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度內捲化的社會,當努力奮鬥不再可以改變命運

2020-09-11 璐璐的三味書屋

今年一個詞語很是火爆,這個詞就是內卷,所謂的內卷,就是指在資源一定的情況下,個體所分到的資源越來越少,而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得到與原來一樣的回報,而當所有人都開始提升個人在單位時間內的付出和努力的時候,那麼這個時候內捲化就形成了。

而極度內捲化,最大的弊端在於,讓以前看似公平的局面變得更加不公平,而每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在資源緊缺或者不變的情況下,內卷則會使競爭越來越激烈,甚至發生惡性競爭,而這一切將會使內卷更加嚴重,最終則導致最大的不公平現象產生!

何謂內捲化,對於某些地方,高考其實就是最大的內卷

為了更好的理解內捲化,我們可以舉一個很實際的例子,比如高考,比如某地高考大省,因為高考人數眾多,但是本地卻沒有特別多的教育資源和高校,所有的機會和資源大部分都需要依靠外地,原來所有人稍微努力下,都可以考上大學,甚至多努力一點,211,985也是可以企及的,大家本來都是在同一水平線上面,雖然好大學依舊比較少,但是相對公平,競爭相對也比較公平,大家都是同樣的時間,唯一的區別主要還是在個人學習天賦和悟性上面。

但是卻因為省內突然出了幾所特別玩命似的應試教育高中,因為這幾所高中的軍事化教育,一切唯分數論英雄,所以在高考當中脫穎而出,從而外地優質高校的資源最後全部被這所高中全部摘取,那麼到了下一年,其他學校為了有一個更好的成績,就需要跟這個學校一樣,施行軍事化管理,原來本來每天只需要8個小時,就可以上211的,現在需要12個小時,原來550分可以上的一本,生生被省內的部分高中拉升到600分,之後再到650分等等。

那麼最後所有的高中,都會逐漸將每天的時間提升到10小時,那個第一個拉長到10小時的,為了繼續佔據較好的高校資源,那麼下一次又會將自己的學習時間延長到12個小時,然後其它學校為了避免落後,只能效仿,最終讓整個競爭陷入白熱化,惡劣的競爭情況,但是總體而言,外省的高校對於本身的招生資源沒有變化,但是上這些高校的難度卻直線上升,然而這個難度卻只是針對於該地考生,畢竟是分省招錄,所以本地的部分高校的惡性化競爭提升了該地的極大內卷內耗現象。

而更恐懼的是,因為內捲化的逐漸加劇,越來越多靠不上理想學校的高三學子,紛紛選擇復讀,然後進行高四的在此競爭,這對於應屆生來說是明顯不公平的,可是他們即是內卷的受害者,然後又是內卷的參與者,因為他們的加入,高考在於該地內捲化更是達到空前嚴峻的程度,甚至到了可能700分都上不了清北的情況,因為高分實在太多,650分都上不了985,因為考生數量實在太多,高分考生又實在太多,而最終嚴重的內捲化,讓很多普通學生甚至陷入絕望,既然努力無望,那不如選擇放棄。

比起教育內捲化,更恐懼的是職場內卷,更讓年輕人絕望

如果說,教育內卷,只是說讓人考上好大學,享受優質資源的難度陡增,但是說到底如果你要求不高,考個大學還是可以的,畢竟一般的二本,三本還是難度不大的,可是比起教育內卷,職場的內卷則更令人感覺恐懼,比如如今到處流行的996,或者007,或者說那些30歲失業,35歲裁員現象,你真的是以為只是一些企業壓迫員工或者說是一些黑心企業在賺黑心錢嗎?其實遠遠不止如此,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職場的內卷,而且程度在逐漸加深。

