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保護融合現代元素 大柵欄「內盒院」如宜家般DIY改造

2021-01-18 北晚新視覺網

2017年6月14日訊,不過300米長的笤帚胡同,是條典型的老北京南城胡同,它很窄,窄到連機動車都無法通行。設計師何哲和兩位合伙人沈海恩、臧峰的事務所「眾建築」就隱藏在胡同裡一個不起眼的小院中。這裡距離正乙祠戲樓不遠,「以前是戲班、小商販等居住的地方」,跟北城的寬大四合院相比,笤帚胡同所在的大柵欄街區,每個院落都要狹小擁擠得多。

楊梅竹斜街72號院改造前後

從2013年10月開始,「眾建築」帶著他們全新的設計理念和產品加入到「大柵欄更新計劃」當中。和以往修舊如舊的胡同保護方案不同,何哲他們的想法是滲入現代元素,「我們保護胡同中那些傳統積澱的部分,在不做破壞的提前下加入現代化的預製構件,改善居民的居住質量」。

居住與保護、傳統與現代,在這四年的實際操作中有碰撞、有妥協,更多的是融合和滲入,「最終希望將為胡同改造而做的設計,演進成批量的產品,降低成本、降低門檻,讓更多居民,感受到現代設計的便利」。

一個小院三段歷史

大柵欄很特別,對外地遊客來說,它就是那條遊走著鐺鐺車的商業街。但大柵欄實際遠不止這一條街。大柵欄及東琉璃廠文保區,是離天安門最近的、保留最完好、規模最大的一片歷史文化街區。如果說大柵欄商業街還原了老字號、老飯館、老戲樓,那大柵欄街區裡的小胡同則保留著過去商人、戲班等居住的四合院。用清朝乾隆年間的京城全圖做對比,現在的大柵欄街區幾乎保留了當時完成的結構和機理。

「眾建築」所在的笤帚胡同37號就是大柵欄街區一個普通院落。2013年加入「大柵欄更新計劃」時,「眾建築」得知這裡大多院落狹窄且權屬複雜。對建築設計師來說,最難的無異於有限空間內的有限改造,但他覺得,這樣似乎更有利於北京胡同目前的生態。

大柵欄更新計劃於2011年啟動,是在北京市文化歷史保護區政策的指導和西城區區政府的支持下,由北京大柵欄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區域保護與復興的實施主體,創新實踐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基於微循環改造的舊城城市有機更新計劃。相關部門希望在尊重現有的胡同肌理和風貌的基礎上,將這片街區建成新老居民、傳統與新興業態相互混合、不斷更新、和合共生的社區,實現大柵欄區域可持續發展,復興大柵欄本該有的繁榮景象。

「有些歷史街區的作法比較乾脆,就是大拆大建,老房子全部剷平,建起來新的『古董』。改造的尺度非常大,改造完了之後,面部全非。」何哲認為,修舊如舊並不一定適合於胡同改造:「對胡同、對四合院來說,什麼是舊?是還原到100年前還是200年前。」

以笤帚胡同37號為例,這個小院至少暗藏著三段歷史。正房年歲最老,是一直保存至今的明清建築,「正房的大梁是上好的木材,現在已經很難再找到這種木料」。廂房稍新一點,是20世紀60年代翻新的,「用上了水泥瓦」。倒座房是最新的,建設於唐山大地震之後,「使用了當時比較流行、又很便宜的鋼木桁架」。

「如果按修舊如舊的理念,應該修成什麼樣呢?哪個時間段算是舊的?」何哲的做法是,把小院裡每個階段的歷史符號都保留下來,比如正房的大梁、廂房的水泥瓦、倒座房的鋼木桁架。而其他涉及居民生活的部分,用現代元素去置換。「我們的觀點是,一定要有一個新舊的區分。新的就是新的,不是假古董。舊的就是舊的,是真古董。」

像宜家那樣DIY改造

「都在說胡同改造,其實需要改的是與生活有關的部分,居民們關心的也是這部分。而需要保護的文化細節,很多與生活不相關。」

自從把事務所搬到胡同裡,何哲和同事們進行了大量的體驗和調查,他們知道很多居民們依然留戀胡同,並不想搬離,「他們更多是對取暖、衛浴、上下水這些生活配套不滿」。但此前的改造方案都過於死板。大柵欄街區傳遞出來的信號卻是完全不同的,在政府主導下,「自願騰退」成為主流。願意搬遷的就接受安置,搬遷後留下的空房子,政府就做其它規劃,其中有些就交給「眾建築」做改造實驗。

