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書似安石大哥」對聯考略

2020-12-18 騰訊網

鄭板橋「書似安石大哥」對聯考略

張培元

興化新華書店

對聯,通稱對子,也叫聯語、聯句、楹聯等,是以精煉和優美的偶句構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是「中國文學的特產物」(見日本鹽谷溫博士《中國文學概論講話》)。其歷史不晚於唐代,宋、元、明時得到普及和發展,延至清代達到鼎盛時期。對聯給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們得到啟示,具有欣賞價值和教化作用。清代「揚州八怪」領銜人物鄭板橋是我國楹聯史上著名的撰聯大家,與明代徐渭(文長)和清代孫髯翁、紀曉嵐、曾國藩、王闓運、俞樾(曲園)等並駕齊驅,所撰對聯不僅數量很多,而且門類較全,富有鮮明特色和個性。但是,由於對聯「在駢儷文中,原不過是附庸之附庸」,是一種「苦痛中的小玩意兒」(梁啓超語),故未曾收入《鄭板橋集》,也很少有人做輯錄工作。因此,對聯是值得注意的研究鄭板橋的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研究鄭板橋思想、藝術的新途徑,需要專門收集、整理、評註。而題贈類對聯則是研究鄭板橋交遊情況的資料,可從中挖掘許多有價值的歷史文化信息。

在興化鄭板橋故居的小廚房內懸掛一副木質掛匾,屬題贈聯,板橋親書。聯曰:「白菜青鹽粯子飯,瓦壺天水鞠花茶。」下款為「板橋鄭燮」,上款題「書似安石大哥」。似,給、贈給,與、贈予。唐代賈島《劍客》詩云:「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似(示)君,誰為不平事。」書似,意即書給、書贈。值得一提的是,上款中的「安石大哥」究竟何許人也,與鄭板橋有何關係,贈聯背景如何?這一直是個謎團。

多年來,筆者一直關注並試圖解開這個謎團。經過多方探求考證,查閱文獻和收集口碑資料,並加以印證,筆者終於解開此謎團,原來「安石大哥」就是興化安豐人袁安石,更是鄭板橋的摯友和親家翁。袁安石本是一名八品小吏,因不滿官場腐敗,決意歸隱家鄉興化,躬耕讀書。後來,與志趣相同的鄭板橋結為詩友,時常往還唱和。一次,板橋來到袁家,在離家不遠處的簡陋而別具情趣的農家小酒肆飲酒歡聚,暢談離別之情。板橋有感而發,當場題贈一聯:「老圃老農,吾不如也;一丘一壑,自謂過之。」數年後,板橋又題聯贈予袁安石:「白菜青鹽粯子飯,瓦壺天水鞠花茶。」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九月,鄭板橋將二女嫁給好友袁安石獨生子袁繼周,贈女兒竹編匾子,內盛針線,並特作一幅《蘭石圖》,權作嫁女妝奩,希望女兒勤於紡織繡花一類「女紅」活計。所贈《蘭石圖》畫面上為半塊巨石和幾叢蘭花,題詩一首:「官罷囊空兩袖寒,聊憑賣畫佐朝餐。最慚吳隱奩線薄,贈爾春風幾筆蘭。」下款題為:「乾隆戊寅,板橋老人為二女適袁氏作。」該作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此可見,板橋希望將勤儉節省的良好家風由女兒帶到婆家。他曾表示:「吾邑婦人,不能織綢織布,然而主中饋,習針線,猶不失為勤謹。」事實上,興化自明代就盛行女子從事刺繡等「女紅」的風俗,至清代尤為普遍。

據《昭陽鄭氏族譜》(書帶草堂)和鄭板橋《年表》、《年譜》記載,鄭板橋原配徐氏(1715年娶),繼配郭氏(1737年娶),側室饒氏(1737年納入)。徐氏所生一子乳名犉,早歿。所生一長女,適趙姓。郭氏所生女為次女,適袁姓(即袁安石之子袁繼周)。饒氏所生為第三女,適李姓(出於「揚州八怪」代表李鱓一房),所生一子早夭未入譜。另據鄭板橋《詩鈔·七歌》中「我生二女復一兒,寒無絮絡飢無糜。啼號觸怒事鞭撲,心憐手軟翻成悲」,其中「一兒」即夭折的犉兒。以二姐長於犉兒一二歲計算,則嫁女時板橋66歲,二女則為36歲左右老姑娘。