同事小王,原來每天朝九晚五,做程式設計師,一個月一萬塊錢,下班之後刷據逛街爽歪歪,可是最近小林為了想要多賺點錢,就每天努力加班兩小時,老闆看到之後,就說以後大家要向小林一樣,並且以後要實行績效考核,根據工作表現和工作完成情況來定績效工資,小林也因為拼命工作加班2000,而你們的績效工資浮動就是80%~120%,那麼如果你不努力,或者周圍的人都跟小王一樣,那麼最後大家都會失去兩千塊錢,拿到8000塊錢,為了保證自己工資不變,只有一起下班主動加班兩小時,才能勉強拿到全薪。

逐漸的小林覺得兩個小時已經不行了,逐漸開始加班4小時,這時候老闆又會定力加班四小時,才能拿到全職工資的規定,別人都在加班,就你不加班,那麼久末尾優化淘汰你吧,那麼最後就會變成所有人開始996,甚至007,因為當所有人都在加班,都在996,007的情況下,那些不選擇的人就會被職場邊緣化,或者被老闆邊緣化,離走人也就不遠了,但是選擇996,007的人職場薪資和待遇卻沒有變化,也就是說本來朝九晚五一周四十個小時一萬塊錢,但是現在每個人007,一周七八十個小時,還是一萬塊錢,雖然錢沒變,但是所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卻大大提升,這就是所謂的職場內卷。

30歲裁員,35歲優化也是屬於職場內卷的一種形象化展現,比如說第一家公司打出招聘要求35歲以下,另外逐漸優化公司內的35歲以上大齡員工,保證公司的團隊年輕化,做了之後,發現沒啥影響,省了錢也沒有任何處罰,還美其名曰精力跟不上了,或者年紀大了需要分心沒有搞掉你,之後其他公司有樣學樣,也開始宣傳狼性文化,也打出年輕化,有活力的標籤,逐漸清退自己公司大齡員工,最後成為行業的一個整體風氣,而這種職場內捲化,是個人所無法阻擋的,正因為所有公司都這樣做,那麼不願意融入的人就會被邊緣,但是雖然要求在提升,但是相對應的待遇和福利,或者工資水平不僅沒有上漲,反而下降了,這就是可怕的職場內卷現象,而這個現象幾乎現在正在愈演愈烈!

內捲化,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絕望,努力已經失去了意義

其實內卷本身並不可怕,適當的內卷可以提升整體社會的效率,同時激發部分人的潛能,讓整體社會財富增值,可是如果過度內捲化,則會讓很多人筋疲力竭,在資源,財富還有回報等同的情況下,但是達到同樣的高度,卻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時間和更多的付出,而這一切則會讓一切陷入一種競爭的惡性循環當中,很多人為了獲取相同的財富,未來只會要求付出的越來越多,甚至在資源稀釋的情況下,每個個體將會為了生存疲於奔命,比如說高考,你不拼命,剛開始考不上985,後面逐漸就考不上211,再往後就是普通本科,再往後,你就只能大專了,所以整個惡劣環境裹挾著你前進,讓你不得不向前,而這一切,則會極大的透支人的身體健康和幸福感。

同樣的職場內捲化,則是更加的內卷,當所有人都在996,007的時候,單位的產出收益則會越來越低,而在所有人都在免費無償加班,甚至用自己的身體健康和玩命似的忘我工作,最終換來的卻只是原來正常情況下所獲得到的對應收入,而這個門檻卻依舊在快速提升,而不斷的內卷所帶來的後果就是,很多人越來越忙,身體越來越差,也越來越焦慮,同時也越來越累,但是收入卻越來越少,單位收益也越來越低,最終到了30歲,或者35歲,早已折騰廢了身體,剩餘價值被榨取殆盡,最後被公司無情地掃地出門,接著新的一茬血液繼續重複這樣的一個內卷過程,每個人被裹挾著前進,疲憊不堪,甚至無望。

