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所謂命運,其實就是你的慣性行為導致的必然社會性結果

2020-10-06 心理學神奇小小

每天耕耘最實用,最有用的心理學

我的一個大學同學非常有記憶點,她經常把「這就是命」掛在嘴邊。

我問她年紀輕輕為什麼信命?

她說她爸曾是算命的,算得很準,應驗了好多。

但凡懂點心理學的都知道,所謂命,其實就是你自己的慣性行為導致的必然社會性結果。

跟老天一丁點的關係都沒有。

千百年來,信命者層出不窮,到底是觀音菩薩決定了你的人生,還是你自己種下的前因後果?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曾這樣說過:你的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你卻把它視為命運。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主角,出生時大家擁有同樣的「人生腳本」;

「人生腳本」發展成偉大還是平凡,是富裕還是貧窮,實質受我們的潛意識操控

有一部紀錄片叫《人生七年》,導演通過跟蹤記錄14個孩子的成長軌跡,窺探「人生腳本」的秘密。

這14個孩子有的出生上流社會,有的來自中產階級,有的父母是勞工,還有的來自孤兒院;

他們全都進入了理想的學校,直到畢業參加工作。

導演麥可·艾普特預判這些不同階級的孩子,長大後會過著和父母差不多的生;

精英和中產階級的孩子繼續衣食無憂的生活,出身較差的孩子終日忙碌,止於平庸。

紀錄片結局顯示,導演一語中的。

那麼,到底是什麼在無形中操控這些孩子的命運呢?


慣性模式--潛意識表現

經常聽到潛意識一詞,也聽說潛意識暗中控制我們,但還是想問什麼是潛意識?

其實我們可以把潛意識當成一種慣性思維,不用過腦子的下意識舉動

例如刷牙、吃飯、聊天、咀嚼這些完全不用腦子的動作。

潛意識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日常的行為和影響深遠的決策,全都是潛意識和表意識相互作用後的結果

意識通過影響思想從而影響我們決策,最終作用到生活開出結果

所以,我們通過什麼方式和途徑獲得各種思想調動什麼樣的意識就成了「命運」本身

顯然,我們從生下來是通過模仿大人來探索世界,通過大人和老師的教誨,獲得各種思想和意識;

他們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可能你早已忘記,但意識已經刻進本能,「命運」的齒輪在無形中已經開始轉動。

羅曼羅蘭曾說:性格即命運,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的際遇,如果選擇一直堅持性格,那就無法拒絕它攜帶的際遇。

若想改變際遇,第一步就要改變性格。

只有不斷反思現狀探索潛意識,思考問題追尋答案,終有一天才會豁然開朗,重新選擇「命運」。

情緒的自動化反應

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在0-6歲,童年時期在什麼樣的家庭長大,父母的教養方式,婚姻關係都會形成他的潛意識;

為什麼精英階級的孩子更容易成才?

因為孩子出身接受到的來自父母的意識,就是他們的眼界、格局、能力和人脈;

孩子的精神世界被各種優秀思想和品質包圍,自然會長成精英模樣。

若一個孩子在充滿負能量的家庭長大,那他對生活中負面信號更敏感;

所以日常小事會成為他的情緒爆點,長大後變成一個消極避世的人。

習慣性的消極怠工心理,會錯誤的引導人們走向錯誤的方向,慘受「命運」擺布。

弗洛伊德認為,人只有抓住潛意識,才能真正從根源解決問題。

當父母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時,及時彌補道歉,能夠消除孩子的童年潛意識,減少一項「命運」的抓手。


張德芬老師寫過一本書叫《心想事成》,說人若是足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最終我們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這個觀點和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不謀而合。

羅森塔爾說,人們對某種情景形成的期望和預言足夠強烈時,就會下意識做各種事,讓環境適應情景,以此實現期望統一。

這便是皮格馬利翁效應。通俗講就是,你越是期待什麼,就越可能得到什麼。

過去發生的事,潛藏著我們內心的潛意識,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它還隱藏了我們人生的主線。

我們渴望的生活其實一直都在進行中,只是隱喻的太深我們沒有發現。

當我們對潛意識感興趣時,就說明我們不願受潛意識的控制,成為「命運」的囚徒;