關於板橋親家翁袁安石及女婿袁繼周,在秘藏的一種《袁氏宗譜》(樹德堂)中略有記述,但未載生卒年。據創修於明代、重輯於清康熙五十年(1713)並多次續修的《袁氏宗譜》所述,袁安石為興化袁氏第十三世,字士俊,清封修職郎。修職郎為正八品,是正八品官的散階。袁安石之子袁繼周,字知來(民間傳說中稱「知足」),娶鄭板橋次女。

袁安石祖籍江南蘇州,世居小海場,後遷安豐。據家譜記載,袁氏大約於明代天順、成化年間遷入興化。始祖袁慎德(配華氏,誥贈夫人)由蘇州閶門遷居江北揚州府興化縣北郭(今興化市北城外北大街一帶)。第二世袁厚本,封中憲大夫,配師氏,誥贈宜人。第三世袁子明(明正德戊辰科進士,官山西平陽府知府、河南監察御史,正五品)、袁子道(明正德年間官錦衣衛指揮僉事,封明遠將軍)、袁子立、袁子云、袁子齊。不久,袁氏家族分遷草堰場(今大豐草堰鎮)、小海場(今大豐小海鎮)。其中,袁子道生袁符一。袁符一(官福建汀州知州)生袁世高。袁世高生袁國器。袁國器生袁木龍(字北橋)。袁木龍生袁少橋。袁少橋生袁文奎(字燦吾)。清康熙七年(1668),袁文奎及族人因避水災由興化城遷居北安豐鎮袁營舍(古名袁家庵,今屬安東村)。袁文奎生袁爾鑑(字毓銘)。袁爾鑑生袁象山。袁象山生袁安石。袁安石生袁繼周。其後,子孫於清嘉慶年間遷林潭袁家舍(今戴窯鎮袁夏村),有一支於其後再遷大垛丁家(今大垛鎮丁家村)。目前,袁氏家族居袁家舍人口600多人,居丁家人口僅30餘人。

鄭板橋與袁安石過從甚密,在題贈的「白菜青鹽粯子飯,瓦壺天水鞠花茶」對聯上款中稱「安石大哥」。袁家世代珍藏手跡,並製成漆器木匾,保存下來。嗣後,安豐浴室業主欣賞此聯,請袁家後人提供手跡,制匾掛在浴室雅座內。上世紀八十年代,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中國唐代文學家韓愈研究會會長卞孝萱教授(名敬堂,字孝萱,號映淮,江蘇儀徵人,文友武維春嶽父)為編撰《鄭板橋全集》集外詩文(齊魯書社1995年出版),到興化採訪鄭板橋事跡,搜集詩文和對聯等,時任興化釣魚鄉文化站站長的薛振國提供了從民間獲得的贈聯拓片。1982年,興化縣人民政府修復鄭板橋故居,並籌建鄭板橋紀念館,向袁氏後裔徵集漆器掛匾,後裔不願轉讓,只是讓拍照複製,因而才有今天掛在鄭板橋故居廚房中的掛匾。

需要說明的是,與上述對聯大同小異的對聯,板橋早在雍正年間曾題寫過,證明此聯是板橋精心結撰和斟酌修改後確定的得意之作。當時,鄭板橋在竹泓火星廟設館授徒,為火君廟題寫匾額。同時題聯,其上聯為「青菜蘿蔔糙米飯」,下聯為「瓦壺天水菊花茶」,與贈袁安石大哥的對聯略有區別。此外,為火君廟神臺撰對聯:「自舍黎民歸北極,長依少皞作西流。」目前,竹泓鎮竹三、竹四居住著近千名鄭板橋家族後裔。

