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分離焦慮,它真的沒你想像得那麼糟糕

2021-02-08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楊洋

開學季,許多送孩子入託、入園或入學的家長,又陷入了一種焦躁不安的情緒當中——分離焦慮。孩子可以用哇哇大哭的方式來表達和排解情緒,那麼大人該如何化解分離焦慮呢?

分離焦慮是很多低齡幼兒家長都會面臨的挑戰。


開學了,學齡前寶寶的父母成了最遭罪的那批人,因為他們要面對與孩子第一次分離的境遇。方方是一個3歲半女孩的媽媽,9月1日那天她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門口,就被老師攔下了,但她站在門口和一堆同樣滿臉擔心的家長一起,伸長脖子望著孩子的背影。「我家囡囡剛進去的時候還是懵的,老師給她掛了個貼好照片和名字的小牌子在脖子上,然後讓她去牆上找自己的照片,這些新鮮事讓她一下子忘了跟我分開這事兒,我還挺欣慰的。但好景不長,就在我真的打算離開的時候,她突然回頭找我,我個子矮,在黑壓壓的人群裡她可能看不到,哇地大哭起來,急得我也快哭了。」方方回憶起入園的情景眼睛都紅了,「我從來都沒想過我會這麼脆弱,可能是內心有點難以接受她這麼小就要獨自面對集體生活,離開我們的視線不知道她會不會好好吃飯、自己上廁所。」

方方的焦慮也是很多低齡幼兒家長都會面臨的挑戰,他們可能早就忘了自己小時候是如何與父母分離並開始獨立,也在孩子入託、入園前想像過這樣的場景,但當這件事真正降臨到自己頭上,還是會有擔心、焦慮和不安的情緒。

幾乎每個孩子都有分離焦慮,只是不同的孩子外在的表現有所不同。


Elaine Rose Glickman是一位親子教育暢銷書作家,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長期為一本母嬰雜誌撰寫育兒顧問專欄,並在一檔電視脫口秀節目以嘉賓的身份提供專業育兒建議,她對分離焦慮有著深刻的見解:「幾乎每個孩子都有分離焦慮,只是不同的孩子外在的表現有所不同。那麼大人呢?當然也會有。」 

Elaine總結了分離焦慮帶來的幾個「痛處」:

1. 帶來各種不愉快。


我相信很多父母對於這一點感同身受,只是不敢說出來,有時候這種不便還會演變成厭惡的心理。當你試圖離開孩子哪怕10米的距離,那瘋狂的尖叫對任何人而言都是不愉快的。

2. 導致深深的內疚。


當你因為各種原因需要離開孩子,你會感覺很糟糕,即便要離開的理由再正當不過了——你需要工作、休息或者只是要去上個衛生間而已。其實育兒本身就是一件被內疚感包圍的事情,每個家長都會犯錯,而分離顯然不是其中之一。

3. 傷了孩子的心。


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比分離更可怕的了,而你的表現往往讓他們的恐慌更上一層樓,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是怎麼了,到底發生了什麼。

即便做好了各種預備工作,但真正的考驗還得等到你和孩子說再見的那一刻才算到來。


的確,分離焦慮非常難熬。但是,這也是你的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正常的、必要的部分。Elaine認為,緩解分離焦慮的最終目的是讓你的孩子知道,沒有你她是安全的,而不是讓你的孩子控制你的一舉一動。

「孩子對父母有很強的依戀,這當然無可厚非,但和依戀一樣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生活裡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比如學會相信人是可以離開然後回來的,而且不止一個人可以讓你感到安全。」 Elaine說,「你可以傳遞這樣一個訊息:人們離開之後,可以從很多地方再回來。試著給孩子講一些關於分離和重聚的故事,多說一些像『媽媽總是會回來』這樣的句子。當然,這些都是預備工作,真正的考驗還得等到你和孩子說再見的那一刻才算到來。」

Elaine給出的建議是:

1. 不要等孩子和長輩、保姆、老師在一起玩得正高興時偷偷溜走。


雖然這可能會讓你避免一段不愉快的分離,但這確實是個非常自私和糟糕的舉動,當你走後孩子反應過來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2. 別跟孩子說了再見,但看到TA大哭又回來安慰。 

這不僅會讓你的孩子對再見的意思感到迷惑,而且會讓你上班遲到,並惹惱照看孩子的人。

3. 用快樂的表情與孩子分離。


是的,我們知道你壓力很大,但不要讓你的孩子知道。TA不會明白你的焦慮是源於愛、內疚和挫折,甚至會認為你和TA一樣,會對離開彼此的視線感到緊張。

4. 所以,當你該走的時候,就乾脆地走吧。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什麼話也不說就走,離開前的幾分鐘,你可以告訴孩子你要去幹什麼,給TA一個充滿愛和自信的告別,然後離開。記得提醒孩子,沒有你TA也是安全的。這句話同時也請你說給自己聽,這會有很大的幫助。

