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一家上。大家好,我是文忠,很高興又和大夥見面了,繼續聊咱們看不困的佛教史。上回咱們說了,佛陀傳法的隊伍已經越來越大了,由最初的六個人已經很迅速的發展到了上千人的規模,而且為了管理僧團和信眾,佛教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戒律和制度。
可以說,佛教初期的準備工作已經做好了,無論是理論、人員還是制度,都已經初具規模,接下來,就是要繼續擴大影響。
今天要跟大夥聊一聊早期佛教傳法的一些對象,在上幾期文章中說過,印度這個國家,地位是相當的分明,不同種姓的地位完全不一樣,排序分別是婆羅門。剎地利、吠陀和首陀羅,咱們也說過,佛教是一個非常平等的宗教,也就是說無論你出身什麼種姓,在佛陀這裡都是一視同仁,也就是人人平等。在傳法時,佛陀都是一樣的悉心教誨,這一點從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就能看出來,在這十位弟子中,婆羅門、剎帝利、吠陀和首陀羅都有。從這一點上講,跟咱們的孔子是很像。
為什麼啊?我們回憶一下,孔子有一個教育思想叫做有教無類,意思就是說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出身,自身條件是聰明還是愚鈍,富有還是貧窮,不管你是哪類人,都有受到教育的權利,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他們每一個人的基本條件也都各不相同,孔子一樣對他們諄諄教誨,從來沒有區別對待,所以說,在佛陀和孔子這種頂級的大學者大牛人眼裡,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是能夠被教育和引導的。
天下之大,其實都是一家人。咱們也是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就要記得給文忠一個支持和關注。在早期佛教傳法的過程中,其實一直有一個很明顯的原則,這個原則在今天,在咱們現實的世俗社會中依然通用,什麼原則呢?就是兼顧公平與效率,公平剛才我們已經說過了,那麼這個效率則是什麼呢?指的是在公平平等的這個基礎上,儘可能的多吸引接納那些自身有動員力和示範效應的人,通俗點說,就是那些牛人,這樣一來,就能夠極大的提升傳法的效率,讓更多的人更快的能夠接觸到佛法,具體來講,就分別指向了三類人。
具體講,也就是知識分子、國王和商人,為什麼?咱們挨個說,首先知識分子。我們知道,在幾千年前,不管是東西方哪個國家,普通民眾的識字率是很低的,國家的文盲率特別的高,這不難理解,你想想即使就在今天,教育都依然是一件需要不斷持續投入的事情,更何況是那個年代的。那麼在傳播佛法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分子階層的支持和幫助,就顯得非常的重要。畢竟你傳法的人要有這種知識儲備和文化基礎,才有能力將正確的理念傳播出去,是不是?
比如說,佛陀十大弟子中有一個人叫富樓那,他是佛陀原本出身的迦毗羅衛國,國師的兒子,他是一位婆羅門,精通佛法,而且為了弘法,不辭艱險,按照佛經裡面流傳下來的說法,通過他一個人說法,得度人就有九萬九千人之多。我們想想,一個人度化大概十萬人。光說十萬人,你可能沒什麼概念,打個比方,一般來說我們一個師是差不多是一萬人。也就是,富樓那單憑一己之力,就度化了十個師,有好幾個集團軍呢。這麼多人,不是在知識儲備和弘法態度上都非常傑出的人,是絕對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因此也被稱為十大弟子中的說法第一。
說完知識分子,我們說一說國王。大家想一想為什麼要針對國王來弘法呢?裡面是有原因的。首先,佛教要想發揚光大,跟掌握世俗權力的國王階層肯定不能是對立的關係,否則你別說弘法了,僧團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畢竟人家是老大。周杰倫都唱了,在我的地盤你得聽我的,在國王的地盤上是不是都得聽國王的?俗話講擒賊先擒王,如果國王皈依佛門,那麼對於佛教在這個國家裡的弘法和度化,那就是大開綠燈了。你想想國王都皈依了,所謂上行下效,那老百姓呢?肯定也會跟著國王的方向走。咱們中國人說得,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咱們看一下,知識分子負責理解佛教思想,廣泛度化信眾,國王負責保駕護航,各種政策開綠燈。接下來還差什麼呢?當然是資金了。所以佛教度化的第三類人就是商人,而且商人在佛教早期傳播的過程中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想知道這些有意思的故事,咱們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