當我們學會掌握潛意識時,我們就能成為一個純粹自由的人,一個自己喜歡佩服的勇士!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ygmalion effect》、《Rosenthal effect》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你身上發生的那些偶然事情其實都是必然會發生的
    在生活中,我們的判斷受主觀意識影響的事有很多,這些判斷就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我有一個朋友就是這樣,有一次他的一個朋友說請她吃飯,結果吃完飯後,朋友才發現微信錢包裡的錢不夠了,她只好付了款。但是她心裡實際上是很不舒服的,覺得朋友是耍心眼,宰她飯吃,把錢看得太重了。
  • 心理學與算命 | 命運可以改變嗎?
    上回我們說到,心理學和算命視角下的命運分別是什麼。簡而言之,心理學視角下的命運是內在潛意識的指引,而佔卜/玄學視角下的命運是一種能量學說。寫到這裡,很多小夥伴肯定就要問了,知道命運是什麼固然重要,可是我更想知道怎麼逆天改命呀! 這期我們就來聊聊這兩個視角下如何改變命運。
  • 身邊的心理學:避免慣性心理效應的不良影響
    慣性心理效應是依據本人多年對心理學研究,特別是對銀行信貸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心中存在一種慣性效應心理規律。慣性心理效應,通俗地說,就是人們某些仇恨、想法,不會輕易改變的效果。慣性心理能量對改變人們心理所起及一定影響作用,我們生活中說的「老頑固」,其實就是其已有的心理狀態的能量很大,難改變其內心運動狀態,或是處於靜止狀態或處於勻速運動狀態。慣性心理能量也是驅使人採取適當行為的衝動、勇氣、意志力及各種特徵的情緒、感情等心理力量;慣性心理能量越大,驅使力量越大,反之,越小。
  • 《烏合之眾》:人人都要讀的社會性心理學
    書中詳細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的影響。——現代人對群體力量的信念——它轉變了歐洲各國的傳統政策——大眾階級的崛起是如何發生的,他們施展自身力量的方式——群體力量的必然後果——群眾除了搞破壞之外,不能扮演任何重要的角色——破碎不堪的文明的分崩離析是群眾作用的結果——對大眾心理學的普遍忽視——立法者與政治家研究群體的重要性。
  • 身邊的心理學:防止慣性心理效應的麻煩
    慣性心理效應就是人們認知、態度、情感和情緒等心理保持原有不變狀態和持續運動狀態的特有心理效果。社會發生變化了,如果人們仍然持有已過時的認知、老的觀念和不符合時代潮流的行為模式,不僅被人取笑,還將被新時代所淘汰,甚至難以生存。(二)影響人際關係。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可能產生誤解,即使交往對方有錯且準備修好關係或已經改正錯誤,然而,如果你仍然持有過去對他看法,特別是當你記恨情感比較深時,你很可能對他採取不友好行為,從而影響人際關係。
  • 《社會性動物》—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後臺回復【社會性動物】獲取高清思維導圖。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社會性動物》。作者艾略特·阿倫森,美國當代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在科學研究之外,他還熱心於心理學的教學和科普工作,是美國心理協會歷史上唯一一位獲得研究、教學和寫作三項大獎的心理學家。
  • 育兒學院派:從《行為心理學》聊如何養娃
    寫在前面的話:育娃從來就不是一件隨性的事,所謂的自然而然其背後必然有著更深的底層邏輯,所以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寶寶,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要多學習,多思考,建立正確的價值評判體系,幫助孩子形成有效而多元的「反應」模式,這才算是一名科學育兒的合格爸媽。
  • 心理學:你的命運,早在童年時期就已註定了
    文|凌小麥寫最暖心的文字,治癒孤寂的心,關注我,溫暖你。心理學認為:你的命運,早在童年時期就已註定了。父母的性格和行為,影響孩子一生。童年經歷,對你的影響遠比你想像的大。我就是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的人,如今做了母親,越發覺得原生家庭重要,我不喜歡自己父母的相處方式,不喜歡他們的暴躁脾氣和性格。但是現在發現,我越來越像他們,我和老公的相處模式都有些像,我們總是吵架。
  • 心理學與算命 |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是命運的捉弄還是?
    ,但從心理學視角出發,所謂的「命運捉弄」也有可能是一種「強迫性重複」強迫性重複:我們都是那個扔玩具的小孩我們潛意識期待:重來一次,結果會不一樣弗洛伊德認為,孩子是把玩具當成了媽媽的替代品,他們不斷扔掉這個玩具再重新得到,其實是在不斷地重複體驗媽媽時不時會離開自己所帶來的創傷,來把自己不能控制的媽媽的離開變成自我可控的行為。
  • 那些無意識的慣性行為,才是我們已經養成的習慣
    壞習慣無需建立就可以隨時發生,這正是由於惰性使然所導致的結果;而好習慣的建立卻總是那麼令人神往。這說明有難度的事情使人望塵莫及。而只要用對方法,難度係數再高的事情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事實上很多人在中途堅持不下去或是過度糾結,多半是因為前期就沒想清楚,所以導致心理和思想上都沒能接受這個習慣帶來的持續性的行為。