本期編輯 邢潭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打敗焦慮,其實沒有你想像中的難
    什麼是焦慮?簡單的來說:當內心的需求和現實有區別時,就會有心理落差,於是焦慮、鬱悶了。我們談論焦慮其實是在談論自己的期待,我們的焦慮某種程度來說確實是因為我們不認命。如:自身不夠優秀,但不死心,寄託希望在培養孩子身上,以此達到自己的成就感。但若孩子沒能達成自己期待中的優秀模型,就很焦慮。
  • 生活不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也不像你想像得那麼糟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的那麼美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的那麼糟糕。大部分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的時候。一句不足輕重的話,就讓人脆弱的淚流滿面,但是有的時候,看著很困難,很艱辛的一段路,自己卻咬牙走了很久。每一個人的強大都不是天生的。
  • 走進演講焦慮,3種方式直面自我克服公眾演講
    當你一遍又一遍在鏡子面前熟悉自己的演講狀態,你會更加了解自己,了解你的演講有哪些優點和缺點,應當如何改進。同時,在鏡子面前練習演講,也是你直面和接納演講焦慮的一次契機。你可以對著家人朋友練習,讓他們給你提供反饋和建議。你也可以就此認識到,在別人眼中,你的演講狀態是什麼樣的。也許別人眼中的你的演講表現,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糟糕呢。
  • 其實生活並沒有你想的那麼糟糕
    文/邱先生之前寫過一篇關於90後對於未來焦慮的文字,有朋友私信給我留言說寫的太壓抑了,太悲觀了。仔細想了想有點道理,我誇大了焦慮本身忽略了生活的本質,漠視未來會越來越好的的趨勢。載不動許多愁其實生活並沒有那麼糟糕,暗透了才會看見光。夜幕降臨,喧囂退卻,我們總是會忍不住思考輾轉難眠,感嘆自己糟糕的生活,因為背後是看不見未來的惶恐焦躁。
  • 5種導致焦慮的思維模式,你是否中槍?| 與其讓焦慮追著你跑,不如轉過身來直面它
    但沒過多久,阿東就開始抓狂,他認為自己是個騙子,因為他進球的唯一原因是對方守門員犯了一個錯誤。他練習非常刻苦,一直是球隊中速度最快的球員之一,但他並沒看到自己為成功付出的努力,而是將自己的成功看作偶然和巧合。作為首發陣容的一員讓他非常焦慮,甚至影響了他在比賽中的發揮,最終淪落為「板凳隊員」。
  • 入園分離焦慮真的有那麼可怕嗎?如何破?
    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篇就和大家聊聊關於分離焦慮的一些事。看看大象媽媽兒童之家是怎樣幫助孩子渡過分離焦慮的。首先請各位家長不要被「分離焦慮」這個詞嚇到。分離焦慮不是洪水猛獸,沒有那麼可怕。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表現的那麼強烈。只要家長與老師做好溝通工作,提前預防,針對每個孩子不同的情況制定不同的計劃就能很好的幫助孩子平穩順利的渡過入園分離焦慮。
  • 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你做對了嗎
    等到再大一點上幼兒園的時候更是對孩子和家長的雙層分離焦慮的考驗。就沒有高高興興和媽媽再見的孩子嗎?答案是有!要讓孩子坦然的面對分離,首先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短暫的分離。記得我推薦過《魔法歲月 0~6歲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本書,孩子在接觸這個世界的過程中有他們自己的記憶曲線和行為模式。
  • 給您直面焦慮的勇氣和技巧
    ,而長期這樣的擔心會帶來睡眠的問題,在你失眠的漫漫長夜,你也許覺得孤立無助,擔心明天會不會繼續失眠,因而加重了焦慮的情緒;也許你會有人際方面的問題,你害怕在陌生人面前講話,你會心慌、臉紅,不知所措;也許你會過分的擔心未來將會發生不好的事情,你會不由自主想到父母或親人發生車禍或者病故,當這些想法出現的時候你被嚇壞了,你覺得心跳加速,渾身顫抖,你害怕這樣的事情會真的出現,想控制這種可怕的想法卻又無能為力
  • 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糟糕
    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往往就是我們太愛斤斤計較,和朋友的關係分裂,和親人有了矛盾,其實這本來事件很小的事情,我們都喜歡把他放大化,最後鬧得難以收場。很多時候不用把事情想得太糟糕,或許我們少一點這些斤斤計較,我們還可以和平相處,有時退一步海闊天空不是嗎。
  • 如何直面焦慮和恐懼?給你3點實用建議,幫你走出困境
    2、改變錯誤的認識有時候我們不是真的害怕和恐懼,我們其實害怕的是我們內心想像的恐懼,很多事情在做之前你會把它想像的很可怕,但當你完成之後你會發現,其實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恐怖。經過了一番思想鬥爭,她還是選擇直面恐懼,勇敢的跳了下來。