1990年3月,曾寓居興化的鎮江市文聯特約研究員許圖南先生在快中提及薛振國提供對聯拓片一事。1998年,許先生又在其著述《鄭板橋事跡考》中加以說明。儘管如此,薛振國、卞孝萱、許圖南等均未查閱到《袁氏宗譜》,不知道安石即袁安石的依據,更不知袁安石是鄭板橋親家翁。筆者查閱的《袁氏家譜》有幾種,最早的是明代在草堰場設局修撰的,稱「草堰真本」,另有一種家譜則記載了鄭板橋次女適袁繼周(即「適袁氏者」)。該譜內有舊序、新序、姓源考、像讚、題字、墓位圖、祠堂圖、世系表、世次紀、傳記等,有明代「狀元宰相」李春芳、兵部左侍郎魏應嘉、進士陸期範等題筆。

鄭板橋贈聯「白菜青鹽粯子飯,瓦壺天水鞠花茶」,近似白話聯,以方言俚語構撰,富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情趣盎然,通俗易懂。其中,粯子飯是將大麥壓扁燒成的飯,有一種天然的清香,但很粗糙。興化民間有吃粯子飯、喝大麥茶的習俗。天水,即天落水、雨水。鞠花茶即菊花茶,(「鞠」與「菊」相通)指用白菊花泡的茶,以杭白菊為菊花茶中上品。夏天喝白菊花茶可以防暑,清火明目,價格不高。這副對聯雅俗共賞,說明板橋能在清淡的飲食中嘗出快樂的滋味,難能可貴,正如他所說的「白菜醃菹,紅鹽煮豆,儒家風味孤青」。對聯體現了鄭板橋在清貧生活中仍然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和崇尚自然的情趣,同時反映了清代興化民間習俗。用今天的眼光看,倒十分符合流行的低碳和綠色生活,具有樸素的環保意識,值得稱道。

