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寫過秋季風寒感冒的食療粥,這次再介紹一個很實用的小妙招—中藥足浴
喝完一碗熱稀粥後,身體和手腳都已經暖和起來了,這時候再泡中藥足浴,就可以幫助發汗了。與泡澡相比,泡腳時能穿著衣服,身體不容易再受寒。
另外泡腳的時候只有腳部浸在熱水裡,最多是微微出汗,不會大汗淋漓導致虛脫。
泡腳的時候,要關緊門窗,給孩子換上透氣吸汗的衣服,泡腳的水溫不需要太高,在43℃~45℃就可以了。
曾看到過一篇某平臺的育兒「爆款文章」,裡面繪聲繪色描述以為媽媽因為孩子手腳冰冷天天給孩子泡腳,結果導致孩子扁平足的故事,還煞有介事的解釋原理「頻繁泡腳或燙腳,會導致孩子的足底韌帶變鬆弛,不利於足弓的形成和維持,容易造成扁平足」。這種說法其實並沒有依據。
事實上,嬰幼兒時期,孩子的足弓還沒有形成,站立時腳底平是正常的發育現象,這種「平」會持續到3歲左右。相關數據顯示,剛出生的嬰兒百分之百是扁平足,2歲之前90%是扁平足,之後才逐年下降。
當然,也有部分是後天因素造成的,但原因也並不是泡腳所引起,運動過量、走路太早、過度走路、站立過久,甚至類風溼性關節炎等才是導致扁平足的常見原因。
所以孩子感冒,不用擔心泡腳會導致扁平足,這是無稽之談。
將中藥放到藥包裡棉繩紮緊,將藥包放入鍋中,加入1升水,大火煮開後再用小火煎煮15分鐘。將煮好的藥水倒入足浴桶中,水溫要適當高一點,略燙腳的感覺,大概43℃~45℃即可。
以個人適應為度,溫水對泡腳來說起不到作用,過燙的水又有燙傷的危險,沒有溫度計怎麼判斷水溫呢,教大家一個簡單的辦法:手放入水中,感覺水是溫熱的,但不燙,差不多是40℃,感覺到燙是45℃,50℃就感覺很燙了,60℃就是很難忍受了。
將雙腳和小腿洗乾淨後浸入足浴水中,水面高度要沒過小腿肚,泡15~20分鐘即可,期間可以不斷加入熱水,維持43℃左右的水溫,泡到微微出汗即可。
1、腿腳有傷口或皮膚病(皮膚過敏、皮炎等)不適合足浴。
2、有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患者,不適合足浴。
3、足浴時出現頭暈、心悸、耳鳴等各種不適症狀,要立即停止。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明天下午有關於寶寶感冒、鼻炎、秋燥的知識分享,感興趣的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