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像孔子一樣有教無類,面對現實的問題,傳法三要素及作用19

2020-12-15 善文忠

天下一家上。大家好,我是文忠,很高興又和大夥見面了,繼續聊咱們看不困的佛教史。上回咱們說了,佛陀傳法的隊伍已經越來越大了,由最初的六個人已經很迅速的發展到了上千人的規模,而且為了管理僧團和信眾,佛教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戒律和制度。

可以說,佛教初期的準備工作已經做好了,無論是理論、人員還是制度,都已經初具規模,接下來,就是要繼續擴大影響。

今天要跟大夥聊一聊早期佛教傳法的一些對象,在上幾期文章中說過,印度這個國家,地位是相當的分明,不同種姓的地位完全不一樣,排序分別是婆羅門。剎地利、吠陀和首陀羅,咱們也說過,佛教是一個非常平等的宗教,也就是說無論你出身什麼種姓,在佛陀這裡都是一視同仁,也就是人人平等。在傳法時,佛陀都是一樣的悉心教誨,這一點從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就能看出來,在這十位弟子中,婆羅門、剎帝利、吠陀和首陀羅都有。從這一點上講,跟咱們的孔子是很像。

為什麼啊?我們回憶一下,孔子有一個教育思想叫做有教無類,意思就是說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出身,自身條件是聰明還是愚鈍,富有還是貧窮,不管你是哪類人,都有受到教育的權利,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他們每一個人的基本條件也都各不相同,孔子一樣對他們諄諄教誨,從來沒有區別對待,所以說,在佛陀和孔子這種頂級的大學者大牛人眼裡,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是能夠被教育和引導的。

天下之大,其實都是一家人。咱們也是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就要記得給文忠一個支持和關注。在早期佛教傳法的過程中,其實一直有一個很明顯的原則,這個原則在今天,在咱們現實的世俗社會中依然通用,什麼原則呢?就是兼顧公平與效率,公平剛才我們已經說過了,那麼這個效率則是什麼呢?指的是在公平平等的這個基礎上,儘可能的多吸引接納那些自身有動員力和示範效應的人,通俗點說,就是那些牛人,這樣一來,就能夠極大的提升傳法的效率,讓更多的人更快的能夠接觸到佛法,具體來講,就分別指向了三類人。

具體講,也就是知識分子、國王和商人,為什麼?咱們挨個說,首先知識分子。我們知道,在幾千年前,不管是東西方哪個國家,普通民眾的識字率是很低的,國家的文盲率特別的高,這不難理解,你想想即使就在今天,教育都依然是一件需要不斷持續投入的事情,更何況是那個年代的。那麼在傳播佛法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分子階層的支持和幫助,就顯得非常的重要。畢竟你傳法的人要有這種知識儲備和文化基礎,才有能力將正確的理念傳播出去,是不是?

比如說,佛陀十大弟子中有一個人叫富樓那,他是佛陀原本出身的迦毗羅衛國,國師的兒子,他是一位婆羅門,精通佛法,而且為了弘法,不辭艱險,按照佛經裡面流傳下來的說法,通過他一個人說法,得度人就有九萬九千人之多。我們想想,一個人度化大概十萬人。光說十萬人,你可能沒什麼概念,打個比方,一般來說我們一個師是差不多是一萬人。也就是,富樓那單憑一己之力,就度化了十個師,有好幾個集團軍呢。這麼多人,不是在知識儲備和弘法態度上都非常傑出的人,是絕對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因此也被稱為十大弟子中的說法第一。

說完知識分子,我們說一說國王。大家想一想為什麼要針對國王來弘法呢?裡面是有原因的。首先,佛教要想發揚光大,跟掌握世俗權力的國王階層肯定不能是對立的關係,否則你別說弘法了,僧團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畢竟人家是老大。周杰倫都唱了,在我的地盤你得聽我的,在國王的地盤上是不是都得聽國王的?俗話講擒賊先擒王,如果國王皈依佛門,那麼對於佛教在這個國家裡的弘法和度化,那就是大開綠燈了。你想想國王都皈依了,所謂上行下效,那老百姓呢?肯定也會跟著國王的方向走。咱們中國人說得,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咱們看一下,知識分子負責理解佛教思想,廣泛度化信眾,國王負責保駕護航,各種政策開綠燈。接下來還差什麼呢?當然是資金了。所以佛教度化的第三類人就是商人,而且商人在佛教早期傳播的過程中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想知道這些有意思的故事,咱們下次再聊。

