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律師的成長是拿「業務」餵出來的

2020-09-22 智善律師

(掃碼觀看TALK直播)

01.

前不久,我在一家以培養青年律師而著稱的律所,和幾位青年律師深度交流。意外發現,他們私下對律所搭建的能力培訓、團建活動等並不買帳。甚至,因活動太多,還存在不少心理負擔。

外部「熱火朝天」,內部「貌合神離」,這究竟是哪裡不對?實際上,關於青年律師成長的話題,一直都是行業焦點,相信不少律所/團隊對這件事情,都沒少下功夫。

我追問一個青年律師,她非常坦誠地講:她很清楚,律所提供的這套培養方案,十分有意義。但是,現在最希望的還是多做案子。

這個觀點和我早期的判斷有所出入,在《律所拿什麼留住青年律師》這篇文章中,我曾提出過一種參考方案:

通過設計晉升機制——進行流程標準化——搭建培養體系,來分別解決剛執業時,面臨的收入低、工作雜、專業能力弱等問題。

事實上,這些機制,在這家律所全都實現了。為什麼內部會「貌合神離」呢?

我認為,一個很核心的原因:青年律師更缺實戰經驗。說個不恰當的比方,他們不再想學架勢,而是想要練內功。

所以,我得到的結論是:青年律師想要的快速成長,一定是拿業務來喂。

02. 一個大律師的方法論

深圳某律所的一位資深律師A,曾和我分享過自己在培養人才方面的經驗,簡而言之,即精細化的「師帶徒」。

該律師的團隊一共有7人,整體結構是2+2+3,2位核心負責人、2位中層、3位助理律師。他是怎麼帶人的?

一名合格的律師,至少要有三種能力:專業能力+對客能力+管理能力。沒有什麼好辦法,就是「練」,而且是手把手帶著「練」。

① 如何提升律師的辦案能力

幾乎每個案件,都會帶1個中層+1個助理。訴訟方案、法律文書、開庭準備、客戶溝通等基礎動作,幾乎都是中層和助理完成。

出庭前,他一定抽出時間進行演練,並提出改進意見。每做完一個案子,要求中層、助理站在個人角度進行全面復盤,每一個復盤,他都認真批覆;

② 如何提升律師的對客能力

約見客戶,團隊市場合伙人也是同樣配置(1個中層+1個助理),提前要求大家準備談案的必備物料,如檢索數據報告、對客服務清單等,過程中的重要細節,要求助理詳細記錄,約見之後,會花時間帶大家進行盤點;

③ 如何提升律師的管理能力

每年的薪酬考核制度,拿出來和全員商量,不走過場和形式。若有人反對,不僅需要講清楚反對的原因,他自己也會說清楚出發點。如果被反對者說服,願意立即調整。

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都讓每個人站在團隊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升站位,是他理解管理能力提升的前提。

以上看似日常的動作,與其他團隊相比,不同的是,這些都被寫進了「三個凡是」的制度裡。

凡是辦案必有年輕人參與;

凡是客戶拜訪必有年輕人參與;

凡是重大決策必有年輕人參與;

這種嚴格要求,帶來的結果是,團隊成立5年,平均年創收過近2000萬,人員流失率為0。這是多少律師團隊夢寐以求的事啊!

這位「大律師」坦言,從業這麼多年,在青年律師的培養問題上,他其實只有一個方法:多花時間在他們身上。

03. 背後的邏輯:同理心+影響行為

上面的方法,雖然簡單,但效仿並不容易,也不一定所有團隊都適用。畢竟,不是每個團隊都能一直有源源不斷的案子、客戶等,供青年律師實踐。

但是,我認為,培養人的邏輯是相通的,一是同理心,二是影響行為。

① 同理心

參加上一期新空會時,一位主任也提了類似的困惑:如何讓青年律師積極參加活動?

介紹所裡活動時,主任滿懷激情地說:所裡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授課、討論、遊戲,精心布置場地,提供精美茶歇......但是,參與人數相當少。

聽後,我們就開始發問:

有哪些講師?XX大學教授、XX黨校老師、XX學者等;

有哪些內容?民事訴訟熱點、行政訴訟實務、刑事辯護理念等;

在什麼時間?一般放在周末。

......