胡同老房子的主要問題是漏水、漏風、返潮、基礎配套差。根據「眾建築」的方案,老房子承載歷史的主體結構得以全部保留,將一個預製好的、現代化「盒子」塞進去,形成「房中房」,「我們叫它『內盒院』」。

經過前期測量、設計,聯繫工廠加工,再運輸、安裝,一套「內盒院」就可以完成。製作盒子使用的主要是保溫複合板,窗戶使用斷橋鋁,外層採用一些不鏽鋼材料。所有的部件只需要一把六角扳手就能安裝。一間屋子大約一天時間就能完成安裝。

「考慮到胡同普遍狹窄,大型設備不便運輸,我們就採用這種平板運輸結合DIY安裝的方法,實際上跟安裝宜家家具很像。」何哲說。

相對於潮溼、漏風的老房子,「內盒院」更保溫的材料意味著更節能,更簡易的施工意味著節省人力。而整體改造成本,一間十幾平方米的房子只需幾萬元。

同脊房的改造關係學

儘管物美價廉,但目前大柵欄的「內盒院」數量依舊有限。「從技術上來說,已經沒有難點,現在的難點在『關係』。」

大柵欄的四合院,權屬關係複雜,不僅是院子裡複雜,連一個屋脊下的房子也不一定是同一屬性。「這種同脊房,屋架都是連著的,但很可能一家是私產,另兩家是公房,改造起來要牽扯的關係就複雜了。」
公房的改造,按權屬是由房管所來完成,但每年房管所改造的力度有限。而私房,儘管業主有改造意願,但也很難說服住著公房的鄰居。

楊梅竹斜街72號院改造前後

在改造楊梅竹斜街72號院一間房屋時,一個空調外機的位置就改了三四次。「你家改造裝空調,但是鄰居家不樂意,因為你的空調外機可能正對著人家臥室。改動之後,又對著另一家客廳。噪音、擋光等等都是問題。」何哲說,胡同裡人與人的關係太近了,近到無法迴避。

好在「內盒院」的優勢就是快捷,對鄰裡的影響被降到最低。在楊梅竹斜街72號院居住的東大媽,一次偶然的機會,走進了同院的「內盒院」。「那是個冬天,東大媽家一個開間,開了兩個電暖器,『內盒院』四個開間也只開了兩個電暖器,但東大媽明顯感覺『內盒院』裡更暖和。」於是,東大媽動了改造的心思。

除了常規設計,設計師還為東大媽找到了一塊洗澡的地方。原先,因為沒有獨立的洗浴間,東大媽只能利用兩扇門形成的犄角,臨時佔用公共空間充當洗浴間。設計師在嵌進東大媽家的盒子上,加裝了可推拉的洗浴間。「這個設計來源於東大媽原先的創意,這是她幾十年生活在四合院產生的生活智慧。在這個有限的空間內,每一處細節都透著鄰裡關係的碰撞和妥協。」

在東大媽之後,又出現了趙大爺——經過改造後的房屋給了女兒更多隱私,接著,又有了樊小姐——在與鄰居的妥協中,找到理想的採光效果。

「眾建築」希望出現越來越多的東大媽、趙大爺、樊小姐。在何哲的設想中,未來,「內盒院」將不只是一種設計,而會變成一種產品。「所以,我們希望有更大的量,這樣才能實現規模化的工業生產,也能進一步降低成本。」

何哲對北京晚報記者說,現在技術已經不是問題,需要做的是,由設計師、街區、政府一起給居民們提供更充足的改造動力。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孫毅