相關焦點

  • 孔子「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
    雖然儒家學說、儒家思想不合時局動蕩,但是在春秋時代提倡大教育觀,消除貴族與平民的階級類別與差別,是具有現實意義與歷史進步性的,特別是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張,徹底打破了學在官學的神話,使平民也可以享受教育這個權利。「有教無類」。語出《論語·衛靈公十五》,子曰:有教無類。
  • 平民教育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子曰:「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比較認可的理解是說,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順,有的不肖。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這就叫"有教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其"眾生一體都有善性"的理論。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於"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認識,孔子才作出了"有教無類"的論斷。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具體實踐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現實。
  • 孔子的「有教無類」可以實現嗎
    19年來,全國已經有4200家學校加盟了新教育實驗,影響了數百萬師生,幾十年來業已養成的教育慣性思維,面臨著一次全面的革新。  這樣的場景實在令人振奮,它可以一舉解決現在諸多困擾我們的問題,比如:不用再糾結學區房,優質的教學資源可以共享,網絡遠程教育使得哪怕你身處山村,也能與大城市的學生與時共進,想要與老師面對面,提前預約實地教室就可以了;不用再遺憾沒法跟隨名師,比如像孔子這麼偉大的老師,他的學生可以突破三千、三萬甚至三十萬,雖然未來名師不可能做到像孔子那樣把女兒嫁給學生公治長,但卻可以忠實執行孔子所說的「
  • 孔子的有教無類也不是無條件的,你知道孔子的學費是多少嗎?
    孔子是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被尊為孔聖人,號稱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可是不得了的成就,難怪後世歷代都推崇孔子為聖人,成為讀書人的祖師爺。其代表的儒家學派,在很多朝代都被定為正統學說,成為文人學習的教科書。
  • 孔子說的「有教無類」究竟是什麼意思?
    孔夫子的有教無類歷來被曲解,從教科書到大學課堂全講過了,好像是只要我們辦教育,所有人都可以來接受教育,機會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孔夫子的原意嗎?有教無類這個句式類似於「有備無患」、「有恃無恐」,那麼「有教無類」的意思就是有教則無類。儒家從來不主張平等,認為人就是分等級的,有君子有小人。君子和小人先是階級的區別,後是等級的區別,再是品質的區別,怎麼可能是一樣的呢?
  • 人文課堂|孔子的「有教無類」
    人文課堂孔子他是光芒萬丈的至聖先師,是讀書人頂禮膜拜的素王,但他也是一個真實灑脫的人,《冬穎老師講孔子》還原一個豐富又充滿魅力的孔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閱讀之聲《人文課堂》推出《冬穎老師講孔子》, 更多完整音頻,歡迎移步「雲聽」APP。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輝的就是「有教無類」。孔子開創了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先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那麼,孔子是怎麼做到教育公平的?
  • 孔子的「有教無類」真的是「無類」嗎?不,他真有條件!
    子曰:「有教無類」!那麼,有教無類是什麼意思?怎樣理解才是真的理解了有教無類?67有教無類,表面意思就是——普遍教育,不分類別。這是孔子對待教育的態度,提倡受教育的普遍權利。很多人把這一句理解成無差別教育——讓每個人受同樣的教育。孔子還說過其他的教育名言,去因材施教,比如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例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因此,我有如下觀點。
  • 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
    有時候難免會發發惱騷,就會有人跳出來說,你應該學習大教育家孔子有教無類。然而,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孔子的確說了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15.39),但是這是有前提條件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 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教育觀點,在古代社會真能實現嗎?
    而貴就貴在地位、身份與學費三方面。首先從地位與身份來說貴族子弟可謂非富即貴。要麼是天子親屬要麼就是世襲罔替的王公。就算地位稍低一點的也是士大夫階層。從學費角度來講在古代社會中接受教育,所需要花費的銀兩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力。但由於當時接受教育的都是貴族子弟,所以根本沒有人會去在乎教育經費方面的問題。
  • 致敬孔子:「有教無類」系列雕塑在北京首發
    10月25日,百年錫鑞名家皇家雪蘭莪攜手孔子第78代後裔孔眾、知名華人藝術家江逸子,首次推出有教無類 (Celestial Wisdom)系列雕像精品,向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479年)致敬的同時,也賦予全新的視覺感受和人文價值。
  • 成語故事:有教無類