有人說,其實內卷在任何時候都存在,只是在如今的這個時代,表現的更明顯一些而已,真正讓你陷入職場內卷的,其實恰恰是你身邊的那些人,資源的不足是外因,而太多對於內捲化趨勢參與的人,默許的人才是真正的劊子手,他們提升了整體競爭和收入的門檻,同時讓一切的不合理變得合理,在這個大潮流當中,個體的利益是無法得到保護的,要麼隨波逐流,適應規則,要麼直接出局,最終窮困潦倒,而對於普通人而言,說到底人的精力和潛能有限,當有一天,你在內卷裹挾下,已經拼盡全力,但是卻依舊過不上好的生活,或者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提升的門檻讓自己已經遙不可及(比如700分考不上清華,35歲大概率被裁員)那麼自己就會陷入絕望,命運的齒輪在已劃定,在努力也無濟於事,這也許才是內捲化最讓人感覺到毛骨悚然的一點。

無限內卷的最終結果只有一個,就是將一個人的潛能和體能逼迫達到最大,最終所得到的回報卻比之前更少,而更多地人加入內捲化的競爭,讓這場資源爭奪戰,變得更加殘酷和赤裸裸,當有天,所謂的內卷的基本水平,已經是你無法企及的高度的時候,再多的努力,再多的付出,最終都抵不過出局的最終結果,一個人就會陷入絕望。

而這種絕望,來自於內心的無能為力,也來自於對於現實的徹底放棄,當努力不再會得到對應的認可,當奮鬥不再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當出局和淘汰的命運擺在自己的面前,自己卻無能為力,只能被動接受,那麼這才是最深的生活恐懼和社會的悲哀!