以上都是律所主任們認為好內容、好講師,可青年律師們,真這樣想麼?一定不是。

年輕人普遍不喜歡聽理論,更喜歡講實操,這也是我曾經做過調研得出的結論。如果沒有「了解需求」的過程,青年律師大概率不會感興趣,也必定不會積極參與。

如何了解對方需求 ?做到「感同身受」,即需要同理心。

上邊的那位A律師怎麼做的?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第一,足夠耐心,去傾聽

他認為,想要成為好的領導者, 就要學會培養人。而根本在於,從「以自我為中心」的情境中走出來 。每次辦完案子,A律師都是先聽大家怎麼說,好的、壞的、超預期的、失誤的,都要鼓勵大家說出來。

第二,通過聽,去摸透意圖

指導青年人時,他在意大家說話背後的想要真正表達的需求:

a 抱怨;b 無可奈何,不知所措;c 求助;d 尋求根本性的解決辦法。

每種情形下,他的反饋方式都是不同的。有時候,他只需要鼓勵和信任,就夠了;而另外一些時候,真的需要伸出援手。

第三,告誡自己,別要求過高

經常反問自己,假如他也在年輕人的處境下,他出的那些主意,是不是可實現?期望年輕人做事像他一樣快,這是合理的要求嗎?

總之,適度要求,尊重成長。

② 影響行為

我始終有個觀點是:能夠讓他人產生變化的,一定不是你的觀念,而是你的行為。

它基本遵循著如下邏輯:

所以,很多人之所以帶不好人,是因為,他不停地把問題歸因到青年律師的性格特點、態度傾向或能力水平等方面,並且不自主地想要在這些方面,找到對方的問題。

實際上,我們更值得做的是,反思自己的行為。所以,真正至善的「師傅」一定是用自身行為影響他人行為的人。

第一,去主動發現青年律師創造業績的行為

比如說,在拜訪客戶的過程中,他發現一位青年律師,總會記錄客戶的微表情,並在拜訪後的復盤裡提到。他發現,這個行為很重要,微表情的背後,需要在哪些行為上做調整?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思考與青年律師充分交流,不錯過關鍵動作。

第二,去用青年律師容易接受的方式,推薦好的行為

與青年律師交往過程中,擔心引起青年律師的緊張狀態,產生出錯率,不利於他們建立自信。他從來都是以商量的口吻,對大家提建議,既不命令,也不強制。

第三,去幫助青年律師固定好的做法,引導改善行為

他告訴我,團隊裡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認知差異和處事風格,覺得好的,就鼓勵大家固定下來,並以此改進。在他們的辦公室裡,常年放著一個寫滿做事方法的黑板,鼓勵大家積極貢獻方法論,便於團隊交流、改進。

04.

太多的律所/團隊,花盡一切心思在如何搭建培養體系上,卻沒有投入更多時間,關注青年律師的業務能力提升。

實際上,青年律師最希望做的,一定是:多見客戶、多做業務。

最後,我們來一起總結一下:

1. 何為精細化的「師帶徒」?本質上,就是多花時間在「徒弟」身上;

2. 如何做好「師傅」?一,要有同理心;二,用自身行為影響對方行為;

3. 如何幫助青年律師更好成長?

第一,主動發現他們創造業績的行為;第二,用他們容易接受的方式,推薦好的行為;第三,幫助他們固定好的做法,引導改善行為。

The End

長 按 下 方 二 維 碼

相 約 智 善 talk 直 播 間 , 說 出 你 的 法 律 人 生

責 編|若 嵐

聽說好看的人都點了

優質好課!