    到了孔子的時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為私人辦學提供了機會。孔子正是抓住了這一機會,開始了其創辦私學的職業生涯,希望通過興辦教育來培養「賢才」和官吏,以實現其政治思想。在教育對象問題上,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有教無類」的意思是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
  •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有教無類」本來的意思是: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有教無類」作為私學的辦學方針,與貴族官學的辦學方針相對立。官學以貴族身份為入學受教的重要條件,以此保證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有教無類」則打破貴賤、貧富和種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這是歷史性的進步。孔丘實行「有教無類」的方針,廣泛地吸收學生。他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
  • 孔子招收學生時掐尖嗎?其「有教無類」的主張對今天有什麼啟發?
    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事實上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人人皆可為堯舜」的樂觀教育信念,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因此,教師在教育活動中,不可戴著有色眼鏡看學生,將學生人為地分成三、六、九等;不可過分偏愛上等學生,忽視甚至歧視中下等學生;更不可因「位」、因「財」施教,對領導的孩子、富家子弟偏愛有加,對平民子弟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滅。要認真貫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促進每一位學生全面發展,發揮特長。
  • 說說孔子的教育綱領,四個字:有教無類
    作者:玉山孔子的教育綱領,四個字:「有教無類」。類,類別。有教無類,就是說,教育不把人分類,不做區分。(一)無類:出身,不區分孔子之前的教育都由官辦,是「有類」的:貴族或平民。我想,如果誰自己抱這樣的想法,不妨親自試一試,看看是否行得通;但是這是否符合孔子的本意呢?不符合。孔子所說「有教無類」,是,並且僅僅是:不區分貴賤。他撤除了出身的門檻,但是,其他很多方面,還是有門檻的,而且有的還很高。
  • 某知名大V,能像星探一樣發現好苗子,然後像孔子一樣有教無類
    其實,公知是知識分子群體中最親民的一類人,肩負著開啟民智、引導輿論的作用。今天,大鵬就給大家講一個東漢著名公知,知名大V郭泰是如何啟發民智的。郭泰是山西介休人,跟春秋時期的著名賢臣介子推是老鄉,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
  • 孔子的有教無類公立學校不用學,也學不了
    孔子是私立學校,也不是名校,沒資格掐尖,只能有教無類的多招生,以求碰上有前途的,孔子門下弟子三千,賢人72,成才比例不高,遠低於擴招前中國的大學生錄取比例,由於孔子當時並沒有很高的地位,來找他學習的如子路這樣的粗人很多,能教出這樣的成績已算不錯,這三千人因為有了孔子才有了受教育的機會
  •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看先師如何有教無類
    孔子正是其中比較出名的一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大體包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文武並重、終生學習、學思結合、學好做官等。 1、有教無類 所謂的有教無類其實很容易理解,那就是不論你是哪裡人,不論你貧窮還是富有,不論你聰明還是愚笨,不論你是華夏還是蠻夷,只要交了學費並願意學習那就可以在孔子這裡接受教育。 不過孔子雖然也收學費,他的學費卻很少,有時候十條幹肉也可以。
  •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 野人賤人大盜均可入學
    孔門弟子品類複雜 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路魯莽 孔子對他們實行因材施教  孔子在我國古代率先實行教育改革。春秋以前,學在官府,受教育是貴族子弟的特權。孔子開辦私學後,提倡「有教無類」,讓平民子弟也有機會入學。
  • 「有教無類」,孔子的這一教育理念,影響了中華民族2000多年
    孔子有句名言,叫做「有教無類」,意思是任何人,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百姓,是富豪還是乞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在今天,這句話並無驚人之處,而在當時,教育是貴族階層的特權,說這句話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是對當時等級制度的一種挑戰,是要冒風險的。
  • 孔子辦學提倡「有教無類」,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弟子
    孔子雕像孔子在教育上提出和實行了很多有價值的主張,對當時的歷史發展起了進步作用孔子說:「凡是年齡到了十五歲左右,自己懂得束髮修飾的少年,願意當我的學生,我沒有不去教育他的。」也就是說:孔子招收學生不分階級、不論貴賤。這就是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他的一些學生都是很窮的,象子路是六地方的「野人」,即在荒野裡種田的農民:仲弓的父親是用牛犁田的「賤人」;公治長是給關在監獄裡的罪犯,別人看不起他,而孔子卻很同情地說:「不是他的罪過啊!」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公治長做了妻子;原究是隱層於破隨小巷中經常吃「糟棘」的窮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