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觀看TALK直播)
01.
前不久,我在一家以培養青年律師而著稱的律所,和幾位青年律師深度交流。意外發現,他們私下對律所搭建的能力培訓、團建活動等並不買帳。甚至,因活動太多,還存在不少心理負擔。
外部「熱火朝天」,內部「貌合神離」,這究竟是哪裡不對?實際上,關於青年律師成長的話題,一直都是行業焦點,相信不少律所/團隊對這件事情,都沒少下功夫。
我追問一個青年律師,她非常坦誠地講:她很清楚,律所提供的這套培養方案,十分有意義。但是,現在最希望的還是多做案子。
這個觀點和我早期的判斷有所出入,在《律所拿什麼留住青年律師》這篇文章中,我曾提出過一種參考方案:
通過設計晉升機制——進行流程標準化——搭建培養體系,來分別解決剛執業時,面臨的收入低、工作雜、專業能力弱等問題。
事實上,這些機制,在這家律所全都實現了。為什麼內部會「貌合神離」呢?
我認為,一個很核心的原因:青年律師更缺實戰經驗。說個不恰當的比方,他們不再想學架勢,而是想要練內功。
所以,我得到的結論是:青年律師想要的快速成長,一定是拿業務來喂。
02. 一個大律師的方法論
深圳某律所的一位資深律師A,曾和我分享過自己在培養人才方面的經驗,簡而言之,即精細化的「師帶徒」。
該律師的團隊一共有7人,整體結構是2+2+3,2位核心負責人、2位中層、3位助理律師。他是怎麼帶人的?
一名合格的律師,至少要有三種能力:專業能力+對客能力+管理能力。沒有什麼好辦法,就是「練」,而且是手把手帶著「練」。
① 如何提升律師的辦案能力
幾乎每個案件,都會帶1個中層+1個助理。訴訟方案、法律文書、開庭準備、客戶溝通等基礎動作,幾乎都是中層和助理完成。
出庭前,他一定抽出時間進行演練,並提出改進意見。每做完一個案子,要求中層、助理站在個人角度進行全面復盤,每一個復盤,他都認真批覆;
② 如何提升律師的對客能力
約見客戶,團隊市場合伙人也是同樣配置(1個中層+1個助理),提前要求大家準備談案的必備物料,如檢索數據報告、對客服務清單等,過程中的重要細節,要求助理詳細記錄,約見之後,會花時間帶大家進行盤點;
③ 如何提升律師的管理能力
每年的薪酬考核制度,拿出來和全員商量,不走過場和形式。若有人反對,不僅需要講清楚反對的原因,他自己也會說清楚出發點。如果被反對者說服,願意立即調整。
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都讓每個人站在團隊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升站位,是他理解管理能力提升的前提。
以上看似日常的動作,與其他團隊相比,不同的是,這些都被寫進了「三個凡是」的制度裡。
凡是辦案必有年輕人參與;
凡是客戶拜訪必有年輕人參與;
凡是重大決策必有年輕人參與;
這種嚴格要求,帶來的結果是,團隊成立5年,平均年創收過近2000萬,人員流失率為0。這是多少律師團隊夢寐以求的事啊!
這位「大律師」坦言,從業這麼多年,在青年律師的培養問題上,他其實只有一個方法:多花時間在他們身上。
03. 背後的邏輯:同理心+影響行為
上面的方法,雖然簡單,但效仿並不容易,也不一定所有團隊都適用。畢竟,不是每個團隊都能一直有源源不斷的案子、客戶等,供青年律師實踐。
但是,我認為,培養人的邏輯是相通的,一是同理心,二是影響行為。
① 同理心
參加上一期新空會時,一位主任也提了類似的困惑:如何讓青年律師積極參加活動?
介紹所裡活動時,主任滿懷激情地說:所裡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授課、討論、遊戲,精心布置場地,提供精美茶歇......但是,參與人數相當少。
聽後,我們就開始發問:
有哪些講師?XX大學教授、XX黨校老師、XX學者等;
有哪些內容?民事訴訟熱點、行政訴訟實務、刑事辯護理念等;
在什麼時間?一般放在周末。
......
以上都是律所主任們認為好內容、好講師,可青年律師們,真這樣想麼?一定不是。
年輕人普遍不喜歡聽理論,更喜歡講實操,這也是我曾經做過調研得出的結論。如果沒有「了解需求」的過程,青年律師大概率不會感興趣,也必定不會積極參與。
如何了解對方需求 ?做到「感同身受」,即需要同理心。
上邊的那位A律師怎麼做的?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第一,足夠耐心,去傾聽
他認為,想要成為好的領導者, 就要學會培養人。而根本在於,從「以自我為中心」的情境中走出來 。每次辦完案子,A律師都是先聽大家怎麼說,好的、壞的、超預期的、失誤的,都要鼓勵大家說出來。
第二,通過聽,去摸透意圖
指導青年人時,他在意大家說話背後的想要真正表達的需求:
a 抱怨;b 無可奈何,不知所措;c 求助;d 尋求根本性的解決辦法。
每種情形下,他的反饋方式都是不同的。有時候,他只需要鼓勵和信任,就夠了;而另外一些時候,真的需要伸出援手。
第三,告誡自己,別要求過高
經常反問自己,假如他也在年輕人的處境下,他出的那些主意,是不是可實現?期望年輕人做事像他一樣快,這是合理的要求嗎?
總之,適度要求,尊重成長。
② 影響行為
我始終有個觀點是:能夠讓他人產生變化的,一定不是你的觀念,而是你的行為。
它基本遵循著如下邏輯:
所以,很多人之所以帶不好人,是因為,他不停地把問題歸因到青年律師的性格特點、態度傾向或能力水平等方面,並且不自主地想要在這些方面,找到對方的問題。
實際上,我們更值得做的是,反思自己的行為。所以,真正至善的「師傅」一定是用自身行為影響他人行為的人。
第一,去主動發現青年律師創造業績的行為
比如說,在拜訪客戶的過程中,他發現一位青年律師,總會記錄客戶的微表情,並在拜訪後的復盤裡提到。他發現,這個行為很重要,微表情的背後,需要在哪些行為上做調整?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思考與青年律師充分交流,不錯過關鍵動作。
第二,去用青年律師容易接受的方式,推薦好的行為
與青年律師交往過程中,擔心引起青年律師的緊張狀態,產生出錯率,不利於他們建立自信。他從來都是以商量的口吻,對大家提建議,既不命令,也不強制。
第三,去幫助青年律師固定好的做法,引導改善行為
他告訴我,團隊裡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認知差異和處事風格,覺得好的,就鼓勵大家固定下來,並以此改進。在他們的辦公室裡,常年放著一個寫滿做事方法的黑板,鼓勵大家積極貢獻方法論,便於團隊交流、改進。
04.
太多的律所/團隊,花盡一切心思在如何搭建培養體系上,卻沒有投入更多時間,關注青年律師的業務能力提升。
實際上,青年律師最希望做的,一定是:多見客戶、多做業務。
最後,我們來一起總結一下:
1. 何為精細化的「師帶徒」?本質上,就是多花時間在「徒弟」身上;
2. 如何做好「師傅」?一,要有同理心;二,用自身行為影響對方行為;
3. 如何幫助青年律師更好成長?
第一,主動發現他們創造業績的行為;第二,用他們容易接受的方式,推薦好的行為;第三,幫助他們固定好的做法,引導改善行為。
—The End —
長 按 下 方 二 維 碼
相 約 智 善 talk 直 播 間 , 說 出 你 的 法 律 人 生
責 編|若 嵐
聽說好看的人都點了在看
優質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