相關焦點

  • 青年律師如何危中求「機」|大灣區青年律師成長沙龍線上(首期)
    2020年2月12日下午,大灣區青年律師成長沙龍線上(首期)啟動儀式在廣東融聚律師事務所成功召開。線上沙龍開播2020年2月12日晚上8點,大灣區青年律師成長沙龍線上(首期),主題為《疫情之下,青年律師如何「危」中求「機」》,在騰訊會議平臺正式開播。
  • 關於扶持青年律師成長與發展的十點建議
    目前身為一名青年律師,結合成長經歷,對於青年律師的扶持與發展相關,總結發表十條建議:1、參與統戰工作:暢通青年律師與黨組織,與工、青、婦、民主黨派等社會組織的聯繫。5、在市、區律協、各類律師所設立專項基金,作為支持青年律師參與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參加公益法律服務活動的補貼等,以實務鍛鍊青年律師的心智模式、業務能力、客群關係。
  • 《河南律師》——網際網路時代的青年律師成長
    網際網路時代的青年律師成長 (河南正大永信律師事務所 金鑫律師)前 言我是一個純草根,出身貧苦的農村,大學畢業當年考過司法考試後隻身來到鄭州,在這個沒有親戚沒有朋友的陌生城市記得很清楚,那是2009年4月1日,我正式進入律師事務所開始實習,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同事、朋友們的無私幫助,我一步步地從實習律師、執業律師、部門主任一直做到最年輕的合伙人,並成為河南省律師協會公司證券業務委員會委員和建築房地產業務委員會委員,同時擔任了三家媒體五個欄目的特約律師。
  • 不要拿帶律師助理的方式帶團隊
    平日裡,不斷接觸律師團隊,發現總會聽到如下場景故事:1.團隊負責人A律突然有了一個好想法,馬上電話安排給成員B律,那是夜裡11:30;2.突然接到客戶需求,看到正好在辦公的C律,A律順手把B律的工作交給了C律;3.對於當事人的訴訟方案拿不準,D律想向A律匯報,卻看到E律師也在辦公室外等著……A律師總感覺,團隊「不管就散,一管就死」,每天疲憊於此
  • 名律訪談 | 周哲:從青年律師到高級合伙人 ——「精英律師」成長進階之路
    明確職業方向,業務學習沒有捷徑周哲從小成長於法律世家,潛移默化中培養了他對律師行業的興趣。大學時期,主修法學,通過深入的專業性學習,更為深刻地感受到了這個學科的魅力,也逐漸意識到身為法律人應當肩負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研究生畢業後毅然決定投身這一行。
  • 再陷爭議:關於曾經的「今夜九零後」,如今的「青年大院」系列
    再一次,曾經的「今夜九零後」、現在的「青年大院」團隊在業內引發巨大爭議。一位新媒體從業者今日發朋友圈表示,未來如果有廣告主投放過「青年大院」團隊旗下微信公眾號,「那對不起,我拒接」。當然,與此同時,也有一眾表示支持「青年大院」團隊的讀者在他們的文章中留言,稱「有污衊就要反擊」。
  • 市律協團委舉辦關注青年律師成長論壇暨沙龍交流活動
    12月17日,市律協團委在泰和泰(重慶)律師事務所舉辦關注青年律師成長論壇暨沙龍交流活動。市律師行業黨委專職副書記劉建華出席活動並講話,市律協團委書記周密、副書記李春林、陳卓,團委委員程竹以及各律所青年律師共50餘人參加活動,團委委員鄒瑩主持活動。
  • 市律協「青年律師陽光成長計劃」第十六期培訓班開班
    10月24日,北京市律師協會「青年律師陽光成長計劃」第十六期培訓班在十月大廈八層報告廳開班。市律協副會長張小煒、副秘書長劉軍,青年律師工作委員會主任黃雲豔、青年律師聯誼會主任董剛,青工委、青聯會委員及第十六期學員共100餘人參加開班儀式。儀式由黃雲豔主任主持。  首先,黃雲豔主任介紹了「青年律師陽光成長計劃」培訓班的工作情況。
  • 青年律師不要輕言『獨立』
    一如果你是覺得自己被壓榨所以要獨立,那我建議你可以先明確——自己到底是被壓榨了,還是只是「覺得」不公平。但不論如何,「覺得被壓榨」都不是一個很好的獨立理由——事實上,我覺得律師獨立的理由只有一個:獨立執業比在團隊裡執業,可預期的回報更高。這裡的回報不只是金錢,可以是任何對你自己有價值的東西——但一定要明確,這部分是獨立之前「可預期」的,而不是你出去之後再「想辦法」的。
  • 「坐不住的年輕人」:瀋陽大悅城暑期檔青年文化自IP完整回顧
    在大悅城控股集團層面的「青年引力場」之下,近年來,全國的大悅城都在因地制宜地開展兼顧本地文化與青年文化的創意活動,且基本都秉持著「原創獨立IP」的大基調。這股席捲全國的「新風潮」,雖然快速盛行,但能真正吸引後疫情時代的消費者的,依然是那些定位明確、能讓人找到自我認同和參與感的「業務邏輯」。本文案例的主角——瀋陽大悅城,便是在這一業務邏輯層面的深度挖掘者。
  • 提高律師的工作效率,法律分析平臺「LitiGate」獲 500 萬美元融資
    現有投資者 Firstime Ventures,Rhodium Ventures 和以色列頂級律師事務所 Shibolet&Co 跟投。Guy Uziel 和 Nimrod Aharon 於 2017 年創立了「LitiGate」,總部位於特拉維夫。