  • 「離開你,我活不下去」:成人的分離焦慮,源於混沌共生心理
    這樣的死亡焦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最早指嬰幼兒與親人分離引起的焦慮不安,現在,很多成人也存在這種分離焦慮。今天的文章,我就從成人的角度來說說分離焦慮。其實,孩子未必真的冷,但媽媽們不會考慮孩子的感受,且要求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媽媽們內心的邏輯是這樣的:你不穿衣服,我很焦慮,我要你穿上衣服,配合我的焦慮,否則,我就會死。這也是"離開你,我活不下去"的延伸版。
  • 20條感悟生活的句子,生活不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但也不糟糕
    1、那些揚言要陪你走完一生的人,總是走到半途就迷路了。大概有些人就是這樣,毫無徵兆的說愛你,然後又悄無聲息的離開。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過於,他近在眼前,卻猶如遠在天邊。2、你用沉默來迴避我,那我就用不聯繫來成全你。多謝你的絕情,讓我學會死心。你喝的好醉,眼角都是淚。
  • 距離開學沒幾天了,再不解決分離焦慮真的來不及了!
    點開視頻 看看專家怎麼說本周四有養學院專題微課 -分離焦慮實戰指南-文末報名 速來佔座有養100s,信息量爆炸快來複習一下為什麼很多孩子上幼兒園都會哭鬧?孩子為什麼會產生分離焦慮?入園分離焦慮一般會持續多長時間?一個星期到三個月不等。為什麼孩子入園焦慮的時間會不一樣?是個體差異還是父母處理不當?都有。父母有哪些處理不當的方式?哄騙、忽然消失、狠心扔下。
  • 諮詢師,也會有「(入園)分離焦慮」嗎?
    其實,有「分離焦慮」的孩子背後一般都會同樣有一個「分離焦慮」的家長。平時和誰相處的多,基本就是那位了,我就是其中一個。只是我們的表現沒孩子頭幾天那麼直白和直接,也許是做事分心心不在焉的,在大門口徘徊不願離開的,各種打聽孩子情況的......
  • 分離焦慮:家長處理好分離時刻,讓孩子在分離中學會成長
    三、分離焦慮的影響孩子在面對分離時往往會表現出不安焦慮,如果家長無法幫助孩子緩解這種負面情緒,那麼這種情緒就會轉化為情感創傷,甚至會對孩子成年以後的人際關係、情感維繫和婚姻造成影響。心理學家發現,如果一個人很難與其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無法去信任他人依賴他人,那麼從他幼年時期的分離焦慮和他與家人的相處模式上往往會找出答案。
  • 孩子外出讀書,家長該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也許你也會說,孩子在身邊時,怎麼孩子一走我們反而覺得沒意思了呢?不是一直盼著孩子趕緊長大「離巢」嗎?有些家長因為和孩子的分離出現失眠、焦慮、甚至開始疑神疑鬼,總是擔心孩子在外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所以家長們會不停地給孩子打電話、發信息,甚至隔一天就想辦法到學校去看看,其實像最初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會大哭大鬧一樣,家長在特定的時期也會出現「分離焦慮」。
  • 無處不在的焦慮,你看到它了嗎?
    之前還跟打了雞血一樣,學這個學那個,充滿激情,現在回過頭看看,學了不少東西,卻沒啥輸出,特別是金錢,只看到搭進去,沒看到收穫啊。談到學習,她說老公還是因為她的帶動也愛上學習了。結果,她老公因為學習就真的進步了,工作能力得到提升了。
  • 想要"擺脫"焦慮,請先"直面"你的焦慮
    可以說大部分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感覺焦慮。而每個人的焦慮點和焦慮持續的時間,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感受焦慮,只是一小段時間的事情,很快就能振作起來。有的人一旦陷入焦慮,就會長達幾天甚至幾個月。如果你想要擺脫焦慮,請先直面你的焦慮。
  • 開學就分離焦慮了?
    對於第一天上學的低年級孩子們真的太難了,孩子痛哭流涕,家長咬牙離開。剛上幼兒園或者上一年級的小朋友基本都有「分離焦慮」。那麼「分離焦慮」是什麼呢?「分離焦慮」是孩子離開親人時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最親近的人從視線中消失了,孩子會一下子不安起來:媽媽/爸爸在哪裡?
  • 【MTSR分享】「分離焦慮」到底是你的,還是孩子的?
    所以,作為家長們,真的知道什麼是分離焦慮以及應對方法嗎?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些乾貨,請各位家長們拿著小本本記好嘍!分離焦慮即嬰幼兒於與某個人產生親密的情感結系後,又要與之分離時,產生的傷心、痛苦,以表示拒絕分離。