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蒙氏」各位父母們都不會感到陌生,即使孩子沒上過蒙氏的學校,也一定在各種託班的宣傳裡聽過這個。而且通常「蒙氏」託班或者幼兒園的費用,是高過普通的,那麼,蒙氏教育就真的是個高端貴族教育嗎?今天我們就來解密「蒙氏」起源。
什麼是「蒙氏」教育?
「蒙氏」是指蒙臺梭利教育法,其創始人全名是瑪利亞·蒙臺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這種教育理念是由她獨創的,因此以她的名字來命名。此外,現在大家還經常提到的「敏感期」的感念,也是她提出的。
「蒙氏」的創始人
瑪利亞·蒙臺梭利在1892年時在羅馬大學精神治療診所當助理醫生。由於工作的需要,她經常出入精神病院,而且要對精神病人展開醫學研究。在這個過程中她逐漸萌發了對弱智兒童研究的興趣,而且接觸到了伊塔德(Gaspard Itard,1775-1838)和賽昆(Eduard Seguin,1812-1880)的教育理念。
要說清楚蒙氏教育的起源,不得不介紹一下這兩位特殊教育學專家,因為他們的教育理念對瑪利亞·蒙臺梭利影響非常大。
蒙氏」和特殊教育的淵源
伊塔德被譽為「特殊教育之父」,他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通過精心設計的方式可以逐漸縮小特殊兒童和正常兒童的差異。他最出名的特殊教育實踐是將1799年在法國森林中發現的「野孩子」維克多,通過精心設計的教育方式,使得維克多最終能說出少量的詞彙,能治理行走和用餐具吃飯。
賽昆是伊塔德的學生,他在老師的影響下也致力推廣這種被當時的外科醫生稱作「教育療法」的方式,因為當時部分外科醫生們也發現通過這樣的特殊「療法」竟然會對耳聾、中風、弱智、佝僂病等起到顯著療效。賽昆在1864年出版了《白痴和其他落後兒童的道德待遇、衛生保健和教育》,的書中詳細地敘述了針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的具體方式。
蒙氏」概念起源於精神病院
瑪利亞·蒙臺梭利結合自己在精神病院對弱智兒童的研究,以及深度鑽研了這兩位學者的理念後,在1898年義大利都靈的教育學大會上提出了一個新的理念:「人的智力欠缺主要是教育問題而不是醫學問題」。
這個概念震撼了當時的教育界和醫學界,接著瑪利亞在慈善機構的幫助下在羅馬成立了一個弱智兒童醫學教育學院,接收的是來自羅馬精神病院的所有弱智兒童。瑪利亞結合自己之前的研究心得為這所學院的老師設計了一種特別的方法,用以觀察和教育弱智兒童。這個方式可以說是蒙氏教育的最初的雛形。
現在蒙氏教育中對老師的定位也是「觀察者」的身份。瑪利亞自己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而且通過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她逐漸摸索出了一套可以讓智力低下的兒童身心發展進步的方式。
從此之後她開始研究矯正教育學,希望向正常兒童教育研究方面發展,因為她認為她所應用在弱智兒童身上的教育方式如果運用到正常兒童身上,也應該會有所幫助。
接著瑪利亞幾乎走遍了歐洲,研究和對比歐洲各國的教育方式,並且將伊塔德和賽昆的著作翻譯為義大利語,在他們的啟發下製造了大量的各式各樣的教學儀器。如今我們在蒙氏理念的教學機構裡面也能看見有各種各樣的教具。我家寶寶所在的機構每次在讓孩子使用教具前,還會特別有儀式感地讓孩子鋪好「工作毯」(長方形的小墊子),然後自行選擇一樣教具放在工作毯上開始操作。
第一所「蒙氏」學校
1906年底,在米蘭的一次國際展會上,來自羅馬的一位建築物協會會長邀請瑪利亞為他們協會下的400多棟公寓組建兒童學校。會長希望每個小區都能有一個這樣的學校,將3-7歲的兒童聚集起來,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教育和玩耍,這樣他們父母也能更好地工作,而不用擔心無人照看的孩子。第一所學校在聖洛倫佐區的一座大型公寓裡建立,取名「兒童之家」,瑪利亞負責指導和監督。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所蒙氏學校。
初期的「蒙氏」學校絕非「高端」教育
個人認為教育不應當有高低之分,但是市場卻給各種教育都貼上了不同的價籤。從經濟市場上看,如今的蒙氏教育在價格上絕對算得上是高端,然而最初的蒙氏教育卻完全不是這樣。第二所蒙氏學校就建立在貧民區。在「兒童之家」上學的父母可能是低收入者或者只有在旺季才有工作的工人,或者就是街頭的混混。他們的孩子和他們一起居住在二三十個人的套間,大概比香港的「籠屋」還要差,連床都沒有。瑪利亞第一次見到那樣的地方都感到害怕,因為貧民窟裡似乎只能看「惡」而很少能看到善意的存在,但她還是決心用「兒童之家」來做出一些改善,也認定適合特殊兒童的方式,稍加改善也會幫助這些儘管生理髮育正常,但心理極可能存在問題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事實上蒙氏教育「家校結合」的理念不僅幫助了這些孩子,還幫助了許多家庭。
@育兒芝士派 說:
我並非吹捧蒙氏,相反,我希望大家對蒙氏能建立正確的認知。而且其實即使在深圳,真正傳統蒙氏教育並不多,而且蒙氏教育需要家庭的大力配合,然而很多家庭根本做不到,學校也不做指導,所以大多號稱蒙氏的機構都只是有個別老師考了蒙氏證書以及運用蒙氏教具而已。但蒙氏教育方式中的確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以後會逐一詳述,繼續關注「育兒芝士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