學法相融合、與合作探討式教學法相融合、與案例教學法相融合、與活動教學法相融合、與學導式教學法相融合、與研究性學習法相融合的專題課。

(註:本文發表在《新課程研究》2020年第5期)

 

相關焦點

  • 研學旅行課程如何深度融合學科課程?
    目前,研學旅行已經納入到中小學生的課程體系中以來,各色研學產品如雨後春筍般蓬勃湧出,但如何真正達到研學旅行的目的,不是旅而不研,行而不學,仍需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認真思考,不斷探索。研學旅行的課程開發,應該是提升研學旅行品質的重要途徑。就學科而言,可以與研學旅行進行深度融合的課程開發。
  • 上站小學著力推動信息化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為深層探索信息化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領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創新,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上站小學在「長遠規劃、整體設計、重點推進、分步實施採取了信息化教研模式,組建了學科微信群,分管者帶頭組織教師進行隨機教研,助推了校本研修再上新臺階;通過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的「微課開發」「網上曬課」「優課徵集」等活動,充分調動各學科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踐以翻轉課堂為特徵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讓課堂教學和學生生活融為一體,實現了優質教學資源的全員覆蓋、學科覆蓋、課程覆蓋;規範了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流程,關注學情變化
  • 南寧舉行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優秀課例展示觀摩評選...
    南寧舉行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優秀課例展示觀摩評選活動 【時間:2020年11月27日】【來源:南寧晚報】【作者:】【編輯:鄧達】小學其他(音樂)組參賽教師在同步課堂主教室上課 本報通訊員黃伊蘋攝本報訊(記者黃穎 通訊員譚和堅
  • 南京市「A.I.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教學研究活動成功舉辦
    為了集中展示學校在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成果,給南京市各學校的教學互動提供交流平臺,2021年1月7日在南京市金陵中學實驗小學舉辦了南京市「A.I.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教學研究活動,有力推動南京市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
  • 教研案例|如何讓「技術融合教學」走向「學科融合教學」?
    整合高等學校、教科研機構、教師培訓機構、校外科技活動中心、企業等多方資源,組建培訓團隊,開展信息技術支持的跨學科教學培訓。通過實施專項培訓、組織多校協同的跨學科教學研修活動等方式,打造一批基於信息技術開展跨學科教學的骨幹教師,推動信息化教育教學創新,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 「速遞」「吉韻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教學)擂臺賽落下...
    12月21日,吉首市谷韻民族小學第八屆「吉韻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教學)擂臺賽落下帷幕。經過吉首市教科所專家的綜合評審,該校三年級團隊帶來的語文課《五花山》,通過說課、上課、評課三個環節的打分,從九支參賽隊中脫穎而出,榮獲特等獎,奪得本屆吉韻杯。
  • 推動產教融合 促進創新發展:應用型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為加速推動地方高校產教融合發展,以產教融合為導向,引導地方高校更主動對接產業需求,加快推動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院校轉型,真正做到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聯動,同時將一些「點」上的經驗模式化並做好推廣,高教國培特舉辦「應用型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暨產教融合協同發展」線上工作坊。
  • 從融合到創新:基於GeoGebra的數學深度教學
    從融合到創新:基於GeoGebra的數學深度教學羅建宇(江蘇省張家港市沙洲中學    215600) 面對「怎樣培養人」、「如何讓核心素養落地」等關鍵問題,數學課堂教學變革需向縱深推進,以深度教學為抓手,讓學生的深度學習真正發生在數學課堂之上.鑑於高中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概括性
  • 共同探討英語學科教學與信息化教育深度融合
    重慶八中宏帆中學校長親自帶隊到瀘州市天立學校考察該校「口語100智慧學習空間」的使用情況,並就英語學科教學與信息化教育深度融合等問題,與瀘州天立學校的相關領導進行了深度探討。兩所名校都是西南地區的名校,教學質量都是當地的佼佼者。同時,也是率先引進教育信息化平臺,用實踐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先行者。
  • 走進廣東實驗中學 探索化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新路徑
