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書似安石大哥」對聯考略
張培元
興化新華書店
對聯,通稱對子,也叫聯語、聯句、楹聯等,是以精煉和優美的偶句構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是「中國文學的特產物」(見日本鹽谷溫博士《中國文學概論講話》)。其歷史不晚於唐代,宋、元、明時得到普及和發展,延至清代達到鼎盛時期。對聯給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們得到啟示,具有欣賞價值和教化作用。清代「揚州八怪」領銜人物鄭板橋是我國楹聯史上著名的撰聯大家,與明代徐渭(文長)和清代孫髯翁、紀曉嵐、曾國藩、王闓運、俞樾(曲園)等並駕齊驅,所撰對聯不僅數量很多,而且門類較全,富有鮮明特色和個性。但是,由於對聯「在駢儷文中,原不過是附庸之附庸」,是一種「苦痛中的小玩意兒」(梁啓超語),故未曾收入《鄭板橋集》,也很少有人做輯錄工作。因此,對聯是值得注意的研究鄭板橋的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研究鄭板橋思想、藝術的新途徑,需要專門收集、整理、評註。而題贈類對聯則是研究鄭板橋交遊情況的資料,可從中挖掘許多有價值的歷史文化信息。
在興化鄭板橋故居的小廚房內懸掛一副木質掛匾,屬題贈聯,板橋親書。聯曰:「白菜青鹽粯子飯,瓦壺天水鞠花茶。」下款為「板橋鄭燮」,上款題「書似安石大哥」。似,給、贈給,與、贈予。唐代賈島《劍客》詩云:「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似(示)君,誰為不平事。」書似,意即書給、書贈。值得一提的是,上款中的「安石大哥」究竟何許人也,與鄭板橋有何關係,贈聯背景如何?這一直是個謎團。
多年來,筆者一直關注並試圖解開這個謎團。經過多方探求考證,查閱文獻和收集口碑資料,並加以印證,筆者終於解開此謎團,原來「安石大哥」就是興化安豐人袁安石,更是鄭板橋的摯友和親家翁。袁安石本是一名八品小吏,因不滿官場腐敗,決意歸隱家鄉興化,躬耕讀書。後來,與志趣相同的鄭板橋結為詩友,時常往還唱和。一次,板橋來到袁家,在離家不遠處的簡陋而別具情趣的農家小酒肆飲酒歡聚,暢談離別之情。板橋有感而發,當場題贈一聯:「老圃老農,吾不如也;一丘一壑,自謂過之。」數年後,板橋又題聯贈予袁安石:「白菜青鹽粯子飯,瓦壺天水鞠花茶。」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九月,鄭板橋將二女嫁給好友袁安石獨生子袁繼周,贈女兒竹編匾子,內盛針線,並特作一幅《蘭石圖》,權作嫁女妝奩,希望女兒勤於紡織繡花一類「女紅」活計。所贈《蘭石圖》畫面上為半塊巨石和幾叢蘭花,題詩一首:「官罷囊空兩袖寒,聊憑賣畫佐朝餐。最慚吳隱奩線薄,贈爾春風幾筆蘭。」下款題為:「乾隆戊寅,板橋老人為二女適袁氏作。」該作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此可見,板橋希望將勤儉節省的良好家風由女兒帶到婆家。他曾表示:「吾邑婦人,不能織綢織布,然而主中饋,習針線,猶不失為勤謹。」事實上,興化自明代就盛行女子從事刺繡等「女紅」的風俗,至清代尤為普遍。
據《昭陽鄭氏族譜》(書帶草堂)和鄭板橋《年表》、《年譜》記載,鄭板橋原配徐氏(1715年娶),繼配郭氏(1737年娶),側室饒氏(1737年納入)。徐氏所生一子乳名犉,早歿。所生一長女,適趙姓。郭氏所生女為次女,適袁姓(即袁安石之子袁繼周)。饒氏所生為第三女,適李姓(出於「揚州八怪」代表李鱓一房),所生一子早夭未入譜。另據鄭板橋《詩鈔·七歌》中「我生二女復一兒,寒無絮絡飢無糜。啼號觸怒事鞭撲,心憐手軟翻成悲」,其中「一兒」即夭折的犉兒。以二姐長於犉兒一二歲計算,則嫁女時板橋66歲,二女則為36歲左右老姑娘。
關於板橋親家翁袁安石及女婿袁繼周,在秘藏的一種《袁氏宗譜》(樹德堂)中略有記述,但未載生卒年。據創修於明代、重輯於清康熙五十年(1713)並多次續修的《袁氏宗譜》所述,袁安石為興化袁氏第十三世,字士俊,清封修職郎。修職郎為正八品,是正八品官的散階。袁安石之子袁繼周,字知來(民間傳說中稱「知足」),娶鄭板橋次女。