歡迎大家留言和建議,

相互交流,共敘鄉情。

在這個「網際網路+」的新時代裡

攜手共進,砥礪前行。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為何將鄭板橋的書法稱為「六分半書」?
    鄭板橋在《五十八歲自敘》中曾雲「善書法,自號六分半書」,人亦稱之為「板橋體」。至於為什麼要自名為「六分半書」, 這個就得從鄭板橋的書法藝術說起。鄭燮(1693——1765), 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
  • 鄭板橋的「六分半書」
    乾隆三十年(1765)鄭板橋病逝,享年73歲。 鄭板橋詩、書、畫創作以真氣、真意、真趣而獨步文壇,彪炳藝林,尤以書法獨樹一幟形成獨具特色的「板橋體」,「六分半書」甲天下。由此,表明鄭板橋不因循守舊、敢於創新的藝術創造精神和鮮明的個性。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鄭板橋奮發攻書,「字學漢魏,崔蔡鍾繇;古碑斷碣,刻意搜求。」(《鄭板橋·署中示舍弟墨》),以雄視古今的雄心大志,創出了「怒不同人」的「六分半書」。 「分書」即隸書,又稱為「八分書」。板橋的分書,是以隸摻入行楷,從而使書體介於隸楷之間,且隸多於楷,故而稱為「六分半書」,意即減八分之意。
  • 鄭板橋半夜睡覺手腳不停,因妻子的提醒,而獨創「六分半書」
    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我們今天聊聊鄭板橋的「六分半書」。「六分半書」是鄭板橋獨創的一種書體。鄭板橋所創的這種書體,糅合了各種不同書體的用筆。行筆隨意揮灑,瘦硬古拙,在圓轉連綿的行楷筆畫中,又滲入了濃厚的隸書用筆。
  • 鄭板橋為何稱自己書法「六分半書」
    南京藝術學院周積寅教授多年來致力於鄭板橋藝術研究,在其所著《鄭板橋》中說:「板橋的六分半書,若從比數上去理會,即從漢八分中取其六分半,尚有一分半為行、為楷、為篆、為草。但從板橋存世的六分半書看,卻並非完全如此。他常常是「意之所之,隨筆揮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按這個比數去書寫。書寫的結果,也許是五分、五分半、六分、六分半、七分。
  • 蔡暄民:清朝官書家中的叛逆者——鄭板橋
    就是在如此明白的皇權制度下,鄭板橋竟然另闢蹊徑,獨創碑隸相融,不楷不行的板橋體。如果他一輩子立志不仕,倒可以理解,而他是康熙朝的秀才,雍正朝的舉人,乾隆朝的進士。三朝試場均沒錯過。這在大清朝的官場中確是另類,因此,他最終必然走辭官歸隱之路。
  • 鄭板橋醉畫竹影牆鄭板橋,是"
    鄭板橋醉畫竹影牆  鄭板橋,是"揚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詩、書、畫"三絕聞名於世。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舉人,乾隆元年中進士,五十歲起先後任山東範縣、濰縣知縣計十二年。他曾"開倉賑貸""捐廉代輸",引起了貪官汙吏、惡豪劣紳的不滿,被貶官後唯有賣畫維生。
  • 鄭板橋藝術節走過24年,呈現鄭板橋及當代興化藉名家書畫
    藝術節期間,除展示鄭板橋藝術生平與部分書畫作品外,興化市博物館同時還舉行「周志高書鄭板橋詩·聯作品展」、「當代名家書畫作品展」等及各類文藝活動。鄭板橋藝術節期間,興化市博物館展出的鄭板橋書畫作品清代張維屏《松軒隨筆》評有:「板橋有三絕:曰畫、曰詩、曰書。三絕之中有三真:曰真氣、曰真意、曰真趣。」清蔣寶齡《墨林今話》:「板橋書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極瘦硬之致,亦間以畫法行之。」鄭板橋繪畫以竹而最著名,「無竹不居」是板橋的一大偏愛。
  • 鄭板橋的茶緣豔遇你知道嗎?鄭板橋的茶詩與《揚州雜記》品讀
    美女圖(來自網絡)縱觀鄭板橋的一生,沒有任何的背景,也沒有任何與生俱來的優勢,一生坎坷,閱盡人間世情冷暖。他在詩、書、畫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均來自其刻苦的努力與不懈的堅守。媼大喜,走相呼曰:「女兒子起來,女兒子起來,鄭板橋先生在此也。」是刻已是日上三竿矣,腹餒甚,媼具食。食罷,其女豔妝出,再拜而謝曰:「久聞公名,讀公詞甚愛慕,聞有《道情》十首,能為妾一書乎?」板橋許諾,即取淞江蜜色花箋,湖穎筆,紫端石硯,縴手磨墨,索板橋書。書畢,復題西江月一闋贈之,其詞曰:「微雨曉風初歇,紗窗旭日才溫。
  • 如果把鄭板橋的書法當作「醜書」,那你的藝術鑑賞能力就暴露了!
    有人把鄭板橋的書法稱作「醜書」,我們不同意這種無理的看法。有網文稱,《懷濰縣二首》是一位山東縣長寫的,還稱這件作品可謂是一件十足的「醜書」!其實這篇網文說的「縣長」不是現在的縣長,而是清代縣令鄭板橋。該網文之所以說縣長,不過是譁眾取寵而已。
  • 鄭板橋的讀書之道
    原標題:鄭板橋的讀書之道 清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一生酷愛讀書,於讀書上也頗有心得。他認為,學習的成就並不在於天資是否聰慧,而在於自身的刻苦努力以及是否掌握了正確的讀書方法。