喜歡我,請輕點關注,更多好文章,好觀點,與你分享~

相關焦點

  • 內捲化社會之人的異化(上)
    內捲化:又稱「過密化」,指「農民在人口壓力下不斷增加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勞動投入低收入低人權 房價物價快速上漲,而大多數人的收入卻上漲很少,但是工作時間和強度卻在不斷增加,加班、奮鬥逼、酒場文化盛行,996、715、白加黑、夜總會,另一方面不尊重人權,把員工當機器,不把人當人的情況普遍存在。
  • 996、競爭與內捲化:穿透現實,得見真實
    簡單地說,格爾茨在研究爪哇島農業發展時發現,由於缺乏資本介入,土地數量有限,加上行政性障礙,當地陷入了勞動力不斷填充到有限農業生產,卻無法繼續提高產能,只能在內部進行提升程度極其有限的精細化運營循環中,他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內捲化」。
  • 「誤讀」與「出圈」:「內捲化」如何從學術界走向大眾社會?
    在國家社會科學文獻中心輸入「內捲化」,可以得到377條結果。其中包括「鄉村旅遊去內捲化」、「農村改革內捲化」、「扶貧內捲化」、「學術治理內捲化」、「黨建內捲化」、「國家資源輸入內捲化」、「農家書屋政策執行內捲化」、「政權擴張的內捲化」等,遍及多個學科領域。在這些論文中,出現「內捲化」較多的是2018、2019年、2020年。
  • 奮鬥吧年輕人!沒有人能在「葛優癱」中改變命運
    有人在奮鬥中經歷挫折,有人在奮鬥中學會成長,還有人試圖擺脫環境的羈絆,走上成就夢想之路……沒有人能在「葛優癱」中改變命運,勵志雞湯也叫不醒熱衷「摸魚」的年輕人,現實的壓力,難免讓年輕人困惑和迷茫,正視他們生活樣態的多樣化,理解他們的艱難和困境,認可他們的努力和付出,創造適合他們個性化成長的環境,會幫助他們更好地奮鬥。
  • 從幼兒園到高中,教育「內捲化」成絞肉機,身處其中該怎麼辦?
    而內捲化,則是囚徒困境的一種特殊形式。03內捲化讓社會生產過剩這樣只會加劇內捲化,主動製造內卷,付出再大的努力,就業崗位不增多也是徒勞。現在大學生都難以找到好工作了,那麼是不是說明我們就應該繼續努力學習,考的越來越高的學歷,然後在有限的工作之中當一個奮鬥屄?顯然不是這樣的。學歷很重要,但是不能變現的學歷是毫無用途的廢紙一張。
  • 高考,是一次改變命運的努力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對高考都表示痛恨,但實實在在的說,高考是大多數人改變命運的通道,至今看來,幾乎沒有什麼考核方式比高考更為公平。不用看你長相,不用看你家富不富有,更不用看你爸媽是誰,比的只有成績。高考,是一次改變命運的努力當年,最開始的時候,俞敏洪只是想考一個地方上的師範學校。第一年高考,他英語考了33分,人家分數線38分;第二年,他英語考了55分,人家分數線變成了60分;第三年,俞敏洪本人都打算放棄了,他的媽媽卻要求他堅持。
  • 秦緒文:努力可以改變自己貧困的命運嗎
    必須找到正確的努力方向,才能達到你的目的。你知道他們多努力嗎?嫂子說,四點多鐘,他們就去北環買菜,一個是便宜,新鮮,另一個要趕到交通擁堵前回到市中心。夏天,別人在吹著空調,他們在爐火邊做飯,人都要烤焦了;冬天,上半身寒風如刀,下半身烤得要命,晚上十一點才能睡,一天忙得睡不了六個小時!對於社會底層的孩子來說,努力是改變自己和家人命運的唯一選擇。
  • 稻和盛夫: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01命運是可以改變的——《陰騭錄》的啟示我出生於鹿兒島,大學畢業之前一直生活在鹿兒島。23歲那年來到京都,在公司工作了4年,從事陶瓷研究工作。27歲那年,我在志同道合者的支持下創辦了京瓷公司,開始獨立經營。我在農村長大,並非畢業於名牌大學。
  • 知識改變命運隨談
    問的啞口無言,其實先進與落後可以演繹出六種形式,落後就要挨打只是其中的一種情形。同理,知識就一定能改變命運?恐怕也有幾種形式。1、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知識成功改變命運的事例比比皆是,毋庸置疑也是絕大多數家庭的信奉,高考也好,國考也罷,都在向莘莘學子傳遞著一個信號:考試是公平的,寒門學子也有翻身機會,所以,家長寧願砸鍋賣鐵 ,擠得頭破血流也要把孩子送進名校也就不足為奇了。2、知識沒有大的改變命運。
  • 內捲化到來,重點大學的畢業生也難倖免,普通學校學生如何自處?
    #內捲化#「內卷」這一熱詞是最近在網上流行的,網上的解釋是指人類社會在一個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內卷的最早出現卻是和大學生有關,是幾張重點大學的學生學習的圖片,這些圖片大概是這種的情況:有的人騎在自行車上看書,有的人宿舍床上鋪滿了一摞摞的書,有的人甚至邊騎車邊端著電腦寫論文,而內捲化衍生的熱詞還有「清華卷王」等熱門詞語登上熱搜,並且相關的表情包也出現在了不少大學生的社交軟體中,這就能看到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在內捲化到來也難倖免於難。
  • 「既然命運早已註定,那還需要努力奮鬥嗎?」,過來人這麼說