袁安石祖籍江南蘇州,世居小海場,後遷安豐。據家譜記載,袁氏大約於明代天順、成化年間遷入興化。始祖袁慎德(配華氏,誥贈夫人)由蘇州閶門遷居江北揚州府興化縣北郭(今興化市北城外北大街一帶)。第二世袁厚本,封中憲大夫,配師氏,誥贈宜人。第三世袁子明(明正德戊辰科進士,官山西平陽府知府、河南監察御史,正五品)、袁子道(明正德年間官錦衣衛指揮僉事,封明遠將軍)、袁子立、袁子云、袁子齊。不久,袁氏家族分遷草堰場(今大豐草堰鎮)、小海場(今大豐小海鎮)。其中,袁子道生袁符一。袁符一(官福建汀州知州)生袁世高。袁世高生袁國器。袁國器生袁木龍(字北橋)。袁木龍生袁少橋。袁少橋生袁文奎(字燦吾)。清康熙七年(1668),袁文奎及族人因避水災由興化城遷居北安豐鎮袁營舍(古名袁家庵,今屬安東村)。袁文奎生袁爾鑑(字毓銘)。袁爾鑑生袁象山。袁象山生袁安石。袁安石生袁繼周。其後,子孫於清嘉慶年間遷林潭袁家舍(今戴窯鎮袁夏村),有一支於其後再遷大垛丁家(今大垛鎮丁家村)。目前,袁氏家族居袁家舍人口600多人,居丁家人口僅30餘人。
鄭板橋與袁安石過從甚密,在題贈的「白菜青鹽粯子飯,瓦壺天水鞠花茶」對聯上款中稱「安石大哥」。袁家世代珍藏手跡,並製成漆器木匾,保存下來。嗣後,安豐浴室業主欣賞此聯,請袁家後人提供手跡,制匾掛在浴室雅座內。上世紀八十年代,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中國唐代文學家韓愈研究會會長卞孝萱教授(名敬堂,字孝萱,號映淮,江蘇儀徵人,文友武維春嶽父)為編撰《鄭板橋全集》集外詩文(齊魯書社1995年出版),到興化採訪鄭板橋事跡,搜集詩文和對聯等,時任興化釣魚鄉文化站站長的薛振國提供了從民間獲得的贈聯拓片。1982年,興化縣人民政府修復鄭板橋故居,並籌建鄭板橋紀念館,向袁氏後裔徵集漆器掛匾,後裔不願轉讓,只是讓拍照複製,因而才有今天掛在鄭板橋故居廚房中的掛匾。
需要說明的是,與上述對聯大同小異的對聯,板橋早在雍正年間曾題寫過,證明此聯是板橋精心結撰和斟酌修改後確定的得意之作。當時,鄭板橋在竹泓火星廟設館授徒,為火君廟題寫匾額。同時題聯,其上聯為「青菜蘿蔔糙米飯」,下聯為「瓦壺天水菊花茶」,與贈袁安石大哥的對聯略有區別。此外,為火君廟神臺撰對聯:「自舍黎民歸北極,長依少皞作西流。」目前,竹泓鎮竹三、竹四居住著近千名鄭板橋家族後裔。
1990年3月,曾寓居興化的鎮江市文聯特約研究員許圖南先生在快中提及薛振國提供對聯拓片一事。1998年,許先生又在其著述《鄭板橋事跡考》中加以說明。儘管如此,薛振國、卞孝萱、許圖南等均未查閱到《袁氏宗譜》,不知道安石即袁安石的依據,更不知袁安石是鄭板橋親家翁。筆者查閱的《袁氏家譜》有幾種,最早的是明代在草堰場設局修撰的,稱「草堰真本」,另有一種家譜則記載了鄭板橋次女適袁繼周(即「適袁氏者」)。該譜內有舊序、新序、姓源考、像讚、題字、墓位圖、祠堂圖、世系表、世次紀、傳記等,有明代「狀元宰相」李春芳、兵部左侍郎魏應嘉、進士陸期範等題筆。
鄭板橋贈聯「白菜青鹽粯子飯,瓦壺天水鞠花茶」,近似白話聯,以方言俚語構撰,富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情趣盎然,通俗易懂。其中,粯子飯是將大麥壓扁燒成的飯,有一種天然的清香,但很粗糙。興化民間有吃粯子飯、喝大麥茶的習俗。天水,即天落水、雨水。鞠花茶即菊花茶,(「鞠」與「菊」相通)指用白菊花泡的茶,以杭白菊為菊花茶中上品。夏天喝白菊花茶可以防暑,清火明目,價格不高。這副對聯雅俗共賞,說明板橋能在清淡的飲食中嘗出快樂的滋味,難能可貴,正如他所說的「白菜醃菹,紅鹽煮豆,儒家風味孤青」。對聯體現了鄭板橋在清貧生活中仍然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和崇尚自然的情趣,同時反映了清代興化民間習俗。用今天的眼光看,倒十分符合流行的低碳和綠色生活,具有樸素的環保意識,值得稱道。
歡迎大家留言和建議,
相互交流,共敘鄉情。
在這個「網際網路+」的新時代裡
攜手共進,砥礪前行。
覺得不錯,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