    ,構建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可學的智能化學習環境,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創新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教研模式,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效果和質量。我校還將在開發選修課程、推進選課走班、加強學生發展指導、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健全學分認定管理和完善辦學質量評價等重點環節實現突破,創新綜合實踐活動和勞動教育課程的方式方法,形成可借鑑、可推廣的有效經驗和成果,在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模式變革、促進學校多樣化發展方面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 吉首八小:進行多課程融合培訓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本網訊(通訊員 麻柳 石新豔)9月15日,吉首市第八小學進行夢想課程與學科課程相融合的技能培訓。培訓中,老師們做了系列活動,探討如何深度融合夢想課程與語文課程,讓兩者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服務於教學實際。石新豔首先利用「鑽石紙」啟發思考,讓老師們結合教學實際,尋找語文課程與夢想課程的優點和痛點,嘗試用夢想課程的優點去化解語文痛點。然後承上啟下,引出課程融合的四個方法:理念融合、方法融合、教材融合、工具融合。最後通過簡化版「大使閱讀分享」,讓四種融合辦法落地教學實踐。
  • 研學旅行與學科課程有機融合,怎麼做?
    自此研學旅行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各類質量參差不齊的研學課程產品紛紛湧現。研學課程開發是提升研學旅行品質的重要途徑之一,要使研學實踐回歸教育的初衷,真正發揮其育人功能,需要研學旅行與學科課程互相銜接,實現全面深度的融合,以學校系統的知識體系為前置經驗,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研學課程。
  • 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
    實現「1+1>2」的協同效應,需要大力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形成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勇於投身創業實踐的創新創業人才梯隊。 釐清認識誤區,樹立正確融合觀。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首先必須釐清認識誤區,樹立正確的融合觀。
  • 課程教學當以核心素養為導向
    比如,學科核心素養的確定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初中思品課的核心素養究竟有哪些,目前尚無定論,更無正式權威文件規定,那麼教師們在課程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就必然缺乏具體的抓手。再如,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相匹配的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在哪裡,評價的標準又如何予以量化?這個問題不解決,對課程教學如何進行評價就缺少了衡量的標尺。
  • 中黃以融合創新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同時,針對在新的國內和國際形勢下,如何重新思考我們的課堂實踐,確保中西融合全人教育的課程設計能夠既合規合法,又能凸顯特色,教師如何與時俱進提升自己的教學勝任力等問題,校長和老師們進行了深度反思和積極探討。
  • iTutorGroup推出初中語文教學內容,完善學科課程矩陣
    部編版教材對於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需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強化深度文章的閱讀能力,提升寫作速度以及傳統文化素養。可見,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已經難以滿足學生在「大語文」環境下的學習需求。
  • 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深度融合研討會在衡水市新苑小學順利開啟
    2019年11月26日,由北京微語言英語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衡水市服務中心承辦的「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口語教學深度融合研討會」在衡水市新苑小學舉辦。會議主題緊扣課改前沿,通過信息技術下中外名師同臺獻課,以生活真實的課例展示探索論證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相融合的理念與方向。
  • PTTCA:一種問題導向的慕課課程設計模式
    摘 要:文章提出了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基於慕課教學法包含五個步驟的在線課程設計模式PTTCA 模式,即問題導入、理論支撐、技術驅動、案例闡釋、拓展應用,並以《英語教學與網際網路》慕課課程為應用場景和實際案例,描述和分析了這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慕課課程設計模式,以及該模式的應用效果。
  • 徐飛|批判性思維與學科教學融合
    中小學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階段,將批判性思維融入學科教學的教學方法中,是有效培養學生合理推理判斷和理性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南京中華中學徐飛校長,在高中語文批判性思維教學探索過程中,聚焦「會質疑」「重實證」「講邏輯」三個要點,為高中語文學科教學改革提供了借鑑。徐飛,南京市中華中學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全國統編高中教材政治、語文兩科編寫組成員。
  • 西北工業大學軟體學院院長鄭江濱:校企深度融合視域下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探索與實踐
    (一)調整辦學定位和功能特徵,探索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發展路徑明確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發展的五個方面轉變,從校企合作向校企深度融合轉變,從產業參與人才培養被動向主動引領產業人才培養轉變,從單一學科向多學科交叉融合轉變,從教學實踐創新向技術研發創新轉變,從軟體工程複合型實用型人才培養向高端領軍型人才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