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印度電影《起跑線》讓「孟母三遷」的故事再次進入大眾的耳朵,它講述了伊爾凡可汗飾演的時尚服裝店老闆拉吉和太太米塔為了讓孩子皮婭有個美好的未來,一家人從舊街市搬到了富人區,太太米塔為了要進入上流社會,勵志要讓孩子進入最好的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兩人想盡方法,去學校培訓學習富人們的說話行為方式、學習富人們的時尚生活,但希望還是破滅了。
不光國外有這樣的問題,國內優秀紀錄片《驢得水》講述了一群想要在農村地方完成教育事業的教師的插曲故事。一直以來學校的待遇非常差,生活也是十分艱苦,但是這群老師卻是無憂無慮自得其樂。突然因為教育部突然要有特派員來檢查,大家都陷入了驚慌之中,起因是為了能夠多申報一點資金,他們假報了一位老師,叫做呂得水,其實他只是一頭驢的名字,故事也有所有人的擔心而開始發展。
電影院中卻體現著無數父母為孩子追求優質的教育殷切希望,可正如這小小的屏幕中講述的情節一樣,現實中仍然存在許許多多尚需解決的問題。這其中最為突出的有兩點:第一:「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孩子的學習環境始終是父母考慮的問題;第二:經濟是教育的支撐者,也是教育事業能走向遠方的保障。
「小學:前排同學吃粉筆灰的時代;初中:電視電腦廣播耳濡目染的時代;高中:全班共享一塊「大屏幕」奮筆疾書;大學:新型電子屏手寫、放映、互動一體。」
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一篇題為《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曾經刷爆朋友圈,說的是通過遠程教育的方式讓偏遠地區的孩子通過大屏幕直播,和城市重點高中的孩子一起上課、作業、考試,促進了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升。特別是在這次疫情中,遠程教育正在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讓無數學子見證了科技的力量。隨著國家在教育上的經濟投入,遠程線上教育真正開始做到從資源共享到課堂互動,用科技突破地域空間的限制。
小淵認為教育的未來一定會網際網路化,這是必然的。所謂「網際網路+」就得「+生態」,教育是一個事關民生和國家未來的發展大方針,一切發展需求都必須回歸教育,為教育所服務。
同樣,於2017年9月份發布的《人工智慧與生命》報告所認為:在教育方面,該研究強調虛擬實境、教育機器人、智能輔導系統和在線學習或學習分析技術將在未來15年內在課堂上佔據顯著位置。
其報告中具體提及:
1、虛擬實境
虛擬實境環境現在被用來允許學生與不同環境或對象進行交互,這些環境將會變得更加普遍和複雜,會讓學生們更多的沉浸在不同的學科並積極探索和開發愛自己的興趣愛好,並確定人生理想目標。
2、教育機器人
自從80年代樂高在頭腦風暴品牌下開發出第一個機器人工具包以來,許多類似模型已經被推出來甚至推廣到不同的學習領域。鼓勵學生創造和編程他們的機器人,同時發展邏輯和演繹思維以及創造力。後續結果證明教育機器人除了能激勵學生,還能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彌補傳統課堂不足。
3、智能輔導系統
自動語音識別和處理等技術為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智能輔導系統的發展打下基礎,這些系統已經從實驗室迅速轉移到實際應用中。這些技術能夠模仿教師,指導不同學科的學習和鍛鍊。當學生遇到問題時,他們會提醒,根據錯誤或答案提供及時反饋,從而為每個學生設計個性化的學習方案。
4、在線學習系統
其他在線教育模式在各級教育中的呈爆炸式增長,藉助人工智慧技術,這些學生得到評估的速度和準確率遠遠更高。
5、學習分析
事實上,目前人工智慧技術已經被用於分析學生的動機、行為和結果。這些研究的目的是發現學生最常見的錯誤,預測哪些錯誤有失敗的風險,並向他們提供實時的反應,從而形成學習交互性。
教育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教育文化興,國家興;教育文化強,民族強。通過科技來解決教育資源分布不公的問題,推動「教育平權」,解決的不僅僅是一個又一個家庭的脫貧問題,更大的意義在於讓邊遠地區的孩子公平、有尊嚴地享受到國家發展帶來的紅利,進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祖國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身處二十一世紀,小淵()認為:我們每個人必須儘可能掌握好科技的方向和力量,未來的科技不僅僅是一塊屏幕這麼簡單,學會運用科技的力量,讓老師上課方便、高效,讓學生學得輕鬆、有趣。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