  • 關於青年律師發展的十點建議
    3、多層次開展導向性的青年律師培訓工作,編寫青年律師執業指引、青年律師常見問題解答。 4、在律師協會層面,建立市、區青年律師工作聯席會機制,引導青年律師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對於在律協任職、獲得行業獎勵的先進律師所和律師所在律所積極帶頭成立青年律師工作部。
  • 律師/律所需要被客戶評價嗎?律師/律所必須建立品牌和口碑嗎?
    但絕大多數律師處於中間地帶,對他們來說,任何一個評價標準都是牽一髮動全身。比如憑長相能拿85分的律師,加上口才就只能拿65分。在一套理想化的評價體系建立之前,很多人寧可逃避被評價。「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 執業5年,這位青年律師在合同學習中記下10個「關鍵詞」
    年青律師通過每日「復盤」,能夠將知識與過往起草審查合同的經驗「連結」。通過反思,系統化構築自己合同的起草審查能力框架。」,來自葉夢蕾律師。作為一名青年律師,她的學習方式和合同起草審查心得,字字珠璣,有頗多可借鑑之處。1. 作為律師,要反思自己是否具備合同思維?
  • 【經典】臺灣律師在大陸帶實習律師的經歷及相關感悟【2】
    上接《臺灣律師在大陸帶實習律師的經歷及相關感悟(1)》【若法網微信號(‍‍Ruofawang‍‍),專注於律師資訊!】  我接觸的的青年律師,年齡在二十五歲到三十五歲之間。年齡比較長的律師通常是合伙人,他們較少親自做案子,所以我比較沒有機會接觸了解他們。  我接觸到的青年律師,他們在十幾億人口的國家裡,能考上重點中學,考上大學又考上律師,絕對是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人中龍鳳。怎麼會在執行律師業務時犯上述的錯誤?
  • 律師行業「共享辦公」背後,是青年律師不能承受之痛
    ,尤其在對律師行業的優秀人才補充等方面,充當著一個「造血幹細胞」的作用,青年律師代表著律師事業發展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成長直接關係著律師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也關係到我國民主法治建設進程。目前,大多數獨立的青年律師主要採取以業務提成為主的分配機制,案件的多少、案件代理費的高低與收入直接相關。在這種分配製度下,「二八」定律在我國目前的律師行業表現的尤為突出:即20%的律師擁有80%的律師業務,而80%的律師卻在激烈爭奪著20%律師市場份額,箇中艱辛恐怕青年律師體會最為深刻。
  • 我把fail掉的項目都拿出來做了「屍檢」
    在第三期創始人工坊中,吳甘沙作為飛行教練,以一個成熟創業者的角度,對他的復盤進行「復盤」,總結出自己的復盤方法和收穫。 但我們管理層最近做了一次比較深刻的復盤,把我們的很多問題、fail 掉的項目都拿出來,好好的做了一下「屍檢」,還是很有作用的。我總結復盤其實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這件事我重新做,能不能做的更好?這是對過程、路徑進行復盤。
  • 訴愛奇藝前還「耍」過淘寶,律師吳聲威:要讓網際網路公司學點東西
    如果不是因為熱播劇《慶餘年》與愛奇藝打了一場官司,他只是一個生活在上海的青年執業律師。擁有近百萬粉絲、90後網紅律師,這些看似耀眼的標籤,在巨大的信息海洋裡,帶給他的不過是一些小水花而已。「訴訟需要請律師,即便勝訴,這部分費用對方也是不承擔的。那麼就整體上來說,你肯定是會虧的。」吳聲威以一個專業律師的角度分析,「更多人去(起訴),無非是增加了個人的成本,增加了法院的成本。對被告而言,其實是沒有什麼成本遞增的。」
  • 律協發布:30%青年律師年收入不足10萬,律師行業「二八定律」嚴重
    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調研方式,並利用大數據的交叉對比分析,深圳市律協青工委初步了解掌握青年律師的執業狀況,分析了這一批青年律師執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困境,剖析青年律師的培養、發展路徑和方法,並提出相應解決對策,以期幫助青年律師健康成長、推動律師隊伍可持續健康發展。
  • 「餵鵝的臺中」⑥:太陽王
    「餵鵝的臺中後來我們叫他「太陽王」。歷史上的「太陽王」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他愛演舞劇,尤其鍾愛太陽神阿波羅一類的角色,所以自稱「太陽王」。路易十四有句名言,「朕即國家」(l』etat, c』est moi),當時大家都認為這句話既暗合了班主任名字的諧音,又反映了極端的剛愎自用,於是美班主任名曰「太陽王」,並且至今都認為很貼切。是的,沒有什麼詞比「剛愎自用」更能描述太陽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