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實用,最有用的心理學
我的一個大學同學非常有記憶點,她經常把「這就是命」掛在嘴邊。
我問她年紀輕輕為什麼信命?
她說她爸曾是算命的,算得很準,應驗了好多。
但凡懂點心理學的都知道,所謂命,其實就是你自己的慣性行為導致的必然社會性結果。
跟老天一丁點的關係都沒有。
千百年來,信命者層出不窮,到底是觀音菩薩決定了你的人生,還是你自己種下的前因後果?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曾這樣說過:你的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你卻把它視為命運。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主角,出生時大家擁有同樣的「人生腳本」;
「人生腳本」發展成偉大還是平凡,是富裕還是貧窮,實質受我們的潛意識操控。
有一部紀錄片叫《人生七年》,導演通過跟蹤記錄14個孩子的成長軌跡,窺探「人生腳本」的秘密。
這14個孩子有的出生上流社會,有的來自中產階級,有的父母是勞工,還有的來自孤兒院;
他們全都進入了理想的學校,直到畢業參加工作。
導演麥可·艾普特預判這些不同階級的孩子,長大後會過著和父母差不多的生;
精英和中產階級的孩子繼續衣食無憂的生活,出身較差的孩子終日忙碌,止於平庸。
紀錄片結局顯示,導演一語中的。
那麼,到底是什麼在無形中操控這些孩子的命運呢?
經常聽到潛意識一詞,也聽說潛意識暗中控制我們,但還是想問什麼是潛意識?
其實我們可以把潛意識當成一種慣性思維,不用過腦子的下意識舉動。
例如刷牙、吃飯、聊天、咀嚼這些完全不用腦子的動作。
潛意識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日常的行為和影響深遠的決策,全都是潛意識和表意識相互作用後的結果;
意識通過影響思想從而影響我們決策,最終作用到生活開出結果。
所以,我們通過什麼方式和途徑獲得各種思想,調動什麼樣的意識,就成了「命運」本身。
顯然,我們從生下來是通過模仿大人來探索世界,通過大人和老師的教誨,獲得各種思想和意識;
他們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可能你早已忘記,但意識已經刻進本能,「命運」的齒輪在無形中已經開始轉動。
羅曼羅蘭曾說:性格即命運,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的際遇,如果選擇一直堅持性格,那就無法拒絕它攜帶的際遇。
若想改變際遇,第一步就要改變性格。
只有不斷反思現狀探索潛意識,思考問題追尋答案,終有一天才會豁然開朗,重新選擇「命運」。
情緒的自動化反應
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在0-6歲,童年時期在什麼樣的家庭長大,父母的教養方式,婚姻關係都會形成他的潛意識;
為什麼精英階級的孩子更容易成才?
因為孩子出身接受到的來自父母的意識,就是他們的眼界、格局、能力和人脈;
孩子的精神世界被各種優秀思想和品質包圍,自然會長成精英模樣。
若一個孩子在充滿負能量的家庭長大,那他對生活中負面信號更敏感;
所以日常小事會成為他的情緒爆點,長大後變成一個消極避世的人。
習慣性的消極怠工心理,會錯誤的引導人們走向錯誤的方向,慘受「命運」擺布。
弗洛伊德認為,人只有抓住潛意識,才能真正從根源解決問題。
當父母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時,及時彌補道歉,能夠消除孩子的童年潛意識,減少一項「命運」的抓手。
張德芬老師寫過一本書叫《心想事成》,說人若是足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最終我們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這個觀點和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不謀而合。
羅森塔爾說,人們對某種情景形成的期望和預言足夠強烈時,就會下意識做各種事,讓環境適應情景,以此實現期望統一。
這便是皮格馬利翁效應。通俗講就是,你越是期待什麼,就越可能得到什麼。
過去發生的事,潛藏著我們內心的潛意識,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它還隱藏了我們人生的主線。
我們渴望的生活其實一直都在進行中,只是隱喻的太深我們沒有發現。
當我們對潛意識感興趣時,就說明我們不願受潛意識的控制,成為「命運」的囚徒;
當我們學會掌握潛意識時,我們就能成為一個純粹自由的人,一個自己喜歡佩服的勇士!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ygmalion effect》、《Rosenthal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