  • 心理學:你潛意識中相信什麼,什麼就會成為你的命運
    01.你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世界命運是如此神秘,以至於很多人都對「宿命論」,深信不疑。那麼心理學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呢?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你的潛意識操控著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其為命運。當潛意識被呈現,命運就被改寫了。也就是說,心理學認為,我們的命運其實是由潛意識決定。先來個小測試,下面這幅圖,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麼?不同的人,看到的都不一樣。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快速找到幸福和簡單人生的方法
    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而是你對過去經歷賦予的意義。舉個例子,我們看待問題兒童,就會認為那是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原因)導致了兒童心理發展不健全(結果);這就是所謂的原因決定論,有這樣的原因,就一定會產生這樣的結果,現實真的會是這樣嗎?
  • 所謂命運就是人對自己的選擇——曾仕強
    後天的規劃跟先天的規劃吻合,達成的效果一定很好;如果後天的規劃跟先天的天命根本不一樣,結果只能是徒勞無功。所謂命運,就是人對自己的選擇。所謂命運,就是人對自己的「選擇」。人的一生,正是一連串抉擇的歷程。運的意思,相當於運轉。人生的過程有如車輪一般,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 心理學:那些你經常說的話,很可能成為你的生命預言和命運
    語言決定並影響思維 你相信嗎?那些你經常說的話,很可能是你的生命預言和命運。 被學術界廣為認可的「薩皮爾-沃爾夫假說」認為: 1. 語言會影響人的世界觀、思維和對客觀世界的感知。
  • 心理學:你和母親的關係,就是你的命運雛形,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
    歡迎來到付費專欄《活出自己的心理學大課100講》第1節。本專欄的100節陸續更新,詳情請查看專欄簡介。作者:相先生,心理諮詢師,籤約作者。在精神分析心理學看來,在母嬰關係對一個人的影響上,這一點也成立。即母嬰關係就是那個「一」,它是一個人與這個世界的第一份關係,也會是他此後與一切人和事建立關係的基礎。那這樣看來,說你和母親的關係,是你的命運雛形,一點也不為過。
  • 美國社會心理學的《聖經》‖ 一本讓你更加理性審視自己的書
    人類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他的行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來自他人的影響?我們作為旁觀者,有一種本能的傾向,就是使用一個人的內部因素,比如性格、思想、動機等等,來解釋這個人的行為。然而實際上,很多時候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個人的這些內部因素,而是社會情境。所謂的社會情境,指的是一個人所在的外部環境,在這個環境裡,別人會對我們產生影響。
  •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不過是潛意識決定人生
    不禁想問,到底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命運?關於這個問題,千百年來,人們都在研究和討論。而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我們日常的思想、行為和決策這些「有意識」的念頭,只佔 5%,其餘 95% 都是隱藏在水面下,不為我們所知的潛意識。
  • 你最大的敵人,是慣性思維(深度好文)
    比如房產投資,就是用首付槓桿來撬動100%的房產,來獲得資產的增值。八、慣性思維習慣性思維,人們在考慮研究問題時,用固定的模式或思路去進行思考與分析,從而解決問題的傾向。固有的東西是很難打破的,正所謂「不破不立」,要想突破自己,就一定要打破固有的、慣性的思維!否則,連自己的思維都還被禁錮在舊有的陳腐裡,如何能挑得起生活賦予我們的責任?
  • 什麼是慣性意識?什麼是下意識?明白這些有什麼用?
    因此,機能型慣性意識是指人外在的無需刻意去做的行為舉止,心理型慣性意識指人內在的不自控的心理活動或者說是不自控的想法。慣性意識可以通俗理解為,機能型慣性意識是人行為習慣養成的心理學原理,心理型慣性意識是人三觀體系或對人對事對物印象評價形成的心理學原理。
  • 心理學:「性格決定命運」良好的性格與成功人生的3大關係
    文 / 心理學知識星球心理變,態度亦變;態度變,行為亦變;行為變,習慣亦變;習慣變,人格亦變;人格變,命運亦變。——心理學摘錄俗話說:「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話也不無道理,畢竟每個人做人做事的行為方式不同,命運自然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