相關焦點

  • 女設計師的胡同情結 看大柵欄如何「再生」
    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鍥而不捨地致力於大柵欄設計改造項目,現代的設計思想和古老的胡同碰撞,竟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火花。整整5年,林存真帶領設計學院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投入「大柵欄更新計劃」,做出了一大批紮根於傳統文化和胡同生活的設計成果,學生們各種奇思妙想,讓林存真驚訝不已。大柵欄一帶有不少民間老藝人,是林存真和學生們一直關注的對象。老北京傳統的兔爺,年畫、宮燈,手藝傳承數百年,如今產量低,銷路少,老藝人的生活也面臨困境。
  • 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
    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從北京前門南行不遠,就來到了楊梅竹斜街。不同於前門大街的熱鬧喧囂,走進這條不到500米的胡同內,身邊的一切都安靜了下來。一座座古香古色的書局,一個個充滿文創元素的小店,用獨具特色的「文化味兒」,體現著北京胡同的風韻。胡同深處,在藤蔓綠植的掩映下,一家名為濟安齋的小店吸引不少遊客駐足。
  • 北京迎來一撥撥舊城改造,老北京死了嗎?
    他們中既有在胡同裡住了幾十年的原住民,有美院、建築學院的學生,有政府官員、退休教授,也有做生意的、做學術的、做設計的。用老北京的話說,在這一周多時間裡,他們都成了「胡同串子」,在平時清靜的老胡同中來回遊蕩,專程來看新改造的老院和老房。而這些人拿走的資料,是北京設計周三個主題展「大柵欄更新計劃」、「白塔寺再生計劃」和「遇見什剎海」的宣傳頁。
  • 93號院博物館迎新廟會開張:尋找老北京
    93號院博物館迎新廟會開張:尋找老北京 2016-01-22 18:47:41  尋找老北京 體驗老手藝  廟會,記錄著傳統,傳承著文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受現代元素的不斷衝擊,一些傳統民俗不斷被邊緣化,甚至面臨著消亡的危機。22日開幕的93號院博物館第二屆迎新廟會,以「尋找老北京,記住老傳統」為主題。
  • 很有意思的老北京小胡同,前門大柵欄嘈雜商業區裡一絲清靜
    很有意思的老北京小胡同,前門大柵欄嘈雜商業區裡一絲清靜元大都建城講究個格局方正,街道大都東西筆直,而大柵欄附近卻集中有幾條斜著的街道,如楊梅竹斜街、櫻桃斜街、李鐵拐斜街。原來金朝都城建在今天的虎坊橋附近,這使得南城一帶非常繁華鬧,人們喜歡來此地購物消費。
  • 雨天探訪雨兒胡同 老北京怎樣留住老街坊「鄉愁」
    轄區內14個街道的504條胡同均位於老城內。這裡,是很多老北京人的記憶所在。 已當了多年「網紅」的南鑼鼓巷是北京老城區中整體格局完整的傳統街區之一,而其中的雨兒胡同,明代屬靖恭坊,稱「雨籠胡同」,清代屬鑲黃旗駐地,史稱「雨兒胡同」。 這條全長343米的胡同身處人口密集區,基礎設施相對薄弱。
  • 北京大柵欄:街區內的購物、餐飲、娛樂等店鋪鱗次櫛比
    北京大柵欄:街區內的購物、餐飲、娛樂等店鋪鱗次櫛比北京是一座迷人的城市,既有古典的魅力,又有時尚。小胡同、老茶館、新潮酒吧街、繁華商業區、無限現代元素與老北京的正宗京味相互交融,構築了北京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正統而高雅的生活方式。
  • 違建樓把著大柵欄胡同口 多方反映無人管
    大柵欄西街觀音寺步行街,面對朱茅胡同入口,左手邊第一個小院就是老郭家,違建小樓把守著胡同口。不只老郭,胡同裡的街坊們也對違建多有不滿。這場街坊們與違建之間的拉鋸戰已經在大柵欄文保區持續了整整兩年。  「緊急出口開我們家房頂上」  觀音寺步行街東西向,朱茅胡同南北向,在街南側。
  • 承載著老北京人記憶的百年商場大柵欄「勸業場 」如今是怎樣的?
    北京大柵欄是老北京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之一,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大柵欄興起於元代,建立於明朝,從清朝開始繁榮昌盛至今。作為在北京南城長期生活和工作過的老北京人,對大柵欄有著特殊的感情,多少青春歲月曾在這裡流失。
  • 胡同學堂,胡同深處的民宿,享受老北京胡同裡的閒散時光