    那既然人的命運早已註定,努力奮鬥還有什麼用呢?這是大多數人都會有的疑惑,有的人說,不管你一生如何奮鬥,但命運選擇了你做一名普通人,你依然成功不了。而如果命運賦予你莫大使命,即使你前半生坎坎坷坷,也可能出現大器晚成。於是,一些人開始產生悲觀的心理,認為既然命運已然註定,那就一切隨緣吧,不努力、混吃等死的狀態每天都在上演,其實這是不對的。
  • 讀書不能改變命運?華為員工坐擁千萬房產,三和大神吃辣椒拌飯
    但現實卻是,讀書是大部分人改變命運的捷徑,有不少家庭出身一般的人,通過讀書進入職場,改變了家庭的生活處境。可想而知,大多數選擇這條的應屆生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這也就直接導致了華為大部分員工的家庭出身都很普通。華為給了這些普通員工改變命運的機會,而且大部分都成功了,無論是在薪資上,獎金上,華為都成了很多年輕職場人爭相搶奪的香餑餑。雖然華為很苦很累,但華為給的錢多,在職場上,錢多就是硬道理。
  • 人生成功改變命運的模型:時代背景+家庭背景+勤奮努力
    想通過成功來改變命運的人,有一本書不可不讀,它就是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著的《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這本書整體上比較客觀地分析了一下成功需要的條件,和改變命運所需做哪些努力。社會背景和家庭背景,是我們也不能選擇的,不能改變的,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我們努力做好自己,就為更好的命運起了個好頭。那我們具體怎麼做來改變命運呢?1.接受現實的生活。
  • 心理學與算命 | 命運可以改變嗎?
    上回我們說到,心理學和算命視角下的命運分別是什麼。簡而言之,心理學視角下的命運是內在潛意識的指引,而佔卜/玄學視角下的命運是一種能量學說。寫到這裡,很多小夥伴肯定就要問了,知道命運是什麼固然重要,可是我更想知道怎麼逆天改命呀! 這期我們就來聊聊這兩個視角下如何改變命運。
  • 浙大開除犯強姦罪的努某某: 內捲化, 社畜的夢想粉碎機 | 商務英語
    「內捲化」作為一個學術概念,意指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的發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長期以來,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自我重複。內捲化一詞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農業內捲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
  • 高考可以改變命運嗎?
    改變命運真的只有高考嗎?高考真的能改變人的命運嗎?也不 能這麼說吧,畢竟如果是對於那些貧困 山區的人 來說,那確實是可以改變他們的命運,畢竟一但能夠考個好學校,他們未來就有可能找到份好工作,只有他們肯努力,那命運也可以隨之改變。但對於那些家境還行,就是一般家庭來說,高考並不能決定一切,他們即使高考失足,也可以在其他方面有所發展。
  • 當高考不再必然改變命運: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
    然而,在經歷了41年「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競爭後,「高考改變命運」的口號似乎已經不再像從前那般令人信服。越來越多社會底層家庭的孩子放棄高中、大學,直接選擇投身於技工學校去學習一門手藝和技術來謀生,而一些上層家庭則是更傾向於讓孩子從小就進入每年學費高達數十萬的國際學校,等到中學時期就送他們到歐美發達國家繼續接受最優質的教育,至於國內的高考,他們根本不會考慮。
  • 能改變命運的從來不是高考
    大學生活不是你讀了以後,就可以不用像現在這樣辛苦了。等待著你們的也是每個月一次的月考、期中考,還有每堂課都不能遲到、早退、曠課的生活。高考也從來不是能夠改變命運的機會,只是你們能夠邁入一個門檻的機會。 大學是社會的一個縮影過度,只有經歷了大學,你才會更好的對自己的人生路有個方向。它並不能改變和決定你們今後的工作、生活。
  • 努力就能改變命運?抱歉,這是現代社會最垃圾的信條
    把「成功」等同於高社會地位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去年媒體上最受歡迎的一篇文章是《如果你想成功,就做這32件事》。我忘記了這32樣東西是什麼了,但我相信,這本書裡有一些老生常談的自助建議,比如早上5點起床,多喝熱水之類的。
  • 「996福報」和「努力奮鬥」的真相是什麼呢?馬云為何不再被追捧
    但現在,由於馬雲的「我對錢根本不感興趣」和「996福報」等言論,讓年輕人不再對馬雲像以前那樣崇拜了,到底是馬雲變了,還是年輕人變了呢?如今年輕人的思想已經和過去不同了,大家更加自我注重自由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對待生活也是充滿了享受的態度。這種變化足以影響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