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歌尤其是近體詩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數的限制,在起承轉合的結構上,詩人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許多結構形式,常見的有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重章疊句、先景後情、卒章顯志等。下面就每一種結構作簡單的分析。
照應是指詩歌篇章間的伏筆照應,又叫呼應,是古典詩歌常見的一種結構形式。一首詩不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應有頭有尾,前後內容就要有內在聯繫,前面交待過的話,後面得有照應;後邊要照應的話,前邊得先有個交待,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詩歌前後才能貫串,情節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湊,使讀者容易掌握全詩的脈絡。首尾照應,即開頭與結尾的照應,這樣照應使詩歌在結構上有渾然一體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題,起到良好的表達效果。在一些詩歌中,詩人往往採用今昔、他我、物我照應的方式,來抒發自己或他人情感。戰亂頻繁,詩人與兄弟離散,只能寄詩表達思念之情。悽涼蕭瑟的邊地秋色更襯託出詩人悲涼的心情,而深刻的人生體驗更是詩人創作的動力。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悽楚哀感,沉鬱頓挫。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開頭一句,以問引起,祠堂何處?錦官城外,數裡之遙,遠遠望去,早見翠柏成林,好一片蔥蔥鬱鬱,氣象不凡,那就是諸葛武侯祠所在了。這第一聯,開門見山,灑灑落落,而兩句又一問一答,自開自合。再如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的首聯「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獨」字當頭,「偏」字相襯,如平地高崗,句式突兀,既震懾讀者又點題明旨,點出作者處處「驚新」處處懷鄉的宦遊之慨;李白《行路難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如朔風逼面、鐵騎突出,將作者悲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氣迸射而出。層層深入就是指詩歌在內容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的結構形式,使全詩結構嚴謹,條理清楚。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本詩採用了層層深入的結構方式,表達織女隔著銀河遙思牽牛的愁苦心情,表現了愛情受折磨時的痛苦。詩歌從遙望中的牽牛星、織女星寫起,由遠及近,視線移到織女星,織女織成布才能與牛郎相會,可是終日織不成,急得淚如雨下。相隔淺淺的一道銀河,就是不能相會。詩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情景交融,聲情並茂,哀怨動人。 重章疊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反覆詠唱的一種結構方式。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詩的上片寫的是年輕時候無所事事,無病呻吟的「閒愁」,下片寫的是而今關懷國事報國無門的「哀愁」。上下兩片採用了重章疊句的結構形式,「愛上層樓」「愛上層樓」,「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在這樣反覆詠唱中,使語言具有音樂美,又在內容上形成鮮明對比。寫景抒情詩有的不以描寫的景物作為詩表現的主體,而著重表現詩人因描寫的景物而產生的思想感情,抒寫詩人自身觸景而產生的思想感情活動,塑造詩人自身的形象,創造意境,表達主題。觸景生情的詩,往往先景後情。如辛棄疾在路過贛州的造口時,面對贛江流水,追思國家舊恥,撫念國事艱難,寫下了《菩薩蠻》: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這首詞,就先觸景生情,看到鬱孤臺下的贛江流水,不由想到當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傷,覺得那流水當中飽含著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淚。進而結合寫景,抒寫思想感情活動:「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慨嘆大好河山仍被敵人佔領;「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悲憤空有愛國志士,難挽國事衰微;「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憂慮國事實在難為。從而塑造出詞人自身心繫國恥、憂慮國事的形象,創造出沉鬱蒼茫的意境,抒發了深沉的愛國情懷和對腐朽無能的南宋統治者的憤懣。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前景後情,融為一體,全詩氣象雄渾,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氣流轉,詩人面對遼闊的江天,耳聽清猿哀鳴,眼見飛鳥棲止不定,長江滾滾,落木蕭蕭,如何能不引發詩人的身世之感。詩人把新愁舊恨,濃縮在後四句詩裡,參差錯落,一語百情。由後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詩情景融洽,不著痕跡。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應有之景。詩言志,中國古典詩歌把「言志」當作重要內容來表達,卒章顯志作為一種言志的結構方式,是指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唐代傑出的現實主義大詩人白居易在《新樂府序》中說:詩歌要「首旬標其目,卒章顯其志」。恰當運用這種結構方式可以增加詩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結構美,有「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結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句,表達詩人要自由自在,馳騁閒放,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難》尾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表達實現理想的豁達。再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詩人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情懷,詩的尾聯通過對諸葛亮的讚揚和惋惜,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盼望為國立功的心情。了解詩歌的結構形式對分析詩歌的內容,鑑賞詩歌藝術特色是很有幫助的,當然詩歌的結構形式不僅僅是這六種,但這六種是常見的,最具特色的。網上優惠價
原創首發:現代詩5首;古韻10首合輯,20首專輯
投稿郵箱:1978227900@qq.com
投稿主編四世同堂微信:sstt500609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