    在我的城市,時光倒流,枯樹迎春,回憶起消失的氣味,聲光,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寺廟恢復原貌,瓦屋面如海浪般奔向低矮的天際線,鴿哨響徹深藍的天空,孩子們熟悉四季的變化,居民們胸中有了方向感。這是北島心中的北京,是他的烏託邦和烏託邦,而在這裡,胡同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巷子裡有陽光,尖尖的灰色屋頂,光點反射的青磚牆,大爺大媽們坐在樹蔭下乘涼。
  • 中國最大星巴克亮相大柵欄!二樓有茶,三樓有酒
    明天(29日),星巴克臻選北京坊旗艦店將在大柵欄正式開業,這是北京第三家星巴克旗艦店,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旗艦店。星巴克臻選北京坊旗艦店外景知事今天提前探訪這家位於前門北京坊的門店,總體感受是,這絕對是最具「北京味兒」的星巴克門店,店內設計、裝飾都充滿了北京元素。門店坐落於北京中軸線上繁華的北京坊商圈,毗鄰著名歷史文化街區大柵欄。
  • 前門與大柵欄正對著的美食一條街,北京值得遊覽的歷史街區之一
    鮮魚口胡同位於北京市前門地區。鮮魚口胡同在前門大街的東側,大柵欄在前門大街的西側,兩條街正對著。鮮魚口胡同的成名比大柵欄要早,但它的名氣卻沒有大柵欄大。去前門大街遊玩的遊客肯定會去大柵欄,但不一定去鮮魚口。但現在的鮮魚口一樣值得遊覽。
  • 老北京胡同的「標配」:水井必備 寺廟和小鋪兒不可或缺
    老北京的胡同自從出現之始,除了清幽、寂靜方便居住外,還有許多標準配置,了解這些標配對於今天的胡同改造,恢復原貌是有參考價值的。當然,因時過境遷,許多標配也難以再現,只是做為胡同的歷史,永駐人間而已。水井是必備之物水是生命的源泉,誰也離不開水的滋養。北京是個缺河湖的城市,但歷史上地下水還是十分豐富的,人們飲用水差不多都來自井水,故而每條胡同裡幾乎都設有水井。
  • 大柵欄的這些老字號讓人心動~
    這裡,就是北京城最具魅力的傳統商業街區——大柵欄。雅致的青磚路面,古香古色的建築商鋪,熱鬧非凡的戲園茶社,五彩斑斕的手工藝品,構成了鮮活多姿的老北京風情。如今,大柵欄街區已經成為中外遊客來到北京旅遊的必到之處。
  • 2018 北京胡同咖啡館指南 | 深藏灰瓦槐樹下
    店主有三位,都是胡同裡長大的老北京男孩,曾經是星巴克進駐北京的第一批員工,抱著做精品咖啡的夢想辭職創業。合伙人中一位專攻咖啡烘焙,一位喜歡做創意咖啡,另一位則鑽研甜品。最有趣的事情,大概就是坐在店裡聽幾位主理人聊他們記憶裡的老北京。
  • 開在大雜院裡的民宿:共生院,悄然更新胡同生態
    室內裝飾以中國風為主,同時植入智能衛浴等現代元素,讓居住更加舒適。  修繕後的銀錠橋胡同7號院,被冠名「海棠畫院」。「我們在什剎海地區設計的民宿院落有30多套,但和居民在同一個院裡的,這是第一個。」王軻說。她期待這種「共生」的方式,能給遊客帶來更多有溫度的體驗。
  • 錢市胡同已經完成騰退,北京最窄的胡同有望改造成較好的歷史風貌
    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大柵欄街道珠市口街的錢市胡同號稱是「北京最窄的胡同」,這個地方在歷史上是北京著名的金融區。從目前北京錢市胡同情況來看,已經準備改成「傳統銀錢博物館」。但是由於這裡是一個很窄的小巷,改造難度很大,而且具體的方案尚未確定。
  • 京城最短胡同「一尺大街」究竟有多長?
    (圖源網絡)上周六,西城區為北京城最短的胡同——現長25米的「一尺大街」揭地標,並邀請附近居民到這裡來一場別開生面的立定跳遠比賽,大伙兒在歡樂中,重溫老北京的生活記憶。大柵欄煤市街西側,有條與琉璃廠東街相連的楊梅竹斜街,此街西段舊稱「一尺大街」。清末進士陳宗蕃在1931年所著的《燕都叢考》中寫到:「自楊梅竹斜街而西曰一尺大街,又西曰琉璃廠。」
  • 北京胡同的古今大不同
    然而,為了配合城市的快速發展,歷史悠久的「胡同文化」也逐漸退去了舊日傳統的風味,增添了絲絲現代氣息,更有些胡同面臨消失的危機,令許多人對這個老北京的文化標誌感到新奇、惋惜與感嘆。  尋找世界各地同與不同  北京胡同,就是香港的小巷、上海人的弄堂、臺灣人的巷弄,是北京的四合院與四合院之間的小道,也是老北京居民生活的地方。老人家坐在大門邊、大石頭上、小板?
  • 小博物館活化大遺產——93號院博物館在京開館
    如何在不破壞文化遺產的純粹性與原真性的前提下,對這些文化遺產進行科學有效合理的再利用,使保護與開發能夠「同時並舉」、「分別實施」;如何科學合理有效地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某些元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產業化開發,以「產」養「遺」,也是北京93號院博物館建立的目的及未來發展的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