  • 鄭板橋清風竹韻不糊塗
    今天,天目湖南山竹海的竹文化館,打出的「名片」就是鄭板橋的一副對聯——「墨竹一枝宣德紙,香茗半甌成化窯。」字體為獨創的「六分半書」,似隸似楷,亦莊亦諧,亂石鋪街,「個」影縹緲。默想間,恰如迎來一道濟高僧,冷眼看世界,瀟灑走天下。「難得糊塗」,是板橋年近花甲時的自題。匾額旁註:「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 鄭板橋:坦坦蕩蕩真人樣(藝海鉤沉)
    茶香酒熟田千畝(行書)鄭板橋有老先生說,年輕時曾一度不把鄭板橋放在眼裡,直到年歲老大,才慢慢體味出板橋的好處來。老先生涵養功夫天下一流,自然也經歷過年少輕狂的歲月,只是在翰墨場中參透了世情冷暖,稜角漸漸磨平,越發覺得鄭板橋這等人物的可愛可敬。小時候聽大人們講鄭板橋的趣聞逸事,無非是文人才子那些荒誕不經。
  • 鄭板橋:學不泥古,自成一家
    鄭板橋(1693—1766年),原名鄭燮,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清代傑出的書畫家、文學家。作為「揚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鄭板橋以其詩、書、畫「三絕」而蜚聲於世。觀其治學,不苟同俗,不泥古法,為文作畫能自樹其幟,自成一家,表現出強烈的創新精神和人民情懷。鄭板橋的這種治學精神,時至今日,仍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 興化:左手鄭板橋,右手施耐庵
    在書內頁的簡介上,我看到了這位鄉土味濃鬱的大嫂,照片中的她穿著大紅的衣服,正在籤名售書。簡介說,她的作品在報紙和自媒體上得到了眾多讀者的追捧,已出版長篇處女作《沈小菊》,《大滬莊》是其短篇小說集。  不管《大滬莊》寫得如何,一位50歲才開始創作的農婦,已有兩本小說問世,並能擺放到星級賓館供人取閱,確實令人驚訝。難道這是受施耐庵的影響嗎?
  • 鄭板橋:一個有趣的靈魂和他獨創的「亂石鋪街體」
    這句話,一下子點醒了鄭板橋,是啊,吸取了這麼多書法名家的長處,我也應該「自成一體」。於是他取黃庭堅之長筆劃入八分,誇張其擺宕,單字略扁,左低右高,摻入楷行草,以畫蘭竹之筆入書,求書法的畫意。板橋對此自己獨創的書法,戲稱為"六分半"書,清蔣士銓說他"寫字如作蘭,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動地道出了"板橋體"的特質。
  • 原來你是這樣的鄭板橋|「宰客」趣事
    鄭板橋是誰?諸位看官也許會說,就是那個畫竹子特別好的那個......那他本人長啥樣您知道嗎?清朝大學者俞樾見到後,在其《春在堂全集》中贊曰:「餘謂東坡書字,在當日只換羊肉吃而已,吾輩率爾落筆,便欲白銀,亦大罪過。然年來筆墨為人役,亦甚苦之,讀板橋此貼,輒為誦古詩曰:『齊心同所願,含義俱未伸。』」誠如兩位名士所言,板橋是至情至性至雅,雅極而俗,出此筆榜,將當時藝術市場上長久以來的酸腐之氣一掃而空,猶如注入一股清流,蕩滌人心,讓人們有了豁然開朗之感。
  • 鄭板橋的書法歪斜不整,大小不一,布局別致,自稱為「六分半書」
    一提到鄭板橋這個名號,似乎我們都能夠聯想到他的墨竹,他筆下的竹子栩栩如生,生命力旺盛,或許很多人認識鄭板橋都是通過他的繪畫才有所了解的,甚至很多人也是通過四個字「難得糊塗」所熟知的,其實,鄭板橋不僅在繪畫上成就突出,而且在書法上、文學上都有所成就,這從他的定位就可以得知,他是清朝著名的繪畫大家
  • 「三絕碑」,鄭板橋的傳奇
    三絕碑  作為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名氣很大,詩、書、畫三絕。他的詩情真意切、深厚博大;他畫的墨竹脫盡時習、秀勁絕倫;他的書法則「隸、楷參半,間以畫法行之」,獨創了別具一格的「六分半書」。  鄭板橋的「怪」不僅因其詩、書、畫都不同於世俗,別有一番「怪」意,更因為其難得糊塗、疏放不羈的真性情。板橋之「怪」,頗有幾分濟公活佛的味道,「怪」中含幾分真誠,幾分幽默,幾分酸辣。  民間有關鄭板橋的傳說很多。
  • 你以為鄭板橋只會寫「六分半書」,那是你沒見過他的楷書!
    鄭板橋(1693-1765),別名鄭燮,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字克柔,號板橋,也稱鄭板橋。乾隆時進士,曾任濰縣縣令,書畫史。漢族,江蘇興化人。 鄭板橋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
  • 鄭板橋對聯考先生,這個對聯你能對出來嗎?
    被稱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做知縣時,有一天,遇見一位老先生前來告狀。說,他在一家財主家教書,一年到頭了,財主竟然賴帳,說好的八吊錢,結果一分未給,於是只好來求知縣大老爺給做主。這八吊錢也不多,按理來說財主沒必要扣先生的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